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斑肥螈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0-401,I0008,共3页
本文报导了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皮肤的显微结构和特点。其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有尾两栖类相似,体背、腹部位的皮肤厚度和结构有一定差异,皮肤中有丰富的微血管,在表皮和真皮相接处分布密集,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皮肤... 本文报导了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皮肤的显微结构和特点。其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有尾两栖类相似,体背、腹部位的皮肤厚度和结构有一定差异,皮肤中有丰富的微血管,在表皮和真皮相接处分布密集,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皮肤腺体较少,缺乏色素细胞,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细胞层数少,界限不清。表皮下的毛细血管常向表皮突起,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皮肤的血气呼吸屏障,以保证皮肤有效的呼吸作用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斑肥螈 皮肤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两栖动物新记录种——秉志肥螈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平倩 汪帆 +7 位作者 鲁航 荣鹏 肖祥寅 张方 黄松 吴孝兵 李冰欣 陈进民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0-427,共8页
肥螈属Pachytriton是中国的特有两栖类群,目前,安徽省只记录费氏肥螈Pachytriton feii 1种。本研究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马金岭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时,采集到肥螈属动物标本,形态符合秉志肥螈Pachytriton granulosus的鉴别特征,基于... 肥螈属Pachytriton是中国的特有两栖类群,目前,安徽省只记录费氏肥螈Pachytriton feii 1种。本研究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马金岭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时,采集到肥螈属动物标本,形态符合秉志肥螈Pachytriton granulosus的鉴别特征,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其与秉志肥螈有最近的进化关系,确认秉志肥螈为安徽省新记录。本次发现将秉志肥螈的分布区域拓展至白际山脉,为肥螈属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对于皖南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史与生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讨论了秉志肥螈和费氏肥螈的同域共存问题,安徽省肥螈属物种的分布格局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螈 新记录 安徽省 白际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斑肥螈的攀附能力和体表形貌
3
作者 焦庆 李蒙 +1 位作者 戴庆文 王晓雷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5期260-264,共5页
自然界中,无斑肥螈能够轻松攀附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湿滑壁面上。研究无水、少水和多水3种潮湿条件下,无斑肥螈在3种表面的攀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无斑肥螈攀附角度在多种情况下可达到180°。为揭示其攀附机制,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进一... 自然界中,无斑肥螈能够轻松攀附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湿滑壁面上。研究无水、少水和多水3种潮湿条件下,无斑肥螈在3种表面的攀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无斑肥螈攀附角度在多种情况下可达到180°。为揭示其攀附机制,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了无斑肥螈的体表形貌,发现无斑肥螈的脚掌具备直径约为30~50μm的六边形结构,同时六边形细胞表面分布着聚集成簇的纳米柱;无斑肥螈腹部分布着密集的微凹坑结构。无斑肥螈体表微结构能够显著提高脚掌对基底的黏附力,尤其是在多水条件下的黏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斑肥螈 攀附角度 体表形貌 微结构 黏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动物LDH和SOD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杜震宇 邵邻相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17-122,共6页
利用SOD和LDH同工酶在一块凝胶板上同时显色的方法 ,电泳分析鲫鱼、肥螈、黑斑蛙、中华鳖和北草蜥的心、肺、肌和皮 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 (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同工酶分布特点 .结果表明 ,LDH和SOD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 ;LDH... 利用SOD和LDH同工酶在一块凝胶板上同时显色的方法 ,电泳分析鲫鱼、肥螈、黑斑蛙、中华鳖和北草蜥的心、肺、肌和皮 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 (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同工酶分布特点 .结果表明 ,LDH和SOD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 ;LDH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但SOD组织特异性不明显 .在LDH和SOD同工酶图谱上较难表现动物的进化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同工酶 电泳分析 组织特异性 鲫鱼 肥螈 黑斑蛙 中华鳖 北草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