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8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HS和PFNA对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阮传江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353-355,359,共4页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对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4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PFNA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DHS进...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对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4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PFNA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DHS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优良率为85.0%,对照组优良率为45.0%,研究组优良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增多、下地活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3、6个月Harris骸关节评分下降(P<0.05);术后12个月评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现1例假体周骨折(5.0%),对照组出现6例(3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χ2=4.331,P<0.05)。结论:PFNA较DHS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时具有创伤小、下地活动时间短、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单倚绅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3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1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负重时间和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各组手...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1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负重时间和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各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三组;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负重时间均明显少于其他三组;6个月Harris评分显示,B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其他三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全平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2期104-105,共2页
目的 :探讨水泥型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水泥型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2 2例。结果 :术后均在 14 d内下床活动 ,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经 0 .5 a~ 2 ... 目的 :探讨水泥型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水泥型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2 2例。结果 :术后均在 14 d内下床活动 ,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经 0 .5 a~ 2 a随访 ,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现象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 90 %。结论 :人工假体置换是一种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利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 不稳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陈载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5期91-92,共2页
目的 :研究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东方市东方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 :研究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东方市东方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用PFNA内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其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用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在术中的出血量,缩短其手术持续的时间,改善其髋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内固定术 半髋置换术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8
5
作者 畅彦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7期63-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和DHS组,...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42例采用PFNA治疗,44例采用DHS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86例患者经治疗后骨折均全部愈合,其中PFNA组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5.23%(40/42),明显优于DHS组的77.27%(3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49.8±16.1)min]、术中出血量[(259.2±120.3)mL]、术后引流量[(83.9±71.4)mL]、切口长度[(8.6±1.7)cm]、骨折愈合时间[(12.7±1.1)d]、活动时间[(4.2±1.3)d]、并发症发生率(9.52%)均优于DHS组[(85.1±17.6)min、(466.6±161.3)mL、(199.6±115.3)mL、(17.1±3.2)cm、(14.3±3.0)d、27.2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隆间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不同手术方式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陈禄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8期65-6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动力髋螺钉(DHS),解剖型锁定钩板(anatomical locked hook-plate,AL-HP)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不同的手术方案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70~9... 目的通过分析动力髋螺钉(DHS),解剖型锁定钩板(anatomical locked hook-plate,AL-HP)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不同的手术方案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70~90岁,平均80岁。其中13例应用DHS手术内固定治疗;15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钩板内固定治疗,1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a,应用DHS,解剖锁定钩板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卧床时间分别3周,2周和1周,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0周,8周和6周。无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2例DHS内固定的患者出现螺纹钉穿出股骨头,4例出现髋内翻,2例出现肺部感染。仅30%年龄>70岁的患者恢复至术的活动水平。解剖锁定钩板内固定病例得到临床随访,优良率100%。结论解剖锁定钩板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可大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股骨隆间骨折 骨折固定 人工关节动力髋螺钉(DHS)解剖型锁定钩板(AL-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麻醉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7
作者 张丽春 《北方药学》 202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目的:评估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使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腰硬麻醉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7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根据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 目的:评估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使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腰硬麻醉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7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根据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患者,接受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腰硬麻醉;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到最高平面时间以及T12阻滞时间,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MAP、观察HR水平。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MAP、HR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后,观察组MAP、HR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运动阻滞起效、至最高平面时间、T12阻滞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腰硬麻醉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腰硬联合麻醉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THA术与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严松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0期72-74,共3页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患者共84例,均为思南县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HA组(n=42)和PFNA组(n=...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患者共84例,均为思南县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HA组(n=42)和PFNA组(n=42)。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70.42±8.15)min]较THA组[(86.35±12.63)min]短,术中出血量[(193.58±44.87)mL]较THA组[(304.42±57.54)mL]少,但THA组术后卧床时间[(11.56±3.75)d]、开始负重行走时间[(25.67±5.95)d]较PFNA组[(15.59±4.22)d、(66.82±11.31)d]短;术后3d,PFNA组疼痛评分较THA组低;术后6个月,THA组Harris评分较PFNA组高,上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短期疼痛较轻,但THA的长期疗效更优,更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 疼痛 髋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1
