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肺炎易感性、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何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668-1671,共4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肺炎易感性、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出生且诊断为肺炎的新生儿作为肺炎组,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SP-A基因rs1059054和rs1136454位点的多态性、血清中炎症细胞...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肺炎易感性、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出生且诊断为肺炎的新生儿作为肺炎组,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SP-A基因rs1059054和rs1136454位点的多态性、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外周血炎症转录因子的表达量。结果:肺炎组新生儿rs1059054位点CC基因型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CT、TT基因型的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rs1136454位点AA基因型的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AG、GG基因型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SP-A基因rs1059054位点CC基因型肺炎患儿血清中PCT、sTREM1、TNF-α、IL-6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RORγt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CT基因型、TT基因型肺炎患儿,外周血中SOCS1、Foxp3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CT基因型、TT基因型肺炎患儿;SP-A基因rs1136454位点AA基因型肺炎患儿血清中PCT、sTREM1、TNF-α、IL-6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RORγt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AG基因型、GG基因型肺炎患儿,外周血中SOCS1、Foxp3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AG基因型、GG基因型肺炎患儿。结论:新生儿SP-A基因rs1059054位点CC基因型会增加肺炎易感性并加重炎症反应,rs1136454位点AA基因型会降低肺炎易感性并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 基因多态性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许明峰 冯罗华 +1 位作者 潘乐英 吴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362-2364,共3页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MP患儿100例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MP患儿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SP-A基因rs1059054、rs1136452及rs113645...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MP患儿100例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MP患儿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SP-A基因rs1059054、rs1136452及rs1136454位点的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rs1059054位点CC、CT、TT基因型分布及C、T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136452位点CC、CG、GG基因型分布及C、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136454位点AA、AG、GG基因型分布及A、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A基因rs1059054、rs1136454位点的多态性与MP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支原体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表达异常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傅祖红 杨宗城 +2 位作者 胡振红 吴江平 刘志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8-519,共2页
为探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 (SPA)表达异常机制。本实验采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 ,研究吸入伤后肺氧化应激及SPAmRNA表达情况。提取SPA转录因子(TTF1) ,采用EMSA实验 ,研究氧化应激对TTF1与SPA基因调控区DN... 为探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 (SPA)表达异常机制。本实验采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 ,研究吸入伤后肺氧化应激及SPAmRNA表达情况。提取SPA转录因子(TTF1) ,采用EMSA实验 ,研究氧化应激对TTF1与SPA基因调控区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烟雾吸入伤后肺组织过氧化氢 (H2 O2 )含量显著增加 ,SPAmRNA表达下降 ;EMSA实验显示 ,H2 O2 剂量依赖地抑制TTF1与SPA基因调控区DNA结合活性。研究表明 ,氧化应激对TTF1活性抑制可能是烟雾吸入性肺损伤SPA表达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结合蛋白a 基因表达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醚对肺泡Ⅱ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永旺 杨天德 +3 位作者 郝嘉 刘桥义 陶军 史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556-558,共3页
目的 通过原代培养的正常及受H2 O2 损伤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ATⅡcell) ,探讨异氟醚 (Iso)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 A)的影响。方法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培养 32小时后 ,被分为六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0 2 8... 目的 通过原代培养的正常及受H2 O2 损伤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ATⅡcell) ,探讨异氟醚 (Iso)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 A)的影响。方法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培养 32小时后 ,被分为六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0 2 8mmol/LIso组、2 8mmol/LIso组、75 μmol/LH2 O2 组、75 μmol/LH2 O2 +0 2 8mmol/LIso组和 75 μmol/LH2 O2 +2 8mmol/LIso组 ,继续培养 3小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Ⅱ型上皮细胞内和培养液中SP A含量。结果 Iso降低正常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和培养液中SP A含量 ;经H2 O2 作用后 ,SP A含量亦显著减少 ,异氟醚增强H2 O2 的作用。结论 Iso可降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SP A的功能 ,尤其是在过氧化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曾凌空 李文斌 +4 位作者 潘睿 单瑞艳 周玉荣 张佳 常立文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SP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病例为病例组,并按1∶2比例收集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无明显感染...