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改善效果分析
1
作者 邓家丰 申力 +2 位作者 姜韬 牛晶 路继科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155-159,共5页
目的观察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4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其中对照组有3例、观察组有2例患者退出统计。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 目的观察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4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其中对照组有3例、观察组有2例患者退出统计。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分。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VAS、LKSS评分分别为(5.65±1.69)、(51.55±6.84)分,对照组分别为(5.95±1.57)、(52.80±5.82)分;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AS、LKSS评分分别为(1.35±0.43)、(82.10±7.89)分,对照组分别为(1.75±0.53)、(77.55±3.49)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58,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3、11.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KS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62,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LKS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8、16.3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LKS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结论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在疼痛和活动障碍方面带来更大的即时改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肌强化训练 髂胫束牵伸 疼痛综合征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内侧动脉深支骨瓣转位加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闻强 承耀东 +1 位作者 高铁民 黄建忠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6期369-369,共1页
关键词 股内侧动脉深支骨瓣转位 内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内侧肌间入路的安全区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保华 高兴华 +2 位作者 林宇进 侯之启 周国兴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8-390,共3页
目的:寻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股内侧肌间入路的安全区,为减少手术入路的损伤提供局部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下肢尸体标本的股内侧肌血管神经及其毗邻血管神经进行解剖与观测。结果:以髌骨内上缘为原点,支配股内侧... 目的:寻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股内侧肌间入路的安全区,为减少手术入路的损伤提供局部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下肢尸体标本的股内侧肌血管神经及其毗邻血管神经进行解剖与观测。结果:以髌骨内上缘为原点,支配股内侧肌最远端血管分支X轴范围为35.2~72.3mm,Y轴范围为41.4~78.9mm。最远端神经肌支X轴范围为33.4~77.8mm,Y轴范围为43.4~89.3mm。髌骨内上缘距后方的胴动脉神经血管束平均距离为86mm±13.8mm,范围值为55.2~118.6mm。结论:股内侧肌存在一个33mm×41mm的矩形“乏神经血管区”,在这个区域进行手术操作可减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 全膝关节置换术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股内侧下疳样脓皮病1例
4
作者 吕瑛 赖维 苏向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年第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股内侧下疳样脓皮病 鉴别诊断 抗菌药物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相关的股内侧肌动脉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
5
作者 丁云 高渊 +2 位作者 杜继聪 李振洋 黄会龙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4-516,共3页
目的:通过对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的观察和测量,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股内侧肌段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20具成年人尸体(男12具,女8具)40侧下肢的营养股部肌肉的股动脉分支.测量营养股内侧肌各分支数量、位置... 目的:通过对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的观察和测量,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股内侧肌段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20具成年人尸体(男12具,女8具)40侧下肢的营养股部肌肉的股动脉分支.测量营养股内侧肌各分支数量、位置、相邻分支间距离及各外径.结果: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相对较多,数量差异较小,分支间距相对较大,75%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22.5%肢体出现3条分支,仅2.5%肢体出现4条分支.其中70.8%男性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25.0%肢体出现3条分支,4.2%肢体出现4条分支;81.3%女性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18.7%肢体出现3条分支.该肌支的第1、第2、第3分支外径分别为(1.8±0.5)mm、(1.9±0.8)mm、(1.6±0.05)mm,第1分支距离腹股沟韧带中点(18.03±4.84)cm,各分支间距离分别为(6.4±2.7)cm、(5.4±2.4)cm.不同性别第3动脉分支的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内侧肌具有恒定多血管(2~4条)营养,男女平均血管间距≥6.6 cm.本研究找到在位于第1分支与第2或第3分支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8.03~24.44)cm或(18.03~29.81)cm的区域,此区域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理想种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股内侧 下肢缺血性疾病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先莹 丁涛 +2 位作者 郎旭剑 吴明禹 韩桂全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80-83,共4页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P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KOA患者89例,其中经SVA行TKA 46例(SVA组)、经MPA行TKA 43例(MP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P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KOA患者89例,其中经SVA行TKA 46例(SVA组)、经MPA行TKA 43例(MP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手术前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术前及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DPM)以及患膝术后初次主动直腿抬高(SLR)时间。