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小切口治疗老年复杂型股骨粗隆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成 马林 王盛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652-1654,165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老年复杂型股骨粗隆骨折的优势。方法:2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ens分型3型以上)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选择同期滑动加压髋螺钉(DHS)系统(30例)及...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老年复杂型股骨粗隆骨折的优势。方法:2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ens分型3型以上)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选择同期滑动加压髋螺钉(DHS)系统(30例)及髓内固定系统(25例)治疗老年3型以上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观察3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27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均骨性愈合,优良率为92.6%,并发骨折延迟愈合1例,未出现断钉、断板、髋内翻、关节僵直等并发症。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小切口内固定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较DHS系统、髓内固定系统缩短或者减少,优良率较DHS系统(83.4%)和髓内固定系统(88.6%)提高。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老年复杂型股骨粗隆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抗旋转能力较强的优点,并且降低了髓内固定引起栓塞的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小切口 老年 复杂型股骨粗隆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永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93-95,共3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P)两种内固定方法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采取内固定治疗方法,以信封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P)两种内固定方法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采取内固定治疗方法,以信封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并分别采取LP治疗、PFN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治疗后疼痛(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更适用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比前者更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防旋髓内钉 股骨解剖锁定钢板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韩新祚 亓攀 +2 位作者 晋陶然 刘克敏 刘四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530,共6页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A组)和20例接受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A组)和20例接受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术后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2组患者均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A组(P<0.05)。术后第1~3天,B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A组(P<0.05)。术后12~48 h,B组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2组比较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且B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均可有效改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但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可减轻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和术后炎症反应,有利于加快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锁定钢板 髓内钉 早期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解剖型锁定钢板、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晨曦 顾晓峰 +4 位作者 李雅欣 王凌 高剑锐 丁育健 冯德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解剖型锁定钢板(PF-LCP)、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按手术方法分成PFNA组(27例)、PF-LCP组(30例)和...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解剖型锁定钢板(PF-LCP)、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按手术方法分成PFNA组(27例)、PF-LCP组(30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7例)。对比各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住院天数,比较PFNA组和PF-LCP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结果: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小于PF-L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明显小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PF-L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和PF-LCP组总输血量小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更好的手术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需要谨慎注意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防旋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 解剖锁定钢板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型锁定钢板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国万 徐国红 蒋剑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030-3033,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收治的86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方法,对照...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收治的86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方法,观察分析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下地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随访HSS髋关节功能评定比较中,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vs.75.6%,P<0.05);在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中,治疗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vs.24.4%,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疗效明显,且能够有效降低机体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锁定钢板 防旋股骨髓内钉 老年粗隆间骨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髓内钉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骨折比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鹏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9-601,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髓内钉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本院159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锁定钢板组(80例)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FN)(79例),锁定钢板组采用股骨...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髓内钉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本院159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锁定钢板组(80例)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FN)(79例),锁定钢板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髓外固定治疗,PFN组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FN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Harris评分与锁定钢板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Ⅱ型、Ⅲ型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组治疗,疗效均显著,若为Ⅳ型骨折患者尽量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锁定钢板 PFN 不稳定性 股骨转子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立 苏伟 赵劲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97-1801,共5页
