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氧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钢 高钰琪 刘福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0-322,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缺氧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运用活体显微镜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分析急性缺氧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白细胞的流变行为。结果 常氧状态下肠系膜微静脉中有少量白细胞粘附 ,部分白细胞沿管... 目的 研究急性缺氧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运用活体显微镜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分析急性缺氧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白细胞的流变行为。结果 常氧状态下肠系膜微静脉中有少量白细胞粘附 ,部分白细胞沿管壁滚动 ,滚动速度较快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时间 (TLECT)短 ,急性缺氧后白细胞粘附数显著增加 ,白细胞沿壁滚动大量增多 ,滚动速度明显减慢 ,TLECT显著延长 (P <0 0 5 )。结论 急性缺氧严重影响微循环中白细胞的流变学行为 ,TLECT显著延长 ,反映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程度加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氧 白细胞流变学 肠系膜微循环 细胞粘附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胶水提液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姚树桐 桑慧 +3 位作者 王家富 商战平 李卫红 于凤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研究蜂胶水提液(WEP)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和WEP(100、200mg/kg)预处理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I/R损伤模型,于... 目的:研究蜂胶水提液(WEP)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小肠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和WEP(100、200mg/kg)预处理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I/R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h时观测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分别采用Nackel氏分度法和测定小肠湿/干重比来判定肠道损伤水肿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小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活性。结果:(1)与I/R组比较,WEP预处理组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Nackel氏分度和小肠湿/干重比明显降低(P<0.01);(2)WEP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减轻I/R所致的微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1)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黏附(P<0.01),且明显降低血浆sICAM-1含量(P<0.05)和小肠组织MPO活性(P<0.01)。结论:蜂胶水提液预处理可改善小肠I/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水提液 再灌注损伤 肠系膜微循环 胞间黏附分子1 中性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功能学实验室新型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见之 严钰锋 张亚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139,共3页
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和测量是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中的重要指标,为改进以往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存在的不足,设计制作了新型的观察装置。将生物显微镜固定在移动平台上,灌流盒和显微镜分离,解决了家兔、肠段和灌流盒相对不固定、显微镜镜... 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和测量是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中的重要指标,为改进以往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存在的不足,设计制作了新型的观察装置。将生物显微镜固定在移动平台上,灌流盒和显微镜分离,解决了家兔、肠段和灌流盒相对不固定、显微镜镜头无法万向稳定移动这个重要的问题,而且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低,使用寿命长的优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新型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使用方便、效果优良,在实验教学中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微循环 失血性休克 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6A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和离体腹主动脉条舒缩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樊贵 牛春雨 +7 位作者 张静 汤健 唐朝枢 赵明 彭师奇 蔡孟深 王秉瑞 吴祥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6-48,共3页
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和离休腹主动脉条上观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6A的血管扩张作用。结果发现,P6A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收缩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的作用。促进血管紧张素Ⅱ所致微血管内血液流态改变的恢复。在内皮完整的血管,P6... 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和离休腹主动脉条上观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6A的血管扩张作用。结果发现,P6A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收缩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的作用。促进血管紧张素Ⅱ所致微血管内血液流态改变的恢复。在内皮完整的血管,P6A呈剂量依赖性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对腹主动脉的收缩效应。进一步证实了P6A的血管扩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A 肠系膜微循环 腹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米芬太尼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连芳 梁桂宁 +1 位作者 冯梅 莫书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26-1428,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R0,生理盐水)组,雷米芬太尼1(R1,0.2μg.kg-1.min-1)组、2(R2,0.5μg.kg-1.min-1)组、3(R3,1μg.kg-1.min-1)组。采用快速放血法制...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R0,生理盐水)组,雷米芬太尼1(R1,0.2μg.kg-1.min-1)组、2(R2,0.5μg.kg-1.min-1)组、3(R3,1μg.kg-1.min-1)组。