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靶向治疗研究
1
作者 陈振光 罗瑶 +2 位作者 吴松阳 于金源 叶再元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259-261,265,共4页
目的分析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靶向治疗效果。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PubMed等数据库,以“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neurofibromatosis type 1/von Recklin... 目的分析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靶向治疗效果。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PubMed等数据库,以“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neurofibromatosis type 1/von Recklinghausen’s disease”,“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及间质瘤”为关键词,对2000年1月至2024年5月间发表的中英文献进行检索,并提取相关资料。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24年5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n=52)的资料。分析两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征。结果纳入文献167篇,共335例NF1相关GIST患者,男149例,女186例,诊断年龄(53.4±12.3)岁。肿瘤直径(5.2±4.7)cm,60.1%为多发病灶,65.0%发生于小肠,91.2%(147/161)为梭形细胞型,核分裂象计数≤5/50高倍镜视野者占84.2%,50.4%为风险度极低/低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77、DOG-1及CD34阳性率分别为99.0%、90.9%及86.9%。KIT/PDGFRA基因突变率为7.9%。与本院52例散发性GIST相比,NF1相关GIST患者在平均诊断年龄、多发病灶、发病部位、肿瘤直径、核分裂计数及KIT/PDGFRA基因突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临床症状、肿瘤形态、免疫组化及风险度分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NF1相关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未手术或术前新辅助治疗5例,客观缓解率为40%(2/5),疾病控制率为80%(4/5)。术后辅助治疗18例,其中2例复发。姑息性切除或复发治疗13例,客观缓解率为7.7%(1/13),疾病控制率为38.5%(5/13)。结论NF1相关GIST发病年龄早,肿瘤多发病灶,好发于小肠,病理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免疫组化CD177、DOG-1高表达,KIT/PDGFRA基因突变极低。主要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伊马替尼靶向治疗获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 胃肠 临床病理特征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24-3p靶向Beclin 1介导的自噬增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珊珊 赵海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7-345,共9页
目的旨在探讨微小RNA miR-124-3p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根据相应处理方式对GIST细胞进行分组:IM+GIST-T1组、IM+GIST-882组、miR-NC组、miR-124-3p mimic组、miR-124-3p i... 目的旨在探讨微小RNA miR-124-3p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根据相应处理方式对GIST细胞进行分组:IM+GIST-T1组、IM+GIST-882组、miR-NC组、miR-124-3p mimic组、miR-124-3p inhibitor组、NC组、IM+miR-NC组、IM+miR-124-3p mimic组、IM+miR-124-3p inhibitor组、IM+miR-124-3p mimic+RAPA组、oe-NC组、oe-BECN1组、oe-BECN1+miR-124-3p mimic组。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中miR-124-3p和Beclin-1(BECN1)mRNA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法和EdU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体形成。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4-3p和BECN1的关系。采用皮下接种法构建GIST-T1细胞移植瘤裸鼠动物模型。结果qRT-PCR显示,与miR-NC组(0.023±0.002)相比,miR-124-3p mimic组(0.351±0.014)细胞中miR-124-3p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miR-124-3p inhibitor(0.011±0.002)中miR-124-3p表达显著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转染miR-124-3p mimic可显著促进经IM处理的GIST-T1细胞的凋亡(P<0.01),而转染miR-124-3 inhibitor则会抑制细胞的凋亡(P=0.004)。CCK-8结果显示,RAPA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miR-124-3p对IM敏感性的增强作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与NC组相比,IM+miR-NC组细胞中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IM+miR-N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组细胞中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明显降低,而p6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IM+miR-124-3p mimi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RAPA组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IM+miR-N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与IM+miR-N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与IM+miR-124-3p mimi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RAPA组细胞凋亡明显降低(P<0.01)。BECN1是miR-124-3p的靶基因,而miR-124-3p对BECN1有负向调节作用。miR-124-3p通过下调BECN1影响GIST细胞对IM的敏感性。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miR-124-3p过表达增强伊马替尼对裸鼠移植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miR-124-3p通过负调控BECN1介导的自噬增强GIST细胞对IM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伊马替尼 微小RNA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报告
3
作者 韩娟 冯志娟 +6 位作者 倪俊 李晨霞 龚萍 许丽梅 王娜娜 邢炜 梁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4,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女性患者,多因腹痛、下腹包块首诊于妇科,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从而延误治疗。我科2019年8月~2023年8月诊治3例GISTs,报道如下,旨在探讨GISTs的疾病特点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妇科医师对GISTs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人群发病率 妇科医师 下腹包块 妇科肿 疾病特点 叶源性肿 卵巢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的价值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树昌 龚远达 刘景琨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9期34-39,共6页
