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高度滑车发育不良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李奕昕 王君伟 +1 位作者 赵文川 陈鸿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69,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DDFO)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MPFLR)治疗合并高度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伴滑车发育不良行DDFO联合MPFLR的30例患者,最终...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DDFO)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MPFLR)治疗合并高度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伴滑车发育不良行DDFO联合MPFLR的30例患者,最终纳入患者28例。根据术前运动叠加CT检查结果进行分组:高度滑车发育不良组(De-jour分型B、C、D型、FAA≥30°,行DDFO联合MPFLR手术,n=22)、低度滑车发育不良组(Dejour分型A型、FAA≥30°,行DDFO联合MPFLR手术,n=6)。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行运动叠加测量CT(髋、膝、踝关节)测量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TT-TG)、股骨前倾角(FA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LDFA)、外侧髌骨移位值(LPD)、髌骨倾斜角(PTA)等影像学参数。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疼痛的严重程度及相应患肢关节功能。结果高度滑车发育不良组和低度滑车发育不良组术后FAA、LPD、PTA、LDFA较术前改善(P<0.05)。低度滑车发育不良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降低,高度滑车发育不良组VAS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Kujala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核磁共振检查提示MPFL损伤较术前改善。结论采用DDFO联合MPFLR治疗合并高度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可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治疗该疾病的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 股骨去旋转 高度滑车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海冰 李明 +4 位作者 瞿向阳 曹豫江 周海 翁刘其 郑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3-797,共5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1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1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男76例,女40例;左侧40例,右侧66例,双侧10例;年龄1.5~6.5岁,平均3.4岁;按Tonnis股骨头脱位程度:Ⅱ度6例,Ⅲ度72例,Ⅳ度38例,双侧脱位患儿首次手术后3~6个月行对侧手术。结果:术后随访2~4.6年,平均3.2年,临床随访结果按照Mckay功能评定标准,优75.40%,良19.84%,可3.97%,差0.79%,优良率95.24%,术后X线按照severin评分标准,优73.81%,良21.43%,可3.17%,差1.59%,优良率95.24%,术后有1例再脱位,1例半脱位,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关节功能障碍。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技巧,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SALTER 股骨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3
作者 刘云飞 严力风 +2 位作者 朱奕 谢雪涛 罗从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23,共1页
目的提出了一种改良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modified lateral intra-articular varus osteotomy,MLIVO),可用于矫正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畸形及轻度的膝外翻。该术式保留了胫骨近端后外侧壁和上胫腓骨联合的完整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血... 目的提出了一种改良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modified lateral intra-articular varus osteotomy,MLIVO),可用于矫正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畸形及轻度的膝外翻。该术式保留了胫骨近端后外侧壁和上胫腓骨联合的完整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血管损伤的风险。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和传统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比较,探究MLIVO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24只人工合成胫骨模型按截骨方式分为MLIVO组和传统手术对照组。每组模型用2种常见的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使用定制金属块对胫骨外侧平台施加轴向载荷,记录结构刚度、楔形位移和破坏模型数量等生物力学数据。结果采用组间比较,应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传统手术对照组相比,MLIVO组的结构刚度和楔形位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轴向载荷为1500 N时,比较各组间破坏模型的数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破坏形态是胫骨外侧平台出现新的骨折线。结论在试验载荷条件下,MLIVO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 胫腓 外侧壁 折线 膝外翻 金属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截骨术配合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8
4
作者 魏伟 沈计荣 +1 位作者 姚晨 张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936-940,共5页
目的:观察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患者30例(30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6... 目的:观察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患者30例(30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4),观察组采用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旋转截骨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选择性(旋股内侧动脉)血管造影结果、骨盆正位片结果差异。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有效13例,无效3例,对照组有效10例,无效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分别为(4. 23±1. 17)分,(4. 21±1. 14)分,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2. 31±1. 15)分,(2. 45±1. 04)分,均有明显降低(P <0. 05),且观察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分别为(68. 87±5. 66)分,(68. 06±5. 23)分,治疗12个月后分别为(88. 23±3. 76)分,(84. 15±3. 15)分,均有明显提高(P <0. 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前高选择性(旋股内侧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均显示旋股内侧动脉通畅,术后12个月观察组有13髋(81. 25%)、观察组10髋(71. 43%)旋股内侧动脉显影; 2组治疗后骨盆正位片结果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运用旋转截骨术结合术后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中青年ARCO Ⅲ期股骨头骨坏死,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股骨头血运,提高影像学疗效和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坏死 外科 旋转 补肾活血汤 治疗 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伴股骨前倾角增大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雪松 张志军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9-503,共5页
