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肯定性暴力下的自我规训:社交媒体倦怠情绪及消极使用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殿元 王齐欣 郑云戈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9,共7页
社交媒体在提供多样化社交模式的同时,已深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脉络。微信作为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护的应用平台,将用户的社交、学习和工作等情境深度嵌入到以社会关系为渠道的信息系统通路中,构成了当下社会交往的主导模式。本文基于微... 社交媒体在提供多样化社交模式的同时,已深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脉络。微信作为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护的应用平台,将用户的社交、学习和工作等情境深度嵌入到以社会关系为渠道的信息系统通路中,构成了当下社会交往的主导模式。本文基于微信中青年用户信息采纳的倦怠情绪和消极使用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尝试从使能与抑能双重视角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信息、社交、角色超载和比较让个体逐渐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支配,但社交媒体协同的感知价值普遍满足了用户自我持存的相关需求,使个体难以全然与其划分边界,因此,消极使用行为成为个体对抗这种倦怠情绪症候的“治愈性”疗养方式,但实质上,这种看似“泰然处之”的模式并非个体基于真实的自由意志选择,而是肯定性暴力作用下,为维系自我持存的自我规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倦怠 肯定性暴力 自我规训 感知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政治视域下资本主义暴力的分析与批判——以巴特勒、齐泽克和韩炳哲为例
2
作者 孔明安 刘婵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119,共8页
21世纪以来有关当代资本主义暴力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热点。国外学者认为当前暴力类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它将自身呈现为某种无害的、必要的、正当化的、合法化的东西”,[1]常常以不可见的甚至看似中立化的形式出现。巴特勒和齐泽... 21世纪以来有关当代资本主义暴力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热点。国外学者认为当前暴力类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它将自身呈现为某种无害的、必要的、正当化的、合法化的东西”,[1]常常以不可见的甚至看似中立化的形式出现。巴特勒和齐泽克聚焦于宏观的资本主义政治权力、制度体系等层面的暴力,分别从政治伦理、精神分析视角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如果说巴特勒和齐泽克所理解的暴力是以抵御他者为目的的排斥性力量,那么韩炳哲所指认的暴力则是以“他者的消失”为表征的肯定性力量。究其根源,韩炳哲认为,从规训社会到绩效社会的演变中,治理术正在进行微妙的拓扑式置换,即关于肉体惩戒的规训权力渐次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深层次的精神意志的操纵。由此,主体的“去心理化”为肯定性暴力的滋生清理出空间。从宏观系统层面到微观心理层面,无孔不入且日益隐蔽的暴力渗透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部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政治 国家暴力 系统暴力 肯定性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