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 MRI肩撞击综合征影像征象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丰哲 潘诗农 +3 位作者 崔健君 安奇 张光昕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96-2098,共3页
目的探讨3.0TMRI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征象及损伤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肩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症状。结果①直接征象:30例MRI均显示冈上肌肌腱信号和形态的改变,其中6例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13例冈上... 目的探讨3.0TMRI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征象及损伤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肩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症状。结果①直接征象:30例MRI均显示冈上肌肌腱信号和形态的改变,其中6例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13例冈上肌肌腱的部分撕裂;11例表现冈上肌肌腱表面的信号异常、混杂;②间接征象:9例肩峰下滑囊增厚、肩峰下-三角肌下囊积液及15例关节囊积液;③继发征象:5例关节盂唇撕脱,于关节造影时显示较好,5例冈上肌萎缩、2例三角肌萎缩、4例Bankart病变;④病因征象:本组患者肩峰形态分别为平直型(4/30)、弧形(7/30)、钩型(19/30);肩峰下通道(AHI)7例<5mm,23例为5~10mm之间。结论高场强3.0TMRI能够有效显示肩撞击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撕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氏旧伤药外敷配合针灸治疗肩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罗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郑氏旧伤药外敷结合针灸治疗肩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运用外敷郑氏旧伤药配合针刺郑氏经验穴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外敷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针刺郑氏经验穴的方法进行治疗,收集... 目的:观察郑氏旧伤药外敷结合针灸治疗肩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运用外敷郑氏旧伤药配合针刺郑氏经验穴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外敷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针刺郑氏经验穴的方法进行治疗,收集治疗后资料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优11例,良15例,差4例;对照组优6例,良13例,差11例,经过统计学分析,说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敷郑氏旧伤药配合针刺郑氏经验穴治疗肩撞击综合征,疗效好,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治疗成本低,患者乐于接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郑氏旧伤药 针灸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撞击综合征伤残等级鉴定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书萍 张运楼 谷月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33-234,共2页
1 案 例 1.1 简要案情 蒋某,男,56岁,木工,2013年2月驾驶电瓶车与轿车相撞受伤,伤后住院手术治疗,出院诊断"左胫骨平台不完全性骨折、右肩撞击综合征"等. 同年12月经某鉴定机构鉴定,以"交通事故造成右侧肩袖损伤,右肩关节活动障碍致... 1 案 例 1.1 简要案情 蒋某,男,56岁,木工,2013年2月驾驶电瓶车与轿车相撞受伤,伤后住院手术治疗,出院诊断"左胫骨平台不完全性骨折、右肩撞击综合征"等. 同年12月经某鉴定机构鉴定,以"交通事故造成右侧肩袖损伤,右肩关节活动障碍致右上肢功能丧失10%以上",依照GB 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第4.10.10i)条,评定蒋某构成道路交通事故十级伤残. 在理赔过程中,涉案保险公司对蒋某的肩袖损伤与交通事故之间因果关系提出异议,要求重新鉴定. 2014年6月某法院委托本鉴定所对蒋某进行伤残等级重新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创伤和损伤 肩撞击综合征 伤残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有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击上旋弧圈球技术动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3 位作者 桂辉贤 于婷婷 余绍华 王广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2-450,共9页
目的:分析患有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击上旋弧圈球时的技术动作,从技术动作层面探寻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方法:招募13名患有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为肩关节撞击组(年龄20.31±2.56岁、身高16... 目的:分析患有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击上旋弧圈球时的技术动作,从技术动作层面探寻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方法:招募13名患有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为肩关节撞击组(年龄20.31±2.56岁、身高165.69±4.00 cm、体重56.62±6.00 kg),13名健康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为健康组(年龄21.54±2.78岁、身高165.54±4.45 cm、体重60.08±8.02 kg)。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无线表面肌电系统采集两组运动员6次正手击上旋弧圈球时的上肢运动学数据和肌电数据并进行平均化处理,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在运动学变化方面,与健康组相比,肩关节撞击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击球上摆结束时刻的肩关节屈曲角速度更大(t=-3.689,P=0.001),躯干扭转角度(t=2.614,P=0.015)和躯干扭转平均角速度(t=3.958,P=0.001)均明显较小。在肌电变化方面,与健康组相比,肩关节撞击组的前锯肌峰值激活强度较小(t=2.363,P=0.027),肱三头肌和肱桡肌的失活时间更短(t=3.705,P=0.002;t=3.29,P=0.004)。结论:患有肩部撞击综合征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击上旋弧圈球技术动作存在如下特点:躯干旋转程度不够、肱桡肌过早失活,前锯肌激活程度不够,肱三头肌过早失活,这可能导致肩关节屈曲代偿负荷过大,肩胛骨稳定性不足,肩关节离心速度控制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撞击综合征 乒乓球 运动学 肌电 技术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全面处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 被引量:19