目的:探究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伴股骨前倾角增大(>30°)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连续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筛选出股骨前倾角>30°并行股骨远端去旋... 目的:探究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伴股骨前倾角增大(>30°)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连续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筛选出股骨前倾角>30°并行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时测量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股骨前倾角等影像学参数,并采用髌骨应力像评估髌骨稳定性。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估临床功能评分(Kujala和Tegner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5年,股骨前倾角由术前35.4°±3.5°改善至术后11.4°±1.2°,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由术前21.5±3.8 mm减小至术后14.5±3.4 mm。Kujala评分由术前平均58.4±9.4提高至术后89.3±6.3,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4±0.6改善至术后5.6±0.6,上述参数术后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髌骨应力像示术后有3例患者存在内侧髌股韧带残存松弛,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髌骨再脱位或半脱位。结论:对于伴股骨前倾角增大(>30°)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能取得较好的中期临床疗效,术后无一例髌骨再脱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脱位 股骨前倾角 股骨去旋转 移植物残存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术后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程张静 薛喆 张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7-1099,共3页
目的:对比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与传统三联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术后早期临床观察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6年间行手术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42例,其中传统三联术式22例(对照组)、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20例(研究组)。对比分... 目的:对比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与传统三联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术后早期临床观察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6年间行手术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42例,其中传统三联术式22例(对照组)、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20例(研究组)。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压疮风险评分、血红蛋白减少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结果: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式与传统三联术式两组术后伤口引流量第1天分别为255.0±35.4 ml、153.0±89.6 ml(P=0.0037),第2天分别为40.0±35.4 ml、14.0±11.7 ml(P=0.0042);两组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27.4±4.5 g/L、3.3±0.2 g/L(P<0.05);两组术后压疮风险评分分别为7.9±0.3、8.0±0.7(P=0.343),均显著高于术前,但两组均无实际压疮发生;两组术后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31±0.44 mg/L FEU、0.86±0.36 mg/L FEU(P=0.359),均显著高于术前;两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5%(3/20)、0(0/22),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相比传统三联术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量明显增大;两种术式术后压疮风险评分、D-二聚体数值相比术前均明显升高。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实际压疮、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旋转 传统三联 复发性髌脱位 快速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六例股骨近端转移瘤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成建 吴春根 +3 位作者 王涛 田庆华 李明华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1-78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即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无法耐受外科开放手术且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患者,应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治疗。结...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即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无法耐受外科开放手术且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患者,应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治疗。结果 6例手术全部成功,术中及术后无患者出现死亡及肺栓塞,随访手术区域未发生骨折。结论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固定 成形 股骨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盾 史本龙 +4 位作者 朱泽章 李洋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6例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手术时年龄23.1±19.7岁。记录患者体重指数、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置及置钉密度等。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局部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主弯Cobb角(main curve,MC)、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非PJK组和PJK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24~63个月(36.9±13.4个月),其中11例(23.9%)发生PJK,以Ⅰ型PJK(8/11)最为常见,8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和非PJK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融合节段、骨密度、置钉密度、UIV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JK组患者术前TK>40°(6/11)和SK矫正>30°(7/11)的比例均高于非PJK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PJA、LL、MC、PI、SVA和术后及末次随访时TK、LL、MC、SK、PI、SVA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K矫正>30°(OR=7.000,95%CI=1.591-30.800,P=0.01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组术前PJA为7.5°±3.0°,术后3个月为20.8°±4.1°,末次随访时为22.0°±4.5°,交界性后凸未见明显加重。结论: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PJK发生率为23.9%,其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脊柱后凸畸形过度矫正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后凸 SRS-Schwab四级 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赵师州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1,共7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PJA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O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交界性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 Smith-Peters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炎内固定系统的结构设计与有限元仿真
