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韩新祚 亓攀 +2 位作者 晋陶然 刘克敏 刘四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530,共6页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A组)和20例接受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A组)和20例接受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术后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2组患者均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A组(P<0.05)。术后第1~3天,B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A组(P<0.05)。术后12~48 h,B组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2组比较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且B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均可有效改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但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可减轻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和术后炎症反应,有利于加快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锁定钢板 髓内钉 早期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2
作者 樊晨璐 郑小兰 +2 位作者 张学康 陈世彪 肖苏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5-600,共6页
目的 探讨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FANB)与肌间沟臂丛阻滞(ISB)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8月择期于全麻下行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的患者70例,男20例,女50例,年龄30~79岁,BMI 18.5~30.0 kg/m^(2),ASAⅠ... 目的 探讨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FANB)与肌间沟臂丛阻滞(ISB)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8月择期于全麻下行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的患者70例,男20例,女50例,年龄30~79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FANB组(F组)和ISB组(I组),每组35例。F组和I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30 min于超声引导下行FANB和ISB,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阻滞前、阻滞完成后30 min、PACU内、术后8、16、24和48 h静息及活动时NR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累计氢吗啡酮消耗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阻滞完成后30 min半膈肌麻痹(HDP)的发生情况、阻滞前和阻滞完成后30 min的膈肌偏移幅度并计算膈肌偏移幅度减少比例。记录阻滞前和阻滞完成后30 min的SpO_(2)(吸空气)和握力、出PACU时的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F组无一例发生运动阻滞,I组均发生运动阻滞。与I组比较,阻滞完成后30 min时F组膈肌偏移明显升高,膈肌偏移幅度减少比例明显降低,SpO_(2)、握力明显升高,出PACU时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降低(P<0.05)。F组无一例发生HDP,I组有35例(100%)发生HDP。两组不同时点的静息及活动时NRS疼痛评分、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累计氢吗啡酮消耗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可提供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类似的术后镇痛效果,并能更好地保留膈肌功能,避免发生HDP,且不引起运动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jardo入路 腋神经阻滞 臂丛阻滞 肱骨骨折 膈肌功能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治疗探讨
3
作者 乔怡 张福勇 +1 位作者 甄允方 王晓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罕见,临床治疗方式不统一,本文旨在总结此类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5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患儿影像... 目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罕见,临床治疗方式不统一,本文旨在总结此类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5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患儿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与预后情况。结果5例中,2例予皮肤牵引治疗,3例予手术治疗,均骨折愈合,末次摄片提示肩关节脱位复位良好;随访2~17个月,肩关节活动无受限、无疼痛。结论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可先尝试手法复位及皮肤牵引。对于活动不配合且手法复位失败者,可采取麻醉下穿刺抽液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如闭合复位失败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关节脱位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0
4
作者 程兴东 孙强 +1 位作者 曾逸文 刘忠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规范抗骨质疏松方案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评估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46例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68~87岁,平均年龄76.5岁。骨折采用Neer分型,两... 目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规范抗骨质疏松方案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评估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46例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68~87岁,平均年龄76.5岁。骨折采用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26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8例。术前骨密度测量(DEXA)值为0.52~0.86g/cm2,平均0.68±0.14g/cm2,提示本组均达到重度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骨缺损严重者予Wright人工骨粒植入。术后早期行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同时予鲑鱼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本组肱骨近端骨折均满意复位,术后无肱骨头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32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3.5%。术后随访1年~3年6个月,平均2年,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LCP结合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可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肱骨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移位骨折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涛 李健 +4 位作者 颜登鲁 谢清华 朱豪东 高粱斌 付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移位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并获得有效随访的病例21例,其中按Neer分型二型11例、三型7例、四型3例,其中1例...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移位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并获得有效随访的病例21例,其中按Neer分型二型11例、三型7例、四型3例,其中1例伴肩关节脱位;男13例,女8例;年龄25~82岁,平均56.3岁。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6.3个月,患肢功能按Nee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二型90%,三型71%,四型33%。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可靠,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肱骨外科颈移位骨折的一种较好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肱骨锁定钢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发病率及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戴海峰 刘凤 +2 位作者 王智慧 李嘉 徐丛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8-961,共4页