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除MPA组术后1个月BBS评分外)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5);除术后6个月BBS评分外,SVA组术后各时间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均优于MPA组同期(P均<0.05)。两组术后6个月mFTA、TUG测试、TDPM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且SVA组术后6个月TUG测试、TDPM优于MPA组(P均<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m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A组初次主动SLR时间显著低于MPA组(P<0.05)。除SVA组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外,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MPA相比,经SVA行TKA治疗KOA疼痛程度减轻,患膝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初次主动SLR时间降低,并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旁内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梅培毅 吴继敏 +1 位作者 武旖旎 叶绿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6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大转子下外...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神经阻滞指标;比较两组术前(T_(0))、术后6 h(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静息和活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1、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阻滞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与T_(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4)时,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高于T_(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时,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4)时,研究组静息和活动状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隐神经阻滞用于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以增强镇痛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下外侧入路 坐骨神经阻滞 股内侧肌下入路 隐神经阻滞 高龄 全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区皮瓣的显微解剖
8
作者 卢范 司心成 +1 位作者 雷晓寰 黄瀛 《解剖学通报》 1982年第1期7-7,共1页
股内侧区的皮肤质地柔软,血管神经分布丰富,为了研究这部分皮肤能否作为理想的供皮区,我们利用了11具新鲜尸体,在放大镜与双目解剖镜下解剖了该区皮瓣的血管与神经,並将皮瓣拍摄钼钯X光片,进行对照观察。观察时将股内侧区以自身长度均... 股内侧区的皮肤质地柔软,血管神经分布丰富,为了研究这部分皮肤能否作为理想的供皮区,我们利用了11具新鲜尸体,在放大镜与双目解剖镜下解剖了该区皮瓣的血管与神经,並将皮瓣拍摄钼钯X光片,进行对照观察。观察时将股内侧区以自身长度均分为五段,每段又分为上、中、下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皮肤 供皮区 解剖部位 股内侧 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股四头肌肌力练习的肌电图分析──股内侧肌康复手段的筛选 被引量:1
9
作者 韦军 《体育科技》 1994年第4期35-39,共5页
本文通过对体疗中常用的七种不同的股四头肌肌力练习的肌电图分析,得出这七种练习在发展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力方面的优劣,同时得到练习过程中肌力随关节角度的变化情况。指出采用动、静力结合的力量练习方法,是发展股内侧肌肌力的理想... 本文通过对体疗中常用的七种不同的股四头肌肌力练习的肌电图分析,得出这七种练习在发展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力方面的优劣,同时得到练习过程中肌力随关节角度的变化情况。指出采用动、静力结合的力量练习方法,是发展股内侧肌肌力的理想康复手段。对于股直肌、股外肌的力量康复,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疗 四头肌力量 股内侧 肌电积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股骨头与旋股内侧动脉供血关系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商永伟 徐建杰 解哲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1947-1951,共5页
目的探讨CTA对股骨头与旋股内侧动脉供血关系价值。方法选取我院CTA检查患者86例,将CTA资料导入AW4.5工作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6例患者,起源于股深动脉157侧,起源于股动脉15侧;螺旋型33侧,迂曲型100侧,平直型39侧;管径最大均值(2.24... 目的探讨CTA对股骨头与旋股内侧动脉供血关系价值。方法选取我院CTA检查患者86例,将CTA资料导入AW4.5工作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6例患者,起源于股深动脉157侧,起源于股动脉15侧;螺旋型33侧,迂曲型100侧,平直型39侧;管径最大均值(2.24±0.18)mm,最小均值(2.14±0.11)mm;118侧由旋骨内侧动脉先发出,42侧由旋骨外侧动脉先发出,12侧为旋骨内外侧同一平面发出;左侧内深比(0.48±0.11),右侧内深比(0.42±0.08),左侧内占颈比(0.85±0.21),右侧内占颈比(0.82±0.05);左侧跨股骨颈上下连线及股骨头分支数量(1.45±0.09)条,右侧分支数量(1.81±0.06)条。结论旋股内侧动脉走行与旋骨外侧动脉之间的关系复杂,经CTA检查可准确测得内深比以及内占颈比数值,辅助判断股骨头与旋股内侧动脉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血关系 骨头 股内侧动脉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穿刺置疣术联合微波、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11
作者 陈小兰 杨国珍 《淮海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532-533,共2页
尖锐湿疣(CA)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复发率极高,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2009年2月~2011年5月,我科在以往微波和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治疗CA的基础上,加用了股内侧皮下置疣术,使复发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 尖锐湿疣(CA)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复发率极高,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2009年2月~2011年5月,我科在以往微波和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治疗CA的基础上,加用了股内侧皮下置疣术,使复发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股内侧 穿刺置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胡伟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2期29-30,共2页