目的对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出血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影响其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2月间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 目的对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FLCP)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出血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影响其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2月间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7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对围手术期的失血情况做出评估,同时对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合并症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637.67±251.57 m L,手术时间为130.93±31.02 min,隐性失血240.51±195.92 m L,围手术期出血量与年龄和手术时间具有相关性,与体质量、身高、性别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无相关性。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存在较多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患者年龄和手术时间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锁定加压钢板 股骨转子间骨折 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尹乾兵 弋石泉 +2 位作者 殷勇 薛志强 龚双全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401-402,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58例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32例行PFNA内固定(A组)、26例... 目的探讨使用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58例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32例行PFNA内固定(A组)、26例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B组)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平均2年,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病例数、髋内翻畸形、内固定失效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不仅可以用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有效固定,而且可以用于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复位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植骨病例少,固定可靠,下地时间快,康复快等诸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与股骨锁定钢板 中青年 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邬玉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1285-1287,1290,共4页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115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A组(锁定钢板)55例和B组(解剖型钢板)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115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A组(锁定钢板)55例和B组(解剖型钢板)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观察12个月,按照Kolmer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A组优32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7%;B组优28例,良21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81.7%。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解剖型钢板更加适合,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解剖钢板 锁定钢板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子华 徐国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4-605,共2页
目的:报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评价治疗结果。结果:19例病人中4个月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95%以上,旋转活动恢复85%,2例轻度髋内翻。结论:股骨近... 目的:报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评价治疗结果。结果:19例病人中4个月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95%以上,旋转活动恢复85%,2例轻度髋内翻。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简单,有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转子间骨折 股骨解剖钢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近端解剖特点与锁定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伟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59,共3页
目的:评价锁定解剖钢板治疗尺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0例尺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切开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同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月,平均14月。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 目的:评价锁定解剖钢板治疗尺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0例尺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切开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同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月,平均14月。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优18例,良10例,一般2例,优良率93.3%。结论:锁定解剖钢板是治疗近端粉碎性移位的骨折的有效手段,具有肘关节功能良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尺骨 内同定 锁定解剖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支撑螺钉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优势 被引量:32
12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6 位作者 李元超 王磊 宋文奇 刘燕洁 章伟 张长青 曾炳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无内侧骨皮质支撑;C组,无内侧骨皮质和内侧支撑螺钉支撑。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抗扭、剪切力压缩、模型失效测试。结果 A、B、C 3组轴向压缩最大载荷为A组((240.88±19.13)N)>B组((169.04±19.26)N)>C组((128.58±17.53)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24.4±101.2)N/mm)>B组((230.7±40.54)N/mm)>C组((147.0±29.2)N/mm,P<0.05);抗扭测试最大扭矩A组((8.92±0.25)N.m)、B组((9.09±0.31)N.m)>C组((7.57±0.53)N.m,P<0.05),抗扭刚度A组((1.80±0.07)N.m/(°))、B组((1.86±0.07)N.m/(°))>C组((1.53±0.10)N.m/(°),P<0.05);剪切力压缩测试最大载荷为A组((444.71±20.87)N)>B组((228.79±28.95)N)>C组((188.73±26.15)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70.0±54.4)N/mm)>B组((183.89±29.64)N/mm)>C组((140.2±32.1)N/mm,P<0.05);模型失效载荷A组((2 949.76±355.08)N)>B组((2 448.13±402.39)N)、C组((2 222.55±336.41)N,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采用3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生物力学性能较无内侧柱支撑时明显增强。通过内侧骨皮质支撑或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值得临床运用,以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力学特性 轴向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一平 向明 +2 位作者 杨国勇 陈杭 胡晓川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5-950,共6页
