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李亚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obb角<80°,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固定融合上端椎在T4或T4以下,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患者,排除翻修手术和截骨手术患者。术前根据Lenke分型判断上胸弯是否为结构性,分成结构性上胸弯组和非结构性上胸弯组,统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外观肩部平衡以及影像学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14.4岁,随访时间24~62个月,平均36.4个月,其中结构性上胸弯组17例,非结构性上胸弯组45例。两组患者术后上胸弯均能自发性矫正,末次随访时,上胸弯Cobb角平均由27.9°减小至19.4°,T1倾斜角由-0.21°增加至4.7°,第一肋倾斜角(FRT)由0.4°增加至3.7°,锁骨角(CA)由-1.5°增加至0.8°,双肩高度差(CSH)由-13.0mm增加至5.2mm,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1倾斜角的改变(术后T1倾斜角-术前T1倾斜角)与CSH变化(术后CSH-术前CSH)有较强相关性(r=0.624,P=0.000),术后主胸弯的矫正率和FRT与CSH变化为中等程度相关(r=0.437,0.345,P=0.007,0.006),术前主胸弯Cobb角与CSH变化为弱相关(r=0.262,P=0.040)。上胸弯Cobb角及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T1倾斜角等参数与CSH变化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上胸弯在主胸弯矫正以后均有自发性矫正现象,但T1倾斜角、第一肋倾斜角和双肩高度差均会增加。右胸弯患者左肩被抬高的程度与T1倾斜角增加的程度、主胸弯的矫正率及术后第一肋倾斜角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胸弯 自发性矫正 冠状面平衡 肩部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李亚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7-492,共6页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男15例,女81例;年龄10~18岁,平均14.5岁。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随访22~68个月,平均42.2个月。根据术后肩部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肩部平衡组和肩部失平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肩部失平衡患者17例,发生率为17.7%。单变量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与术后肩部失平衡相关的3个独立因素为:术前锁骨角(OR=1.873,P=0.018)、术前主胸弯Cobb角(OR=2.222,P=0.028)和术后主胸弯Cobb角(OR=0.483,P=0.039)。其中锁骨角和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危险因素,术前锁骨角的正值越大,主胸弯角度越大,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性越大;术后主胸弯Cobb角为保护因素,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较大时,能相对避免肩部失平衡的发生。结论:术前锁骨角为正性倾斜、主胸弯角度较大和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过小可能是AIS患者主胸弯矫正后肩部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胸弯 冠状面平衡 肩部平衡 三维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肩部失平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旭 陈忠辉 +4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钱邦平 朱泽章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9-694,共6页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初次手术年龄5.0±3.4岁(3~10岁),撑开间隔时间为6~12个月,随访3年以上。比较初次术前、初次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喙突高度差(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CHD)、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倾斜角差(clavicular tilt angle difference,CTAD)和躯干偏移距离(trunk shift,TS)。结果:VEPTR术后随访56±8个月(43~70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6次,平均5.8次/例;共进行撑开延长手术38次,平均4.8次/例(3~6次),平均10个月行撑开延长一次。初次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82°±19°、49°±19°和52°±18°,顶椎偏移分别为48±17mm、32±12mm和36±12mm,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胸椎高度由术前13.2±2.1cm增加到术后15.0±2.2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8.3±2.4cm;T1-S1高度由术前24.3±3.7cm增加到术后27.8±4.8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8±5.1cm。CHD初次术前为25±5mm,初次术后减至19±6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11±4mm(P〈0.001)。CA、CTAD初次术前分别为9°±2°和13°±4°,初次术后分别降低为6°±4°和11°±4°(P〈0.05),末次随访时则分别降低至5°±4°和9°±4°(P〈0.05)。术前的CHD与T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5)。TS初次术前为31±13mm,初次术后减至14±7mm(P=0.011),末次随访时为16±7mm(P=0.007)。结论:VEPTR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矫形技术,依靠纵向撑开力可有效控制EOS患者主弯畸形的进展,维持脊柱的生长,还可促进肩部平衡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脊柱侧凸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 肩部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重度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患者肩部失衡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小元 陈涛 +5 位作者 何贤波 李国军 杨雪健 黄涛 孟志斌 陈焕雄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327-1334,共8页
