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陈游洲 胡文兰 +2 位作者 王继红 乔树宾 刘巍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HOCM患者180例,收集基线资料并检测血浆Big ET-1水...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HOCM患者180例,收集基线资料并检测血浆Big ET-1水平。根据CMR结果计算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将患者分为轻度重构组(LVRI≤1.3 g/ml,n=61)和重度重构组(LVRI>1.3 g/ml,n=119)。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浆Big ET-1水平与左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度重构组的血浆Big ET-1水平[(0.84±0.30)pmol/L vs.(0.41±0.19)pmol/L]、LVRI[(1.7±0.3)g/ml vs.(1.1±0.1)g/ml]、钆延迟强化(LGE)总量[(16.8±8.9)g vs.(7.0±6.6)g]均显著高于轻度重构组(P均<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HOCM患者中,血浆Big ET-1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质量、LVRI、LGE总量、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均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质量(OR=1.037,95%CI:1.019~1.056,P<0.001)和血浆Big ET-1水平(OR=11.461,95%CI:2.264~58.014,P=0.003)是HOCM患者重度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重度左心室重构的HOCM患者血浆Big ET-1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Big ET-1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质量、LVRI、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和LGE总量均呈正相关。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以及左心室质量增加是HOCM患者重度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左心室重构 钆延迟强化 大内皮素-1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峰值耗氧量及其与心房颤动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涛 蒙延海 +2 位作者 朱昌盛 刘方 王水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8-363,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峰值耗氧量(PeakVO_(2))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特征及PeakVO_(2)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且行心肺功能检测的188例患者... 目的:分析不同峰值耗氧量(PeakVO_(2))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特征及PeakVO_(2)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且行心肺功能检测的188例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史及术前血清学检测、超声心动图,心肺功能检测指标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资料。按中位PeakVO_(2)绝对值[16.45 ml/(kg·min)]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eakVO_(2)组(n=94)和低PeakVO_(2)组(n=94),比较两组患者特征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PeakVO_(2)与房颤的关系。结果:18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0(36.0,58.0)岁,平均PeakVO_(2)为(16.42±4.07) ml/(kg·min),31例(16.5%)患者患有房颤。与高PeakVO_(2)组相比,低PeakVO_(2)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1),女性患者比例更高(P=0.001),体重指数更大(P=0.004),左心房内径更大(P<0.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更高(P=0.037),心功能更差(P=0.04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悸、头晕、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PeakVO_(2)均与房颤有显著性关联(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因素后,PeakVO_(2)与房颤存在独立的关联(OR=0.847,95%CI:0.722~0.983,P=0.034)。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PeakVO_(2)明显降低。PeakVO_(2)与房颤存在独立关联,PeakVO_(2)越低,房颤的患病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峰值耗氧量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17
3
作者 崔彬 许建屏 +3 位作者 王巍 吕锋 王水云 熊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矫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1996—10至2009—12,76例患者因HOCM经常规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前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偶发室性早搏(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矫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1996—10至2009—12,76例患者因HOCM经常规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前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偶发室性早搏(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颤动(3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5.3%,4/76),主要死困:顽固性心律失常、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术前比较,生存患者术后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内径均减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室间隔厚度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术后主要心电图异常表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40例)、室内传导阻滞(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心房颤动(7例)、偶发室性早搏(7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结论:HOCM患者术后心电图主要异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如术前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极易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 心律失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贾玉和 林瑶 +16 位作者 刘俊 赵洋 程敏 曹思敏 李晓枫 刘晓宁 申玉静 彭超 王凤娟 蔡迟 王靖 张竞涛 唐闽 楚建民 方丕华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4,共7页
