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和比较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5—12月行单侧TKA患者100例,男24例,女76例,年龄65~80岁,BMI 18.5~35.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目的 观察和比较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5—12月行单侧TKA患者100例,男24例,女76例,年龄65~80岁,BMI 18.5~35.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收肌管神经阻滞组(A组)与股神经阻滞组(F组),每组50例。术前30 min A组于收肌管注射0.375%罗哌卡因10 ml行收肌管神经阻滞,F组于腹股沟注射0.375%罗哌卡因10 ml行股神经阻滞。术后24、48 h记录QoR-15量表并采用徒手肌力法(MMT)评估手术侧下肢肌力情况,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 h静脉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24、48 h静息、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患者镇痛满意度、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反弹性疼痛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F组比较,A组术后48 h QoR-15评分和术后24 h MMT评分明显升高,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48 h 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4 h QoR-15评分、24、48 h MMT评分和NRS疼痛评分、镇痛满意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反弹性疼痛、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头晕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股神经阻滞比较,收肌管阻滞更好地保留老年患者TKA手术侧下肢肌力,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病人疼痛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共126人,分为静脉组A(42人)、阻滞组B(42人)及联合组C(42人)。静脉组病人术后留置静脉...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病人疼痛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共126人,分为静脉组A(42人)、阻滞组B(42人)及联合组C(42人)。静脉组病人术后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氟比洛芬脂、盐酸恩丹西酮及生理盐水的混合液)至术后48小时拔除;阻滞组病人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导管接镇痛泵(0.2%罗哌卡因),持续镇痛至术后48小时;联合组病人在进行股神经阻滞持续镇痛的同时静脉滴注氟比洛芬联合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72小时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48、72小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术后12、24、48小时,阻滞组的静息痛平均要小于静脉组,但大于联合组,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72小时的活动痛阻滞组平均要小于静脉组,但大于联合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48、72小时膝关节的活动度要明显大于静脉组,但小于联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要明显大于阻滞组及联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康复练习等优点。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观察和比较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5—12月行单侧TKA患者100例,男24例,女76例,年龄65~80岁,BMI 18.5~35.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收肌管神经阻滞组(A组)与股神经阻滞组(F组),每组50例。术前30 min A组于收肌管注射0.375%罗哌卡因10 ml行收肌管神经阻滞,F组于腹股沟注射0.375%罗哌卡因10 ml行股神经阻滞。术后24、48 h记录QoR-15量表并采用徒手肌力法(MMT)评估手术侧下肢肌力情况,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 h静脉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24、48 h静息、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患者镇痛满意度、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反弹性疼痛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F组比较,A组术后48 h QoR-15评分和术后24 h MMT评分明显升高,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48 h 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4 h QoR-15评分、24、48 h MMT评分和NRS疼痛评分、镇痛满意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反弹性疼痛、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头晕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股神经阻滞比较,收肌管阻滞更好地保留老年患者TKA手术侧下肢肌力,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文摘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病人疼痛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共126人,分为静脉组A(42人)、阻滞组B(42人)及联合组C(42人)。静脉组病人术后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氟比洛芬脂、盐酸恩丹西酮及生理盐水的混合液)至术后48小时拔除;阻滞组病人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导管接镇痛泵(0.2%罗哌卡因),持续镇痛至术后48小时;联合组病人在进行股神经阻滞持续镇痛的同时静脉滴注氟比洛芬联合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72小时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48、72小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术后12、24、48小时,阻滞组的静息痛平均要小于静脉组,但大于联合组,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72小时的活动痛阻滞组平均要小于静脉组,但大于联合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48、72小时膝关节的活动度要明显大于静脉组,但小于联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要明显大于阻滞组及联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康复练习等优点。
文摘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镇痛效果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12月期间本院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16例,女74例,年龄40~80岁,BMI 25.7~31.2 kg/m^2,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三组:0.2%罗哌卡因组(R_(0.2)组)、0.15%罗哌卡因组(R_(0.15)组)和0.1%罗哌卡因组(R_(0.1)组),每组30例。R_(0.2)组、R_(0.15)组和R_(0.1)组分别以0.2%罗哌卡因、0.15%罗哌卡因和0.1%罗哌卡因行术后CFNB自控镇痛(PCA),上述罗哌卡因均复合右美托咪定400μg。分别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48 h内罗哌卡因总量、PCA总按压次数和使用吗啡情况,记录术后12、24、48 h肌力分级情况,术后1、2、3 d符合"四合一标准"出院情况,记录血肿、渗液、跌倒、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12、24 h R_(0.2)组和R_(0.15)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R_(0.1)组(P<0.05)。R_(0.2)组和R_(0.15)组罗哌卡因总量明显低于R_(0.1)组(P<0.05),PCA总按压次数明显少于R_(0.1)组(P<0.05)。术后12、24 h R_(0.2)组和R_(0.15)组肌力明显低于R_(0.1)组(P<0.05),且R_(0.2)组明显低于R_(0.15)组(P<0.05)。术后2 d R_(0.2)组和R_(0.15)组出院率明显低于R_(0.1)组(P<0.05)。三组患者血肿、渗液、跌倒、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均未出现置管部位感染、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400μg复合0.15%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作用完善,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轻微,有利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