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3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x/Bcl-2、IFABP及D-D在大鼠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得银 刘斌 +3 位作者 曹志新 谢文涛 司小毛 方鲲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后受累小肠在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及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和相应时点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D-二聚体(D-D)作为ASMVT后小肠病理改变及病情监测指标。方法 72只成...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后受累小肠在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及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和相应时点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D-二聚体(D-D)作为ASMVT后小肠病理改变及病情监测指标。方法 72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于建模后30 min,1、2、4 h取病变肠段观察病理改变、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同时测血清IFABP、D-D值。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大鼠检测肠Bcl-2和Bax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Bax/Bcl-2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血清IFABP和D-D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增加显著。结论 ASMVT后受累小肠在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及Bax/Bcl-2的表达,结合相应时点血清IFABP及D-D,可以诊断和监测ASMVT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BAX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D-二聚体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志深 胡新华 +1 位作者 杨军 张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3-545,F0003,共4页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6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临床资料,探讨ASMV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ASMVT的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误诊。本组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2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15%。B超、CT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ASMV...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6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临床资料,探讨ASMV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ASMVT的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误诊。本组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2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15%。B超、CT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ASMVT的主要手段。早期无腹膜炎体征的病人可行抗凝、溶栓保守治疗;已出现腹膜炎体征,呕吐物、排泄物为血性或腹穿抽出血性渗出物是剖腹探查指征。术中、术后均应采取系统的抗凝、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静脉 血栓形成 手术 抗凝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万嘉 杨镛 +4 位作者 李珊珊 李国剑 马振桓 杨国凯 杜玲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933-2936,共4页
背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探讨D-二聚体、肠脂... 背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探讨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患者376例,经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造影和腹腔穿刺等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观察组),其余35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0、6、12、24、48h)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95%CI(0.831,1.000),P<0.001〕和0.823〔95%CI(0.691,0.955),P<0.001〕。合并肠道坏死、腹腔感染、脓毒症、广泛性血栓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PACHEⅡ)评分≥10分的重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高于仅有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轻症患者(P<0.05)。结论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异常升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 急性病 D-二聚体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基础和介入治疗近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茂强 高育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62-465,共4页
关键词 静脉 肠系膜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IFABP及D-dimer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恒 王攀 +2 位作者 杨强 王家胜 许浩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71,275,共4页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探讨其变化及用于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假实验)。采用扎闭静...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探讨其变化及用于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假实验)。采用扎闭静脉、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的方法建立模型。分别测定肠脂肪酸结合蛋白、D-二聚体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血清IFABP和D-dimer显著增加(P<0.01)。各指标不同时间段比较:IFABP值成模后30min显著升高达737.5ng/mL±56.2ng/mL,成模后120min达峰值1800.1ng/mL±85.5ng/mL,术后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414.1ng/mL±92.3ng/mL(P<0.01);D-dimer呈持续增高(P<0.01)。结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D-二聚体也许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较理想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D-二聚体 肠系膜上静脉 血栓形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被引量:13
6
作者 何兵 刘保东 +2 位作者 罗昕 董军 孙宝珍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2期1243-124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CT平扫均显示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增... 目的:分析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CT平扫均显示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增粗,7例见腔内高密度影,8例见腹腔积液,5例见小肠管壁增厚、水肿;3例强化扫描示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结论:CT对诊断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急性腹痛,不明原因腹水及可疑肠梗阻的病例,应注意观察其门脉系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静脉 肠系膜静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阳 陈建立 +3 位作者 陈俊卯 曹文斌 刘洋 张国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69,共6页