目的:探讨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发作患者在局麻下完成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的经皮左心室心内... 目的:探讨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发作患者在局麻下完成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的经皮左心室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术中记录消融相关参数与病损参数。术前、术后住院期间与术后3个月随访期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7±15)岁,男性6例,5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曾行冠状动脉间隔支酒精消融。肥厚心室肌累及范围:6例单纯累及室间隔,1例累及室间隔和前壁,1例累及室间隔和后乳头肌肥大、4例累及室间隔+前壁+下壁。7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消融成功(其中2例经房间隔途径失败),5例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其中3例经主动脉途径失败)。平均消融功率(37±3)W,平均消融累计时间(916±728)s,平均消融表面积(1.14±1.16)cm^2,平均消融深度(4.5±3.7)mm。1例患者消融术中发生心肌组织气爆现象,1例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中位数)23.5(第5和第95百分位数:1.0,84.0)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继续下降14(1,59)mmHg,较入院时总体下降37(2,78)mmHg,平均降幅36.4%(2.8%,80.4%)。随访期间11例患者无晕厥发作,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发作;所有患者均无心脏传导系统受损的心电图表现。结论: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内超声 射频消融 晕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指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被引量:10
5
作者 陶海龙 龙德勇 +4 位作者 赵江涛 朱揆 陈英伟 陈晓杰 董建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用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技术重建左心室腔,以收缩期二尖瓣瓣叶前向运动(SAM)对应的左室间隔部位作为消融靶点...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用心腔内超声三维标测技术重建左心室腔,以收缩期二尖瓣瓣叶前向运动(SAM)对应的左室间隔部位作为消融靶点,消融能量35 W,冷盐水灌注流速17 mL/min,温度43℃,每次放电时间40-60 s。以左室流出道压差下降50%作为消融有效终点。比较术前、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消融前室间隔厚度(20.3±1.9)mm,左室流出道压差(106.0±36.5)mmHg(1 mmHg=0.133 kPa),6 min步行试验(404.2±25.6)m。消融放电(5.6±0.9)次,左室流出道压差降至(44.0±35.2.mmHg,术中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术后6个月随访,左室流出道压差(28.4±12.9)mmHg,6 min步行试验(525.0±25.2.m,较消融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经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腔内超声 三维标测 射频消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高血压与无高血压的60岁以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成洋 李占全 +1 位作者 赵颖军 石蕴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 :总结60岁以上合并高血压的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与无高血压的老年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近期(≤30天)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1998-07至2013-07实施PTSMA治疗的44例60岁以上老年患... 目的 :总结60岁以上合并高血压的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与无高血压的老年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近期(≤30天)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1998-07至2013-07实施PTSMA治疗的44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合并高血压的HOCM患者(合并高血压HOCM组)23例及无高血压的HOCM患者(无高血压HOCM组)21例行PTSMA近期疗效和术中、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60岁以上老年HOCM患者行PTSMA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合并高血压的老年HOCM患者23例,其中22例接受PTSMA治疗,术后比术前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下降[(12.27±10.18)mmHg vs(66.95±35.21)mmHg,(39.95±16.82)mmHg vs(115.32±32.86)mmHg,P均<0.01];无高血压HOCM组21例患者接受PTSMA治疗,术后比术前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亦明显下降[(17.81±20.73)mmHg vs(75.43±46.50)mmHg,(39.24±23.74)mmHg vs(133.19±48.76)mmHg,P均<0.01]。两组术前后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值无明显差异[(⊿54.68±31.31)mmHg vs(⊿56.19±39.11)mmHg,P=0.889;(⊿75.36±32.05)mmHg vs(⊿93.95±41.63)mmHg,P=0.108]。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2.2%vs47.6%,P=0.763),两组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vs14.3%,P=0.202)。合并高血压HOCM组≥70岁的老年HOCM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HOCM组患者(P=0.034)。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老年HOCM患者与无高血压的老年HOCM患者对无水酒精行PTSMA治疗均有明显疗效,但合并高血压的70岁以上老年HOCM患者行PTSMA时更易出现较严重并发症,故对这部分患者施行PTSMA应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老年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后合并症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燕搏 常硕 +5 位作者 王水云 于钦军 黄海波 史晨 蒙延海 杨秋蓝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总结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后主要合并症,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至2014-07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由单一术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139例,男性87例、女性52例,年龄10... 目的:总结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后主要合并症,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至2014-07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由单一术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139例,男性87例、女性52例,年龄10~67(43.45±14.65)岁,体重26~105(66.46±13.94) kg,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4.48±44.75)mmHg(1 mmHg=0.133 kPa)。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根据术前已知的心脏合并疾病,必要时同期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随访1~24个月。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本组单纯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73例(73/139,53%),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合并其他手术66例(66/139,47.5%),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经胸心脏射频改良迷宫术3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2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全组机械通气时间8~396(24.05±36.74)h,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27(2.85±3.18)d,术后住院时间5~35(10.11±4.57)d,术后心律失常108例,胸腔积液25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二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3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基本消失。