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陈苏颖 徐慧 +4 位作者 何天琦 邢雨润 刘以勤 何伯圣 顾锦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目的研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IR)中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IR组、IR+NADPH(10 mg/kg)组和IR+NADPH(20 mg/kg)组。体内构建短暂性肠IR损伤小鼠模型,通过激光散斑血... 目的研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IR)中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IR组、IR+NADPH(10 mg/kg)组和IR+NADPH(20 mg/kg)组。体内构建短暂性肠IR损伤小鼠模型,通过激光散斑血流仪判断模型是否构建成功;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湿干重比观察肠道黏膜损伤和肠道水肿程度;采用RT-PCR测定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通过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的水平探索NADPH的抗氧化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Bcl-2关联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2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内肠IR损伤引起肠道血供显著减少,再灌注后肠道血流再通,肠道组织红肿瘀血。与IR组相比,NADPH加药组显著减轻肠IR小鼠肠道黏膜损伤和肠道水肿程度(P<0.05)。与IR组相比,NADPH加药组可以降低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P<0.05),显著减轻IR损伤后的炎症反应。NADPH加药组有效降低肠道中的丙二醛水平,增高GSH/GSSG比值(均P<0.05),显著减轻损伤后的氧化应激。NADPH加药组可以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及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显著减轻IR损伤后的凋亡水平(P<0.05)。结论NADPH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及凋亡水平,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炎症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肾功能及TNF-α、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洁 张海霞 +1 位作者 赵东伟 张春晖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9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I)预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肾功能及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20 min),治疗组于缺血...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I)预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肾功能及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20 min),治疗组于缺血前30 min舌下静注SFI 10 mL/kg;假手术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夹闭。各组再灌注120 min后取血测定肝肾功能(ALT、AST、BUN、Cre)及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模型组肝肾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治疗组肝肾功能相关指标及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结论 SFI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6等炎性因子过度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肠缺血再灌注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肝损伤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袁苑 曹定睿 殷渊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791-793,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肝损伤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ntestine ischemia-reperfusion组,IIR组)、丙泊酚组(propofol组,P组)。各组根据...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肝损伤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ntestine ischemia-reperfusion组,IIR组)、丙泊酚组(propofol组,P组)。各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分1,3,6 h三个时相。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结束后即刻取肝左叶做标本。用免疫组化法与医学图像分析检测肝组织Bcl-2与Bax蛋白表达量,用TUNEL技术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S组比较,IIR组和P组各时相Bcl-2与Bax蛋白含量、肝细胞AI均显著升高(P<0.05),IIR组各时相Bcl-2/Bax比值均降低(P<0.05),P组各时相Bcl-2/Bax比值均升高(P<0.05)。与IIR组比较,P组各时相Bcl-2蛋白含量、Bcl-2/Bax比值均升高(P<0.05),Bax蛋白含量、肝细胞AI均降低(P<0.05)。IIR组和P组不同时相间肝细胞A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肝细胞AI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以6 h时相的最高。各组中1,3,6 h三个时相之间Bcl-2、Bax蛋白含量及Bcl-2/Bax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可引发肝损伤,且肝组织Bcl-2与Bax蛋白含量明显升高;丙泊酚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使肝细胞凋亡减轻,从而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所引发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肠缺血再灌注 肝损伤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复苏同时丙酮酸钠腹腔复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蒋琳琳 张婧婧 王焱林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49-54,共6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复苏同时丙酮酸钠溶液腹腔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除Sham组外,其他3组均进行失血性休克造模及液体复苏,VR组只进行静脉复苏,Lac组、PY组静脉复苏同时进行腹腔复苏,腹腔...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复苏同时丙酮酸钠溶液腹腔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除Sham组外,其他3组均进行失血性休克造模及液体复苏,VR组只进行静脉复苏,Lac组、PY组静脉复苏同时进行腹腔复苏,腹腔复苏液体分别为2.5%葡萄糖乳酸钠腹透液,1.1%的丙酮酸钠溶液。连续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复苏后180 min,检测小肠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NF-α、IL-6,同时取各组小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光镜下小肠黏膜形态学及电镜下小肠黏膜亚细胞结构。结果复苏后10~180 min,VR组MAP均低于Lac组及PY组(P均<0.05)。复苏后60~180 min,Sham组MAP高于PY组(P均<0.05),PY组与Lac组MAP比较,P均﹥0.05。复苏后180 min,各组MDA、MPO、TNF-α比较:Sham组<PY组<Lac组<VR组,P均<0.05;iNOS、IL-6比较:Sham组、PY组<Lac组<VR组,P均<0.05。PY组小肠组织在光镜下病理变化和电镜的亚细胞结构改变上较其他组均明显减小。结论与单纯静脉复苏及静脉复苏同时葡萄糖乳酸钠腹腔复苏比较,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复苏同时丙酮酸钠溶液腹腔复苏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地抑制小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保护损伤的肠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钠 液体复苏 腹腔液体复苏 静脉液体复苏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失血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中的MAPKs信号转导通路 被引量:3