10
作者 李冬燕 赵改平 嵇伟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59-459,共1页
目的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CPTO)是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有效的临床手段之一。针对CPTO手术方案研发设计了一套专用内固定系统,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进行比较,评估CPTO专用内固定系统对膝关节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依据膝内... 目的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CPTO)是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有效的临床手段之一。针对CPTO手术方案研发设计了一套专用内固定系统,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进行比较,评估CPTO专用内固定系统对膝关节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依据膝内翻治疗的CPTO、胫骨近端开放性截骨术(OWHTO)和胫骨髁间截骨术(TCVO)3种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系统 膝关节炎 方案 膝内翻 治疗方案 膝关节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内固定钢板系统的有限元仿真
11
作者 李冬燕 赵改平 嵇伟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基于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CPTO)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CPTO治疗中两种常用的内固定钢板系统对其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植入Tomofix和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钢板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基于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CPTO)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CPTO治疗中两种常用的内固定钢板系统对其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植入Tomofix和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钢板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膝关节的刚度和楔形位移,以及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CPTO手术中使用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系统相比使用Tomofix内固定系统的膝关节刚度增加了23.8%,平均楔形位移降低了85.5%,骨骼平均应力降低了36.5%,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增加了16.6%和4.6%。因此,在CPTO手术中使用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系统能较有效地提高膝关节结构的稳定性,减小楔形微动,为骨愈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在内固定系统的高强度支撑下骨骼应力降低较明显,有引发应力遮挡效应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 内翻型膝性关节炎 内固定系统 生物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颈前倾角塑形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12
作者 王彭 杜智军 吕洪海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66-170,178,共6页
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 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髋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15岁,平均(6.11±2.99)岁,随访时间3.4-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及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一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髋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的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的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0.05)和术后髋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的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届=0.039,P〉0.05)与之相关性较弱。股骨颈一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的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髋脱位术前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 旋转 股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治疗中青年膝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丰经 林华刚 +2 位作者 刘晨宏 张昊 杨开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结合股骨髁解剖锁定钢板、异体骨移植治疗中青年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研究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采用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异体骨移植治疗的19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4例膝关节),...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结合股骨髁解剖锁定钢板、异体骨移植治疗中青年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研究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采用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异体骨移植治疗的19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4例膝关节),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主观满意指数(satisfaction index,SI)、股胫角度改变及膝关节活动度,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 19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46.9个月(17~80个月).所有患者X线片均显示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KOSS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有效矫正(矫正范围:12.83°±2.31°,P<0.01),主观满意指数达到87%±6%,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 股骨 膝外 外科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下精准截骨术治疗先天性尺桡关节脱位1例报道
14
作者 马宁 张浩沙强 +1 位作者 王志刚 李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8-620,共3页