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SP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病例为病例组,并按1∶2比例收集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无明显感染症状早产儿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分析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SPB-18A/C及SPB1580C/T多态性,观察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复习文献比较本研究汉族与其他种族人群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2008至2010年NRDS组91例,对照组182名进入分析。①SPB-18A/C基因在NRDS组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0%、40.7%和48.4%,对照组分别为6.6%、31.3%和62.1%;两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DS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1.3%vs22.3%)。②SPB1580C/T基因在NRDS组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5%、63.7%和45.1%,对照组分别为30.8%、6.6%和48.4%;两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DS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1%vs70.9%)。③本研究汉族人、美国人、巴西人和丹麦人SPB1580等位基因C频率分别为79%、35%、41%和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日本人群等位基因C频率(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汉族人、巴西人、美国人和丹麦人SPB-18等位基因A频率分别为31%、58%、57%和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汉族人群SPB-18A/C及SPB1580C/T基因多态性是NRDS的危险因素。不同种族人群SPB1580C/T和SPB-18A/C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 基因多态性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灌洗对家兔急性盐酸肺损伤后血气及气道压力的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冰冰 丁正年 +2 位作者 王国军 刘辉 傅诚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索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的方法治疗盐酸诱导家兔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家兔麻醉后纯氧机械通气15min,经气管导管注入0.0125mol/L的HCL12ml/kg,造成急性肺损伤。随后观察150min,将PaO2低于150mmHg(1mmHg=0.133kPa)的动物... 目的:探索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的方法治疗盐酸诱导家兔急性肺损伤的疗效。方法:家兔麻醉后纯氧机械通气15min,经气管导管注入0.0125mol/L的HCL12ml/kg,造成急性肺损伤。随后观察150min,将PaO2低于150mmHg(1mmHg=0.133kPa)的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灌洗(L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注入(I组),生理盐水灌洗(S组)和机械通气(M组)处理,测定处理后30、60、120、180、240min时的血气值及气道峰压值(PIP)。结果:L组PaO2在处理后立即上升到400mmHg以上(P<0.01),并维持整个4h观察期。气道峰压明显下降(P<0.01),120min后有所上升,但仍较处理前降低(P<0.05);Ⅰ组PaO2平均上升至200mmHg但随后逐渐下降伴PIP明显升高(P<0.05)。M组和S组血气无明显改善,M组气道峰压维持在处理前水平,S组120min后气道峰压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灌洗法治疗盐酸误吸性急性肺损伤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肺灌洗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金黄地鼠实验性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莉 阮英茆 +1 位作者 孟颖 陈颖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穴PS雪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穴COPD雪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给金黄地鼠吸入烟雾或气道内注入弹性蛋白酶两种方法,经1~3个月建立COPD动物模型,并应用外源性PS进行防治。对动物肺组织行光镜、电镜观察及显微微机图像...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穴PS雪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穴COPD雪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给金黄地鼠吸入烟雾或气道内注入弹性蛋白酶两种方法,经1~3个月建立COPD动物模型,并应用外源性PS进行防治。对动物肺组织行光镜、电镜观察及显微微机图像分析进行形态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穴SP-A雪的表达情况。结果吸烟3个月及气道内注入弹性蛋白酶1和3个月,动物有明显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理变化。应用PS防治1个月,肺组织病变无明显改善;防治3个月后,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模型组,SP-A的表达比模型组增加穴P<0.01雪。结论经3个月的外源性PS干预,可减轻吸烟及弹性蛋白酶对肺组织的损伤,保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分泌PS的功能,从而可有效减轻COPD的肺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吸烟 弹性蛋白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汪隽瑛 方凤 +1 位作者 刘枫 蒋瑾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55-1257,共3页
目的 :探讨哮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A(SP- A)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 6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哮喘组。卵白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 ,激发哮喘后 ,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Western印迹法测定支气... 目的 :探讨哮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A(SP- A)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 6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哮喘组。卵白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 ,激发哮喘后 ,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Western印迹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 SP- A含量 ;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肺组织及气道中 SP- A的变化 ;测定 BAL F中总磷脂 (TPL)、饱和磷脂 (DSPC)和总蛋白质 (TP)含量 ;膜天平测量 BAL F中 PS表面活性。结果 :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哮喘组 BAL F中 SP-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 0 1) ;SP- 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大鼠肺及细支气管 SP- A表达明显减弱 (P<0 .0 1) ;哮喘组 BAL F中 TPL及 DSPC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TP含量显著增加 (P<0 .0 5 ) ;哮喘组 BAL F中 PS表面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0 1) ,BAL F中 PS表面活性与 DSPC及 SP- 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72 5 ,r=0 .95 6 ,P<0 .0 1) ,与 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6 5 4 ,P<0 .0 1)。 结论 :哮喘大鼠 SP- A表达明显下降 ,SP- A下降可使哮喘时 PS活性更易被血浆蛋白抑制 ,表面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 哮喘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9