重症监护病房延时的主要因素为年龄≥55岁,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合并心律失常以及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Ⅰ~Ⅱ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HOCM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及近远期生存率,同期实施其他手术并未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难治性心律失常以及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围术期采取有效措施尽早纠正心律失常及预防并改善右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与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侯翠红 乔树宾 +1 位作者 楚建民 浦介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回顾性方法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与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方法:57例患者,28例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29例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 目的:回顾性方法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与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方法:57例患者,28例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29例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室间隔厚度及每种方法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电话随访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结果:28例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患者平均年龄(36±16)岁,与术前比较,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后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平均时间(3.8±1.2)年,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发生率64.3%,以完全左束支阻滞为主,胸闷好转率75%。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患者平均年龄(43±11)岁,与术前比较,室间隔消融术后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平均时间(3.6±1.2)年,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发生率37.9%,以完全右束支阻滞为主,胸闷好转率75%。结论:外科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及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均可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段福建 李慧 +5 位作者 高一鸣 王剑鹏 乔树宾 袁建松 崔锦钢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前及治疗后中远期左心室各节段舒张功能,探讨PTSMA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HOCM患者于PTSMA术前及术后中远期(平均18.8个月),...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前及治疗后中远期左心室各节段舒张功能,探讨PTSMA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HOCM患者于PTSMA术前及术后中远期(平均18.8个月),分别进行两次全面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峰)比值(E/A比值),E峰/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a峰)比值(E/Ea比值)。并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采集,获得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计算左心室各节段的舒张末期容积(r EDV)、收缩末期容积(r ESV),容积变化(r SV)及充盈率(r PFR)。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E/Ea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12.04±3.29 vs 15.70±5.68,P<0.001),左心室前壁中间段及前间隔中间段的r SV较术前减低[前壁中间段:(1.13±1.60)ml vs(4.38±0.66)ml;前间隔中间段:(3.14±1.04)ml vs(5.61±2.15)ml,P<O.05],前间隔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及间隔心尖段的r PFR较术前升高[前间隔中间段:(15.94±3.09)ml/s vs(12.07±2.91)ml/s;后间隔中间段:(10.15±1.91)ml/s vs(5.57±1.81)ml/s;间隔心尖段:(17.42±6.50)ml/s vs(9.29±2.25)ml/s,P<O.05]。结论:PTSMA后,患者左心室局部舒张功能得到改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能为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舒张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旌 徐海涛 +5 位作者 陈亮 王水云 宋云虎 王强 李守军 闫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分析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对2010-01至2017-07实施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的50例HOCM患儿(年龄≤14岁)住院结局、围术期以... 目的:分析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对2010-01至2017-07实施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的50例HOCM患儿(年龄≤14岁)住院结局、围术期以及远期超声心动图(UCG)变化。结果:47例患儿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术后因停机困难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120 h脱机后出院,2例术后死于肺部感染;3例发生三度房室阻滞。与术前相比,患儿室间隔厚度(IVST)显著减小[(14.3±6.7)mm vs(21.2±9.7)mm,P<0.001],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明显降低[(19.6±17.3)mmHg vs(74.8±25.0)mmHg,P<0.01,1 mmHg=0.133 kPa]。仅4例(8.5%)术后仍存在二尖瓣前向运动(SAM)。45例存活患儿平均随访(27.7±14.0)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UCG示LVOTG[(15.5±12.5)mmHg vs(74.8±25.0)mmHg]和IVST[(14.3±7.9)mm vs(21.2±9.7)mm]仍较低(P均<0.01)。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可明显改善HOCM患儿的症状及心功能,远期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晓亮 杨伟宪 +5 位作者 乔树宾 袁建松 刘蓉 崔锦钢 春语诗 胡奉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0-704,共5页
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8至2017-04在我院住院拟行PTSMA的357例HOCM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每半年1次的随访资料。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及心包填塞、房室阻滞、... 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8至2017-04在我院住院拟行PTSMA的357例HOCM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每半年1次的随访资料。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及心包填塞、房室阻滞、穿刺动脉通路损伤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果:352例(98.6%)患者成功接受PTSMA,其中320例(90.9%)患者术中即刻获得成功,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97.9±36.9)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即刻为(25.5±18.1)mm Hg。围术期发生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4例(1.1%),术中发生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127例(36.1%),严重恶性心律失常18例(5.1%),交通支开放14例(4.0%),下肢静脉血栓5例(1.4%),穿刺动脉通路损伤6例(1.7%)。围术期死亡4例(1.1%),包括交通支开放1例、心脏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1例和药物性肝衰竭继发多脏器衰竭1例。长期随访结果:平均随访(6.2±3.8)年,共有6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为猝死,1例因心房颤动脑栓塞死亡,1例死于脑出血,1例因直肠癌死亡。结论:PTSMA对有解剖学适应证的HOCM患者疗效确切,在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监护的情况下,严重并发症相对不多,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被引量:5