目的 研究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危险度的价值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GIST 120例,根据术后危险度分级分为非高危组68例和高危组52例,比较2组术前增强C... 目的 研究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危险度的价值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GIST 120例,根据术后危险度分级分为非高危组68例和高危组52例,比较2组术前增强CT定量参数,分析增强CT定量参数与GIST术后危险度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GIST术后危险度的价值;并比较术后1年不同预后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增强CT定量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IST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危组增强起始时间、达峰时间短于非高危组,增强强度值、强度半降时间高于或长于非高危组(P<0.01)。增强起始时间、达峰时间与GIST术后危险度呈负相关(r=-0.426、-0.470,P<0.01),增强强度值、强度半降时间与GIST术后危险度呈正相关(r=0.518、0.635,P<0.01)。增强起始时间、增强强度值、达峰时间、强度半降时间联合诊断GIST患者术后危险度为高危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参数诊断(P<0.05)。肿瘤直径、增强起始时间、增强强度值、达峰时间、强度半降时间是GIST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GIST患者增强CT定量参数与术后危险度、预后密切相关,各定量参数诊断GIST患者术后危险度具有一定价值,且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增强CT 增强起始时 达峰时 增强强度值 强度半降时 术后危险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小荣 钱民 +1 位作者 欧陕兴 刘海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CT的表现。结果:9例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中,良性1例,恶性8例。位于小网膜2例、小肠系膜4例、结肠系膜2例和腹膜后左肾上腺区...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CT的表现。结果:9例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中,良性1例,恶性8例。位于小网膜2例、小肠系膜4例、结肠系膜2例和腹膜后左肾上腺区1例。肿瘤最大直径5.0~14cm,平均9.6cm。肿瘤呈类圆形者7例,不规则形2例。平扫密度均匀2例,囊变及坏死7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1例,完全增强2例,不规则增强3例。边缘及中心可见肿瘤血管者2例,远处转移4例。术后随访6例肠系膜者中5例复发。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组织来源相似,故有着相似的影像表现,但因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胃肠外间质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肠系膜 网膜 腹膜后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基因型及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嘉晨 任铁柱 +1 位作者 徐媛 周俊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1-746,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一种基因异质性肿瘤。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影响GISTs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显示肿...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一种基因异质性肿瘤。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影响GISTs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显示肿瘤,是目前术前评估GISTs的主要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术前通过影像学方法对GISTs进行无创且明确的基因分型,对患者选择靶向药物和剂量及评估靶向治疗疗效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本文就GISTs基因型及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基因型 分子靶向治疗 放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MRI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彭志远 阳明 +1 位作者 施崇敏 杨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9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0例中,高度侵袭危险性7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肿瘤位于小肠系膜3...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0例中,高度侵袭危险性7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肿瘤位于小肠系膜3例,回盲部肠系膜2例,大网膜1例,腹膜后1例,骶前间隙1例,直肠前间隙1例,多发1例,10例中共计12个肿块。肿瘤最大径3.8~25cm,平均11.3cm。肿块呈分叶状5个、不规则形4个、类圆形3个。CT平扫9个病灶密度不均匀,1个密度较均匀;MRI平扫2个信号不均匀;囊变和坏死发生率80%。CT或MRI增强1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中度较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有相对的特征性,通过病变的影像特点和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孟晓燕 叶兆祥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9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10例EGIST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肿瘤位于网膜及肠系膜6例,腹膜后4例;不规则形或分叶状7例,类圆形3例;肿瘤长径>... 目的分析总结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10例EGIST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肿瘤位于网膜及肠系膜6例,腹膜后4例;不规则形或分叶状7例,类圆形3例;肿瘤长径>10 cm者8例;平扫肿物密度不均,10例均可见斑片样坏死,5例有明确囊性变,3例内部伴钙化。增强检查结果显示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其中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4例;肿物内见血管影8例,仅周围见血管包绕2例;病变与邻近胃肠道间脂肪间隙欠清晰或不清晰者8例,其中相邻肠壁无强化者6例;肿物与胃肠道间可见血管弓2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为大肿块,形态不规则,增强检查结果显示中度、明显强化、坏死、囊性变;肿物与周围结构分界相对清晰,邻近肠壁无异常强化;MSCT有助于E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胃肠道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伟 方平 +2 位作者 孙光 王岩 曹利瑞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s)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收治前列腺EGISTs患者2例,报告其中1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排便困难半年、排尿困难2个月入院,直肠指诊发现直肠前壁黏膜下有一质韧肿物... 目的探讨前列腺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s)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收治前列腺EGISTs患者2例,报告其中1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排便困难半年、排尿困难2个月入院,直肠指诊发现直肠前壁黏膜下有一质韧肿物,考虑为直肠肿物。前列腺B超及MRI检查均考虑肿物可能来源于前列腺,术前直肠肿物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骶前肿物探查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梭形细胞肿瘤,诊断为恶性EGISTs,考虑肿物来源于前列腺;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均阳性。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随访3年6个月无复发。结论前列腺EGISTs以手术治疗为主,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转移和不能手术治疗者可行药物辅助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外 前列腺 临床特点 诊断 文献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琳 金宇芬 张进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6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的临床资料﹑MS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原发于肠系膜6例,网膜4例,腹膜2例,腹膜后2例,腹膜及肠系膜1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的临床资料﹑MS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原发于肠系膜6例,网膜4例,腹膜2例,腹膜后2例,腹膜及肠系膜1例,盆腔(直肠阴道间)1例,单发1例,多发5例,肿块最大直径20 cm,最小直径4.3 cm,平均直径10.2 cm。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2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斑点状强化,5例肿瘤内单发片状低密度,7例多发不规则低密度,肿瘤实性部分CT值29~45 HU。增强后肿块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较动脉期增加5~12 HU,延迟期强化幅度略有下降。2例动脉期肿瘤内可见紊乱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结论 MSCT对EGIST的诊断有一定特点,通过观察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转移,可为预判肿瘤危险度提供一定有价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外 腹腔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19片段、蛋白激酶B和糖类抗原19-9水平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东言 沈友辉 杜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7期63-70,共8页
