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系膜巨淋巴结增生误诊淋巴瘤一例
1
作者 陈新龙 何平生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4期257-257,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巨淋巴结增生症 误诊 淋巴 病例报告 CT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6
2
作者 杜娟 蔡林 +1 位作者 沈丹华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0-82,共3页
报告1例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47岁。面颈部无痛性棕黄色斑块3年,无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并可见组织细胞内吞噬淋巴细... 报告1例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47岁。面颈部无痛性棕黄色斑块3年,无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并可见组织细胞内吞噬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组织细胞S-100蛋白、CD68均阳性。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扩增、分枝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诊断: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天佑 郭华 高剑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4-576,共3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淋巴样错构瘤等,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不清,组织学改变特殊,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由血管淋巴组织错构瘤或原因不明...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淋巴样错构瘤等,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不清,组织学改变特殊,病因不明,现多认为是由血管淋巴组织错构瘤或原因不明的特殊炎症引起[1]。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临床上又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14例,现将其CT表现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症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外科治疗(附七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玉立 黄锦成 康益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0,共2页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淋巴结增生性肿大为其特点,我院2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其它纵隔肿瘤或肺癌。另外增大的淋巴结表面血管丰富;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出血多,造成手术困难...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淋巴结增生性肿大为其特点,我院2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无特殊症状和体征,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其它纵隔肿瘤或肺癌。另外增大的淋巴结表面血管丰富;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出血多,造成手术困难。本组7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证实为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术后无并发症,经随访无复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疾病 淋巴结增生症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新功 孙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7-408,共2页
皮肤和皮下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Rosai-Dorfman病)多见于青少年,临床上表现为双侧颈部淋巴结增大,皮肤出现丘疹、结节,伴发热和白细胞升高。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特征性。该病的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关键词 皮肤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组织病理: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附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覃宝涛 李胜亮 +1 位作者 孙庆洲 张淑琴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腹部淋巴结增生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德新 常平 封志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717-719,共3页
目的:通过报告一家系中2例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X LP)患儿,对X LP临床表现及诊断等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血清学检查、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患儿兄1岁2个月,弟... 目的:通过报告一家系中2例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X LP)患儿,对X LP临床表现及诊断等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血清学检查、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患儿兄1岁2个月,弟1岁5个月发病,以发热起病,继而出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肝功能受损,肝脏穿刺病理检查提示E B病毒(±),淋巴结活检为慢性淋巴结炎伴有E B病毒感染。两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及化学治疗,但病情均无缓解,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在起病40d左右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两兄弟均诊断为慢性E B病毒活动性感染,X LP。结论:两兄弟最终死于E 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通常是致命的遗传性疾病———X L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 X-连锁 文献复习 EB病毒感染 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毒活动性感染 肠系膜淋巴结 慢性淋巴结 血清学检查 肝功能受损 淋巴结活检 抗感染治疗 进行性贫血 肝功能衰竭 遗传性疾病 XLP 临床表现 检查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童金龙 陈龙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3461-3464,共4页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或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是一种单核巨噬系统过度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或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是一种单核巨噬系统过度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障碍,组织学特征为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的过度增生与活化。近年来的研究深化了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噬血细胞综合征 单核噬系统 全血细胞减少 淋巴结肿大 肝功能异常 组织学特征 应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蛋白糖巨肽对小鼠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伟 陈庆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40-243,共4页