12
作者 华伟 楚建民 +3 位作者 唐闽 姚焰 欧阳非凡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4-637,共4页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一类因编码肌小节或肌原纤维的基因突变引发的以室间隔或心尖部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2%,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这个数值;室间隔肥厚可伴或不伴二尖瓣前叶收缩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一类因编码肌小节或肌原纤维的基因突变引发的以室间隔或心尖部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2%,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这个数值;室间隔肥厚可伴或不伴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使左心室射血受阻,从而在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下)形成跨瓣压差,即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一般将静息或诱发时经超声多普勒测算的LVOTPG≥30 mmHg(1 mmHg=0.133 kPa)定义为梗阻[1]。大约只有20%~30%的患者静息状态下LVOTPG升高达标,70%的患者是在运动或药物诱发下才会出现LVOTPG升高[2],其中蹲起的诱发敏感性高于硝酸酯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晕厥 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内超声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R技术治疗复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海清 周任 +4 位作者 姚皓弋 袁志泽 王哲 陈安清 赵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评价RPR技术治疗复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RPR技术治疗复杂HOCM 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2~63岁,平均(43±19)岁。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均可见二尖瓣收... 目的·评价RPR技术治疗复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RPR技术治疗复杂HOCM 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2~63岁,平均(43±19)岁。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均可见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伴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反流(MR)。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手术效果,术后1周内及随访时TTE复查手术效果。结果·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中TEE证实RPR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为(9±3)mm Hg,显著低于RPR术操作前[(92±14)mm Hg](P<0.01),SAM征全部消失。术后1周内TTE显示室间隔厚度、LVOTPG、MR明显好转(P<0.01)。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LVOTPG仍处于较低水平,无明显MR,无死亡,无再次手术及其他并发症。结论·RPR技术可有效解除复杂HOCM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MR,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二尖瓣反流 RP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B型利钠肽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昌伟 宋云虎 +4 位作者 刘赟 李浩杰 然鋆 高歌 李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66例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测量血浆BNP浓度,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6)和...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66例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测量血浆BNP浓度,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6)和非心房颤动组(n=140),比较两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差别,分析BNP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结果:与非心房颤动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内径较大[(46.2±9.1)mm vs(41.2±6.8)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70.5±9.7)%vs(73.9±6.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LogB NP水平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ogB NP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B型利钠肽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术后症状复发再次行化学消融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成洋 李占全 +2 位作者 苏昊 石蕴琦 罗德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1-613,共3页
目的 :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术后症状复发再次行PTSMA的近期(≤30天)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8-07至2013-06在我院实施PTSMA治疗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和PTSM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 :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术后症状复发再次行PTSMA的近期(≤30天)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8-07至2013-06在我院实施PTSMA治疗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和PTSM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两次行PTSMA的近期疗效和术中、术后近期(≤30天)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HOCM患者行PTSMA术后症状复发再次行PTSMA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接受PTSMA治疗的HOCM患者中术后症状复发再次接受PTSMA治疗的患者7例,第一次PTSMA术后比术前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明显下降[(16.00±16.69)mmHg vs(66.29±27.26)mmHg;(46.43±28.39)mmHg vs(125.71±32.59)mmHg],第二次PTSMA术后比术前静息及早搏后LVOTPG亦明显下降[(12.57±10.94)mmHg vs(60.86±43.65)mmHg;(50.43±35.66)mmHg vs(123.29±42.2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第二次与第一次PTSMA术前、术后静息及早搏后LVOTPG变化值比较无明显差异[Δ(48.29±36.71)mmHg vsΔ(50.29±25.96)mmHg,P=0.908;Δ(72.86±26.40)mmHg vsΔ(79.29±18.80)mmHg,P=0.609]。两次PTSMA手术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1.000)。结论 :在PTSMA术后症状再次复发的部分HCOM患者再次行PTSMA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王文贤 罗沙 谢斌 张晓慎 罗智超 郭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373-3375,共3页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3例,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外科切除室间隔心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结构功能异常者行二尖瓣成...