目的:分析用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贵州省骨科医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72膝)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比组。为试验组34例患者(36膝)采用股内侧肌... 目的:分析用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贵州省骨科医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72膝)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比组。为试验组34例患者(36膝)采用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为对比组34例患者(36膝)采用传统的髌旁内侧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少于对比组患者,其术毕至可抬高患肢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均短于对比组患者,P<0.05。在术前、术后90 d,两组患者的HSS评分相比,P>0.05。在术后8 d、术后45 d,试验组患者的HSS评分均高于对比组患者,P<0.05。结论:用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肌入路 髌旁内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梁永新 单金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9期45-47,共3页
目的 分析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截骨(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R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 目的 分析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截骨(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R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MPFL联合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分析患者随访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Tegner、Kujala、Lysholm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术后2个月患者均能正常活动,活动无恐惧感。术后1个月,患者Tegner、Kujala、Lysholm评分分别为(5.45±1.24)、(92.71±3.51)、(91.62±2.77)分,均较术前的(3.06±0.91)、(50.23±3.84)、(54.12±2.90)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双束解剖重建MPFL联合Elmslie-Trillat技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有效恢复膝关节解剖结构,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结节内移截骨 半腱肌 内侧韧带 复发性髌骨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7
14
作者 唐辉 徐永清 +8 位作者 郑天娥 沙勇 徐小山 赵万秋 崔勇 张曦娇 浦绍全 李川 李春晓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结合髌韧带止点内移治疗重度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收治重度髌骨脱位16例,男2例,女14例;年龄11~27岁,平均16岁;左膝11例,右膝5例;病程3~10年。16例均为...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结合髌韧带止点内移治疗重度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收治重度髌骨脱位16例,男2例,女14例;年龄11~27岁,平均16岁;左膝11例,右膝5例;病程3~10年。16例均为习惯性脱位,屈膝时髌骨自动向外脱出。脱位次数9~33次,平均19次。患膝关节髌骨不稳,髌骨向外侧活动度明显增大,恐惧征阳性。X线片见髌骨脱位,髌股适合角(63±18)°,Q角(36±9)°。根据Kujala等的髌股关节评分标准,总评分45.20±9.20。术中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并联合外侧韧带松解、髌腱止点内移或股四头肌腱力线重排。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方法:采用髌骨横向钻孔,同种异体肌腱横穿髌骨后反折双束编织,并以挤压钉固定于股骨内髁。结果:术后16例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移植物坏死、吸收。术后6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训练。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无膝关节疼痛、肿胀及髌骨不稳,无习惯髌骨脱位及髌骨骨折。术后6个月X线片示挤压钉及隧道位置良好,髌股适合角(5±9)°,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Q角(17±8)°,较术前减小;髌股关节总评分89.30±6.40,较术前提高。结论:同种异体肌腱双束解剖重建膝关节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能恢复髌骨内侧稳定结构,避免自体肌腱切取造成的损伤,挤压钉固定能增强重建韧带的稳定性。但术中使用挤压钉、同种异体肌腱,增加了手术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脱位 内侧韧带 同种异体肌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髌股韧带急性损伤的磁共振诊断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文彬 胡卫东 +1 位作者 娄明武 王秀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8期1372-1375,共4页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PFL)急性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MRI成像及临床证实的36例急性MPFL损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MPFL及膝关节其它结构损伤的MRI表现。结果 36例MPFL损伤中,17例发生股骨侧,11例发生在髌骨侧,8例发生在韧带体部...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PFL)急性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MRI成像及临床证实的36例急性MPFL损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MPFL及膝关节其它结构损伤的MRI表现。结果 36例MPFL损伤中,17例发生股骨侧,11例发生在髌骨侧,8例发生在韧带体部。36例MPFL损伤中,挫伤为19例,部分撕裂11例,完全撕裂6例。36例MPFL损伤中,11例存在髌骨半脱位,3例存在髌骨脱位,25例存在骨挫伤,8例存在骨软骨骨折,16例存在内侧副韧带损伤,17例存在股内侧斜肌损伤,15例存在半月板损伤,36例均有不同程度关节积液。结论 MRI诊断MPFL损伤以横断位最佳。MRI可以对MPFL损伤进行准确诊断和分级,典型的其它结构伴发损伤对诊断急性MPFL损伤有重要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韧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振伟 黄德刚 +1 位作者 韩冠生 耿春辉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8月因复发性髌骨脱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19~34岁,平均(23.6±4.54)岁;右膝15例,左膝5例。19...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8月因复发性髌骨脱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19~34岁,平均(23.6±4.54)岁;右膝15例,左膝5例。19例有明确膝关节外伤史。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配合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解剖重建、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方法治疗,并应用Lysholm和Kujala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42)个月(12~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为(60.05±3.53)分,术后为(92.80±1.7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80,P<0.01)。