作者 常明 卢红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RD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是否使用PS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70-100mg/kg,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结...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RD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是否使用PS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70-100mg/kg,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结果共人组64例ARDS新生儿,18例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治疗组新生儿在治疗后6、12、24、48h的PaO2/FiO2、呼吸机有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而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均〈0.05)。结论早期应用PS治疗新生儿ARDS可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氧合作用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电镜组化染色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大维 赵敏 王正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2-164,共3页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1种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肺泡稳定,调节肺顺应性以及防止肺毛细血管内体液渗出至肺泡内,目前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日益深入,其超微结构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1种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肺泡稳定,调节肺顺应性以及防止肺毛细血管内体液渗出至肺泡内,目前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日益深入,其超微结构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少,西南地区则未见报道。我们根据Strat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 表面活性物质 组化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与肺部免疫防御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晋大鹏 胡志帅 陈书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54-56,34,共4页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亲水性糖蛋白,属于C-型凝素家族成员,相对分子质量为29~36kDa。SP—A是肺部重要的天然免疫防御分子,在肺的局部防御和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调节局部免疫和...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亲水性糖蛋白,属于C-型凝素家族成员,相对分子质量为29~36kDa。SP—A是肺部重要的天然免疫防御分子,在肺的局部防御和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调节局部免疫和炎症反应、调理吞噬作用,还可凝集病原微生物、影响趋化作用及促进杀菌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天然免疫 局部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胍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立萍 张建新 李兰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6-880,共5页
目的观察氨基胍(aminogunidine,AG)对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时程性变化的影响和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的影响,探讨AG对肺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 目的观察氨基胍(aminogunidine,AG)对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时程性变化的影响和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的影响,探讨AG对肺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试验一: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G治疗组。模型组、AG治疗组静脉注射LPS(5mg·kg-1)复制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LPS3h和6h后腹腔注射AG(100mg·kg-1,AG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及LPS组)。原位杂交法(ISH)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肺组织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mRNA及蛋白水平;留取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BALF中的总磷脂(TPL)和总蛋白(TP)。试验二: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以LPS(终浓度10mg·L-1)损伤巨噬细胞,观察AG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肺损伤后SP-A mRNA及蛋白表达在LPS6h、9h后明显下降;BALF中TPL明显减少,TP增多。肺损伤3h用AG治疗3h后,SP-A mRNA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明显增强,BALF中TPL较LPS组相同时间点明显上升,TP降低,病理显示肺损伤减轻。体外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处理巨噬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中NO、TNF-α、IL-6和LDH浓度明显增高,AG明显减少LPS所致的LDH和NO的释放,降低TNF-α和IL-6浓度。结论肺损伤后早期给予AG可通过增强肺表面活性物质表达减轻内毒素性肺损伤。AG可抑制LPS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表面活性物质 氨基胍 肺泡巨噬细胞 脂多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在人胎肺发育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孔祥永 杜江 封志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54-1156,共3页