5
作者 汪滋民 眭杰 +2 位作者 年申生 王谦 康一凡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关节镜微创治疗全面处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1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年龄34~65岁,平均(55.6±9.1)岁。术前均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和冈上肌出口... 目的探讨通过关节镜微创治疗全面处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1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年龄34~65岁,平均(55.6±9.1)岁。术前均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和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片及行肩关节MRI检查,均行选择性封闭帮助确定诊断。13例患者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外还合并其他疾患,合并冻结肩5例,合并肩袖撕裂5例,合并冈上肌钙化1例,合并肩锁关节炎2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并对合并症进行全面处理:冻结肩行关节囊松解,肩袖损伤行肩袖修补或清创,钙化性腱炎行钙化灶清除和肩袖修补,肩锁关节炎行锁骨远端切除。结果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8±6.4)个月。ASE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术前总分(42.7±13.4)分,随访(92.5±12.9)分,较术前提高(P=0.001);UCLA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术前(17.2±4.1)分,随访(31.1±3.4)分,也较术前提高(P=0.000),优良率为93.8%。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往往合并其他肩部疾患,需要结合病史、体检、影像学资料、选择性封闭试验和关节镜检查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时对各类合并症进行全面处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肩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梁治平 刘斯润 +2 位作者 曾旭文 周洁 陈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9-452,共4页
目的分析MRI征象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肩关节MRI疑诊SAIS患者,以关节镜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单一征象或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效能。结果Ⅲ... 目的分析MRI征象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肩关节MRI疑诊SAIS患者,以关节镜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单一征象或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效能。结果Ⅲ型肩峰、肩峰下间隙变窄、肩袖撕裂和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敏感度分别为51.06%(24/47)、72.34%(34/47)、80.85%(38/47)和85.11%(40/47),单一肩袖撕裂诊断敏感度与联合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68),特异度(64.44%,29/45)低于联合征象(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08)。结论 MRI可显示SAIS肩袖损伤、肩峰形态和最短肱肩间隙狭窄,根据以上三种征象联合诊断SAIS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MRI评分与肩关节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丽华 郭龙军 +3 位作者 米立新 马全胜 马玉宝 刘洪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MRI结构变化的发生率,确定结构变化与功能的相关程度。资料与方法对39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均行MRI检查,并计算肩锁关节、肩峰下滑囊和肩袖的MRI评分评估肩部MRI表现,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 目的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MRI结构变化的发生率,确定结构变化与功能的相关程度。资料与方法对39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均行MRI检查,并计算肩锁关节、肩峰下滑囊和肩袖的MRI评分评估肩部MRI表现,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评估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比较治疗前后MRI评分和SPADI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前MRI评分与SPADI评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后MR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SPA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47.05±14.68比65.10±9.87,t=16.416,P<0.01)。治疗前MRI评分与治疗前后SPADI评分的变化呈负相关(β=-0.924,95%CI-12.286~-9.310,P<0.01,R^2=0.854)。结论 MRI评分与治疗前后SPADI评分的变化呈负相关,MRI评分越高,治疗后肩关节症状和功能改善效果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关节 锁关节 骨关节炎 滑囊炎 肌腱病 康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江昊 林章雅 +4 位作者 赵作梁 林苏 叶真 傅巧敏 阮琴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2型超声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1例临床诊断SIS2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注射组(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射,n=16)及联合治疗组(超声引导下肩袖肌腱松解术+肩峰下滑囊注射,n=55),采用Logi...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2型超声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1例临床诊断SIS2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注射组(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射,n=16)及联合治疗组(超声引导下肩袖肌腱松解术+肩峰下滑囊注射,n=5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复发的因素。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3、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注射组(P均<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SIS2型病程均与复发无关,而治疗方法是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肩袖肌腱松解术+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SIS2型患者可降低治疗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经皮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造影表现 被引量:8
