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预防性限流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珏
郑烜
+2 位作者
朱亚瑾
祝国宁
陆明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3-631,共9页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对术后高流量相关并发症以及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治疗的所有因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建立肱动脉-头...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对术后高流量相关并发症以及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治疗的所有因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建立肱动脉-头静脉内瘘的患者资料。其中43例在术中使用血管缝线于吻合口近旁的静脉上套一个4~5 mm的线圈作为限流环(限流组),42例未使用上述限流环(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随访1~5年。比较两组血透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动静脉内瘘动脉瘤、血栓、流量过高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吻合口旁1 cm内静脉狭窄、头静脉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吻合口附近静脉血管内径以及内瘘的初级通畅率、辅助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限流环对术后各因素的影响。结果:超声结果显示,限流组术后3个月限流环部位的血管内径为(3.7±0.6)mm,小于同期对照组吻合口旁静脉最小部位的内径(4.1±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1)。与对照组比较,限流组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均减少(均P<0.05);术后6、12、24个月时初级通畅率和辅助初级通畅率均增加(均P<0.05),但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后3个月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限流环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或P<0.05);使用限流环与6、12个月吻合口内径、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以及与头静脉弓狭窄、动脉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可以限制吻合口径和术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少头静脉弓狭窄、高血流量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使动静脉内瘘有更高的初级通畅率,延长了内瘘的再次干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动脉-头静脉内瘘
限流环
并发症
狭窄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预防性限流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珏
郑烜
朱亚瑾
祝国宁
陆明晰
机构
龙游县人民医院肾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3-631,共9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GF21H050014)。
文摘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对术后高流量相关并发症以及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治疗的所有因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建立肱动脉-头静脉内瘘的患者资料。其中43例在术中使用血管缝线于吻合口近旁的静脉上套一个4~5 mm的线圈作为限流环(限流组),42例未使用上述限流环(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随访1~5年。比较两组血透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动静脉内瘘动脉瘤、血栓、流量过高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吻合口旁1 cm内静脉狭窄、头静脉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吻合口附近静脉血管内径以及内瘘的初级通畅率、辅助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限流环对术后各因素的影响。结果:超声结果显示,限流组术后3个月限流环部位的血管内径为(3.7±0.6)mm,小于同期对照组吻合口旁静脉最小部位的内径(4.1±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1)。与对照组比较,限流组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均减少(均P<0.05);术后6、12、24个月时初级通畅率和辅助初级通畅率均增加(均P<0.05),但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后3个月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限流环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或P<0.05);使用限流环与6、12个月吻合口内径、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以及与头静脉弓狭窄、动脉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可以限制吻合口径和术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少头静脉弓狭窄、高血流量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使动静脉内瘘有更高的初级通畅率,延长了内瘘的再次干预时间。
关键词
肱动脉-头静脉内瘘
限流环
并发症
狭窄
通畅率
Keywords
Brach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Constriction ring
Complications
Stenosis
Patency rate
分类号
R459.9 [医药卫生—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预防性限流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王珏
郑烜
朱亚瑾
祝国宁
陆明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