目的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SP-B)在人胎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在胎肺上皮细胞发育、分化及其肺功能建立中的作用。方法由孕妇自愿捐献的胎龄为10周 ̄34周胎肺组织37例及生后28d的内正常肺组织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目的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SP-B)在人胎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在胎肺上皮细胞发育、分化及其肺功能建立中的作用。方法由孕妇自愿捐献的胎龄为10周 ̄34周胎肺组织37例及生后28d的内正常肺组织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P-B的表达。结果SP-B在胎肺发育第16周已开始表达,定位于上皮细胞胞浆,发育早期主要表达于高柱状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随着支气管的发育分化,由呼吸道的近端逐渐向远端迁移;到原始肺泡期稳定表达于AECⅡ及其前体细胞,其反应强度增加不明显,出生后SP-B阳性反应较出生前明显增强;纤毛细胞和AECI无表达。结论在胎肺发育的过程中,SP-B的分泌反映着肺泡上皮细胞发育成熟,与适应出生后执行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肺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玉容 常立文 +5 位作者 李文斌 刘伟 曾凌空 张佳 单瑞艳 潘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8-971,共4页
目的:研究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218例武汉汉族新生儿SP-D相关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基... 目的:研究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218例武汉汉族新生儿SP-D相关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基因测序验证结果。结果:SP-DM et11Thr三种基因型TT、TC、CC频率分别为10.5%、49.1%、40.4%,等位基因T和C频率分别为35.1%和64.9%。SP-DA la160Thr三种基因型GG、GA、AA频率分别为54.6%、39.4%、6.0%,等位基因G和A频率分别为74.3%和25.7%。与对照组比,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多态性与BPD发生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种族差异性;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多态性与BPD发生率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 等位基因 基因型 基因多态性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嘉振 林桂芳 +1 位作者 沈健藩 郭思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676-678,共3页
目的 观察临床使用的 4个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5 0只家兔随机分成五组 ,每组 10只。除对照组 (C组 )外 ,另四组分别吸入 5 5 %~ 6 0 %氧化亚氮 (N组 )、4 5 %~ 5 0 %乙醚 (E组 )、0 8%~ 1 0 %氟烷 (F... 目的 观察临床使用的 4个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5 0只家兔随机分成五组 ,每组 10只。除对照组 (C组 )外 ,另四组分别吸入 5 5 %~ 6 0 %氧化亚氮 (N组 )、4 5 %~ 5 0 %乙醚 (E组 )、0 8%~ 1 0 %氟烷 (F组 )、0 8%~ 1 0 %异氟醚 (I组 ) 4小时后 ,用薄层色谱法对全肺组织及肺泡灌洗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作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定性分析得到 9种磷脂、胆固醇及甘油脂类。定量检测显示 ,与C组相比 ,全肺组织及细胞内的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在E、F和I组均有明显增加 (P <0 0 5 ) ,N组基本不变。肺泡灌洗液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在E、F和I三组不变 ,而N组显著增高 (P <0 0 1)。表面活性物质的各磷脂组分含量百分比检测结果显示 ,磷脂酰胆碱在全肺组织的E、F、I组及肺泡灌洗液的N、E、F、I组均显著升高。结论 吸入非脂溶性全身麻醉药后肺泡腔内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增加。吸入脂溶性全身麻醉药后全肺组织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增加 ,但滞留在细胞内。吸入上述四个全身麻醉药后磷脂酰胆碱的比例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性全血麻醉药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磷脂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林 张云 +3 位作者 张智峰 张文涵 方春晓 于丽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3-689,共7页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联。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维普、Google学术、PubMed、CNKI、CBM、EMBASE、Web of Science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9月,采用Stata 12.0进...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联。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维普、Google学术、PubMed、CNKI、CBM、EMBASE、Web of Science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9月,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计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279例COPD患者和1482名健康对照人群。SP-A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增加有关(等位基因模型OR=1.53,95%CI:1.14~2.05, P=0.005;显性模型OR=1.65,95%CI:1.02~2.69, P=0.043;隐性模型OR=1.66,95%CI:1.17~2.35, P=0.005;纯合子模型OR=2.06,95%CI:1.24~3.41, P=0.005;杂合子模型OR=1.59,95%CI:1.13~2.22, P=0.007),但SP-B和SP-D基因多态性均与COPD易感性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表明,SP-A基因多态性与亚洲人群COPD易感性增加关系密切,但与欧美人群无关。结论 SP-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亚洲人群COPD易感性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多态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的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文娟 王学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30例VE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以及12例非脑炎儿童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P-D,并进行比较分。结果 VE患儿急性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30例VE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以及12例非脑炎儿童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P-D,并进行比较分。结果 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之间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58、118.15,P均<0.01)。