9
作者 郑军贤 陈前永 +3 位作者 程迅生 陈肖松 胡亮 王海峰 《安徽医学》 2018年第7期858-860,共3页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73%比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效果优于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加长PFNA内固定术在伴骨质疏松症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39
10
作者 陈琛 许安平 +1 位作者 凌炜 马志翔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74-77,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加长PFNA在伴骨质疏松症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中的应用效果,并从创伤应激程度、骨代谢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伴骨质疏松症不稳定型IFF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目的对比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加长PFNA在伴骨质疏松症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中的应用效果,并从创伤应激程度、骨代谢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伴骨质疏松症不稳定型IFF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加长PFNA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情况(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7 d检测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估髋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人抗酒石酸磷酸酶(TRACP-5b)、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长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7 d,两组血清NE、SOD、Ang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而VAS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VA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PINP水平均高于术前而TRACP-5b、β-CTx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血清PI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TRACP-5b、β-CT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髋内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及加长PFNA均适用于骨质疏松症不稳定型IFF患者的内固定治疗。与PFNA比较,加长PFNA可改善骨代谢,提高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且能减少髋内翻的发生;但PFNA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性大的不足,不适宜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创伤应激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对比 被引量:79
11
作者 李晓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83-85,共3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采用PFNA、DHS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采用PFNA、DHS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感染、压疮、髋内翻、内固定松动、股骨头切割)发生情况。术后第6个月按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两组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均低于DHS组,P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NA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于DHS组(P<0.05)。术后第6个月PFN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21例、良10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1.2%;DHS组优17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2.4%。PFNA组优良率高于DHS组,P<0.05。PFNA组术后发生压疮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DHS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压疮2例、髋内翻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P<0.05。结论PFNA和DHS均可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但相比DHS,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好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研制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储小兵 杨予 +1 位作者 郝改平 童培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9-735,共7页
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进行模拟人体植入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对1名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双下肢的股骨中上段CT扫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1.1软件,建立股骨近端模型,模拟AO分型中A2.2型... 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进行模拟人体植入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对1名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双下肢的股骨中上段CT扫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1.1软件,建立股骨近端模型,模拟AO分型中A2.2型骨折(大、小粗隆均有骨折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形态建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模型,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成的新型半髋假体的Pro/E文件导入骨折模型中按手术要求进行装配,然后利用Mimics11.1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单元保形优化以及按灰度进行单元弹性模量赋值,最后导入Ansys11.0软件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负荷,进行假体植入后股骨应力分布的量化分析研究。所研制的半髋假体植入人体后,力学加载后的应力云图显示假体柄与股骨接触应力主要由股骨粗隆部以下的骨干部所承担,最大平均Von Mises应力值在17.69~26.41 MPa,而大、小粗隆处的应力水平较低,最大平均Von Mises应力值分别为2.76和4.95 MPa。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所研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属远段生物固定型假体,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要求,不易导致骨折分离和假体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隆间骨折 有限元分析 假体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文 王磊 邓雄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9期72-73,共2页
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为52 ~ 88min,术中出血120~650 mL.随访期间2例死... 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为52 ~ 88min,术中出血120~650 mL.随访期间2例死于内科疾病.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出现脱位、假体松动现象.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7.6分,优良率为80.00%.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 假体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长德 牛海平 +1 位作者 杨世忠 金泉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6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9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9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89 min,术中出血量250~45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380 ml,术中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3例患者术后第3~7天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79例患者均度过围术期,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未出现感染、假体松动、骨溶解、脱位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优55例,良17例,中7例,优良率91.1%。结论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股骨隆间骨折 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Ⅱ和INTERTA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鹏 李东亮 +1 位作者 徐九峰 杨飞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4期724-726,共3页