目的评估肱骨近端骨折伴肩袖损伤的发生率,探讨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1年随访时的肩关节NEER评分。对影... 目的评估肱骨近端骨折伴肩袖损伤的发生率,探讨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1年随访时的肩关节NEER评分。对影响NEER评分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患者发病率为25.60%(43/16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骨折分型、复位质量、骨质疏松、肩袖损伤、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等指标与术后NEER评分优良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骨质疏松、复位质量、肩袖损伤、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P<0.05);以上述因素建立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6。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发病率较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与年龄、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骨质疏松、复位质量、肩袖损伤、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相关,需要我们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及时发现并积极应对相关因素,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肩袖损伤 肩功能 发病率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吴昊 查振刚 +3 位作者 林宏生 候辉歌 冯永洪 李劼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0-56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探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探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列为两大组: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简称假体置换组)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简称切开固定组)。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标准计算两组的优良率,通过优良率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同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部分活动度的恢复情况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组48例,随访40例。疗效优16例、良1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5.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3例,随访36例。疗效优9例、良12例、可8例、差7例,优良率58.3%。同时,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相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和较少的术中出血量,较好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情况,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并且近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粉碎性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支撑螺钉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优势 被引量:32
8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6 位作者 李元超 王磊 宋文奇 刘燕洁 章伟 张长青 曾炳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无内侧骨皮质支撑;C组,无内侧骨皮质和内侧支撑螺钉支撑。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抗扭、剪切力压缩、模型失效测试。结果 A、B、C 3组轴向压缩最大载荷为A组((240.88±19.13)N)>B组((169.04±19.26)N)>C组((128.58±17.53)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24.4±101.2)N/mm)>B组((230.7±40.54)N/mm)>C组((147.0±29.2)N/mm,P<0.05);抗扭测试最大扭矩A组((8.92±0.25)N.m)、B组((9.09±0.31)N.m)>C组((7.57±0.53)N.m,P<0.05),抗扭刚度A组((1.80±0.07)N.m/(°))、B组((1.86±0.07)N.m/(°))>C组((1.53±0.10)N.m/(°),P<0.05);剪切力压缩测试最大载荷为A组((444.71±20.87)N)>B组((228.79±28.95)N)>C组((188.73±26.15)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70.0±54.4)N/mm)>B组((183.89±29.64)N/mm)>C组((140.2±32.1)N/mm,P<0.05);模型失效载荷A组((2 949.76±355.08)N)>B组((2 448.13±402.39)N)、C组((2 222.55±336.41)N,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采用3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生物力学性能较无内侧柱支撑时明显增强。通过内侧骨皮质支撑或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值得临床运用,以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力学特性 轴向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42例严重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16
9
作者 程飚 林建平 +2 位作者 陈峥嵘 姚振钧 张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严重粉碎性肱 骨近端骨折患者,观察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组22例 病人术后随访12-20个月,骨折均愈合,肩关...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严重粉碎性肱 骨近端骨折患者,观察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组22例 病人术后随访12-20个月,骨折均愈合,肩关节活动良好,患者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机会少。 肩关节功能评分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严重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能有效固 定骨折块,使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板 保守治疗 粉碎性 肱骨骨折 患者 手术治疗 缺血性坏死 目的 活动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赵弟庆 马创 +2 位作者 杨广忠 陈柯屹 刘汝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上臂骨质疏松性骨折,属肩关节骨折,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肩关节的生理功能。文中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 目的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上臂骨质疏松性骨折,属肩关节骨折,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肩关节的生理功能。文中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2组,即LPHP治疗组23例,其中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10例;LPHP+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联合组)24例,其中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11例。结果 47例患者获得随访14~38(平均23.6)个月。联合组骨折愈合时间[(96.57±2.59)d]低于LPHP治疗组[(115.91±2.73)d];优良率(91.7%)高于LPHP治疗组(7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LPHP治疗相比,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优良率高等优点,加上适时积极的康复锻炼是目前治疗该类骨折较为适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接骨板 肱骨骨折 骨质疏松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2
11
作者 商澜镨 周方 +3 位作者 姬洪全 张志山 刘晓光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劣,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7例,获得随访78例,其中男...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劣,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7例,获得随访7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9例,年龄15~90 岁,平均60.5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3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AO分型,A型49例,B型21例,C型8例.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24例(微创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4例(非微创组).术后行体格检查、X线片检查随访,使用VAS评分评估术后1周、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程度,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ASES评分评估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肩关节功能水平.结果:78例获得随访患者随访时间为6~85个月,平均33.8个月.根据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2)、术后住院日(P=0.001)、患者满意度(P=0.029)、术后1周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024)、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P=0.012)、术后3个月ASES评分(P=0.00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愈合时间(P=0.446)、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894)、术后6个月以上Constant-Murley评分(P=0.122)、术后6个月以上ASES评分(P=0.35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内固定松动2例(8.3%),外展受限1例(4.2%),非微创组未愈合1例(1.9%),内固定松动1例(1.9%),外展受限1例(1.9%),均无内固定断裂、肱骨头坏死.结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式是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在患者早期(术后1周)疼痛控制和早期(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手术更有优势,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患者满意度上均优于传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一平 向明 +2 位作者 杨国勇 陈杭 胡晓川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5-950,共6页