5
作者 樊哲 田晓峰 +1 位作者 潘吉勇 安海民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6期249-251,共3页
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IIR)损伤是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它在严重感染、外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为缺血一段时间后,组织适应了低氧环境的新陈代谢,血流的回复... 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IIR)损伤是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它在严重感染、外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为缺血一段时间后,组织适应了低氧环境的新陈代谢,血流的回复导致激活血管内巨噬细胞,继而相应的生成活性氧自由基(ROS),ROS又诱发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早期肠内营养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少秋 程旻桦 +1 位作者 段剑锋 高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明确肠内营养(EN)最佳剂量对调节骨骼肌高分解代谢有重要意义。文中旨在对不同剂量EEN对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将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60%EN组(给予60%肠内营养)、20%EN+40%PN组(给予20%肠... 目的明确肠内营养(EN)最佳剂量对调节骨骼肌高分解代谢有重要意义。文中旨在对不同剂量EEN对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将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60%EN组(给予60%肠内营养)、20%EN+40%PN组(给予20%肠内营养+40%肠外营养)、40%EN+20%PN组(给予40%肠内营养+20%肠外营养)和60%PN组(给予60%肠外营养)。所有大鼠均进行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I/R)干预。营养干预3 d后处死大鼠,检测骨骼肌代谢产物3-甲基组氨酸(3-MH)和酪氨酸水平、萎缩基因(MURF-1、MAFbx)m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血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20%EN+40%PN组、40%EN+20%PN组体重改变程度[(-0.117±0.041)%、(-0.136±0.037)%]较60%PN组[(-0.180±0.005)%]、60%EN组[(-0.174±0.058)%]显著减轻(P<0.05),趾长伸肌/体重比显著增高(P<0.05)。与60%PN组和60%EN组比较,20%EN+40%PN组、40%EN+20%PN组3-MH及酪氨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MURF-1及MAFbx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TNF及IL-1β显著降低(P<0.05)。其中,20%EN+40%PN组差异更显著。结论不同剂量肠内营养对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影响不同,20%EN+40%PN的营养方式有助于减轻肠I/R损伤大鼠急性骨骼肌高分解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骼肌高分解代谢 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华君 贾荣娣 赵蓉 《抗感染药学》 2013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肠缺血再灌注的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h-灌注2h的方式复制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损伤的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肠缺血再灌注的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h-灌注2h的方式复制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损伤的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丹参酮ⅡA(5,10,20mg/kg)组,各组于缺血前20min舌下静脉给药,测定再灌注后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SOD活力、MDA和NO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前者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的SOD活力降低,MDA和NO水平升高,经镜检发现大鼠肺脏组织中有明显的组织形态学的损伤;丹参酮ⅡA组与模型组相比,前者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大鼠SOD活力,降低MDA及NO水平,减轻大鼠肺组织中形态学的损伤。结论:丹参酮ⅡA对肠IR所致肺组织损伤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地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自由基清除作用、减轻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活化、抑制大量NO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肠缺血再灌注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力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8
作者 张靖岩 曹永刚 佟立权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845-85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在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利多卡因组(I/R+Lid组)。I/R组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30 min后再灌注,...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在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利多卡因组(I/R+Lid组)。I/R组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30 min后再灌注,制做小肠I/R模型;I/R+Lid组再灌注前10 min给予利多卡因。Sham组同样完成手术,但不夹闭相应血管。各组于再灌注2、6、12和24 h分别检测小肠黏膜血流量,处死取材。观察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小肠黏膜损伤及微血管内皮相关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小肠组织促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小肠黏膜血流显著减少(P<0.01)、小肠含水率增加(P<0.05),小肠病理损伤严重、氧化应激(P<0.05)和促炎性因子水平(P<0.01)明显升高、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微血管内皮CD31、e NOS的表达及NO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与I/R组同时点比较,I/R+Lid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剪切力降低可引起小肠损伤,可能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导致小肠黏膜微循环障碍、小肠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加重小肠I/R损伤;利多卡因通过增加剪切力对小肠I/R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力 肠缺血再灌注 微血管内皮 利多卡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七口服液对术后患者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张学峰 戴卫波 王珠强 《抗感染药学》 2019年第3期499-501,共3页
