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
作者 姜从玉 李骥耀 +6 位作者 张鹏 吴族勇 奚国栋 杨晓春 朱玉连 胡永善 吴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7-645,共9页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过劳性损伤,其发病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峰形态改变、肩峰下间隙狭窄等,使肩部上举、前屈或外旋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反复撞击并引起肩袖软组织病理性改变,造成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过劳性损伤,其发病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峰形态改变、肩峰下间隙狭窄等,使肩部上举、前屈或外旋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反复撞击并引起肩袖软组织病理性改变,造成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而严重影响运动训练效果。肩关节通过关节、肌肉的静态稳定和动态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运动保障,其稳定性和功能性是关节本体感觉与肌肉平衡功能的综合反映,损伤后的位置觉、运动觉等降低可加重关节不稳定状态,从而增加肩峰下撞击的发生几率。本文针对肩峰下撞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与本体感觉之间的关系,通过回顾本体感觉的神经中枢反馈对于维持运动觉、位置觉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等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提示本体感觉训练作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干预,是重建关节动力性功能稳定、促进运动功能提高以及改善肩关节疼痛等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本体感觉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头的相对高度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潘昭勋 崔岩 +2 位作者 孙超 马海盟 张洪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肱骨侧致病因素。方法应用MSCT及计算机软件测量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的肱骨头相对高度,与随机选取的2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进行对比,比较肩峰下撞击综...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肱骨侧致病因素。方法应用MSCT及计算机软件测量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的肱骨头相对高度,与随机选取的2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进行对比,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值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0.88±0.18)cm,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1.07±0.20)cm,经配对资料的t检验示P<0.01,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与健康成人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肱骨头相对高度明显小于健康成人,肱骨头相对高度可以作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头 肱骨大结节 相对高度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元帅霄 俞瑾 刘晓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2-837,共6页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温热疗、冷疗等物理治疗,试验组同时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运动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开始治疗前以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和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从入组到第3个月,从入组到第6个月,从入组到第12个月的三个阶段随访时,每个阶段的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增加值,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中,除对照组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时力量得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的、以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为理论指导的运动训练同时结合其他物理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运动训练 物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表现 被引量:24
4
作者 高博 彭如臣 石逸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937-941,共5页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X线片无骨折但临床怀疑肩袖损伤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用1.5 T MRI机检查,观察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MR上的影像特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结果对...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X线片无骨折但临床怀疑肩袖损伤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用1.5 T MRI机检查,观察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MR上的影像特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结果对比,计算准确率。结果 33例中肩袖损伤20例(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5例(合并肩袖损伤10例)。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术前MR诊断准确率分别约为95.0%、71.3%。结论肩关节MRI扫描对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肩袖损伤者中至少半数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损伤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1 位作者 方健辉 肖才坤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目的:探讨具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情况。方法:对广东省女排和男举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分别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运动员13名为Ⅰ组、肩部功能正常的女排运动员8名为Ⅱ组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男... 目的:探讨具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情况。方法:对广东省女排和男举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分别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运动员13名为Ⅰ组、肩部功能正常的女排运动员8名为Ⅱ组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男举运动员9名为Ⅲ组、肩部功能正常的男举运动员10名为Ⅳ组;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an Mycroft 2手持式肌力测试仪分别对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运动员进行肩部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测试。分别比较运动员在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的差异性。结果:与Ⅱ组相比,Ⅰ组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受限明显(P<0.05);上斜方肌肌力下降非常明显(P<0.01),下斜方肌和前锯肌肌力上升(P<0.05),中斜方肌肌力变化不大;额状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肩胛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但120°的外旋肌力显著上升(P<0.01)。与Ⅲ组相比,Ⅳ组前屈、后伸和外展受限明显(P<0.05),尤以外展受限最为明显(P<0.01);上斜方肌肌力明显下降(P<0.05),中、下斜方肌肌力下降,前锯肌肌力上升,但都不显著;在额状位60°和90°内旋和外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明显(P<0.05),尤以60°外旋和90°的内旋下降最为显著(P<0.01);在肩胛位60°、90°和120°内旋和外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显著(P<0.05);尤而内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最为显著(P<0.01)。