研究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正常小鼠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对阐述CGMP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将BALB/c雌性小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分别为0.9%生理盐水对照组(0.2mL/d),低、中、高3种剂量组(30、120、300μ... 研究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正常小鼠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对阐述CGMP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将BALB/c雌性小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分别为0.9%生理盐水对照组(0.2mL/d),低、中、高3种剂量组(30、120、300μg/d)。连续灌胃16d后,取脾脏、PP结(peyers patches)和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制备细胞悬液,进行三色荧光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CGMP各剂量组均能够促进脾脏和PP结中CD3+和CD3+CD4+细胞的显著增加(P<0.05),高剂量能引起脾脏CD3+CD8+淋巴细胞的显著增多(P<0.05),低剂量能引起脾脏CD3+CD4+/CD3+CD8+的显著增加(P<0.05);低剂量CGMP能使MLN中CD3+CD8+淋巴细胞显著增减少(P<0.01)。研究证实长期灌胃CGMP会诱导肠黏膜产生获得性的免疫应答,并且不会引起机体产生口服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糖 T淋巴细胞亚群 肠系膜淋巴结 PP结 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Castleman病的多模式影像联合应用表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顺军 程兵 +1 位作者 韩星敏 牛广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13-915,共3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Castleman病(CD)的多层螺旋CT及18F-FDG PET/CT融合显像的特征,评价多模式影像联合应用在肠系膜CD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为肠系膜CD的患者资料,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及18F-FDG PET/CT融合显... 目的探讨肠系膜Castleman病(CD)的多层螺旋CT及18F-FDG PET/CT融合显像的特征,评价多模式影像联合应用在肠系膜CD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为肠系膜CD的患者资料,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及18F-FDG PET/CT融合显像表现。结果 6例为单发病灶,5例周围可见卫星灶,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最大长径(6.11±1.45)cm;其中有3例见斑片状低密度区;3例见点状或分支状钙化;1例边界不清,10例边界均清晰;所有病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近;9例病灶边缘或周边可见增粗、纡曲的血管影。11例病灶18F-FDG代谢不同程度增加,SUVmax为3.1~5.7,平均(4.16±0.86)。结论多模式影像学联合应用对肠系膜C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增生 肠系膜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增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菌大鼠淋巴器官的组织学初步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玉琢 徐坚 +3 位作者 王荫槐 孙淑华 周爱莲 徐尔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Z1期123-123,共1页
无菌大鼠(GF)较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领域,而在我国,GF大鼠的培育近期才获得成功。本实验对王荫槐等培育的80日龄GFWistar大鼠的胸腺、脾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其结果为:1.胸腺较同龄普通(CV)大鼠小(P【0.05)。表面... 无菌大鼠(GF)较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领域,而在我国,GF大鼠的培育近期才获得成功。本实验对王荫槐等培育的80日龄GFWistar大鼠的胸腺、脾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其结果为:1.胸腺较同龄普通(CV)大鼠小(P【0.05)。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其下皮质,主要以上皮性网状细胞和较密集的小淋巴细胞组成,大、中淋巴细胞及细胞分裂相均少见,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数量较少,且不活跃。髓质主要以上皮性网状细胞和少量小淋巴细胞组成。皮质、髓质之间可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上皮性 网状细胞 淋巴细胞 噬细胞 肠系膜淋巴结 髓质 免疫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新天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ISTIOCYTOSIS syndrome 恶性组织细胞病 淋巴结肿大 儿童 应性疾病 噬细胞系统 噬血组织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腹盆部Castleman病MRI表现
13
作者 董天发 刘庆余 陈明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分析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腹盆部Castelman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回顾经病理证实的5例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腹盆部Castelman病,分析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数量、边缘、周围结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MRI特点。结果 5例腹盆部Castl... 目的分析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腹盆部Castelman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回顾经病理证实的5例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腹盆部Castelman病,分析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数量、边缘、周围结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MRI特点。结果 5例腹盆部Castleman病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右侧髂窝;均为单发肿块,呈卵圆形,边界清楚,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的动脉晚期肿块呈中度强化(n=1)或高度强化(n=4);平衡期及延迟期均呈持续强化。1例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肿瘤内裂隙状或斑片状低信号区在平衡期及延迟期逐渐缩小或消失。结论 MRI对伴发副肿瘤天疱疮腹盆部Castelman病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肿瘤综合征 天疱疮 淋巴结增生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腹腔Castleman病、胃平滑肌瘤1例
14
作者 王全忠 郭华 +2 位作者 高剑波 梁盼 张丽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93-1793,共1页
患者男,47岁,糖尿病病史4年余,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体检CT平扫发现左肾占位。1天后复查,增强CT:左肾见一软组织占位(图1A),内见小片状坏死区,边界清晰,增强呈"快进快退"。左下腹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图1B),密度均匀,边界清... 患者男,47岁,糖尿病病史4年余,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体检CT平扫发现左肾占位。1天后复查,增强CT:左肾见一软组织占位(图1A),内见小片状坏死区,边界清晰,增强呈"快进快退"。左下腹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图1B),密度均匀,边界清晰,边缘见点状钙化灶,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周围见多发小淋巴结,中心见裂隙样低密度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淋巴结增生症 胃肿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肿瘤和囊肿性纵隔病变的X线与CT表现
15
作者 崔允峰 侯家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2年第1期65-66,共2页
一、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巨淋巴结增生症1956年由Castlman首先报告,故又称为Castlman氏病,亦又叫淋巴结错构瘤、血管性淋巴样错构瘤、滤泡网状细胞瘤及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殖症等。70%发生于30岁以下的青年人。本病可见于全身淋巴结... 一、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巨淋巴结增生症1956年由Castlman首先报告,故又称为Castlman氏病,亦又叫淋巴结错构瘤、血管性淋巴样错构瘤、滤泡网状细胞瘤及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殖症等。70%发生于30岁以下的青年人。本病可见于全身淋巴结分布的任何部位,71%发生于胸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病变 淋巴结增生症 CT 错构瘤 全身淋巴结 网状细胞 淋巴 滤泡性 放线菌病 后纵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