目的:评价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及3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我科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共25例... 目的:评价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及3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我科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共25例。锁定钢板组12例,年龄58.20±5.88岁,其中男6例、女6例,Neer 2部分骨折6例、3部分骨折6例;髓内钉组13例,年龄58.27±8.82岁,其中男8例、女5例,Neer 2部分骨折4例、3部分骨折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1)随访时间:锁定钢板组17.90±5.55月,髓内钉组13.20±1.14月。(2)术中出血量:总体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54.00±47.42 vs 54.00±15.06 ml)、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58.33±56.69 vs 40.00±10.00 ml)、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31.66±25.44 vs 52.22±16.85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颈干角:总体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40.96°±3.67°vs 134.4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肩关节活动范围:总体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外旋角度(29.00°±9.94°vs 39.0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上举角度、外展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外旋角度(28.33°±10.67°vs 41.25°±2.16°)和外展角度(106.66°±7.45°vs 145.00°±21.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外旋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功能评分:总体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组ASES评分(83.90±5.72 vs89.70±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组ASES评分(83.16±3.89 vs 92.25±3.34)和Constant-Murley评分(83.00±5.41vs 93.50±3.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组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随访的25例患者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肩袖损伤及腋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Phil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均是较好的内固定选择方式。与Philos锁定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髓内钉治疗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功能更好,尤其对于2部分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内翻 锁定钢板 髓内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旭 李奉龙 +4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郭斯翊 李屹钧 姜春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5-86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果: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共治疗107例新鲜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其中67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9±23.3)个月(24~108个月)。在最终随访时,Constant评分平均为(87.1±11.7)分(51~100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UCLA)平均为(30.5±3.9)分(18~35分),VAS疼痛评分为(1±2)分(0~7分);主动前屈上举为159.0°±19.3°(80°~180°),体侧外旋为36.8°±19.5°(0°~80°),体侧内旋为T11水平(T2~LS水平)。术后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5例螺钉穿出(7.5%),9例肱骨头缺血坏死(13.4%)及5例创伤性骨性关节炎(7.5%),6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的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概率显著高于三部分骨折。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四部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严格的适应证选择与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骨折的复杂程度亦对术后结果产生影响,四部分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高于三部分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肱骨骨折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肩峰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许文胜 周君琳 +4 位作者 刘清和 温亮 李良 闫旭生 张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8-650,共3页
目的研究经肩峰外侧小切口入路行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学结构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6侧防腐成人(26~68岁)上肢标本,固定后测量板及锁钉与腋神经、旋肱前动脉的距离。模拟髓内钉手术,测量锁钉与腋神经前支、旋肱前动... 目的研究经肩峰外侧小切口入路行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学结构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6侧防腐成人(26~68岁)上肢标本,固定后测量板及锁钉与腋神经、旋肱前动脉的距离。模拟髓内钉手术,测量锁钉与腋神经前支、旋肱前动脉升支、旋肱后动脉主干的距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肩峰前角与腋神经前支的距离:男、女分别为(58.79±7.23)、(42.53±3.61)mm。板前缘与旋肱前动脉升支最近距离:男、女分别为(4.95±0.32)、(4.26±1.22)mm。板后缘与旋肱后动脉主干的最近距离:男、女分别为(4.07±0.95)、(3.52±0.72)mm。接骨板近端锁钉和远端锁钉与腋神经前支的最近距离:男、女分别为(2.05±0.33)、(1.64±0.76)mm,(3.91±0.54)、(3.25±0.16)mm;髓内钉锁钉与腋神经前支、旋肱前动脉升支、旋肱后动脉主干的最近距离:男、女分别为(7.95±0.63)、(5.58±3.76)mm,(5.86±0.84)、(4.32±3.26)mm,(20.95±0.57)、(14.38±3.21)mm。各项指标男、女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峰外侧小切口入路是一种损伤较小并较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能够进行PLHP和PHN的内固定手术,锁钉与腋神经及旋肱前、后动脉之间存在安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外侧 小切口 肱骨骨折 解剖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克平 李智明 +3 位作者 周海宇 张富强 杨晨晖 盛晓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39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24例,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39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24例,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程度等进行随访对比观察。