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的安全性初探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成洋 张薇薇 +2 位作者 李占全 石蕴琦 罗德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探讨70岁以上HOCM患者行PTSMA的利与弊。方法:对1998-07至2010-07我院行PTSMA治疗的9例70岁以上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探讨70岁以上HOCM患者行PTSMA的利与弊。方法:对1998-07至2010-07我院行PTSMA治疗的9例70岁以上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化学消融术中和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9例70岁以上HOCM患者中共8例接受PTSMA治疗,术后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降低(13.29±16.60 vs 77.71±45.51,P=0.006;42.25±21.98 vs 113.50±38.46,P=0.04),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05 vs 0.62±0.05,P=0.053)。术中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急性心包填塞、死亡1例,急性左心衰竭、死亡1例。结论:70岁以上HOCM患者行PTSMA治疗是有效的,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因此70岁以上HOCM患者行PTSMA弊大于利,应谨慎施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梗阻型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术后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明 李占全 +6 位作者 金元哲 刘莹 袁龙 张薇薇 徐桂萍 侯平 石蕴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61-165,共5页
目的 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脏化学 (无水乙醇 )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长期疗效 (3.5年 )。方法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10月收治HOCM 119入院行PTSMA ,1.入选标准 :①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明确的晕厥、心绞痛或... 目的 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脏化学 (无水乙醇 )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长期疗效 (3.5年 )。方法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10月收治HOCM 119入院行PTSMA ,1.入选标准 :①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明确的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病史 ) ;②超声诊断左室流出道 (LVOT)宽度 <10mm ,室间隔 (IVS)厚度≥ 15mm ,室间隔 左室后壁≥ 1.3,SAM征阳性 ;③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愿意接受该治疗患者 ;④经导管压力测定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PG)≥ 5 0mmHg(1mmHg =0 .133kPa) ,或应激后LVOTG≥ 70mmHg。⑤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1 ] 。 2 .除外标准 :①非梗阻性心肌病 ;②合并严重的左房室瓣病变 ;③间隔心肌较薄 (<15mm)和间隔心肌中部梗阻者 ;④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的疾患 ;⑤不能确定靶间隔支及球囊在间隔支固定不确切[1 ] 。其中 34例随访近 3.5 (3.5± 0 .5 )年。在消融术前及术后半年 (5~ 7个月 )至 3.5年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 (IVS)厚度及左室流出道 (LVOT)宽度。 3.化学消融情况 :每例患者平均使用无水乙醇为 3.0~ 9.0ml,平均 (4 .2± 1.8)ml,消融间隔支平均1~ 3(1.4± 0 .4 )支 ,34例患者平均住院 (15 .4± 4 .5 )d。 4 .术中、术后LVOTPG :术前平均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经腔导管介入治疗 无水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康立惠 孙涛 +2 位作者 路慧 孙俊平 陶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812-2815,共4页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病人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护理。[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6年12月行PTSMA的38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人均达到了即刻消融终点,术中注入无水乙醇后均出现胸痛...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病人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护理。[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6年12月行PTSMA的38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人均达到了即刻消融终点,术中注入无水乙醇后均出现胸痛、胸闷;39例病人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迟发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48h);1例病人乙醇误入前降支导致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结论]PTSMA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师抢救,及时总结护理经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手术方法 护理 并发症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韩雅玲 王守力 +5 位作者 王祖禄 荆全民 邓东安 侯传举 苗志林 王冬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10-912,共3页
探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 )的临床疗效。选择 8例HOCM患者 ,导管测定静息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 (LVOTPG) >5 0mmHg 6例、30~ 40mmHg 2例 ,激发试验后均 >80mmHg。冠脉间隔支选择造影后... 探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 )的临床疗效。选择 8例HOCM患者 ,导管测定静息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 (LVOTPG) >5 0mmHg 6例、30~ 40mmHg 2例 ,激发试验后均 >80mmHg。冠脉间隔支选择造影后经球囊试堵、导管中心腔造影及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确定靶间隔支。无水乙醇 1 75~ 7 0ml消融第 1间隔支 6例、第 2间隔支 2例。结果显示 ,8例PTSMA手术成功率 10 0 %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术终LVOTPG平均下降 6 8 3%± 13 0 % ,未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1例术后半年临床及造影随访 ,心功能由术前Ⅳ级恢复至Ⅱ级 ,LVOTPG为 0mmHg。说明PTSMA作为治疗HOCM的一种新的介入技术 ,其近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介入治疗 化学消融治疗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术中监测及护理配合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红 刘华芬 刘秀娟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0期2600-2601,共2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治疗 护理配合 术中监测 介入心脏病学 流出道梗阻 创伤治疗 化学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剖宫产术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鲁卫华 金孝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72-472,共1页
关键词 妊娠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剖宫产 硬膜外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的化学消融术 被引量:6
7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4期301-301,共1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 室间隔 化学消融术 左室流出道 心肌 病患 主动脉 收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长期随访一例
8
作者 王守力 韩雅玲 +3 位作者 杨桂棠 王祖禄 荆全民 王冬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41-,共1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闫明洲 赵林阳 +3 位作者 陆文 张黎丽 李占全 金元哲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630-631,共2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心脏起搏 双腔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电极VDD心脏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附1例报告)
10
作者 陈锐华 彭永平 +2 位作者 江时森 周娟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60-62,共3页