目的分析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蛋白激酶B(PKB)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6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组,... 目的分析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蛋白激酶B(PKB)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6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择同期78例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肠道平滑肌瘤25例,胃肠道神经鞘瘤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EUS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单独检测,以及联合EUS,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偏差、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更高(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偏差、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直径≤5 cm、病理性核分裂象≤5个/50 HPF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比较,肿瘤直径>5 cm、病理性核分裂象>5个/50 HPF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偏差、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更高(P<0.05)。将胃肠道间质瘤纳入阳性,非胃肠道间质瘤纳入阴性,ROC curve显示,联合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高于EUS、血清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敏感度为82.61%,特异度为91.03%。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YFRA21-1、PKB、CA19-9水平、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升高,CYFRA21-1、PKB和CA19-9水平联合EUS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 蛋白激酶B(PKB) 糖类抗原19-9(CA19-9) 超声内镜检查术(EUS)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江艾婷 林佳慧 +3 位作者 张信华 蔡世荣 唐可京 夏延哲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目的描述真实世界中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血液学毒性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发生血液学毒性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56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详细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各级血液... 目的描述真实世界中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血液学毒性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发生血液学毒性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56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详细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各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并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疾病治疗阶段、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各类血液学毒性发生的影响。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预测发生严重血液学毒性的效能。结果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是贫血,发生率为56.4%,其次是白细胞减少(47.0%),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相似(31.4%和30.9%),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3.5%)。3级及以上的各项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均在5%以下。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OR=1.697,95%CI 1.187~2.428,P=0.004)的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发生白细胞减少(OR=2.333,95%CI 1.658~3.283,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1.450,95%CI 1.021~2.058,P=0.038)、≥60岁(OR=1.868,95%CI 1.308~2.666,P=0.001)、血浆谷浓度四分位区间上升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谷浓度每上升1个四分位区间,发生贫血的风险变为原来的1.278倍(95%CI 1.095~1.492,P=0.002)。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预测严重贫血的最佳截断值为1428μg/L,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00,0.725,0.225、0.622(P=0.029)。结论伊马替尼在治疗胃肠间质瘤中的安全性较好,血液学毒性通常是轻微的,多为1~2级,少数3级及以上。对使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做好包括治疗药物监测在内的药学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伊马替尼引起的血液学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胃肠 血液学毒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报告 被引量:3
13
作者 赖玉琴 刘国荣 《现代医院》 2010年第7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胃肠道外问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l例卵巢原发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上由不同数量的梭形细...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胃肠道外问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l例卵巢原发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上由不同数量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坏死及核分裂像。免疫表型:CD117,Vimentin阳性,CK,CD34,P53,SMA,CD68,HHF35阴性,Ki-67阳性率5%。结论卵巢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CD117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 胃肠 免疫组织化学 CD1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晚期KIT外显子9突变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探索:靶向联合治疗加肿瘤减灭术
14
作者 颜淼 夏延哲 张信华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250-255,共6页
KIT外显子9突变是胃肠间质瘤第二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较其他类型呈现恶性度更高的生物学行为。大多数KIT外显子9突变胃肠间质瘤经标准序贯治疗后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无进展生存期。本文报道了1例44岁晚期KIT外显子9突变女性患者,在标准二... KIT外显子9突变是胃肠间质瘤第二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较其他类型呈现恶性度更高的生物学行为。大多数KIT外显子9突变胃肠间质瘤经标准序贯治疗后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无进展生存期。本文报道了1例44岁晚期KIT外显子9突变女性患者,在标准二线治疗进展后予阿伐替尼联合舒尼替尼治疗,1个月后肿瘤退缩达15.7%,获得手术机会。患者术后继续靶向联合治疗,截至2023年7月,共有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KIT外显子9 阿伐替尼 舒尼替尼 靶向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贤勇 庞国莲 +1 位作者 张建坤 陈昊宾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3期153-154,180,共3页
目的:探讨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后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以梭形细胞为主,无异型性,核分裂相(1~2个/50HPF)。免... 目的:探讨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后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以梭形细胞为主,无异型性,核分裂相(1~2个/50HPF)。免疫组化:梭形细胞CD117(+)、CD34(+)、vimentin(+)、CD68(-)、S-100(-)、desmin(-)、SMA(-)。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梭形细胞肿瘤,罕见于纵膈,其生物学行为高于胃肠道间质瘤,预后比胃肠道间质瘤差。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未见报道过,其应注意与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外 纵膈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6
