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性病变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庆娜 刘彦洁 +2 位作者 李良霄 马利娜 肖冉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61-2367,2372,共8页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性病变(RA-IL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RA-ILD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RA-ILD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性病变(RA-IL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RA-ILD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RA-ILD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组。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两组OTU菌群丰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菌群分布及LEfSe差异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RA-ILD患者分为A组(n=50)和B组(n=50),A组给予来氟米特+尼达尼布或吡非尼酮治疗,B组给予来氟米特+尼达尼布或吡非尼酮+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分析两组治疗后的肠道菌群改善情况。相关性分析判断RA-I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其临床特征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ILD患者OTU菌群丰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均低于健康人群。RA-ILD组Intestinibacter菌属丰度高于健康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大肠志贺氏杆菌(Escherichia shigell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Candidatus Saccharimonas菌属、Odoribacter菌属以及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丰度均低于健康组。治疗后A组和B组菌群结构均有所改善,B组更接近健康人群,疗效显著优于A组。Intestinibacter菌属细菌水平与患者年龄、RA病程、DAS28、CRP、RF、KL-6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DLCO呈显著负相关(P<0.05);乳杆菌属细菌水平与RA病程、DAS28、CRP、RF、IL-6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VC呈显著正相关(P<0.05);大肠志贺氏杆菌水平与RA病程、ILD病程、DAS28、ESR、RF、TNF-α呈显著负相关(P<0.05);克雷伯氏菌属细菌水平与VC和DLCO呈显著正相关(P<0.05);Candidatus Saccharimonas菌属细菌水平与DAS28、ESR、CRP、RF、IL-6、TNF-α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DLCO呈显著正相关(P<0.05);Odoribacter菌属细菌水平与DAS28、CRP、RF、IL-6、KL-6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VC呈显著正相关(P<0.05);肠球菌属细菌水平与RA病程、ILD病程、DAS28、ESR、RF、KL-6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DLCO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RA-ILD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明显低于健康人群,部分菌群存在明显差异,且与临床特征及指标存在密切关系。临床治疗中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有助于RA-ILD患者肠道菌群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性病变 肠道菌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间质性病变HRCT早期表现及其演变过程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佑民 王玮 +5 位作者 邱曙东 刘继汉 杨健 杨广夫 鱼博浪 刘庆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1-25,共5页
应用肺间质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对其早期HRCT征象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和病理学对照。发现在异常影像中,出现最早的是肺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核增粗、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其次为小叶间隔模糊、支气管血管束边缘模糊、毛玻璃样改变、CT... 应用肺间质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对其早期HRCT征象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和病理学对照。发现在异常影像中,出现最早的是肺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核增粗、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其次为小叶间隔模糊、支气管血管束边缘模糊、毛玻璃样改变、CT值增高、实变和胸膜增厚等。作者认为在肺间质性病变的不同时期HRCT表现的病理基础依次是肺间质内的充血、水肿、渗出、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间质性病变 高分辨CT 病理学
全文增补中
肺间质性病变中肺血管损害的MRI表现和病理对照观察
3
作者 郭佑民 邱曙东 +3 位作者 王玮 杨广夫 刘继汉 刘庆禄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76-78,共3页
通过肺间质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对肺血管损害的情况进行了MRI和病理学的对照研究。发现在肺间质病变中,MRI表现为T1WI肺血管走行僵直,边缘模糊不清,呈中等稍低的信号阴影。T2WI肺血管周围有边缘不清、模糊的中等偏高信号阴影。其病理... 通过肺间质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对肺血管损害的情况进行了MRI和病理学的对照研究。发现在肺间质病变中,MRI表现为T1WI肺血管走行僵直,边缘模糊不清,呈中等稍低的信号阴影。T2WI肺血管周围有边缘不清、模糊的中等偏高信号阴影。其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肺血管壁结构疏松、水肿,有少许纤维组织增生。肺血管周围的肺间质充血、水肿。肺泡内充满了浆液性渗出,炎细胞浸润。作者认为MRI检查对于相对早期的肺间质性病变中,有关肺血管损害或肺实质损害的观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间质性病变 血管损害 NMR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肺间质病变肺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病理研究
4
作者 王玮 郭佑民 +3 位作者 刘继汉 扬广夫 鱼搏浪 刘庆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9-101,共3页
作者利用肺间质性病变动物模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妥拉苏林实验并与病理对照研究。发现DSA肺动脉造影,肺动脉分支减少、纤细、僵直(P<0.001);妥拉苏林实验肺动脉弹性减低,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P<0.... 作者利用肺间质性病变动物模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妥拉苏林实验并与病理对照研究。发现DSA肺动脉造影,肺动脉分支减少、纤细、僵直(P<0.001);妥拉苏林实验肺动脉弹性减低,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P<0.001);病理学检查肺小动脉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轻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证实了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肺血管的损害,而早期发现肺血管的损害对于该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肺间质性病变 弥漫性 血管造影 DSA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弥散功能正常值及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金平 贾巨才 钱桂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肺CO弥散量(DLCO)正常值及预计回归方程式及其临床应用。方法:用6200AutoboxDL型体积描记仪测定了175例健康成人,24例支气管哮喘,19例肺间质性病变患者及140例慢支合并肺气肿患者...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肺CO弥散量(DLCO)正常值及预计回归方程式及其临床应用。方法:用6200AutoboxDL型体积描记仪测定了175例健康成人,24例支气管哮喘,19例肺间质性病变患者及140例慢支合并肺气肿患者DLCO及常规肺功能。结果:男、女两性的DLCO与年龄、身高显著相关(P<0.01)。求出预计回归方程式,对各组DLCO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值进行了比较。哮喘组DLCO正常(P>0.05),肺通气功能明显减低(P<0.01);肺间质性病变组DLCO明显减低(P<0.01),肺通气功能呈限制性障碍;慢支合并肺气肿患者DLCO及常规肺功能明显异常(P<0.01),DLCO随肺气肿加重而减低。结论:DLCO测定对哮喘、肺间质性病变及肺气肿严重程度的判断和疗效的考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 阻塞性疾病 肺间质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