结论:与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的肩周肌群肌力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因下降而出现的代偿应区别项目有针对性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排运动员 男举运动员 周肌群肌力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桂芳 黄焕杰 +3 位作者 余秋华 王楚怀 韩秀兰 张振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比较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脉冲调整技术)和松动组(关节松动术)各19例。脉冲组进行脉冲调整技术治疗、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松动组进行关节... 目的:比较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脉冲调整技术)和松动组(关节松动术)各19例。脉冲组进行脉冲调整技术治疗、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松动组进行关节松动术、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周、第4周、第12周随访时采用VAS评分和CMS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脉冲组VAS分数分别为2.4±1.3、1.2±1.0、0.9±0.9,CMS总分分别为76.5±11.0、84.3±8.8、89.0±7.1;松动组VAS分数分别为3.5±1.3、2.1±1.3、1.4±1.2,CMS总分分别为69.4±13.1、82.9±6.7、88.5±6.8。两组VAS分数和CMS总分组内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1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8),脉冲组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ADL得分均高于松动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8,P=0.009);治疗4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4),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高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8)。结论:在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基础上无论联合应用脉冲调整技术还是关节松动术,均能有效改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而脉冲调整技术与关节松动术相比,能在治疗早期更快地减轻疼痛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康复治疗 脉冲调整技术 关节松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女子排球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方法:1名医师对广东省一线女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员13名为I组,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8名为II组;测试者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gan Micro Fet 2手持式肌...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方法:1名医师对广东省一线女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员13名为I组,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8名为II组;测试者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gan Micro Fet 2手持式肌力测试仪分别对I组和II组运动员进行肩部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测试,比较两组运动员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的差异性。结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受限明显(P=0.04);上斜方肌肌力明显下降(P=0.001),下斜方肌和前锯肌肌力上升(P=0.04),中斜方肌肌力变化不大;额状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肩胛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但120°的外旋肌力显著上升(P=0.001)。结论:与肩部功能正常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肩周肌群肌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 排球 周肌群肌力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8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方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Ⅰ组为肩胛肌群功能训练组、Ⅱ组为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Ⅲ组为肩胛肌群加肩袖肌群功...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方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Ⅰ组为肩胛肌群功能训练组、Ⅱ组为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Ⅲ组为肩胛肌群加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分别有各自的训练负荷,循序渐进各训练4周,隔天1次。评价指标:Neer试验、Hawkins试验和PENN SHOULDER SCORE评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随后3个月后进行以上指标的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接受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治疗后,Neer试验和Hawkins试验都转为阴性,疼痛度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下降(P≤0.01),满意度、功能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提升(P≤0.01);分别与Ⅰ和Ⅱ相比,Ⅲ组接受治疗后疼痛度下降最显著(P≤0.01),满意度和功能提升最显著(P≤0.01)。结论: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无论是肩胛肌群的功能训练还是肩袖肌群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都非常有效,但肩胛肌群和肩袖肌群同时进行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关键词肩周肌群;功能训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肌群 功能训练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否可解释中枢性瘫痪的肩痛?——附7例报道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放 吴军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85-585,共1页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中枢性瘫痪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骨运动康复训练干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0
作者 席蕊 周敬滨 +2 位作者 高奉 钱驿 李国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1-246,共6页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是导致肩关节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往往伴随着肩胛骨周围肌群功能障碍。目前的研究认为在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应该加入对肩胛骨的干预,但不同研究中干预肩胛骨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的具体内容...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是导致肩关节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往往伴随着肩胛骨周围肌群功能障碍。目前的研究认为在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应该加入对肩胛骨的干预,但不同研究中干预肩胛骨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的具体内容仍不明确,不同的研究中采用的干预方案不同,治疗效果各异。因此,本文综述对SIS患者进行肩胛骨运动干预的临床效果,总结不同运动康复方案中采用的具体的肩胛骨训练内容,包括训练动作、训练频率等,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胛骨 康复方案 胛骨稳定性训练 动作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影像指标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倪亚博 田兆荣 +4 位作者 杨建平 蔡志伟 田博 孙杰 王志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4-509,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影像指标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肩关节镜及临床相关检查确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的患者57例(SAIS组),另筛选入组42名年龄相匹配的...