目的:评价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及3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我科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共25例... 目的:评价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及3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我科运用Phli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2部分、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共25例。锁定钢板组12例,年龄58.20±5.88岁,其中男6例、女6例,Neer 2部分骨折6例、3部分骨折6例;髓内钉组13例,年龄58.27±8.82岁,其中男8例、女5例,Neer 2部分骨折4例、3部分骨折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1)随访时间:锁定钢板组17.90±5.55月,髓内钉组13.20±1.14月。(2)术中出血量:总体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54.00±47.42 vs 54.00±15.06 ml)、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58.33±56.69 vs 40.00±10.00 ml)、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31.66±25.44 vs 52.22±16.85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颈干角:总体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140.96°±3.67°vs 134.4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肩关节活动范围:总体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外旋角度(29.00°±9.94°vs 39.0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上举角度、外展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外旋角度(28.33°±10.67°vs 41.25°±2.16°)和外展角度(106.66°±7.45°vs 145.00°±21.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外旋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功能评分:总体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组ASES评分(83.90±5.72 vs89.70±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2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组ASES评分(83.16±3.89 vs 92.25±3.34)和Constant-Murley评分(83.00±5.41vs 93.50±3.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部分骨折病例中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组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随访的25例患者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肩袖损伤及腋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Phil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均是较好的内固定选择方式。与Philos锁定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髓内钉治疗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功能更好,尤其对于2部分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内翻 锁定钢板 髓内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解剖形态的CT三维重建与分析 被引量:38
14
作者 陆晴友 吴岳嵩 王成焘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正常中国人股骨近端大体形态,测量29个解剖参数,为选择、设计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82例正常中国人进行双侧股骨近端CT扫描,在CT三维重建后利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股骨近端的解剖形态进行参数测量,并与现有资...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正常中国人股骨近端大体形态,测量29个解剖参数,为选择、设计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82例正常中国人进行双侧股骨近端CT扫描,在CT三维重建后利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股骨近端的解剖形态进行参数测量,并与现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股骨近端髓腔的形状和大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股骨近端各形态参数接近正态分布,左右无明显差异;颈干角与偏心距之间呈现很强的负相关,股骨头直径与股骨颈直径、股骨头高度、股骨头顶点至大转子间的距离、股骨前弓最高点至小转子上缘截面距离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白种人相比较,在偏心距、颈干角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国人的偏心距较白种人明显小,而颈干角明显大于白种人;与现有国内利用X线片测量的参数相比,各参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选用欧美人工髋关节假体,需考虑中国人股骨近端解剖形态与白种人之间的差异,以便术中恢复股骨头中心;股骨CT三维重建对定制性假体的意义重大,而股骨X线片对标准型假体的选择,具有方便、实用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解剖形态 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锁定钢板与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章伟 芮碧宇 +5 位作者 潘垚 傅士平 张明 张云龙 薛培璘 陈云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644、7.079、5.850、3.005 mm,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293、6.826、5.774、3.023 mm。两种内固定的最大位移在变化中接近,表明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1 033.0、904.1、888.1、1 062.0 MPa,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743.1、692.4、486.4、393.5 MPa。在不同肩关节外展位过程中,两者总体应力都在逐渐减小,但新型锁定钢板应力减小的范围较大,相对来说,应力分散传递明显。结论新型锁定钢板和AO-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时,应力分布差异不明显,都表现出稳定的固定效果。但对于有骨质疏松且同时合并大、小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时,新型锁定钢板独特的解剖设计及固定效果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内固定 锁定钢板 AO—PHILOS钢板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旭 李奉龙 +4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郭斯翊 李屹钧 姜春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5-86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果: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共治疗107例新鲜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其中67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9±23.3)个月(24~108个月)。在最终随访时,Constant评分平均为(87.1±11.7)分(51~100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UCLA)平均为(30.5±3.9)分(18~35分),VAS疼痛评分为(1±2)分(0~7分);主动前屈上举为159.0°±19.3°(80°~180°),体侧外旋为36.8°±19.5°(0°~80°),体侧内旋为T11水平(T2~LS水平)。术后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5例螺钉穿出(7.5%),9例肱骨头缺血坏死(13.4%)及5例创伤性骨性关节炎(7.5%),6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的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概率显著高于三部分骨折。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四部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严格的适应证选择与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骨折的复杂程度亦对术后结果产生影响,四部分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高于三部分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肱骨骨折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被引量:23