目的:用VDD心脏起搏治疗1 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并观察其临床及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常规方法植入VDD型心脏起搏系统,设置房室起搏间期120 m s,心房感知0.15 m V,起搏前后进行左室流出道压力... 目的:用VDD心脏起搏治疗1 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并观察其临床及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常规方法植入VDD型心脏起搏系统,设置房室起搏间期120 m s,心房感知0.15 m V,起搏前后进行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等血液动力学对比观察。 结果:术后房室同步起搏率为100% ,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从6.8 kPa(51.4m m Hg)降至2.813 kPa(21.1 m m Hg),二尖瓣前移现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再出现晕厥。 结论:VDD起搏植入简便、房室同步功能稳定,对HOCM 患者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D起搏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观察及护理
11
作者 袁静 戴红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355-1355,共1页
关键词 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 治疗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观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增加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发生
12
作者 王生伟 王水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47-47,共1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否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较高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存在联系,对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17-09至2018-02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69例,所...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否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较高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存在联系,对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17-09至2018-02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69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及术前相关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房颤发生率 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FI监控下心导管引导介入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恒茂 马小梅 +6 位作者 宋军 石卫东 赵林阳 魏大愚 周方君 王大伟 杨海山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662-663,共2页
关键词 心导管 CDFI 肥厚性梗阻型 心肌病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切除术的疗效
14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76,共1页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跨主动脉扩大室间隔切除术(TAEsM)可显著缓解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早中期随访表明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EurJcardiothoracSurg,2012.07.03.[Epuba...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跨主动脉扩大室间隔切除术(TAEsM)可显著缓解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早中期随访表明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EurJcardiothoracSurg,2012.07.03.[Epuballead of print])该研究纳入93例接受TAEsM治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药物难治性的症状和LVOT梗阻,静息或运动时LVOT压差≥50mmHg(1mmHg=O.133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切除术 室间隔 患者 肥厚梗阻心肌病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疗效 左心室流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患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1例
15
作者 王亚芬 张象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8期800-800,共1页
关键词 婴幼儿 梗阻肥厚心肌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媛媛 唐博謇 +1 位作者 严晓伟 方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03-2006年入院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12例,其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54例,非梗阻型58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平均追踪随访(4.5±2.8)年。结果: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 目的:对比分析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03-2006年入院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12例,其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54例,非梗阻型58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平均追踪随访(4.5±2.8)年。结果: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病人在年龄、家族史、合并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梗阻型患者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梗阻型。梗阻型患者胸闷、心脏杂音等表现较为多见,其他症状、体征及临床转归在梗阻型和非梗阻型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SAM征)、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LVO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二尖瓣返流等方面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与非梗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临床事件发生率低,且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病人在年龄、家族史、合并症等方面差别不显著。通过积极、以β阻滞剂为主的药物治疗,临床事件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肥厚梗阻心肌病 临床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鹏声 于钦军 +1 位作者 王水云 陈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总结近年来阜外医院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和手术特点。方法139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男83例,女56例,年龄11-66岁。均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特征,采取相应的外科处理[改良扩大Morrow、改良扩大Morrow加二尖瓣成... 目的总结近年来阜外医院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和手术特点。方法139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男83例,女56例,年龄11-66岁。均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特征,采取相应的外科处理[改良扩大Morrow、改良扩大Morrow加二尖瓣成形(置换)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不同手术处理]。在静脉大剂量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输注、辅助低浓度七氟醚吸入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均行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经心表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室颤等恶性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70例(50.4%),11例(7.9%)因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使用临时起搏器。复跳后103例(74.1%)患者不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就可以顺利脱离心肺转流(CPB),其余36例(25.9%)的患者需要中小剂量多巴胺辅助或同时加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体外循环时间(142±5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6±37)min。所有患者均采取血液保护措施,术中129例(92.8%)患者未输入血液制品。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是治疗HOCM的安全有效术式,要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需要有经验的团队密切协作。麻醉处理也有其特殊性,有效的术前药物治疗,合适的麻醉深度,足够的前、后负荷,控制心率(律)等是麻醉处理的关键。TEE监测是术中指导和评价手术效果的金标准。同时加强心、肺、脑和血液保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 麻醉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