目的: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重度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矫形术后解剖参数的变化与患者术后肩部失衡的相关性,从而探讨重度AIS患者术中矫正程度对术后患者发生肩部失衡的影响。方法:本研... 目的: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重度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矫形术后解剖参数的变化与患者术后肩部失衡的相关性,从而探讨重度AIS患者术中矫正程度对术后患者发生肩部失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60例在我院行经后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治疗的重度Lenke 1型AIS患者,依据术后锁骨角绝对值是否>2°,将所有患者分为肩部平衡组及肩部失衡组,每组各30例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主胸弯(ain thoracic curve,MTC)、上胸弯(proximal thoracic curve,PTC)、锁骨角,计算术前柔韧性、术前锁骨角、术后及末次随访矫正率。结果:两组间6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6.98±1.76)月。肩部平衡组上胸弯柔韧性(30.21±2.17)%、上胸弯矫正率(64.50±6.10)%及术后PTC与术后MTC的矫正率比值(0.77±0.85)显著大于肩部失衡组的(27.50±3.61)%、(55.42±1.67)%及(0.67±0.2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P<0.01)。而肩部失衡组术后上胸弯Cobb(10.60±1.89)°及术后PTC与术后MTC Cobb角比值(0.86±0.20)却大于肩部平衡组的(8.17±1.32)°、(0.72±0.21)(P<0.01,P=0.009)。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上胸弯矫正率是影响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上胸弯矫正率是影响重度Lenke 1型AIS患者术后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因此,术中术者对重度Lenke 1型AIS患者主胸弯矫正时需要对上胸弯的矫正加以重视,避免术后出现肩部失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肩部平衡 失衡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肩部失平衡的临床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倪春鸿 李明 +4 位作者 戴炳华 刘洋 许明 宋元进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576-581,共6页
目的:对不同类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患者肩部失平衡情况进行观察,探讨避免肩部失平衡的融合节段选择方案。方法:对137例随访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及术后的肩部平衡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 目的:对不同类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患者肩部失平衡情况进行观察,探讨避免肩部失平衡的融合节段选择方案。方法:对137例随访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及术后的肩部平衡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可能影响肩部平衡的因素(上胸椎侧凸情况、各个侧凸间相互平衡情况及主侧凸角度大小)将患者的Lenke分型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分析各因素及手术融合方式对肩部平衡产生的影响。结果:术前肩部失平衡的病例71例;其中显著肩部失平衡22例;重度肩部失平衡10例,均为Lenke1型及Lenke2型。这些患者均存在较大角度的上胸椎侧凸(非结构性或结构性)。术后6例显著肩部失平衡。其中Lenke1型第一类型1例,Lenke2型第一类型1例,Lenke2型第三类型4例,手术方式均为选择性融合。对Lenke2型第二类型进行双侧凸融合,术后肩部失平衡改善。结论:术前肩部不平衡主要为Lenke1型及Lenke2型患者。上胸椎侧凸畸形对肩部平衡产生关键性影响。对Lenke2型第二及第三类型不建议行选择性融合,对Lenke2型第一类型进行选择性融合时应避免过度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Lenke分型 平衡 上胸椎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与融合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翔宇 张永刚 +5 位作者 郑国权 张雪松 毛克亚 崔赓 王征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3-320,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分析基于该现象的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策略。方法:对56例Lenke Ⅰ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2~5年。术前Cobb角主胸弯...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分析基于该现象的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策略。方法:对56例Lenke Ⅰ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2~5年。术前Cobb角主胸弯57.65°±12.28°、上胸弯20.34°±9.52°。根据术前肩部平衡、上胸弯柔韧度情况,主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方案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10例,选择端椎下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7例,选择端椎。术前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7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7例选择T3;僵硬性上胸弯患者,5例选择T4,6例选择T3。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4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1例选择T4,9例选择T3。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外观肩高(CSD),评估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并对术后肩部平衡进行主观评价,其中患者和家属一方或双方认为肩部外观未恢复平衡,为主观评价不满意。通过分析外观CSD变化,影像学冠状面平衡及T2~T5后凸角,患者及家属主观评价,总结基于肩部外观可塑性的上端椎选择策略。结果:末次随访Cobb角主胸弯19.16°±10.34°、上胸弯11.83°±8.65°,冠状面平衡0.67±0.56cm,T2~T5后凸角17.23°±7.28°。1例患者2年内随访主观评价左肩抬高,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SD值:1.04±0.24cm、0.92±0.22cm、0.63±0.16cm;CSD≥1cm患者例数:31例、23例、5例。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CSD存在显著差异(t=7.98,P<0.001),最大肩部外观可塑值ΔCSD为1.69cm。随访中肩部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右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或T3,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患者末次随访CSD均<1cm,主观评价满意;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6cm,左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2cm,主观评价满意。随访中肩部未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后,2例CSD分别为1.45cm、1.54cm,其中1例随访2年内主观评价左肩抬高;术前左肩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1例CSD较大为1.52cm。结论:AIS患者术后肩部外观存在可塑性,基于该特性Lenke Ⅰ型AIS患者胸弯融合上端椎策略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肩部平衡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