9
作者 成雪晴 卢漫 +2 位作者 郭璇妍 贺凡丁 张振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60-1262,共3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经皮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造影(PUSB)表现。方法对150例经临床诊断为SIS患者行PUSB检查,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滑囊内的弥散情况及是否进入肩袖、关节腔。结果 53例造影剂在滑囊内呈线状均匀分布,诊断为单纯...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经皮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造影(PUSB)表现。方法对150例经临床诊断为SIS患者行PUSB检查,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滑囊内的弥散情况及是否进入肩袖、关节腔。结果 53例造影剂在滑囊内呈线状均匀分布,诊断为单纯性肩峰下滑囊炎。97例造影剂在滑囊内分布不均匀,诊断为粘连性肩峰下滑囊炎。40例可见造影剂由滑囊进入肩袖肌腱,但未达肱骨头表面;32例可见造影剂由滑囊进入肩袖肌腱,到达肱骨头表面;78例造影剂未进入肩袖肌腱。结论 PUSB可实时动态评估肩峰下滑囊炎、滑囊粘连、肩袖损伤等情况,对SI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0
作者 姜从玉 李骥耀 +6 位作者 张鹏 吴族勇 奚国栋 杨晓春 朱玉连 胡永善 吴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7-645,共9页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过劳性损伤,其发病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峰形态改变、肩峰下间隙狭窄等,使肩部上举、前屈或外旋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反复撞击并引起肩袖软组织病理性改变,造成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过劳性损伤,其发病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峰形态改变、肩峰下间隙狭窄等,使肩部上举、前屈或外旋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反复撞击并引起肩袖软组织病理性改变,造成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而严重影响运动训练效果。肩关节通过关节、肌肉的静态稳定和动态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运动保障,其稳定性和功能性是关节本体感觉与肌肉平衡功能的综合反映,损伤后的位置觉、运动觉等降低可加重关节不稳定状态,从而增加肩峰下撞击的发生几率。本文针对肩峰下撞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与本体感觉之间的关系,通过回顾本体感觉的神经中枢反馈对于维持运动觉、位置觉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等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提示本体感觉训练作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干预,是重建关节动力性功能稳定、促进运动功能提高以及改善肩关节疼痛等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下撞击综合征 本体感觉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头的相对高度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潘昭勋 崔岩 +2 位作者 孙超 马海盟 张洪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肱骨侧致病因素。方法应用MSCT及计算机软件测量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的肱骨头相对高度,与随机选取的2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进行对比,比较肩峰下撞击综...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肱骨侧致病因素。方法应用MSCT及计算机软件测量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的肱骨头相对高度,与随机选取的2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进行对比,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值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0.88±0.18)cm,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1.07±0.20)cm,经配对资料的t检验示P<0.01,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与健康成人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肱骨头相对高度明显小于健康成人,肱骨头相对高度可以作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头 肱骨大结节 相对高度 峰下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部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47
12
作者 张芳(综述) 屈辉(审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3-825,共3页
肩部撞击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以肩袖、肱二头肌肌腱等结构的炎症及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广义的肩部撞击综合征包括肩峰下撞击、喙突下撞击和内撞击三型,对其发生机制尚存在争议,本文就肩部撞击的... 肩部撞击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以肩袖、肱二头肌肌腱等结构的炎症及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广义的肩部撞击综合征包括肩峰下撞击、喙突下撞击和内撞击三型,对其发生机制尚存在争议,本文就肩部撞击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综合征 机制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元帅霄 俞瑾 刘晓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2-837,共6页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温热疗、冷疗等物理治疗,试验组同时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运动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开始治疗前以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和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从入组到第3个月,从入组到第6个月,从入组到第12个月的三个阶段随访时,每个阶段的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增加值,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中,除对照组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时力量得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的、以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为理论指导的运动训练同时结合其他物理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下撞击综合征 运动训练 物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表现 被引量:24