目的:探究田七口服液对术后患者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行急腹症手术患者160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 目的:探究田七口服液对术后患者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行急腹症手术患者160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田七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术后血清D-乳酸、NO2/NO3、IL-6、TNF-α、丙二醛(MDA)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差异及用药后肛门排气复常时间和肠功能复常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D-乳酸、MDA、IL-6及TNF-α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NO2/NO3浓度及SOD的活性高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早于对照组,肠功能复常率于高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田七口服液治疗术后患者有缓解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保护了肠道组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调节炎症介质及肠道机械屏障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七口服液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可 孙涛 +3 位作者 潘锐 景祎馨 张贻帼 孟庆涛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5期92-95,共4页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或创伤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肠道细胞缺血、缺氧,致使细胞内Ca2+超载、线粒体内活性氧积聚、线粒体自噬、细胞凋亡等。这些细胞事件能够引起肠道细胞损伤,导致肠道屏障作用降低,细...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手术或创伤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肠道细胞缺血、缺氧,致使细胞内Ca2+超载、线粒体内活性氧积聚、线粒体自噬、细胞凋亡等。这些细胞事件能够引起肠道细胞损伤,导致肠道屏障作用降低,细菌或毒素由肠道入血,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是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动态结构,其形态学和蛋白表达变化会影响线粒体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研究报道,MAM调控的线粒体事件与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生理变化高度重合。通过调控MAM上蛋白表达变化,能够减轻细胞缺氧、缺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细胞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从而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MAM有可能成为预防和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复型成纤维细胞(rFib)移植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
11
作者 臧成昊 杨金伟 +8 位作者 梁宇 刘洁 马微 吴朕 刘矿嫔 刘伟 李春艳 郭建辉 李力燕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225-225,共1页
肠道损伤在外科手术中普遍存在,目前治疗肠道损伤的药物疗法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异体修复型成纤维细胞(rFib)移植修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了治疗肠道损伤的新思路。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损伤后尾静脉注射rFib治疗组... 肠道损伤在外科手术中普遍存在,目前治疗肠道损伤的药物疗法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异体修复型成纤维细胞(rFib)移植修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了治疗肠道损伤的新思路。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损伤后尾静脉注射rFib治疗组和局部注射rFib治疗组,每组20只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药物疗法 外科手术 局部注射 道损伤 治疗组 移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燕 肖凯强 +1 位作者 何雪梅 周翔宇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31期100-103,共4页
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一种复杂、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肠I/R损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基因、miRNAs及信号轴在肠I/R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肠... 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一种复杂、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肠I/R损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基因、miRNAs及信号轴在肠I/R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肠I/R诊断方法有基于探针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共振光谱分析尿代谢谱、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血流参数、检测血清学标志物等。肠I/R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炎、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调节相关免疫反应、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改善远端器官损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尿代谢谱 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hoA/ROCK1通路探讨白芍总苷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3
作者 姜卫星 索成云 王亚博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3期169-174,共6页
