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淑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9期257-258,共2页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疾病状态和风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集群随机抽样调查为原则,采取七个社区作为调查点。对于每个调查社区21~75岁长期居住居民超重状态和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有效调查1...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疾病状态和风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集群随机抽样调查为原则,采取七个社区作为调查点。对于每个调查社区21~75岁长期居住居民超重状态和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有效调查1930人,其中女性1049,男性881人,肥胖率为5.1%(标准化率为4.5%),超重率为29.1%(标准化率为26.7%)。这个区别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率(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饮酒、年龄、家庭收入、饮食控制和家庭历史、运动、教育程度和身体质量指数有关联,其中饮食控制和运动和身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所调查的社区居民肥胖率和超重较高,应按照超重和肥胖疾病状态及相关因素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降低其患病率和相关疾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病率 超重 肥胖危险因素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肥胖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2
作者 伊惠娟 张翔正 肖浪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第24期154-156,共3页
特殊期间授课方式有所改变,由传统的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大学生的运动量急速减少,高脂肪、高碳水饮食、运动量较少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运动不足,使学生肥胖程度进一步加剧,特殊事件后期学生肥胖的情况相比较前期更... 特殊期间授课方式有所改变,由传统的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大学生的运动量急速减少,高脂肪、高碳水饮食、运动量较少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运动不足,使学生肥胖程度进一步加剧,特殊事件后期学生肥胖的情况相比较前期更加严重。本文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测量大学生的身体成分等指标,了解大学生身体成分各项指标情况。调查发现68.7%大学生体质属于正常水平,19.3%大学生属于超重水平,肥胖检出率为12.0%,其中男生肥胖率为64.5%,女生肥胖为35.5%。生活习惯、健康意识、心理健康均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学校、家庭要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身体健康,为大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成分 肥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学龄前儿童罹患肥胖症的影响因素及减肥方案分析
3
作者 高东兵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0期274-275,共2页
目的:分析内蒙古地区学龄前儿童罹患肥胖症的影响因素及减肥方案。方法:将内蒙古地区10所幼儿园中2012年入园的150例学龄前肥胖症患儿和150例体重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儿童根据是否罹患肥胖症分为肥胖组与正常组。对两... 目的:分析内蒙古地区学龄前儿童罹患肥胖症的影响因素及减肥方案。方法:将内蒙古地区10所幼儿园中2012年入园的150例学龄前肥胖症患儿和150例体重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儿童根据是否罹患肥胖症分为肥胖组与正常组。对两组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析两组儿童的运动情况、饮食偏好、进食速度及进食量等情况。对肥胖组儿童采取综合减肥方案,然后对其进行3年的跟踪调查,分析其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儿童相比,肥胖组儿童中不爱运动、爱吃甜食、进食量较大、进食速度过快或父母体型肥胖的儿童所占的比例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2年至2014年,肥胖组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内蒙古地区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症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不爱运动、爱吃甜食、进食量较大、进食速度过快及父母体型肥胖等。为肥胖症患儿采取改善饮食行为、增加运动时间及调节心理状态等减肥措施可显著降低其体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肥胖症相关因素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0~6岁儿童肥胖的调查分析
4
作者 黄桃秀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0期159-160,共2页
目的:分析了解社区0~6岁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途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社区肥胖儿童102例与正常体重儿童102例,采用Excel表格将儿童的相关信息统计后进行分组,其中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肥胖儿童为观察组。两组儿童... 目的:分析了解社区0~6岁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途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社区肥胖儿童102例与正常体重儿童102例,采用Excel表格将儿童的相关信息统计后进行分组,其中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肥胖儿童为观察组。两组儿童均进行体格检查与问卷调查,分析儿童的饮食习惯、出生资料以及肥胖症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平均每顿进餐时间、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史以及吃西式快餐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肥胖儿童进行有效干预,改善其饮食习惯,能够有效降低0~6使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0~6岁儿童 肥胖因素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esity paradox amo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 被引量:1
5
作者 Lu CHE Li XU +1 位作者 Ming-Ya WANG Yu-Guang HUA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9期598-604,共7页
Background High body mass index (BMI) is a risk factor for chronic cardiac disease. However, mounting evidence supports that high BMI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risk of cardia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mpared with nor... Background High body mass index (BMI) is a risk factor for chronic cardiac disease. However, mounting evidence supports that high BMI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risk of cardia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mpared with normal BMI, also known as the obesity paradox. There- fore, we sought to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of the obesity paradox in regard to perioperative 30-day cardiac events among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know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 Methods A post-hoc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multi-institutional cohort study was performed.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with a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BMI: underweight (〈 18.5 kg/m2), normal weight (18.5-24.9 kg/m2), overweight (25-29.9 kg/m2) and obese (≥ 30 kg/m2).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perioperative clinical variables and incidence of 30-day postoperative cardiac adverse event were retrieved from a research database. Results We identified 1202 eligible patients (BMI: 24.3 ± 3.8 kg/m2). Across BMI groups, a U-shap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cidence of 30-day postoperative major cardiac events was observed, with the lowest risk in the overweight group. When using the normal-weight group as a reference,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either the obesity or overweight groups in terms of a major cardiac adverse event (MACE). However, risk of a 30-day postoperative MA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underweight group (odds ratio [OR] 2.91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72-7.931, P = 0.036). Conclusion Although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U-shaped relation between BMI and cardiac complications indicates the obesity paradox possibly ex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mass index Major cardiac event Non-cardiac surgery The elderl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