14
作者 高博 彭如臣 石逸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937-941,共5页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X线片无骨折但临床怀疑肩袖损伤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用1.5 T MRI机检查,观察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MR上的影像特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结果对...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X线片无骨折但临床怀疑肩袖损伤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用1.5 T MRI机检查,观察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MR上的影像特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结果对比,计算准确率。结果 33例中肩袖损伤20例(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5例(合并肩袖损伤10例)。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术前MR诊断准确率分别约为95.0%、71.3%。结论肩关节MRI扫描对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肩袖损伤者中至少半数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损伤 峰下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桂芳 黄焕杰 +3 位作者 余秋华 王楚怀 韩秀兰 张振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比较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脉冲调整技术)和松动组(关节松动术)各19例。脉冲组进行脉冲调整技术治疗、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松动组进行关节... 目的:比较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脉冲调整技术)和松动组(关节松动术)各19例。脉冲组进行脉冲调整技术治疗、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松动组进行关节松动术、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周、第4周、第12周随访时采用VAS评分和CMS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脉冲组VAS分数分别为2.4±1.3、1.2±1.0、0.9±0.9,CMS总分分别为76.5±11.0、84.3±8.8、89.0±7.1;松动组VAS分数分别为3.5±1.3、2.1±1.3、1.4±1.2,CMS总分分别为69.4±13.1、82.9±6.7、88.5±6.8。两组VAS分数和CMS总分组内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1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8),脉冲组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ADL得分均高于松动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8,P=0.009);治疗4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4),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高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8)。结论:在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基础上无论联合应用脉冲调整技术还是关节松动术,均能有效改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而脉冲调整技术与关节松动术相比,能在治疗早期更快地减轻疼痛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下撞击综合征 康复治疗 脉冲调整技术 关节松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1 位作者 方健辉 肖才坤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目的:探讨具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情况。方法:对广东省女排和男举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分别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运动员13名为Ⅰ组、肩部功能正常的女排运动员8名为Ⅱ组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男... 目的:探讨具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情况。方法:对广东省女排和男举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分别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运动员13名为Ⅰ组、肩部功能正常的女排运动员8名为Ⅱ组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男举运动员9名为Ⅲ组、肩部功能正常的男举运动员10名为Ⅳ组;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an Mycroft 2手持式肌力测试仪分别对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运动员进行肩部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测试。分别比较运动员在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的差异性。结果:与Ⅱ组相比,Ⅰ组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受限明显(P<0.05);上斜方肌肌力下降非常明显(P<0.01),下斜方肌和前锯肌肌力上升(P<0.05),中斜方肌肌力变化不大;额状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肩胛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但120°的外旋肌力显著上升(P<0.01)。与Ⅲ组相比,Ⅳ组前屈、后伸和外展受限明显(P<0.05),尤以外展受限最为明显(P<0.01);上斜方肌肌力明显下降(P<0.05),中、下斜方肌肌力下降,前锯肌肌力上升,但都不显著;在额状位60°和90°内旋和外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明显(P<0.05),尤以60°外旋和90°的内旋下降最为显著(P<0.01);在肩胛位60°、90°和120°内旋和外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显著(P<0.05);尤而内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最为显著(P<0.01)。