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影像指标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肩关节镜及临床相关检查确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的患者57例(SAIS组),另筛选入组42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横断位、斜冠状位及斜矢状位检查,测量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肩峰类型、最短肩肱间距(acromion humeral distance,AHD)、肩峰指数(acromion index,AI)、肩峰向下倾斜角(lateral acromion angle,LAA)、峰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及肩峰-大结节撞击指数(acromion–greater tuberosity impingement index,ATI)。以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间测量各个指标的可重复性。两组研究对象的影像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各影像指标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峰盂角、肩峰向下倾斜角、肩峰大结节撞击指数、最短肩肱间距及肩峰指数的ICC均大于0.75,一致性较好。SAIS组与对照组的肩峰类型无明显差别(P>0.05),SAIS组及对照组均以Ⅱ型肩峰居多。SAIS组AHD平均值7.45±1.63 mm,低于对照组AHD平均值8.29±1.6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IS组CSA平均值(37.79±1.51)°、ATI平均值(0.93±0.06)及LAA平均值(79.36±3.73)°均高于对照组CSA(36.57±2.04)°、ATI(0.90±0.06)及LAA(75.29±1.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IS组AI平均值为0.67±0.08,对照组AI平均值为0.66±0.07,SAIS组AI值较对照组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41)。最短肩肱间距、峰盂角、肩峰向下倾斜角及肩峰大结节撞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0、0.699、0.857、0.683。上述指标联合诊断SAIS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单一指标的诊断效能,联合诊断的特异度为94.74%灵敏度为82.46%。结论:MRI影像指标(LAA、CSA、AHD及AT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影像指标 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胛肌群肌力与肩峰下间隙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席蕊 周敬滨 +3 位作者 何江华 高奉 钱驿 李国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0-265,共6页
目的: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和正常人群肩胛肌群肌力和肩峰下间隙的差异,探究SIS患者肩胛肌群肌力大小改变与肩峰下间隙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0名SIS患者纳入SIS组,年龄31.40±6.51岁,男29、女21,肩痛持续时间8.79... 目的: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和正常人群肩胛肌群肌力和肩峰下间隙的差异,探究SIS患者肩胛肌群肌力大小改变与肩峰下间隙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0名SIS患者纳入SIS组,年龄31.40±6.51岁,男29、女21,肩痛持续时间8.79±6.89月;25名正常健康人纳入正常组,年龄29.40±6.44岁,男14、女11。采用肌骨超声测试受试者在肩外展0°、30°和60°的肩峰-肱骨距离(AHD),作为肩峰下间隙的评价指标;采用Micro FET2手持式测力计测试受试者的斜方肌上束(UT)、斜方肌中束(MT)、斜方肌下束(LT)以及前锯肌(SA)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并进行标准化(最大等长收缩肌力/体重)。比较SIS组和正常组的AHD、肩胛肌群肌力大小的差异,分析SIS患者肩胛肌群肌力的改变与AHD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肩外展角度的增加,SIS组和正常组的AHD均逐渐减少,在肩外展30°到60°的过程中,SIS组AHD的变化量(AHD_(30°-60°))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在肩外展0°到60°的过程中,SIS组AHD的变化量(AHD_(0°-60°))也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SIS组的UT、MT、LT以及SA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在肩外展30°到60°过程中,AHD的变化量(AHD_(30°-60°))与MT(r=-0.459,P=0.001)和LT(r=-0.403,P=0.004)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呈负相关;在肩外展0°到60°过程中,AHD的变化量(AHD_(0°-60°))与MT(r=-0.320,P=0.023)和LT(r=-0.367,P=0.009)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呈负相关。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在肩外展早期过程中肩峰下间隙减少的更多,肩峰下间隙的减少和MT以及LT的肌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胛肌群 -肱骨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峰下空间的超声和姿势分析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牛镇远 王琳 +2 位作者 李铁山 陈玮 石奇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672,共6页
目的:对肩峰肱骨距离、冈上肌肌腱厚度以及肩、颈姿势进行评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峰下空间变化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纳入试验组SIS患者20例,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体重均匹配健康人对照组20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右利手)... 目的:对肩峰肱骨距离、冈上肌肌腱厚度以及肩、颈姿势进行评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峰下空间变化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纳入试验组SIS患者20例,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体重均匹配健康人对照组20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右利手)。使用超声测量肩峰肱骨距离(AHD)以及冈上肌肌腱厚度。使用GPS姿势分析系统分析头前伸姿势(FHP)和肩前伸姿势(FSP)。分别测量颅椎角(CA)和肩前伸角度(FSA)联合上述两种方式对肩峰下空间变化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试验组冈上肌肌腱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之间AHD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冈上肌厚度与AHD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FSA小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CA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FSA与AHD两者间存在中度相关(P<0.05,R=0.62)。CA与AHD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SIS与试验组患者相比,冈上肌肌腱更厚且肩前伸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超声 姿势分析 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肩峰下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席蕊 周敬滨 +2 位作者 高奉 钱驿 李国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1-76,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8周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肩关节功能及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探索生物力学因素与肩峰下间隙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方法:以48名S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n... 目的:探讨8周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肩关节功能及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探索生物力学因素与肩峰下间隙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方法:以48名S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n=24)和对照组(n=24),运动组实施为期8周(每周3次)的肩胛肌群康复训练和2次健康教育课,对照组进行2次健康教育课。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的疼痛情况、肩关节功能情况和肩峰下间隙等进行评估,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肩关节疼痛和障碍指数(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SPADI)、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峰肱骨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等指标。结果:运动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与干预前相比,8周干预后,运动组的VAS评分和SPA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肩关节屈曲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斜方肌中束肌力、斜方肌下束肌力和胸小肌长度指数以及肩外展60°时的AHD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肩外展活动度显著增加(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干预后,运动组斜方肌中、下束肌力和胸小肌长度指数以及肩外展60°时的AH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运动组SPADI评分变化量和肩外展60°位的AHD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97,P=0.019)。结论:肩胛肌群康复训练改善了SIS患者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其潜在机制涉及肩外展过程中肩峰下间隙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胛肌群 峰下间隙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敏辨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撷菁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航 王林华 +1 位作者 邝高艳 卢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47-50,共4页
