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髋关节镜手术治疗50岁及以上中老年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符合排纳标准的37例50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髋关节镜手术治疗50岁及以上中老年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符合排纳标准的37例50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和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估临床疗效,并对手术前后X线片上的α角和外侧中心边缘角(central-edge angle,CE角)的变化进行对比。平均随访32.43±10.91月,最短随访时间2年。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2年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m HHS评分分别为62.27±11.07分、86.20±5.78分、87.75±5.28分;VAS评分分别为5.27±1.15分、1.72±0.79分、1.55±0.62分;iHOT-12评分分别为:31.52±7.72分、73.50±4.09分、73.72±3.92分。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和术后2年mHHS评分、VAS评分和i HOT-12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2年随访时患者mHHS评分较术后1年有进一步的提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CE角、α角和偏心距(off-set)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2例髋臼和股骨双侧均有严重软骨损伤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5个月行全髋关节置换。结论:50岁及以上未伴放射学征象上严重骨性关节炎的FAI患者行关节镜手术可以显著改善髋关节症状与功能。全髋关节置换转化率低,并发症少。严格的手术指征和合适的手术策略是中老年FAI患者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存在髋臼和股骨双侧严重软骨损伤可能是关节镜术后转化为全髋关节置换的前兆。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由外向内”技术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6月~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建立方法分为改良入路组(75例,其中男30例,女45例,年龄36...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由外向内”技术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6月~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建立方法分为改良入路组(75例,其中男30例,女45例,年龄36±14岁)和经典入路组(6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11岁)。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入路建立时间以及术前、术后4周、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VAS评分、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总手术时间,改良入路组明显少于经典入路组(49.0±16.9 min vs.66.0±13.3 min,P<0.05),且改良入路组术中未使用C形臂透视,辅助中前(mid-anterior,MA)入路建立时间明显缩短(10.4±5.9 min vs.25.9±15.1 min,P<0.05),术中牵引时间更少(66.0±13.3 min vs.49.0±16.9 min,P<0.05)。结论:改良“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是一种安全手术方法,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加简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治疗临界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髋臼盂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临界型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并髋臼盂唇损伤行髋关...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治疗临界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髋臼盂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临界型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并髋臼盂唇损伤行髋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39.41±16.27岁(18~59岁),平均髋臼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e-edge angle,LCEA):21.25°±2.96°(18°~25°)。匹配同期的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al 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42.78±12.18岁(24~70岁),平均LCEA:32.97°±4.96°(26°~42°)。所有患者均采用髋关节镜下盂唇修复、头颈区成形、关节囊缝合术治疗。采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OS-SSS)、日常活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OS-ADL)、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12月、术后24月进行功能评分测量。结果:BDDH组和FAI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27.6±5.4月、28.3±6.5月。FAI组和BDDH组术前m HHS、HOS-SSS、HOS-ADL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月、12月、24月时mHHS、HOS-SSS、HOS-ADL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3月、12月、24月时BDDH组的m HHS评分均较FAI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月时BDDH组的HOS-SSS、HOS-ADL分均较FAI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随访时间点,两组的各项评分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因症状复发而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髋关节镜技术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同期关节镜下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1例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同期手术治疗。手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的...目的:探讨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同期关节镜下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1例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同期手术治疗。手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的相关问题进行经典的关节镜下治疗,包括盂唇修整缝合及骨性畸形成形;第二步行关节镜辅助下松解髂腰肌肌腱及小粗隆成形而治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结果:术后6周开始负重行走,臀部疼痛完全消失,腹股沟区残余轻度疼痛,术后3个月腹股沟区疼痛消失。术后4个月时,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 hip score,Harris评分)由术前68分恢复至术后9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5分恢复至术后0分。结论:本例是仰卧牵引体位内镜下先处理关节内撞击,再行仰卧位经前路股骨小转子骨成形术,为存在多部位联合撞击的镜下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髋关节镜手术治疗50岁及以上中老年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符合排纳标准的37例50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和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估临床疗效,并对手术前后X线片上的α角和外侧中心边缘角(central-edge angle,CE角)的变化进行对比。平均随访32.43±10.91月,最短随访时间2年。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2年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m HHS评分分别为62.27±11.07分、86.20±5.78分、87.75±5.28分;VAS评分分别为5.27±1.15分、1.72±0.79分、1.55±0.62分;iHOT-12评分分别为:31.52±7.72分、73.50±4.09分、73.72±3.92分。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和术后2年mHHS评分、VAS评分和i HOT-12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2年随访时患者mHHS评分较术后1年有进一步的提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CE角、α角和偏心距(off-set)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2例髋臼和股骨双侧均有严重软骨损伤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5个月行全髋关节置换。结论:50岁及以上未伴放射学征象上严重骨性关节炎的FAI患者行关节镜手术可以显著改善髋关节症状与功能。全髋关节置换转化率低,并发症少。严格的手术指征和合适的手术策略是中老年FAI患者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存在髋臼和股骨双侧严重软骨损伤可能是关节镜术后转化为全髋关节置换的前兆。
文摘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由外向内”技术在髋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6月~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建立方法分为改良入路组(75例,其中男30例,女45例,年龄36±14岁)和经典入路组(6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11岁)。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入路建立时间以及术前、术后4周、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VAS评分、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总手术时间,改良入路组明显少于经典入路组(49.0±16.9 min vs.66.0±13.3 min,P<0.05),且改良入路组术中未使用C形臂透视,辅助中前(mid-anterior,MA)入路建立时间明显缩短(10.4±5.9 min vs.25.9±15.1 min,P<0.05),术中牵引时间更少(66.0±13.3 min vs.49.0±16.9 min,P<0.05)。结论:改良“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是一种安全手术方法,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加简便。
文摘目的:探讨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同期关节镜下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1例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同期手术治疗。手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的相关问题进行经典的关节镜下治疗,包括盂唇修整缝合及骨性畸形成形;第二步行关节镜辅助下松解髂腰肌肌腱及小粗隆成形而治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结果:术后6周开始负重行走,臀部疼痛完全消失,腹股沟区残余轻度疼痛,术后3个月腹股沟区疼痛消失。术后4个月时,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 hip score,Harris评分)由术前68分恢复至术后9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5分恢复至术后0分。结论:本例是仰卧牵引体位内镜下先处理关节内撞击,再行仰卧位经前路股骨小转子骨成形术,为存在多部位联合撞击的镜下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