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髓内治疗失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后脱位的原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目的探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髓内治疗失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后脱位的原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后髓内钉失效行FHR治疗的FIF老年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FHR术后股骨头是否脱位,分为脱位组(45例)和未脱位组(130例)。评估FHR的临床疗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围术期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影响FHR效果的因素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通过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构建简易风险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以Hosmer-Lemeshow(H-L)检验判断模型的校准度。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12个月患者的各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FHR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肺部感染(2.86%)、下肢静脉血栓(2.86%)以及心功能障碍(2.86%)。LASSO回归模型获得6个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患者年龄、神经及肌肉系统疾病、手术入路、术后生活习惯、术后护理为股骨头发生脱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简易风险评分模型的评分在0~21.6分,可划分为低危(<11分)、中危(11~15分)和高危(>15分)3个风险等级;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脱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和校准度较好。结论高龄患者FIF髓内钉固定失效后行FHR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年龄、神经及肌肉系统疾病、手术入路、术后生活习惯、术后护理等为FHR后股骨头发生脱位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时要加以重视及预防。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功能评分、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影像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评定患者疼痛、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0~99个月,平均4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79.68±6.17)min,术中出血量(524.00±39.25)mL。术后3、6和12个月,VAS评分和NHP评分分别较术前降低,MSTS评分、ISOLS评分、Harris评分和KPS评分分别较术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每个随访点之间的VAS评分、相关功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46个月,6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70.37%和11.11%。结论:股骨近段骨转移瘤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肢体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H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2013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385例,其中年龄80~85岁、骨折分型为G...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H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2013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385例,其中年龄80~85岁、骨折分型为GardenⅢ、Ⅳ型并获得随访的患者共82例。同期行T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79例,根据患者骨折分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进行配对,选取同期82例THA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记录患者术前察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4.7年。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HS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组在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优于THA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C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具有疗效可靠、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住院费用低的优点,是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一种良好治疗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髓内治疗失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后脱位的原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后髓内钉失效行FHR治疗的FIF老年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FHR术后股骨头是否脱位,分为脱位组(45例)和未脱位组(130例)。评估FHR的临床疗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围术期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影响FHR效果的因素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通过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构建简易风险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以Hosmer-Lemeshow(H-L)检验判断模型的校准度。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12个月患者的各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FHR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肺部感染(2.86%)、下肢静脉血栓(2.86%)以及心功能障碍(2.86%)。LASSO回归模型获得6个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患者年龄、神经及肌肉系统疾病、手术入路、术后生活习惯、术后护理为股骨头发生脱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简易风险评分模型的评分在0~21.6分,可划分为低危(<11分)、中危(11~15分)和高危(>15分)3个风险等级;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脱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和校准度较好。结论高龄患者FIF髓内钉固定失效后行FHR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年龄、神经及肌肉系统疾病、手术入路、术后生活习惯、术后护理等为FHR后股骨头发生脱位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时要加以重视及预防。
文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功能评分、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影像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评定患者疼痛、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0~99个月,平均4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79.68±6.17)min,术中出血量(524.00±39.25)mL。术后3、6和12个月,VAS评分和NHP评分分别较术前降低,MSTS评分、ISOLS评分、Harris评分和KPS评分分别较术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每个随访点之间的VAS评分、相关功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9.46个月,6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70.37%和11.11%。结论:股骨近段骨转移瘤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肢体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文摘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HA)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2013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385例,其中年龄80~85岁、骨折分型为GardenⅢ、Ⅳ型并获得随访的患者共82例。同期行T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79例,根据患者骨折分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进行配对,选取同期82例THA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记录患者术前察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4.7年。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HS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组在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优于THA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C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具有疗效可靠、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住院费用低的优点,是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一种良好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