目的运用结扎法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模拟该疾病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基础准备。方法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假手术组)、B组(绞窄型组)和C组(单纯型组),每组大鼠32只。A组大鼠仅打开腹腔... 目的运用结扎法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模拟该疾病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基础准备。方法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假手术组)、B组(绞窄型组)和C组(单纯型组),每组大鼠32只。A组大鼠仅打开腹腔,不阻断血运,术后8、24、48、72 h分批处死大鼠;B组和C组大鼠分别运用结扎法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绞窄型和单纯型模型,建模后8、24、48、72 h分批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损伤进行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水平。结果 HE染色和病理评分结果示,与A组大鼠相比,B组和C组大鼠肠道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瘀滞和损伤,B组逐渐加重,C组逐渐减轻,且血液瘀滞和损伤程度与结扎范围呈正相关。血清ELISA法结果示,与A组大鼠相比,B组和C组大鼠血清中IFABP和α-GST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升高程度与结扎范围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运用结扎法成功建立了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简单易行,且手术成功率高,可在相关研究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结扎法 大鼠模型 绞窄型 单纯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二例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8
作者 褚婕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7期52-53,55,共3页
总结2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肠切除术的护理体会。护理观察要点是:术前加强腹部体征的监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抗凝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以及完善出院指导。患者手术成功,康复出院。
关键词 肠系膜 静脉血栓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
9
作者 赵新浩 周玮 +1 位作者 张福成 王要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28,共1页
患者女,68岁,因“间断呕血、黑便2周,加重1天”入院。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3年。对患者行无痛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及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2日后腹胀加重。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4.22 mg/L。超声检查:门静脉... 患者女,68岁,因“间断呕血、黑便2周,加重1天”入院。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3年。对患者行无痛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及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2日后腹胀加重。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4.22 mg/L。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约17mm,有絮状回声充填,可见断续血流信号;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增宽,有絮状回声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肠系膜上静脉 血栓形成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
10
作者 佟盛艳 赵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1-742,共2页
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提出加强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 血栓 外科手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建立及其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攀 杨强 赵渝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4-628,共5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其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扎闭静脉、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因子等方法建立模型,分期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成模后可见血管腔内明显血栓形成;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水肿至坏死脱落伴大量炎性...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其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扎闭静脉、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因子等方法建立模型,分期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成模后可见血管腔内明显血栓形成;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水肿至坏死脱落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从凹陷到局部坏死脱落,直至大面积坏死脱落,内皮下基质暴露。结论本实验可成功建立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病理学改变符合临床,模型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静脉 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分析
12
作者 廖秋菊 杨晓艺 +1 位作者 赵义 苏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3-508,共6页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与结果通过电子病历纳入2013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SLE并CVT组)及...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与结果通过电子病历纳入2013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SLE并CVT组)及年龄和性别匹配的38例未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无CVT组)。与SLE无CVT组相比,SLE并CVT组D-二聚体(P=0.001)、狼疮抗凝物阳性比例(P=0.001)和入院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P=0.000)更高。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以头痛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18/19);1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血栓部位主要位于横窦(17/19)和乙状窦(17/19),17例累及≥2个静脉窦,12例同时出现其他部位静脉血栓;均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凝治疗,平均随访(77.14±33.46)个月,16例好转、1例并发感染死亡、2例失访。结论脑静脉血栓形成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头痛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累及横窦和乙状窦。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加强静脉窦机械取栓术后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进展与展望
13
作者 段建钢 宋宝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9-463,共5页
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严重,预后较差,现有治疗方案无法明显改善预后,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炎症反应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抗炎症治疗可能是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 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严重,预后较差,现有治疗方案无法明显改善预后,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炎症反应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抗炎症治疗可能是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新近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短期冲击治疗联合抗凝治疗可能是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其疗效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因此,梳理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成果、分析以炎症为靶点的抗炎症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的临床潜力,可以为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有效且安全的抗炎症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 