文章统计了卢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案例,探讨卢敏教授辨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卢敏认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应围绕“虚”“瘀”两个主要的病机展开讨论,该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责之于肝血不足、肝不柔筋,外因责... 文章统计了卢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案例,探讨卢敏教授辨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卢敏认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应围绕“虚”“瘀”两个主要的病机展开讨论,该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责之于肝血不足、肝不柔筋,外因责之于外邪侵袭、痹阻经脉。在治疗上首重调肝,次及调和气血,辅以祛邪,卢敏教授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处方,善用经验方,处方具有祛邪不伤正,筋骨并治、气血同调的特点,兼顾外治法以求内外兼顾,重视宣教,积极配合功能锻炼,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名老中医经验 卢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配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丁莹 缪芸 +4 位作者 余波 杨荣 魏珂 何结实 李跃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1-723,共3页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因肩峰下关节解剖结构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症候群。既往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多采用口服非甾体药物、肩峰下注射皮质激素、物理因子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因肩峰下关节解剖结构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症候群。既往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多采用口服非甾体药物、肩峰下注射皮质激素、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方式的改变及局部适当制动等方法,但存在副作用大、日常生活受限、治疗次数频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物理因子治疗 疗效观察 康复方案 临床 肌内 运动方式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重新鉴定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惟 徐宏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90-691,共2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扶某,女,48岁,自诉与他人在拉扯过程中,左胸部持续性钝痛,无放射性疼痛,右手背和右大腿前侧有少量挫伤。伤后住院手术治疗,诊断为"左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以下简称"撞击征")。患者以肩关节功能障碍到当地公安机关... 1案例1.1简要案情扶某,女,48岁,自诉与他人在拉扯过程中,左胸部持续性钝痛,无放射性疼痛,右手背和右大腿前侧有少量挫伤。伤后住院手术治疗,诊断为"左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以下简称"撞击征")。患者以肩关节功能障碍到当地公安机关行损伤程度鉴定,考虑肩部无外伤,不宜评定,结合其余体表损伤,综合评定为轻微伤。当事人及其家属以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为由,提出重新鉴定,遂将该案提交本所进行重新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伤病关系 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测量肩峰相关角度对SAIS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坡 张瀚元 +2 位作者 郭瑞鹏 李博 徐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61-1165,共5页
目的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并探究其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接受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前肩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实验组)和40例健康肩关节MRI(对照组)进行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分... 目的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并探究其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接受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前肩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实验组)和40例健康肩关节MRI(对照组)进行量化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程度分析(包括角α、β、γ、Δ、ε、ζ)。并对比各个量化指标在各组及组中的相关性及差异性,讨论其对于SAIS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相关角α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肩峰下垂及倾斜相关角β、γ、Δ、ε、ζ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β、γ、Δ、ε、ζ单个指标ROC结果曲线下方的区域分别为0.677、0.864、0.707、0.848、0.886,角β和角ζ联合ROC曲线下方的区域为0.906,诊断性能优异。结论肩峰倾斜及下垂状改变的相关角度对SAIS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对于确定的量化指标角γ、ε、ζ对于SAIS具有显著性的诊断意义,而角β与ζ两者的联合诊断性能表现更加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峰下垂状改变 倾斜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支撑维持阶段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洁莹 刘洋 +2 位作者 许梦莹 杨光 李文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肩关节支撑维持阶段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诊断系统对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肩峰下间隙的测量,分别在放松状态和支撑状态下完成。结果受试者放松状态下肩峰下间隙显著大于支撑状态下(t=6.933...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肩关节支撑维持阶段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诊断系统对2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肩峰下间隙的测量,分别在放松状态和支撑状态下完成。结果受试者放松状态下肩峰下间隙显著大于支撑状态下(t=6.933,P<0.001)。结论支撑会减小脊髓损伤患者肩峰下间隙,成为肩峰下组织损伤的潜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支撑 峰下间隙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在改善肩关节活动障碍中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明 周敬杰 +3 位作者 张玉明 王济红 张秋阳 陈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8-770,共3页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9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30例,研究对象纳人标准:外伤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包括肱骨干骨折8例、锁骨骨折6例、肩关节脱位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8例、肩袖损伤6例。
关键词 关节活动障碍 运动控制 胛骨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训练 关节疼痛 肱骨干骨折 关节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