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修复肢体较大创面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海锋 杨晓东 +1 位作者 王海涛 沈立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目的:对比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肢体较大创面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肢体较大创面缺损共38例患者(缺损面积达到11 cm×39 ... 目的:对比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肢体较大创面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肢体较大创面缺损共38例患者(缺损面积达到11 cm×39 cm~16 cm×65 cm)的临床资料。按照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跨区皮瓣修复组(18例)和传统皮瓣修复组(20例)。跨区皮瓣修复组采用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皮瓣(ALTP-SCIAP)治疗,传统皮瓣修复组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前外侧皮瓣,必要时联合植皮。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区修复情况、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跨区皮瓣修复组中,切取移植皮瓣18例次,瓣宽(9.9±2.0)cm,瓣长(44.2±3.5)cm,存活面积(343.2±79.9)cm^(2)。传统皮瓣修复组中,切取移植皮瓣29例次,瓣宽(11.0±2.8)cm,瓣长(21.7±3.2)cm,存活面积(186.4±49.2)cm^(2)。瓣长和存活面积跨区皮瓣修复组显著大于传统皮瓣修复组(t=22.365和8.345,均P<0.05)。跨区皮瓣修复组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11例次,皮肤牵拉器辅助下缝合6例次,部分植皮修复1例次。传统皮瓣修复组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12例次,皮肤牵拉器辅助下缝合11例次,部分植皮修复6例次。两组皮瓣供区修复的植皮率分别为5.6%(1/18)和20.7%(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7,P>0.05)。跨区皮瓣修复组中出现并发症1例(5.6%),患者满意度达到94.4%;而传统皮瓣修复组中出现并发症7例35.0%,患者满意度为70.0%。相比传统皮瓣修复组,跨区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χ^(2)=4.942,P<0.05),患者满意度升高(χ^(2)=4.448,P<0.05)。结论: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比较,结合内增压技术的股前外侧跨区皮瓣切取面积更大,皮瓣供区大多可Ⅰ期直接缝合,不需要植皮修复,并发症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皮瓣 内增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孜冠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0,共4页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难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穿 外侧动脉 下脂肪 功能恢复 功能障碍 先发现 徐达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奔赴新的山海 被引量:1
3
作者 唐茂林 崔怀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0-503,共4页
1984年,是皮瓣外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徐达传等[1],宋业光等[2],罗力生等[3]同期向国内、外首先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并为ALTF穿支定位的基准线(髂-髌线,A-P线)提... 1984年,是皮瓣外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徐达传等[1],宋业光等[2],罗力生等[3]同期向国内、外首先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并为ALTF穿支定位的基准线(髂-髌线,A-P线)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依据。历经40年的发展,ALTF已广泛应用于头颈、躯干、四肢等全身各部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徐达传 穿 宋业光 外侧动脉 基准线 组织缺损 里程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兴 吴攀峰 +2 位作者 李诚 周小兵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42,共8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像进行解剖验证。结果在65侧有效标本中共观察到大腿前外侧皮肤穿支408支(平均每侧6.3支),其中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系统391支,占95.8%(391/408),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的占比分别为:升支9.1%(37/408)、横支16.4%(67/408)、降支60.8%(248/408)、斜支9.6%(39/408),其穿支起始部外径分别为(0.7±0.3)、(0.9±0.4)、(1.1±0.5)、(0.8±0.3)mm;来源于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旋髂浅动脉17支,占比4.2%,穿支起始部外径为(0.7±0.3)mm。结论(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仍然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主要源血管;(2)高位皮肤穿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升支;(3)斜支多起源于升支与横支的共干部,具备一定的外径与蒂长,可以斜支为蒂切取皮瓣;(4)旋股外侧动脉来源穿支纤细或缺如时,可以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等源血管来源的高位皮肤穿支切取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外侧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主要皮血管的体表定位 被引量:26
5
作者 高建华 罗力生 +2 位作者 陈林峰 郝廷智 关国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3期161-163,共3页
在100侧成人的股前外侧皮区,用超声多普勒仪探测了主要皮血管的声点。有92%的声点分布在以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内,其中在圆的外下1/4区最为集中,占80%。提示临床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时可参考此划线区进行主... 在100侧成人的股前外侧皮区,用超声多普勒仪探测了主要皮血管的声点。有92%的声点分布在以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内,其中在圆的外下1/4区最为集中,占80%。提示临床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时可参考此划线区进行主要皮血管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临床设计 声点 点字声调符号 外侧动脉 血管 动脉穿 体表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常用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牧之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3期181-187,共7页
股前外侧皮瓣一、血管蒂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 股前外侧皮瓣一、血管蒂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名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3mm和1.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供 外侧 足底内侧 动脉 血管蒂 动脉穿 外侧动脉 解剖学 小隐静脉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