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3例,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外科切除室间隔心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结构功能异常者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术中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指导麻醉管理和外科治疗。结果:全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TEE监测提示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满意。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其中2例TEE监测提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二尖瓣中大量返流改行二尖瓣置换术。共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TEE监测提示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各1例。术后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脑卒中。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有助于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术中TEE监测对血流动力学管理和手术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脏手术 麻醉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的围术期处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程辉 于钦军 王水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2-624,共3页
外科手术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该疾病特殊的病理生理改变,此类患者围术期处理存在较大的挑战。本文综述HOCM病理生理特征及围术期处理要点。围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是保证手术成功最为重要的监测手段,... 外科手术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该疾病特殊的病理生理改变,此类患者围术期处理存在较大的挑战。本文综述HOCM病理生理特征及围术期处理要点。围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是保证手术成功最为重要的监测手段,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或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行肺动脉导管监测。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是外科治疗HOCM的金标准,患者经过精细的围术期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围术期处理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二尖瓣处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昌盛(综述) 王生伟(综述) +1 位作者 唐兵(综述) 王水云(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0-204,共5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少年猝死的最常见病因,其中约70%的患者会进展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二尖瓣及瓣下装置异常逐渐被认为是HOCM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也直接引起了HOCM外科治疗理念和策略的新变化... 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少年猝死的最常见病因,其中约70%的患者会进展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二尖瓣及瓣下装置异常逐渐被认为是HOCM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也直接引起了HOCM外科治疗理念和策略的新变化。本文旨在回顾HOCM合并二尖瓣异常相关文献,以期对手术策略的选择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二尖瓣成形 外科手术 处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成像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酒精消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海韵 郭燕丽 +3 位作者 孟璟 胡厚源 王文婷 申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59-1863,共5页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为30例健康...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为3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8~40(34.30±6.10)岁;病例组为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西南医院心内科住院部HOCM患者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32~67(46.53±11.66)岁;对照组和病例组均行超声检查(病例组为ASA术前和术后3 d,1、3、6个月共5次),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G)、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厚度等指标;同时应用STI技术、QLAB软件获得左室各节段纵向、径向、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将左室心肌分为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分别比较以上各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差异。结果HOCM患者术前和术后3 d,1、3、6个月LVOTG较对照组增高(P〈0.05),术后LVOTG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 d IVS厚度较术前稍有下降,术后1、3、6个月IVS厚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所测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肥厚节段术前、术后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肥厚节段术后3 d各方向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均增高(P〈0.05)。术前及术后肥厚节段应变(率)均低于非肥厚节段(P〈0.05)。非肥厚节段、术前纵向应变(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纵向应变(率)高于术前(P〈0.05),并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STI技术评价HOCM患者应变及应变率的变化,反映出HOCM患者行ASA能够提高肥厚心肌节段的局部心功能,并且能帮助非肥厚心肌节段恢复心功能;STI技术能够成为HOCM患者ASA术后长期随访的一种准确、无创、可重复性强的影像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维应变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酒精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心肌桥的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蒙延海 王水云 +4 位作者 张燕搏 黄海波 史晨 刘子娜 鞠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37-38,共2页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心肌桥的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时同期心肌桥松解术的围术期处理策略及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至2017-10阜外医院第二住院部实施手术治疗的HOCM合并心肌桥的患者36例,男性30例(83.3%)...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心肌桥的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时同期心肌桥松解术的围术期处理策略及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至2017-10阜外医院第二住院部实施手术治疗的HOCM合并心肌桥的患者36例,男性30例(83.3%),年龄12~57(37.4±13.2)岁;术前出现胸闷症状者27例,胸痛症状者2例,晕厥史1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肌桥 肌桥松解术 临床结果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