结论:与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的肩周肌群肌力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因下降而出现的代偿应区别项目有针对性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排运动员 男举运动员 周肌群肌力 峰下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女子排球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方法:1名医师对广东省一线女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员13名为I组,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8名为II组;测试者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gan Micro Fet 2手持式肌...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方法:1名医师对广东省一线女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员13名为I组,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8名为II组;测试者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gan Micro Fet 2手持式肌力测试仪分别对I组和II组运动员进行肩部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测试,比较两组运动员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的差异性。结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受限明显(P=0.04);上斜方肌肌力明显下降(P=0.001),下斜方肌和前锯肌肌力上升(P=0.04),中斜方肌肌力变化不大;额状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肩胛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但120°的外旋肌力显著上升(P=0.001)。结论:与肩部功能正常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肩周肌群肌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 排球 周肌群肌力 峰下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8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方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Ⅰ组为肩胛肌群功能训练组、Ⅱ组为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Ⅲ组为肩胛肌群加肩袖肌群功...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方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Ⅰ组为肩胛肌群功能训练组、Ⅱ组为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Ⅲ组为肩胛肌群加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分别有各自的训练负荷,循序渐进各训练4周,隔天1次。评价指标:Neer试验、Hawkins试验和PENN SHOULDER SCORE评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随后3个月后进行以上指标的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接受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治疗后,Neer试验和Hawkins试验都转为阴性,疼痛度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下降(P≤0.01),满意度、功能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提升(P≤0.01);分别与Ⅰ和Ⅱ相比,Ⅲ组接受治疗后疼痛度下降最显著(P≤0.01),满意度和功能提升最显著(P≤0.01)。结论: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无论是肩胛肌群的功能训练还是肩袖肌群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都非常有效,但肩胛肌群和肩袖肌群同时进行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关键词肩周肌群;功能训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肌群 功能训练 峰下撞击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评价中老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冈上肌腱的弹性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伟文 熊燃 +2 位作者 周美君 何燕妮 刘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利用声触诊组织量化(VTIQ)技术联合常规超声评价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冈上肌腱的形态学及弹性变化。资料与方法纳入41例SIS患者(41个肩关节),按照年龄分为40~59岁组和≥60岁组;另纳入41例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 目的利用声触诊组织量化(VTIQ)技术联合常规超声评价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冈上肌腱的形态学及弹性变化。资料与方法纳入41例SIS患者(41个肩关节),按照年龄分为40~59岁组和≥60岁组;另纳入41例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冈上肌腱及肩峰下滑囊的最大厚度,VTIQ技术分别在冈上肌腱距肱骨大结节止点1 cm和1.5 cm处测量肌腱浅层及深层的剪切波速度(SWV),比较不同年龄受试者组间肩峰下滑囊与冈上肌腱厚度,以及肌腱不同深度的SWV。结果不同年龄组SIS患者肩峰下滑囊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2);40~59岁SIS患者与对照组冈上肌腱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60岁SIS患者冈上肌腱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40~59岁SIS患者冈上肌腱SW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浅层=0.020、P深层=0.007)。≥60岁SIS患者与对照组冈上肌腱SW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浅层=0.513、P深层=0.926)。不同年龄组中,SIS组及对照组冈上肌腱浅层SWV均低于深层S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峰下滑囊增厚是SIS的形态学特征之一。SIS及年龄≥60岁均可导致冈上肌腱软化;且冈上肌腱不同深度存在弹性差异。超声弹性成像可敏感地量化肌腱机械性能,提供术前评估和预后监测肌腱机械性能定量的辅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弹性成像技术 中年人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丽娟 周玲霞 童丽利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09B期58-59,共2页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对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肩峰成形术,经3~10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峰成形术 撞击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