其中,VE急性期、恢复期患儿的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恢复期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较VE急性期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VE患儿脑脊液中SP-D水平与脑脊液有核细胞数呈负弱相关(r=-0.317,P=0.014)。结论 SP-D可能参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过程,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P-D对VE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血清 脑脊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血清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嘉 肖颖彬 +3 位作者 郭红 钟前进 王学峰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0-342,共3页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血清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 A)的影响和己酮可可碱 (PTX)对其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 3组。将培养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AT Ⅱ )分别与CPB术前 (对照组 )、术后 (损伤组 )血清共同孵育 ,PTX组除AT Ⅱ与CPB术后血...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血清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 A)的影响和己酮可可碱 (PTX)对其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 3组。将培养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AT Ⅱ )分别与CPB术前 (对照组 )、术后 (损伤组 )血清共同孵育 ,PTX组除AT Ⅱ与CPB术后血清外 ,再加入 1 0 0mmol/L的PTX。检测AT Ⅱ形态改变和SP A、SP 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损伤组细胞形态改变 ,SP A、SP AmRN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TX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CPB术后血清能影响AT Ⅱ中SP A翻译和转录 ,这可能是术后肺表面活性物质 (PS)质和 /或量异常的重要原因。PTX能减轻CPB后血清对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泡上皮细胞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已酮可可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幼年大鼠急性肺栓塞的治疗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洋 孙夫强 +1 位作者 阙生顺 李月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H)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幼年大鼠急性肺栓塞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雄性4周龄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肺栓塞组、LMH组、PS组、LMH-PS组,每组9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溶液经颈静脉注...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H)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幼年大鼠急性肺栓塞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雄性4周龄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肺栓塞组、LMH组、PS组、LMH-PS组,每组9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溶液经颈静脉注射制作急性肺栓塞模型;LMH组在术后给予LMH 0.01 ml/kg,2次/d皮下注射,PS组术后气管内灌注PS 120 mg/kg,1次/d。LMH-PS组则联合应用上述两种干预方式。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颈静脉注射。各组均在术后1、4、7 d检测动脉血气、肺动脉压力(m PAP)及右心室压力(RVP)、肺组织内皮素-1(ET-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和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各组大鼠血气分析Pa O2在1、4、7 d时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 d和4 d时,LMH-PS组大鼠Pa O2分别为(85.4±6.8)和(87.8±4.7)mm Hg,显著高于栓塞组、LMH组和PS组,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MH-PS组的m PAP在术后1 d时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3±1.9 vs 16.3±1.5,P<0.05),而在4 d和7 d时,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MH-PS组大鼠肺动脉压(m PAP)仍显著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ET-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4 d、7 d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MH-PS组ET-1 m RNA及蛋白水平在术后4 d时迅速下降,低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MP-1 m RNA及蛋白水平在4 d和7 d时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H联合PS能够有效治疗幼年大鼠的急性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低分子肝素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宋嘉振 郭思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研究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时病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方法 应用薄层色谱法测定ARDS早期病人 ( 5例 )和晚期病人 ( 5例 )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并和正常对照组 ( 5例 )作比较。结果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含... 目的 研究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时病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方法 应用薄层色谱法测定ARDS早期病人 ( 5例 )和晚期病人 ( 5例 )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并和正常对照组 ( 5例 )作比较。结果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在对照组、早期组、晚期组分别为6 7 6± 7 2、44 0± 7 3、31 3± 6 5 μg/ml肺灌洗液 ,呈递减改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活性成份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和二磷脂酰甘油的百分比在ARDS早期升高 ,分别达 5 6 2 %± 2 8%、9 2 %±1 5 %和 2 9%± 0 7%。在ARDS晚期 ,上述三种活性成份分别降至 39 7%± 5 2 %、5 6 %± 0 7%和 2 6 %± 0 6 %。结论 ARDS病人随着病情的进展加重 ,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和主要活性成份逐渐减少。提示若使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ARDS ,不仅要在数量上补足 ,而且需要恢复活性成份的比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甘油 二磷脂酰 甘油 AR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