目的比较PFNA-Ⅱ和INTERTA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髓内钉治疗11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Ⅱ内固定组68例,INTERTAN内固定组44例。按AO分型:A2.220例,A2.3 34例,A3.... 目的比较PFNA-Ⅱ和INTERTA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髓内钉治疗11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Ⅱ内固定组68例,INTERTAN内固定组44例。按AO分型:A2.220例,A2.3 34例,A3.124例,A3.218例,A3.316例。结果PFNA—Ⅱ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INTERTAN组术后骨折端距离小(P〈0.05)。患者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2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髓内固定材料都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各具特点。PFNA-Ⅱ操作简单,可迅速完成手术。INTERTAN防旋和加压效果更好,理论上固定更坚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髓内钉 内固定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金属内固定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立平 杨海波 +1 位作者 孙剑虹 李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5期32-35,共4页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髓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采用亚洲型髋关节...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髓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采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固定47例(ASIAN IMHS组),采用InterTan系统内固定31例(InterTan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21个月,平均13.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SIAN IMHS组为(66.6±13.2)min,InterTan组为(53.7±9.2)min;出血量,ASIAN IMHS组为(149.3±33.6)mL,InterTan组为(103.7±17.7)mL,InterTan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小于ASIAN IM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SIAN IMHS组为(12.6±1.5)周,InterTan组为(12.2±1.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ASIAN IMHS组优良率为90.7%,InterTan组优良率为90.0%;并发症方面,ASIAN IMHS组1例随访时发生股骨头切出,InterTan组1例患者术中主钉置入过程中发生内固定远端股骨干裂纹骨折;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和InterTan系统均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后者操作更为简便,对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更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股骨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S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松 王晓 +1 位作者 刘怡勋 王仲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63-64,共2页
目的观察DCS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DCS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31例得到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6%,无感染发生。结论DCS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好... 目的观察DCS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DCS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31例得到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6%,无感染发生。结论DCS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更加实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螺钉 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范宁 罗一军 +3 位作者 李德春 陈强 刘一江 罗书钜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154-159,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ATBA)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两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ATBA)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两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ATBA)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能让患者早期下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钟贵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2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DHS)及PFN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估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手术...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DHS)及PFN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估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22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手术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行半髋关节置换组46例,动力髋螺钉固定组(DHS)39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PFN)37例,比较各组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DHS及PFN组术中出血量分别是(270.4±34.2)、(184.2±28.6)mL和(196.5±31.6)mL,半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高于DHS及PFN组(P<0.05)。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DHS及PFN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6.4±11.2)、(62.9±14.6)min和(80.2±13.1)min,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3.2±1.6)、(22.6±3.9)d和(21.2±4.0)d,关节负重时间分别为(8.9±2.6)、(30.4±6.2)d和(28.6±5.4)d,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关节负重时间短于DHS和PFN组(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DHS及PFN组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20.5%和18.9%,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9%、35.9%和40.5%,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及植入物相关并发症低于DHS和PFN组(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DHS及PFN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评分别是(22.6±2.4)、(18.1±2.6)分和(17.8±2.9)分,术后12个月髋关节评分高于DHS和PFN组(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围术期安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 老年患者 不稳定型隆间骨折 DHS PF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爱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4期76-78,共3页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利用电脑随机方式分为PFNA组(行PFNA治疗)和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各20例。观察...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利用电脑随机方式分为PFNA组(行PFNA治疗)和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负重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43.1±10.9)min、(85.8±26.6)ml、(88.9±4.1)分,优于置换组的(96.9±16.7)min、(303.9±33.7)ml、(81.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负重时间为(27.8±11.2)d,长于置换组的(6.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感染1例、下肢静脉栓塞1例、内固定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3/20);置换组术后感染4例、下肢静脉栓塞3例、假体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00%(9/2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PFNA可作为首选。若患者术后需要早期下地负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则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临床价值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