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个月,Neer评分:优15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假体的正确植入、肩袖的有效修复、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以及个体化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是确保术后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肱骨头置换 肱骨骨折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伟力 胡光宇 +1 位作者 韦民 沈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11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 15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 3~ 6月的随访并根据Neer的百分制评分 ,优良率为 86 .6 %。结论对于年轻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采...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 15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 3~ 6月的随访并根据Neer的百分制评分 ,优良率为 86 .6 %。结论对于年轻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有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内固定治疗 粉碎骨折 肱骨粉碎性骨折 年轻 患者 随访 百分制 结论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戴海峰 刘凤 +3 位作者 李嘉 王智慧 徐丛 吕永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34-738,共5页
目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及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对比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3种术式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55例老年肱... 目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及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对比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3种术式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55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术式,将55例老年患者分成3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n=20,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组(n=20,人工肱骨头置换)及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n=15,头-盂倒置式肩关节置换)。术后定期复查,记录肩关节活动角度,采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及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个月,半肩关节置换组内旋功能[(49.1±3.3)°]优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43.7±4.5)°]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1.7±5.0)°],但外旋功能[(25.7±5.4)°]差于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38.0±5.6)°、(39.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组前屈、外展功能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0.05)。术后1年,3组ASES评分,VAS疼痛评分,UCLA评分及S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术式均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疗效相当;反式全肩关节置换可更早的获得肩关节活动度,但缺乏中远期疗效,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选取何种术式仍需临床医师结合手术适应证、个体化等因素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肱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半肩关节置换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祥水 楼跃 +7 位作者 唐凯 张志群 林刚 倪磊 刘飞 董展 郑朋飞 王儒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技术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患儿采用弹性髓内针逆行固定治疗,其中采用经内外髁入路弹性髓内针逆行固定组14例,经外髁入路弹...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技术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患儿采用弹性髓内针逆行固定治疗,其中采用经内外髁入路弹性髓内针逆行固定组14例,经外髁入路弹性髓内针逆行固定组22例。术后均采用肩关节外展支具固定6~8周。骨折愈合后去除肩关节外展支架后即行康复训练。弹性髓内针在术后3~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有连续性骨小梁形成后拔除。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于术后8周左右愈合。未发现骨不连、肱骨头坏死、骨折再移位。结果:肩关节评价采用Constant绝对值评分方法,Constant评分为(92.2±7.1)分,其中优28例,良6例,可2例,无差病例。优良率94.4%。36例末次随访时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平均160.5°±12.4°,前屈上举平均155.2°±14.5°,外旋平均56.5°±12.5°,内旋平均62.3°±15.5°。3例出现针尾激惹,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采用弹性髓内针逆行髓内固定技术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疤痕小,良好的肩关节功能等优点,是临床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3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陈鹏 田晓滨 胡如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96-1298,共3页
目的:探讨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内固定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Hemiarthroplasty of shoulder)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自2008年2月至2012年1月肱骨近... 目的:探讨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内固定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Hemiarthroplasty of shoulder)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自2008年2月至2012年1月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63例,8例(均>70岁)行人工半肩关节置换,55例(含13例>70岁)行LPHP内固定。结果:8例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患者术后Neer评分83±5,无内固定松动、肱骨头缺血坏死发生。13例LPHP内固定患者(>70岁)术后Neer评分70±5,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钢板松动,4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42例LPHP内固定患者(<70岁)术后Neer评分85±5,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钢板松动,1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都是有效治疗手段,但对于年龄>70岁者建议选择一期肩关节置换临床疗效较好,对于年龄<70岁的患者建议选择LPHP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肱骨骨折 肱骨锁定钢板内固定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导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茂清 谭远超 +4 位作者 毕宏政 孙献武 戴振国 黄明利 李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通过力学分析研究经皮导入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二部分进行:一是用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按手术操作进行拉脱试验,测定将螺纹钉从肱骨头内拉出所需最小力(Pmin);二是利用生物力学测试... 目的通过力学分析研究经皮导入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二部分进行:一是用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按手术操作进行拉脱试验,测定将螺纹钉从肱骨头内拉出所需最小力(Pmin);二是利用生物力学测试机测定志愿者单纯肩关节前脱位麻醉下牵引复位所需的最大力(Pmax)。实验按年龄分为A、B两组,A组25~45岁,B组>45岁。对两组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当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拧入肱骨头20mm时,螺钉自肱骨头内拉出所需最小拉力PminA=284N,PminB=198N,牵引复位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所需最大拉力PmaxA=206N,PmaxB=195N,通过比较极值,得出Pmin>Pmax,即牵引复位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所需最大拉力小于螺钉自肱骨头内拉出的最小拉力。结论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对肱骨头的固定作用可满足经皮导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过程中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肩关节前脱位 生物力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