采用快速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2 h后快速回输自体血和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的雷米芬太尼进行复苏。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微动脉管径(AD)和微静脉管径(VD)、微动脉流速(AFV)和微静脉流速(VFV)、毛细血管网点数的变化。结果:与休克前比较,复苏后R0组HR增快,R3组HR和MAP均降低;R0、R1组AD均缩小,R3组扩大,且R1、R2和R3组均大于R0组;4组VD均减小,但R1、R2、R3组较R0组大(P<0.05或P<0.01),R1、R2和R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0组流速减慢,毛细血管网点数减少;R1组复苏2 h和R2组的流速快于R0组、网点数多于R0组;R3组AFV减慢、网点数减少,复苏后逐渐恢复,但仍未恢复至休克前水平(P<0.05或P<0.01);R1、R2和R3组间VF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能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但非剂量依赖性,以0.5μg.kg-1.min-1的输注速度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肠系膜微循环 失血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刘忠 四郎曲扎 +7 位作者 达普 次德吉 杨阳 赵连宜 觉阿泽仁 杨宏伟 扎桑 旦增顿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高原和平原自然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变,进而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与功能改变的微循环基础,为如何更好的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目的:通过比较高原和平原自然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变,进而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与功能改变的微循环基础,为如何更好的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比较高原和平原自然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流态等微循环的改变等情况。结果:高原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减少(P<0.01),血管内径缩小(P<0.05),血流速度变慢(P<0.05),血流流态与平原有差异(P<0.01)。结论高原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流态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条件 肠系膜微循环改变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莨菪类药物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研究
7
作者 钟健 欧阳智 曾烨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63,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脓毒症休克时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并评估莨菪类药物对这些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5.0 mg/kg脂多糖(LPS)构建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消旋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脓毒症休克时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并评估莨菪类药物对这些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5.0 mg/kg脂多糖(LPS)构建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消旋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和阿托品。利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并分析肠系膜微循环的血流模式、白细胞动力学行为,并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结果在脓毒症休克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中,血流速度减慢,出现了间歇性和往复性运动等异常血流模式,以及白细胞的近壁滚动和黏附现象。治疗组中,氢溴酸山莨菪碱、消旋山莨菪碱、氢溴酸樟柳碱和阿托品均能有效提升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并降低心率。特别是氢溴酸山莨菪碱和氢溴酸樟柳碱,不仅显著恢复了微循环血流速度,改善了异常血流模式,还缩短了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滚动时间,加快了白细胞从血管壁脱离的速度,并保持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适当的接触距离。此外,这两种药物还显著抑制了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结论氢溴酸山莨菪碱和氢溴酸樟柳碱能够有效改善LPS诱导的脓毒症休克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及白细胞动力学,为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微循环 微循环血流 莨菪类药物 脓毒症休克 脓毒性休克 异常血流 炎性因子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淋浆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
8
作者 张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38-2038,共1页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微循环障碍 大鼠 肠淋巴管 肠系膜微循环 细胞间黏附分子 模型组 细胞黏附 选择素 平均动脉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血通脉颗粒部分药效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关乐 杨关林 +1 位作者 张哲 鲍文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146-2148,共3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和血通脉颗粒与功能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作用,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1)小鼠腹腔注射0.6%的冰醋酸,以10 min内小鼠扭体次数为指标(小鼠扭体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2)将小鼠放入装有10 g钠石...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和血通脉颗粒与功能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作用,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1)小鼠腹腔注射0.6%的冰醋酸,以10 min内小鼠扭体次数为指标(小鼠扭体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2)将小鼠放入装有10 g钠石灰,容积为250 mL不漏气的广口瓶内,以小鼠呼吸停止时间为指标,观察药物对小鼠耐常压缺氧作用;(3)利用肾上腺素造成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观察药物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1)显著减少0.6%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2)显著延长小鼠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3)明显改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结论:和血通脉颗粒小鼠低剂量组3.9 g(生药)/kg、中剂量组7.8g(生药)/kg、高剂量组15.6 g(生药)/kg具有镇痛作用;具有增强小鼠耐常压缺氧能力的功效;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血通脉颗粒 药效学 胸痹心痛 痰瘀互结 SPF小鼠 镇痛 耐常压缺氧 肠系膜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