Kujala主观评分术前为(59.95±3.52)分,术后为(93.35±2.6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75,P<0.01)。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脱位情况,髌骨外推及恐惧试验均为阴性。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骨韧带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且具有微创、安全、针对性强、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髌骨脱位 内侧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明君 杨旅军 +1 位作者 谢思田 唐世杰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3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将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并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临床效果,为手足创面修复寻找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手足创面患者26例行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术后随访3-8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对术后手足移... 目的探讨将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并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临床效果,为手足创面修复寻找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手足创面患者26例行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术后随访3-8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对术后手足移植皮瓣感觉恢复情况、血管痉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26例患者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皮瓣坏死情况。所有患者在16周后受区有明显感觉,前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血管痉挛情况在1周后全部消失,前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不但手术安全稳定,还降低了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皮瓣成活率,整个手术过程安全简单,是治疗手足创面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创面 内侧穿支皮瓣 游离移植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模式及其与髌股关节主要解剖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辉 郑彦宏 +3 位作者 孙百胜 刘禄明 郑雷 都基权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5期896-900,905,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PFL)损伤模式,及其与髌股关节主要解剖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T1WI、T2WI、脂肪抑制FS... 目的分析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PFL)损伤模式,及其与髌股关节主要解剖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T1WI、T2WI、脂肪抑制FSE双回波序列扫描,由2位影像科医师对其MRI图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髌骨外侧脱位107例中,MPFL撕裂103例,损伤发生率为96.3%。其中MPFL部分撕裂44例,完全撕裂59例。按MPFL损伤部位分,单纯髌骨侧撕裂34例,单纯股骨侧撕裂44例,单纯体部撕裂3例,MPFL多发部位撕裂22例。MPFL损伤程度组间及MFPL损伤部位组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和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TT-TG)间距三大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MPFL损伤部位组间,与Wiberg C型髌骨者相比,Wiberg B型髌骨者更易于发生MPFL完全撕裂(P=0.042)。结论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MPFL撕裂极为常见,最易于发生股骨侧撕裂,其次为髌骨侧,再次为多发部位撕裂。MPFL损伤模式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TT-TG间距三大解剖参数间无相关性;Wiberg B型髌骨者更易于发生MPFL完全撕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膝关节 内侧韧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不稳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游 冯颜杰 黄国良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关节镜检查诊断的髌骨脱位及半脱位患者8例(10膝),在行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基础上,配合胫骨结节内移及股薄肌前移等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关节镜检查诊断的髌骨脱位及半脱位患者8例(10膝),在行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基础上,配合胫骨结节内移及股薄肌前移等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8例患者随访2~1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加,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78.3±3.8),术后平均(93.2±3.3)。结论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髌骨不稳定能有效防止其复发,对维持髌骨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髌骨不稳定 内侧韧带 重建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髌骨脱位患者的康复护理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京春 邵咏新 高小雁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4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髌骨脱位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99例髌骨脱位患者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术前行心理护理和功能锻炼,术后采取持续的、渐进式的功能康复锻炼,包括膝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结果 99例患者手...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髌骨脱位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99例髌骨脱位患者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术前行心理护理和功能锻炼,术后采取持续的、渐进式的功能康复锻炼,包括膝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结果 99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前、术后坚持康复锻炼,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5.0 d出院;术后随访3~26个月,未发生屈、伸膝受限及再脱位。结论围手术期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功能锻炼,达到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内侧韧带 韧带重建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