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无结修复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伟乐 郑少伟 +5 位作者 黎旭 王胤 史占军 孙春汉 谢福杰 钟浩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6-341,共6页
目的关节镜下采取双排缝合桥无结与有结修复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前瞻性入选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6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患者,随机分配为有结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有结修复技术)35... 目的关节镜下采取双排缝合桥无结与有结修复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前瞻性入选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6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患者,随机分配为有结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有结修复技术)35例与无结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无结修复技术)34例,比较两组不同程度损伤患者术后3、6月的关节功能及再撕裂发生率。结果基线资料及术前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无结组及有结组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好转(P<0.001)。在整体人群以及轻-中度撕裂亚组中,术后无结组和有结组之间UCLA、ASES、Constant-Murley无显著差异(P>0.05)。重-巨大撕裂亚组中,无结组的UCLA、ASES、Constant-Murley显著优于有结组(P<0.05),两组术后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有结组再撕裂发生率倾向于高于无结组(17.1%vs 2.9%,P=0.051)。结论老年肩袖损伤采取双排缝合桥有结及无结修复术均有效可行,对于重-巨大撕裂的患者,无结技术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袖损伤 缝合技术 关节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双排缝合技术对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宫宵男 吕东维 +1 位作者 宁波 李豫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53-957,共5页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双排缝合(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对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65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其中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缝合桥(Suture-Bri...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双排缝合(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对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65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其中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缝合桥(Suture-Bridge)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治疗。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评分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评分系统、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评定,进行活动度(体侧外旋、前屈)评定,使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评分、EQ-5D评分、体侧外旋、前屈度数均明显升高(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升高(P <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再撕裂率(3.03%)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 <0.05)。结论 关节镜下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可有效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再撕裂发生率,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袖撕裂 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双缝合技术 疼痛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伟 马胜山 +3 位作者 孙阳 李贺 武栋泽 李小飞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6-741,共6页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期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分...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期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中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分为2组:单排再改良组(25例)和双排缝合桥组(23例)。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对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2组间术前和末次随访ASES、Constant-Murley、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旋、外旋)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末次随访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旋、外旋)评分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结论对于中型肩袖损伤,单排再改良Mason-Allen术与双排缝合桥术均显著有效,强调了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手术方法的重要性。这一策略将有助于优化术后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Mason-Allen法 缝合 缝合技术 关节镜 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5年以上临床随访结果:术后再撕裂率及再撕裂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5
4
作者 韩庆欣 张磊 +7 位作者 张晟 石慧生 孙晋 马佳 刘晓华 姜博 李妍 邓南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7-432,共6页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术后的肩袖再撕裂率以及肩袖再撕裂对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有92名患者接受了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到本研究最终5年时的随访节点,共有55名患者完成...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术后的肩袖再撕裂率以及肩袖再撕裂对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有92名患者接受了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到本研究最终5年时的随访节点,共有55名患者完成最终随访并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8.62岁(41~70岁)。撕裂大小根据Cofield提出的术中测量肩袖撕裂大小分型:小撕裂(<1 cm)、中等撕裂(1~3 cm)、大撕裂(3~5 cm)和巨大撕裂(>5 cm)。其中小撕裂5例(9%),中等撕裂19例(34.5%),大撕裂23例(41.8%),巨大撕裂8例(14.5%)。术后平均随访71.2个月(66~78个月)。术后采用超声对肩袖的完整性进行评估,根据超声下Sugaya分型将SugayaⅠ、Ⅱ及Ⅲ型定义为肩袖愈合,Ⅳ型和Ⅴ型定义为再次撕裂。术前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来进行评估。同时本研究采用物理称间接测量法分别对再撕裂组和愈合组的肩关节在肩胛骨平面的外展肌力进行了测定,并对两组间外展肌力差值进行统计。结果:55名患者中有45例(81.82%)肩袖完全愈合,10例(18.18%)出现了肩袖再撕裂,再撕裂率18.18%,其中小撕裂、中等撕裂、大撕裂和巨大撕裂的术后再撕裂率分别为40%、5.2%、17.3%和37.5%。Type 1型和2型撕裂分别占30%(3例)和70%(7例)。所有患者Constant评分从术前41.00提高至术后92.00(P<0.001),ASES评分从术前41.33提高至术后88.00(P<0.001),即无论肩袖缝合术后是否出现再撕裂,其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愈合组术后双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差值平均为1.1±0.82 kg,再撕裂组为3.0±0.88 kg。两组间外展肌力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全层肩袖撕裂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再撕裂率,术后再撕裂患者功能评分和满意度较术前仍有明显提高,但术后再撕裂组患者的外展肌力明显低于肩袖愈合组,外展肌力的减弱对术后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袖损伤 关节镜 缝合技术 再撕裂 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