肘关节由尺骨、桡骨上端及肱骨下端构成,其正常功能对上肢的屈伸和前臂旋转至关重要。尺桡关节脱位影响正常肘关节功能,临床上尺桡关节脱位多为创伤导致,如孟氏骨折、尺骨骨折、桡骨骨折等^([1])。先天性的尺桡关节脱位罕见,有尺骨近端... 肘关节由尺骨、桡骨上端及肱骨下端构成,其正常功能对上肢的屈伸和前臂旋转至关重要。尺桡关节脱位影响正常肘关节功能,临床上尺桡关节脱位多为创伤导致,如孟氏骨折、尺骨骨折、桡骨骨折等^([1])。先天性的尺桡关节脱位罕见,有尺骨近端缺如(尺骨棒球手)、尺桡关节融合等[2]。本文病例为双侧桡骨近端过长致尺桡关节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 前臂旋转 肘关节功能 缺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的比较:一项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永伟 冯晓波 +4 位作者 谢卯 张波 刘国辉 苏佳灿 傅德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2-436,共5页
目的比较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102例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A2.2、A2.3、A3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n=48,平均年龄(75.6... 目的比较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102例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A2.2、A2.3、A3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n=48,平均年龄(75.6±6.7)岁]和InterTan组[n=54,平均年龄(75.3±6.6)岁]。后期随访中,门诊复查时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通过电话、查访户籍获知患者死亡与否。结果两组间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InterTan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失血量高于PFN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尖顶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有4例患者发生螺钉切出。两组共有3例患者院内死亡(2.9%)。后期随访中,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InterTan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9和27.4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预后相当,PFNA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上有一定优势,但有螺钉切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折固定 股骨转子间 旋转股骨髓内钉 InterTan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定量测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艾 罗先正 +2 位作者 任素梅 赵亮 王宝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0-12,21,共4页
目的 通过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定不同情况下股骨假体周围的骨密度变化情况,了解骨丢失与股骨假体松动的关系。方法 分为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股骨假体松动组共3个组,采用 L U N A R D P ... 目的 通过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定不同情况下股骨假体周围的骨密度变化情况,了解骨丢失与股骨假体松动的关系。方法 分为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股骨假体松动组共3个组,采用 L U N A R D P X L L 型双能 X 线骨密度仪( Lunar Corp W isconsin, U S A)及 Orthopaedics 软件,分析时用 Gruen′s 7区法。结果 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骨丢失为151% ~293% ,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骨丢失为132% ~279% ,股骨假体松动组骨丢失为254% ~434% ,3组均是股骨近端骨丢失明显,骨丢失主要发生在术后8年以内。结论 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降低一样,假体松动者假体周围骨丢失明显增加。股骨近端2个以上区域骨丢失大于35% 或术后8年以后突然出现明显的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假体 丢失 密度 水泥 固定 股骨 失明 定量测定 松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模型辅助手术治疗犬髌骨Ⅳ级内脱伴前交叉韧带断裂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彬 张晗 +1 位作者 石磊 袁占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77-3984,共8页
旨在报导3D打印辅助手术治疗1例犬髌骨Ⅳ级内脱伴发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效果。患有髌骨Ⅳ级内脱伴发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柴犬采用两种方式治疗,先采用改良式胫骨平台水平化截骨术(tibial plateau leveling osteotomy,TPLO)和楔形滑车成形术治... 旨在报导3D打印辅助手术治疗1例犬髌骨Ⅳ级内脱伴发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效果。患有髌骨Ⅳ级内脱伴发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柴犬采用两种方式治疗,先采用改良式胫骨平台水平化截骨术(tibial plateau leveling osteotomy,TPLO)和楔形滑车成形术治疗,后进行CT扫描和3D打印股骨模型对股骨畸形进行评估,辅助制定手术计划,进行股骨远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distal femoral lateral closing wedge osteotomy,DFO)治疗。通过检查患犬跛行程度、髌骨位置和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患犬的恢复程度。结果显示:改良式胫骨平台水平化截骨术和楔形滑车成形术治疗术后第8周出现髌骨脱位复发,说明该方法无法完全纠正髌骨Ⅳ级内脱。通过3D打印辅助制定手术方案,采用DFO治疗后跛行明显改善,术后恢复良好。综上,在高级别髌骨内脱伴有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中,应该同时注意是否存在股骨畸形;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骨骼形态,辅助制定股骨矫正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脱 前交叉韧带疾病 改良式胫平台水平 股骨外侧闭合楔形 3D打印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骨水泥外渗的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莉莉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S1期141-141,共1页
关键词 水泥固定 假体植入 股骨 中病人 血栓形成 聚合热 股骨假体 组织 面团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婴儿化脓性髋关节炎:长期随访结果
19
作者 刘喜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39-240,共2页
关键词 婴儿 化脓性髋关节炎 骼畸形 转子关节成形 股骨内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正声明
20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071-1071,共1页
经作者余京杭确定,其刊登于本刊2019年第18卷第11期第927-934页的论文“股骨近端截骨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中的必要性研究”,摘要结论部分原描述为“无需不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术”,现更改为“可不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术”... 经作者余京杭确定,其刊登于本刊2019年第18卷第11期第927-934页的论文“股骨近端截骨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中的必要性研究”,摘要结论部分原描述为“无需不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术”,现更改为“可不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术”。特此声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股骨 特此声明 必要性研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