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技术在肺癌支气管/肺动脉成型术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忠民 李猛 +5 位作者 孟龙 杜贾军 王磊 张林 王晓航 陈景寒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1139-1142,共4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技术和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患者来自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自2005年7月-2009年6月因肿瘤侵及支气管口和/或肺动脉,需要行支气管和/或肺动脉成形术,经腋下第3、4... 背景与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技术和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患者来自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自2005年7月-2009年6月因肿瘤侵及支气管口和/或肺动脉,需要行支气管和/或肺动脉成形术,经腋下第3、4或5肋间弧形小切口完成的患者61例,其中3例因肿瘤同时累及部分上腔静脉,又行上腔静脉成型;经传统后外侧切口行支气管和/或肺动脉成形术46例。其中腋下小切口应用头灯照明者43例,应用胸腔镜辅助者18例。辅助胸腔镜者行上叶切除时于第2肋、第7肋间增加小切口术中用于照明及操作,术后为引流孔;下叶切除时仅增加第7肋间切口。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无支气管狭窄、支气管胸膜漏等严重并发症。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8cm-15cm;常规后外侧切口长度25cm-35cm,两者有统计学差异(Z=-8.860,P<0.001)。清扫纵隔淋巴结数两组相近(Z=-0.941,P=0.346)。小切口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侧上肢即可高举过头,后外侧切口组则在3d-30d做到。术后3个月复查,小切口组随访57(57/61)例,后外侧切口组41(41/46)例。小切口组49例诉刀口偶有疼痛,VAS评分1分-5分,无需药物治疗;后外侧切口组评分1分-9分,慢性疼痛方面后者较前者明显(Z=-2.812,P=0.005)。结论腋下小切口及标准后外侧切口均可施行支气管、肺动脉成型术,腋下小切口未增加手术风险及并发症,而且可彻底清扫纵隔淋巴结;此外,小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伤 电视胸腔镜 肺肿瘤 支气管成型 肺动脉成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