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梁雪梅 马学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6期348-349,共2页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 (EPC)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建立实验性股动脉闭塞大鼠模型。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经体外培养、扩增并诱导分化、体外BrdU标记后移植到 16...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 (EPC)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建立实验性股动脉闭塞大鼠模型。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经体外培养、扩增并诱导分化、体外BrdU标记后移植到 16只模型大鼠的右侧后肢 (A组 ) ,同体左侧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B组 )。分别在移植当天、移植后第 14天和第2 8天行双下肢激光多普勒扫描 ,并分别于移植后第 14天 (8只 )和第 2 8天 (8只 )处死动物取双下肢肌肉组织 ,行免疫组织化学 (FⅧ、BrdU )检查。结果移植后第 14天与移植当天、移植后第 2 8天与移植后第 14天相比 ,A组移植后下肢血流量增加 (P <0 .0 5 ) ;A组与B组相比 ,血流量亦增加 (P <0 .0 5 )。A组肌束间血管内皮细胞呈BrdU阳性染色 ,而B组则为阴性。平均每视野FⅧ染色阳性的毛细血管数目A组明显多于B组 (P <0 .0 1)。结论骨髓来源的EPC移植可增加缺血部位血流量和毛细血管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血管内皮祖细胞 细胞移植 实验性 大鼠 股动脉闭塞 EPC MS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股动脉闭塞患者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穿刺途径的选择
2
作者 史壮宏 吕凤兰 王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8-778,共1页
关键词 股动脉闭塞 血管介入治疗 穿刺途径 颈总动脉闭塞 高血压病史 双侧 入院查体 动脉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
3
作者 谭伟 郝楠馨 +5 位作者 赵立仁 张电波 王化敏 张家雄 柯要军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8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国产Nd:YAG激光经皮腔内协助球囊血管成形术(PTLBA)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硬化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3例髂动脉、股动脉闭塞性硬化患者的15段闭塞血管用激光行PTLA再通后,再用球囊导管行... 目的:研究国产Nd:YAG激光经皮腔内协助球囊血管成形术(PTLBA)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硬化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3例髂动脉、股动脉闭塞性硬化患者的15段闭塞血管用激光行PTLA再通后,再用球囊导管行PTA扩大血管管腔,并局部灌注4-10万尿激酶,术后抗凝、溶栓治疗一月左右。结果:当时血管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再通率达80%,平均踝一臂压力指数从045±020升至080±016(P<0001),1例发生血管穿孔,在6-15个月(平均11±5月)随访期内,12例临床症状持续缓解,1例症状加重,踝一臂压力指数下降。结论:PTLBA对髂、股动脉闭塞性硬化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作者对PTLBA的作用机理和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球囊成形术 股动脉闭塞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安乐 黄求理 +4 位作者 宋侃侃 柴小民 施建国 余峰 居洁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PT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股动脉闭塞 经皮腔内成形术 支架置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植入对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内膜下成形术后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秦永林 邓钢 +1 位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8-283,共6页
目的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 目的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27个月。结果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7.6%、74.0%±9.2%和56.1%±13.5%;支架组分别为89.5%±7.0%、77.5%±9.9%和32.2%±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6.1%和64.2%±14.7%;支架组分别为94.4%±5.4%和39.0%±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4.417,2.502,3.115;Sχ=1.627,0.955,1.523;P=0.007,0.009,0.041)。结论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病变 内膜下成形术 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开勤 胡晓钢 +1 位作者 何建荣 金红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53-956,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集1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共计17条股浅动脉,右侧10条,左侧7条,病变段长度9~18 cm,平均(12.5±6.8)cm,经腘动脉穿...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集1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共计17条股浅动脉,右侧10条,左侧7条,病变段长度9~18 cm,平均(12.5±6.8)cm,经腘动脉穿刺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17条股浅动脉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缺血引起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89.47%(17/19),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15~0.48(平均0.28)和0.69~1.05(平均0.8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和闭塞 动脉 经皮腔内成形术 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长段股动脉完全闭塞的技术和结果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曦彤 徐克 +3 位作者 杨东炜 刘静 李红 梁松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4-426,共3页
目的评价长段股浅动脉(SFA)完全闭塞镍钛合金支架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性。方法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2~85岁(平均64.1岁)。均有病变侧下肢间歇性跛行。共26条SFA(左侧16条,右侧10条)完全闭塞,闭塞长度11~38cm(平均28.2cm)。治疗... 目的评价长段股浅动脉(SFA)完全闭塞镍钛合金支架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性。方法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2~85岁(平均64.1岁)。均有病变侧下肢间歇性跛行。共26条SFA(左侧16条,右侧10条)完全闭塞,闭塞长度11~38cm(平均28.2cm)。治疗方法包括:导丝开通、球囊导管扩张(PTA)和自张式镍钛合金支架置入。结果19例25条SFA获得开通(开通成功率96.2%)。支架置入后,25条SFA均获得通畅,相应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19例随访(1~26个月,平均8.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8、20个月各1条SFA闭塞,经溶栓和PTA后均再次获得通畅。余17例均无下肢缺血症状发生,其中12例超声Doppler检查,SFA均有血流通过。结论多种介入技术结合可有效开通长段闭塞SFA;镍钛合金支架有利于保持SFA通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 动脉 支架 球囊导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穿刺腘动脉开通股浅动脉慢性闭塞23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袁洪志 唐莉鸿 廉亮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2-675,共4页
目的通过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例分析,总结顺行开通失败后选择腘动脉穿刺逆行辅助开通股浅动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患肢对侧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翻山"后顺行开通股浅动脉失败,改行患... 目的通过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例分析,总结顺行开通失败后选择腘动脉穿刺逆行辅助开通股浅动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患肢对侧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翻山"后顺行开通股浅动脉失败,改行患侧腘动脉穿刺逆行通过股浅动脉闭塞段,以穿针技术将导丝插入对侧动脉鞘中并引出体外,形成工作导丝环;再经对侧动脉鞘沿导丝依次行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后扩张,完成股浅动脉开通。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3例伴发足趾坏疽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见坏死足趾均已自行脱落,创面愈合良好。结论经腘动脉逆行穿刺辅助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是有效且可行的,可避免血管旁路移植术引起的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院内病死率。对手术者手术经验和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慢性闭塞 动脉逆行穿刺 工作导丝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丝成袢技术治疗慢性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冬 德琳 杨晓红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4期23-24,共2页