作者 王兴兴 刘莉萍 郝金燕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1期68-70,共3页
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胃肠道间质瘤(GIST)较少见,大部分患者在胆囊切除手术及胃癌、食管癌、肠癌等根治手术中被发现,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临床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GIST的常用方法。该文回顾性分析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GIST的临床病... 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胃肠道间质瘤(GIST)较少见,大部分患者在胆囊切除手术及胃癌、食管癌、肠癌等根治手术中被发现,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临床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GIST的常用方法。该文回顾性分析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鳞状细胞癌 胃肠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胃肠间质瘤并发非胰岛细胞肿瘤性低血糖患者一例的护理
17
作者 潘艳丽 胡佳佳 杨丽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108,112,共4页
总结1例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并发非胰岛细胞肿瘤性低血糖患者的护理经验。该例患者因低血糖意识不清入院,经多学科协作,采用数字化血糖监测和管理,结合中西医治疗策略,有效控制了其低血糖症状和腹胀问题。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高频次血糖监... 总结1例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并发非胰岛细胞肿瘤性低血糖患者的护理经验。该例患者因低血糖意识不清入院,经多学科协作,采用数字化血糖监测和管理,结合中西医治疗策略,有效控制了其低血糖症状和腹胀问题。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高频次血糖监测以及时发现低血糖反应,遵医嘱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稳定血糖水平,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缓解患者的腹胀并提高其舒适度。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该例患者低血糖发作显著减少,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病情稳定后转至当地医院继续治疗。该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多学科协作在处理罕见副肿瘤综合征中十分重要,可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糖 非胰岛细胞肿低血糖 胃肠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娟 罗显丽 +2 位作者 范如雪 余虹 李邦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8-9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2023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包括低危组(极低、低危险)69例和高危组(中、高危险)131例,按照7∶3... 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2023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包括低危组(极低、低危险)69例和高危组(中、高危险)131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39例和验证集61例。对训练集中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临床-CT特征,构建临床-CT模型。从增强CT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静脉期3个数据集中分别提取、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获得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CT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肿瘤直径是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0,P<0.001)。联合模型、动脉期+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CT模型在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8、0.896、0.873,在验证集分别为0.886、0.825、0.870。联合模型与临床-CT模型、动脉期+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67、-2.316,P<0.05)。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对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较好的价值。与临床-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模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危险性评估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乔吉灵 张泽平 +2 位作者 隋昌盛 杨爱佳 杨婧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249-1253,共5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主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特征复杂,风险程度各异,因此早期诊断及精准的危险度评估对于后续的治疗至关重要。影像组学可以从不同模态的影像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具有强代表性的定量影像特征,通过机器学习的...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主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特征复杂,风险程度各异,因此早期诊断及精准的危险度评估对于后续的治疗至关重要。影像组学可以从不同模态的影像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具有强代表性的定量影像特征,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结合临床数据,完成对病变诊断和预测等工作。现有研究表明,影像组学不仅能用于GIST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判断,还在基因突变状态评估和治疗反应预测方面展现出潜力。本文就影像组学在GIST早期鉴别诊断、危险度分级、基因突变预测、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综述,并报告其局限性,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影像组学 CT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昌银 李传明 刘芸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50-756,共7页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并建立生存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5日~2018年6月20日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2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以5年为观察截止点,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生存组(n=2...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并建立生存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5日~2018年6月20日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2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以5年为观察截止点,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生存组(n=232)和死亡(或复发转移)组(n=65),联合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5年预后的关系:未辅助伊马替尼治疗、核分裂计数较高、高Ki-67指数的患者预后不佳的几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与5年预后的关系:两组患者部位、大小、破裂、是否有粗大的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长方式、溃疡、钙化、上覆黏膜的一过性强化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临床病理及CT特征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部位、形态、大小、肿瘤破裂、肿瘤囊腔与肠管相通、核分裂像是5年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五,AUC为0.916,敏感度0.877,特异度0.802,正确率0.818。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预后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好,为临床预后判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无复发生存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