17
作者 朱新炜 李云恺 +2 位作者 左金良 高浩源 邱思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8-619,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21例,对骨折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分析。3例骨折未完全复位,行切开复位重新内固定...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21例,对骨折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分析。3例骨折未完全复位,行切开复位重新内固定并植骨;8例内固定螺钉拔出,行重新内固定并植骨;7例单纯骨缺损,行单纯植骨;2例显性感染,行清创冲洗并外固定;1例隐性感染,行清创冲洗抗感染治疗。结果:随访12~21个月,2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个月,感染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最长。骨折愈合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71.4%,感染患者膝关节功能差。结论: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包括组织创伤严重、手术操作不当、感染、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或负重活动过早。针对骨折不愈合的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充分植骨对于治疗骨折不愈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C型骨折 锁定钢板 骨折不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和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晓文 张玉富 +2 位作者 公茂琪 黄强 蒋协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4-857,共4页
目的 :比较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进行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和锁骨钩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的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83例,分为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组(... 目的 :比较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进行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和锁骨钩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的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83例,分为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组(A组)和锁骨钩钢板组(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一般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外旋、内旋、内收等功能活动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伤口长度、出血量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上B组较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外旋、内旋功能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上较B组有明显优势,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运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固定较锁骨钩钢板在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远骨折 缝合锚 锁骨远解剖锁定钢板 锁骨钩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冰川 杨钟玮 +4 位作者 周方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7-282,共6页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近端4枚锁钉及远端2枚锁钉(简称"近四远二")的生物力学稳定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特点。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近端4枚锁钉及远端2枚锁钉(简称"近四远二")的生物力学稳定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特点。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微创组采用"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非微创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为了研究对于不同类型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我们同时进行了不同Neer分型患者的比较。术后复查肩关节X线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水平。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17例,微创组45例,非微创组72例,平均年龄(61.5±16.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6例,三部分骨折63例,四部分骨折8例。微创组患者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2±17.1))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18例,Neer三部分骨折23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非微创组患者男27例,女45例,平均年龄(60.1±17.7)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28例,Neer三部分骨折40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两组数据在性别(P=0.975)、年龄(P=0.545)及骨折类型(P=0.75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与非微创组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8±1.1)d和(4.3±1.3)d(P=0.023),手术时间分别为(67.8±14.9)min和(102.3±34.1)min(P<0.001),失血量分别为(21.3±6.5)m L和(181.5±55.6)m L(P<0.001),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1±0.9及6.5±0.8(P=0.032),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6.1±4.3及63.4±4.9(P=0.006),在这些方面微创组具有显著优势。对于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骨折,微创组的术后1周VAS评分(5.9±0.8)及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66.6±3.7)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2.2%)、外展受限1例(2.2%);非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3例(4.2%)、外展受限2例(2.8%),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肱骨头坏死的情况。结论:应用微创技术结合"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明显,骨折正常愈合且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自动化三维测量 被引量:10
20
作者 汪轶平 张恒辉 +1 位作者 王燎 陈晓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基于解剖标志建立股骨三维坐标系,实现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自动化测量,辅助术前规划及个性化股骨柄设计。方法自主研发专用于股骨解剖测量的Femeter软件,可读取显示股骨STL模型,手工选取目标解剖标志点。运用半球形搜索迭代方法实现... 目的基于解剖标志建立股骨三维坐标系,实现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自动化测量,辅助术前规划及个性化股骨柄设计。方法自主研发专用于股骨解剖测量的Femeter软件,可读取显示股骨STL模型,手工选取目标解剖标志点。运用半球形搜索迭代方法实现髓腔快速三维建模,运用经典最小二乘拟合等算法实现股骨头半径、颈干角、前倾角等相关16个测量参数的自动计算。结果通过30例股骨STL模型进行测量实验,平均单次测量的算法执行时间为(0.95±0.16)s,9个解剖测量项的评定者内和评定者间可靠性较高(组内相关性系数为0.907~0.999)。结论 Femeter软件的自动建模和测量算法执行速度较快,测量可重复性较好,操作简易,适用于临床。自动化三维股骨近端解剖测量可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股骨柄选择和个性化股骨柄设计提供可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解剖测量 图像处理 三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