对52例导丝成袢技术治疗慢性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前行常规准备和宣教指导,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做好医护、护患的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指导等。本组开通成功率92.3%,管腔残留狭窄≤30%。4例开通... 对52例导丝成袢技术治疗慢性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前行常规准备和宣教指导,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做好医护、护患的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指导等。本组开通成功率92.3%,管腔残留狭窄≤30%。4例开通失败中2例夹层、1例对比剂外渗、1例因未找到股浅动脉开口而无法进行血管开通。提出导丝成袢技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针对性护理,可有效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导丝成袢技术 内膜下成形术 介入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智琪 黄宇琦 谭永法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63-664,共2页
成功应用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1例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关键词 血管内斑块 超声消融 治疗 双髂动脉硬化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镜辅助下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护理
11
作者 李振香 郑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7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甲顾分析了35例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技术成功率为... 目的探讨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甲顾分析了35例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5例同时行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3例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1例行髂外动脉内膜切除术。随访1~24个月,平均12个月,累积通畅率为85.7%,保肢率为100%。结论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术前、术后实施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闭塞性病变 内膜切除术 半闭合式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9
12
作者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3 位作者 包俊敏 刘冰 沈晨阳 邹君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9-676,共8页
股腘动脉闭塞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肢体及生命。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 股腘动脉闭塞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肢体及生命。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新循证资料以及国外相关指南,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诊疗规范推荐意见,旨在为国内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师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 动脉硬化闭塞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完全性闭塞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冬 李丹 时蕾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6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股腘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开通成功率95.7%(44/46),技术成功率(残余狭窄<50%)97.7%(43/44);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46±0....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股腘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开通成功率95.7%(44/46),技术成功率(残余狭窄<50%)97.7%(43/44);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46±0.023增至术后0.71±0.031,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88,P<0.01)。围术期发生栓子脱落4例,动脉穿孔导致局部血肿1例,脑出血1例,高灌注3例。6个月随访再狭窄7例。结论股腘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围术期加强心理护理、生命指征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动脉输液泵和输液管道的管理以及中远期再狭窄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及防止相关并发症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介入治疗 围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支架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Ⅱ C、D级股动脉病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立魁 吴丹明 +4 位作者 周玉斌 易巍 王成刚 孙雨莘 贾琪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24例患者(共27条股动脉,C级21条,D级6条)进行腔内治疗,开通成功后应用球...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24例患者(共27条股动脉,C级21条,D级6条)进行腔内治疗,开通成功后应用球囊扩张闭塞段并置入自膨式支架。结果成功开通25条股动脉,开通率92.6%(25/27),2条股动脉因病程较长、病变段钙化严重未能开通而行开放外科旁路术。25条股动脉共置入支架62枚。6条患肢的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61 m(30~150 m)增加至术后7天的560 m(300~950 m)(t=3.54,P=0.018)。12条患肢的疼痛消失,5条患肢疼痛可忍受,2条患肢疼痛偶尔需口服止痛药物缓解。所有患肢皮肤颜色变红润,腘动脉、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明确。踝肱指数由术前0.36±0.12增至术后7天的0.78±0.25(t=2.16,P=0.038)。19例(21条股动脉)随访4~25个月(平均9.8月):4例各有1条股动脉分别于术后7、11、12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狭窄及血栓形成,其中3例经导管溶栓和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另1例行股腘动脉旁路术后症状缓解,其余15例(17条患肢)均无缺血症状加重表现。结论腔内支架治疗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具有安全和微创的优点,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腔内治疗 血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支架断裂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段润丹 谢辉 +1 位作者 吕磊 周兆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 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斑块旋切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病变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蔡志文 谷涌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04,共4页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腔内治疗已成为主流术式,但术后再狭窄率仍很高。定向斑块旋切术(DA)通过斑块切除改善血管顺应性,但降低再狭窄率效果不明显。药物涂层球囊(DCB)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其通过承...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腔内治疗已成为主流术式,但术后再狭窄率仍很高。定向斑块旋切术(DA)通过斑块切除改善血管顺应性,但降低再狭窄率效果不明显。药物涂层球囊(DCB)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其通过承载的药物进入血管壁防止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发挥远期抗内膜增生作用。多项研究表明DCB可降低晚期管腔丢失(LLL)和再狭窄率,减少再次手术率。DA与DCB联合应用可提高药物摄取,取得较好疗效。然而目前的研究证据还不充分,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定向斑块旋切术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血管搭桥术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秋风 狄长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总结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症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观察62例股浅动脉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处理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症状消失46例,症状明显改善16例... 目的:总结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症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观察62例股浅动脉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的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处理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症状消失46例,症状明显改善16例,术后足趾溃疡愈合10例,第一、二趾截趾4例。结论: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处理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中西医结合疗法 人工血管搭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