目的:基于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通路探讨白芍总苷(TGP)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IR)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的方法构建IIR损伤大鼠模型,设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 目的:基于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通路探讨白芍总苷(TGP)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IR)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的方法构建IIR损伤大鼠模型,设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TGP组、TGP+Rhosin(RhoA抑制剂)组和TGP+LPA(RhoA激动剂)组,每组8只。连续1次/d给药治疗4周后,ELISA法检测血浆中肠屏障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和内毒素(ET)]的活性或水平,通过计算肠湿干比重(W/D)评价肠含水量,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Chiu's评分评价小肠损伤程度,TUNEL法观察肠细胞凋亡状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ROCK1、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表达。结果:与Model组比较,TGP组和TGP+Rhosin组大鼠血浆中DAO活性、D-LA和ET含量、肠W/D比值显著降低(P<0.05);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Chiu's评分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TNF-α、IL-18、IL-1β、MDA含量显著降低,SOD、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RhoA、ROCK1、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HIF-1α、ZO-1、Occludin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TGP组相比,Rhosin可明显加强TGP对IIR大鼠各检测指标的作用(P<0.05),LPA则明显减弱TGP上述作用(P<0.05)。结论:TGP可能通过下调RhoA/ROCK1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改善肠屏障功能,对大鼠IIR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肠缺血再灌注 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 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 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通过抑制ROS依赖性NLRP3炎性通路缓解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14
作者 李亚楠 马天文 +7 位作者 杨晓钰 吴佳鑫 吕晓萍 任昊 阮红日 刘滢 张建涛 魏成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86-4195,共10页
本研究旨在以ROS/NLRP3炎性小体为切入点,探讨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LR)改善肠缺血性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的作用机制。通过缺氧/复氧方法来构建IR细胞模型,以及微动脉夹夹闭... 本研究旨在以ROS/NLRP3炎性小体为切入点,探讨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LR)改善肠缺血性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的作用机制。通过缺氧/复氧方法来构建IR细胞模型,以及微动脉夹夹闭/灌注方法来构建大鼠IR模型。细胞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细胞模型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预处理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组。动物试验分为3组(每组10只大鼠),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灌胃处理组。检测各组ROS水平,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 p10、GSDMD)表达情况,炎性相关指标(TNF-α、IL-1β、IL-6、IL-10)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SOD、GSH-Px、MDA)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价。结果显示,1)罗伊氏黏液乳杆菌可以减弱IR导致的氧化应激以及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2)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通过减弱ROS的表达来缓解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3)罗伊氏黏液乳杆菌能够缓解IR对肠道组织的损伤,以及炎性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LR可缓解大鼠肠IR和氧化应激,其作用机制与抑制ROS依赖性NLRP3炎性小体有关,为LR在肠道相关疾病的兽医临床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黏液乳杆菌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氧 NLRP3炎性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抑制剂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15
作者 图拉妮萨·喀迪尔 张贻帼 +5 位作者 景祎馨 廖师师 罗杰 丁可 陈榕 孟庆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抑制剂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将人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系Caco-2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细胞,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均采用缺氧12 h后复氧2 ... 目的探讨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抑制剂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将人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系Caco-2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细胞,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均采用缺氧12 h后复氧2 h的方法构建缺氧复氧模型,Drp1抑制剂组在H/R前给予Drp1抑制剂Mdivi-1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线粒体超氧化物指示剂检测线粒体活性氧(ROS)含量,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蛋白。结果细胞活力对照组>Drp1抑制剂组>模型组(P均<0.05);细胞内线粒体ROS含量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对照组>Drp1抑制剂组>模型组(P均<0.05);细胞凋亡率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对照组(P均<0.05);细胞Drp1蛋白表达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对照组,Mfn2蛋白表达对照组>Drp1抑制剂组>模型组(P均<0.05)。结论Drp1抑制剂可减轻肠黏膜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融合蛋白2 线粒体功能 线粒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动脉缺血再灌注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枝祥 陈丁丁 《抗感染药学》 2010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为筛选治疗MODS的药物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和检测指标。