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制动时间循证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谭晓青 贺雄军 +8 位作者 黎凯锋 周宏星 何少玲 赖裕辉 李桂茹 黎杰 戈全荣 罗伟 刘亚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3,共7页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最佳证据应用于术后缩短患者卧床制动时间的可行性。方法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指导,分析临床现状和收集证据,制定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循证实践方案,对比方案应用前后审查指标执行率。采用随机...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最佳证据应用于术后缩短患者卧床制动时间的可行性。方法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指导,分析临床现状和收集证据,制定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循证实践方案,对比方案应用前后审查指标执行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法确定方案有效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循证方案应用后,6项审查指标执行率由0~78.86%上升至96.26%~100%。术后患者卧床制动时间缩短。干预组与对照组间术后穿刺处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股静脉血栓、出血、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处淤青面积、穿刺处疼痛评分、术后当晚失眠发生率、腰背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高于干预组;两组均未发生腹膜后血肿。结论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指引下循证实践提示,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术侧肢体制动2 h、包扎4 h,静卧6 h是安全的,在不增加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下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但必须规范股动脉穿刺点选择、穿刺技术和压迫制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动脉穿刺 卧床时间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卒中救治流程缩短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罗江 张洪剑 +7 位作者 沈红健 张小曦 沈芳 赵瑞 李强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分析长海医院标准卒中救治流程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选择2013年9月1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AIS患者876例,排除病例资料不全者66例,最... 目的分析长海医院标准卒中救治流程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选择2013年9月1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AIS患者876例,排除病例资料不全者66例,最终纳入810例。按照是否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2018年6月22日起实施)将患者分为研究组(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335例)和对照组(未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4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RT),以及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14.3%(48/335)vs 31.2%(148/475),P<0.001]。在行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研究组DNT、DPT、PRT均短于对照组[34.2(28.1,60.4)min vs 53.5(27.0,72.2)min、76.5(55.9,106.4)min vs 97.0(68.9,151.1)min、45.0(37.3,90.4)min vs 78.0(55.4,109.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的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66.7%(32/48) vs 57.4%(85/148)、91.7%(44/48) vs 93.2%(138/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直接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研究组DPT、PRT也均短于对照组[67.0(50.1,109.0)min vs 87.0(60.8,150.0)min、48.0(43.5,80.8)min vs 74.0(60.3,100.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的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54.7%(157/287) vs 52.3%(171/327)、93.0%(267/287) vs 91.1%(298/3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我院的标准卒中救治流程能显著缩短大血管闭塞AIS患者救治环节中的DNT、DPT和PRT,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血管成功再通率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标准卒中救治流程 血管内治疗 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 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 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瑞民 张铭秋 +1 位作者 赵东菊 李奋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5-467,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1%和75.0%,显效率分别为71.4%和50.0%,管再通率分别为69.0%和50.0%,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和73min。结论动脉内溶检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当根据病情合理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溶检 治疗时间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治疗时间 影响因素分析 血管 动脉内溶栓 神经功能缺失 治疗有效率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用于心脏介入术后封堵的临床效果及护理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辉 王秀丽 《护理研究》 2005年第5期820-820,共1页
关键词 ANGIOSEAL血管闭合器 心脏介入术后 临床效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2003年2月 护理 封堵 穿刺部位 介入治疗后 拔管综合征 止血方法 机械压迫 动脉鞘管 压迫时间 肢体制动 皮下瘀斑 血常规 动脉 病人 拔管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于顾然 王永生 姜亚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56-159,共4页
目的观察急诊动脉内溶栓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11例治疗时间窗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前及术后24h均行神经功能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术后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 目的观察急诊动脉内溶栓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11例治疗时间窗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前及术后24h均行神经功能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术后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灌注分级(TIM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溶栓后20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20d后,根据改良的Rank分数法(MRS)评价独立生活能力。结果溶栓前,患者NIHSS评分平均为17±8,术后24h为10±9,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4h神经功能评价,7例改善,4例无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溶栓后7例患者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3例未再通。MRS评分,8例患者疗效良好,3例疗效差,其中1例死亡。结论急诊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溶栓后24h神经功能检查改善程度与20d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溶栓后续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治疗 溶栓后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神经功能评价 动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NIHSS评分 急性心肌梗死 低分子肝素钙 独立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检查 治疗时间 术前及术后 24h 血管 皮下注射 Rank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