方法:取20只SD大鼠,分成两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开腹,不做任何处...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为筛选治疗MODS的药物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和检测指标。方法:取20只SD大鼠,分成两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开腹,不做任何处理后关腹;模型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开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再灌注后关腹制备模型,手术后观察大鼠一般状态,24h后检测两组动物肺指数、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各脏器功能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血清TNF-a、各组织器官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力。结果: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明显劣于假手术组;肺湿质量/干质量比,血清ALT、CRE、CK-MB、TNF-a指标,各组织器官中MPO活性,血清DAO活力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而小肠组织匀浆上清液中DAO活力下降。结论: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再灌注可成功制备MODS模型,血清ALT、CRE、CK-MB、DAO等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程度标志物和各组织器官匀浆上清液中MPO、血清TNF-a等全身性炎症反应标志物可以作为MODS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 动物模型 检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琳 张楠 +2 位作者 解基良 周振理 吴咸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37-38,共2页
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及缺血—再灌注6h模型组(M1)、24h模型组(M2)、72h模型组(M3),每组10只,对血浆内毒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Apaf-1的表达以及Bcl-2的表达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与Cont.组比较,各模... 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及缺血—再灌注6h模型组(M1)、24h模型组(M2)、72h模型组(M3),每组10只,对血浆内毒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Apaf-1的表达以及Bcl-2的表达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与Cont.组比较,各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凋亡指数、Apaf-1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各模型组Bc l-2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Cont.组(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上升。认为在缺血-再灌注早期,通过Apaf-1和Bc l-2等凋亡因子作用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大量病理性凋亡,造成肠道机械屏障的破坏,使肠道细菌和内毒素发生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 细胞凋亡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 B淋巴细胞瘤基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肠黏膜细胞凋亡减轻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晓毅 车向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1 h,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缺血后经阴茎背...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1 h,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缺血后经阴茎背静脉缓慢泵入UTI(5万单位/kg);对照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空白对照组仅做开关腹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采集标本,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 mRNA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Bax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而Bcl-2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菌和内毒素的移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缺血-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19
作者 王春荣 程永刚 祁翔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589,598,共5页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含量,收集小肠灌洗液并测定灌洗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测量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取回肠组织制成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DAO和D-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小肠灌洗液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菌移位率显著降低(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小肠黏膜的病理形态明显好于模型组。结论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恢复汤 缺血-灌注损伤 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20
作者 张晓峰 赵国海 +1 位作者 张义胜 徐华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化原则分成9组:即假手术组、脓毒症3 h、6 h1、2 h、24 h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后再灌注1 h后给内毒素5 mg/...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化原则分成9组:即假手术组、脓毒症3 h、6 h1、2 h、24 h组(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后再灌注1 h后给内毒素5 mg/kg)和雌激素3 h、6 h1、2 h2、4 h组(造模完毕后立即经肌肉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500μg/kg)。剖杀各组大鼠,分别测血中肠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含量,同时观察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脓毒症造模后,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小肠显示严重病理损害。给予雌激素后,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肠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肌肉内注射雌激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所引起的肠屏障功能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 内毒素血症 雌激素 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