危重病 糖皮质激素类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曾妍 王征 +4 位作者 赵晶 姚冲 高兴莲 方敏 万凤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水平、病人手术前后双下肢腘静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病人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以及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结果:第2轮质量审查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得分为(83.58±8.78)分,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44.58±12.93)分];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快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24 h的D-二聚体为1.25(0.86,3.15)mg/L,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2.25(0.91,5.13)mg/L];第2轮质量审查病人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为2.50%,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11.54%);第2轮质量审查护士的审查指标1~审查指标20执行率均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围术期IPC,有利于规范护士操作行为,降低病人下肢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静脉血栓形成 循证护理 手术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产褥期精神行为异常发病的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16
作者 赖厚霖 李京凯 +1 位作者 唐娜 段建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9-516,共8页
目的 报道1例以产褥期精神行为异常发病的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变化,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34岁,分娩后1个月以精神行为异常发病,被家属误以为“产后抑郁”,外院诊断为“精神... 目的 报道1例以产褥期精神行为异常发病的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变化,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34岁,分娩后1个月以精神行为异常发病,被家属误以为“产后抑郁”,外院诊断为“精神障碍原因待查”,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精神行为异常仍进一步加重,直至出现右侧肢体力弱后,结合影像学检查,最终明确诊断为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经补液、抗凝、降低纤维蛋白原、激素抗炎症、抗精神病药物等治疗后,精神行为异常和右侧肢体力弱症状缓解,预后良好。结论 以精神行为异常发病的脑静脉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其临床表现与多种精神疾病存在重叠,尤其对于产褥期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的患者,常误诊为“产后抑郁”,故此类患者出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警惕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尽早完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 磁共振成像 产后期 精神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血栓形成抗凝与机械取栓治疗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郎野 钟孟飞 高宗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7-482,共6页
脑静脉血栓形成是少见但严重的脑血管病,抗凝治疗是首选,静脉窦机械取栓术近年取得显著进步,但临床对机械取栓术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与抗凝治疗的桥接、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机械取栓术“时间窗”的界定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 脑静脉血栓形成是少见但严重的脑血管病,抗凝治疗是首选,静脉窦机械取栓术近年取得显著进步,但临床对机械取栓术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与抗凝治疗的桥接、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机械取栓术“时间窗”的界定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综述脑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与机械取栓术治疗进展,并引入机械取栓术“时间窗”概念,以期对未来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 抗凝药 血栓切除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18
作者 王剑 钱成 +6 位作者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刘亮 倪国庆 彭鹏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721,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南京医院首选小腿深静脉入路(45例)和健肢股静脉入路(74例)行CDT治疗的急性下肢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比较两组间血管穿刺和置管技术成功率,以及成功置管的CDT静脉穿刺次数、置鞘时间、置管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及抗凝溶栓相关并发症),不同解剖节段溶栓效果和至少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选择小腿深静脉入路、健肢股静脉入路成功置管CDT患者分别为31例、58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68.89%(31/45)、78.38%(58/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小腿深静脉入路组21例(67.74%)置鞘成功需2针次以上穿刺;健肢股静脉入路组置鞘时间明显少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1.84±0.87)min比(10.52±6.13)min,P<0.001],但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41.60±13.31)min比(20.06±4.46)min,P<0.001]。健肢股静脉入路组、小腿深静脉入路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34±1.43)d、(5.06±1.18)d(P=0.354),但健肢股静脉入路组溶栓剂用量较多[(352.16±71.98)万U比(284.68±77.64)万U,P<0.001]。末次随访显示,小腿深静脉入路组股腘静脉通畅率程度明显高于健肢股静脉入路组(P=0.037)。两组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入路CDT与健肢股静脉入路CDT相比,可更好地清除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内血栓,提高股腘静脉通畅率,但在减少PTS发生和改善患者VEINES-QOL/Sym上并无明显优势,且对小腿深静脉穿刺置鞘技术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置管溶栓 静脉 静脉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基于TCD和默读刺激的评估
19
作者 陈松伟 陈虹秀 +3 位作者 段建钢 崔柳平 刘然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4,共8页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会损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本研究探讨CVST对MCA的dCA和默读期间大脑后动脉(pos...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会损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本研究探讨CVST对MCA的dCA和默读期间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dCA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在2021年1月—2022年8月,共纳入60例CVST患者(CVST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使用TCD检测无创连续逐波血压、脑血流速度以及MCA和默读期间PCA的其他相关指标数据。根据MRI分期将CVST分为慢性期和非慢性期;根据CVST在MRI上的分布情况将CVST患者分为大范围组和小范围组。受试者根据语音提示睁、闭眼进行NVC评估,通过默读中国旅游材料实现睁眼视觉刺激。睁眼默读时,视觉刺激信号可以选择性地激活枕叶的布罗德曼区17、18和19,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并扩张PCA。通过传递函数分析确定dCA参数。结果在默读期间PCA的dCA中,CVST组的超低频相位差低于对照组[52.91(29.56~75.12)°vs.66.43(48.68~79.55)°,P=0.047]。在NVC中,CVST组的脑血管电导指数(index of the cerebrovascular conductance,CVCi)差值(?CVCi)[0.09(0.08~0.12)cm·s^(-1)·mmHg^(-1)vs.0.12(0.09~0.15)cm·s^(-1)·mmHg^(-1),P=0.017](1 mmHg=0.133 kPa)和视觉诱发血流反应(visuallye voked flow response,VEFR)[25.36(18.28~32.43)%vs.30.73(23.67~38.18)%,P=0.019]低于对照组。慢性期CVST患者与非慢性期CVST患者PCA的超低频相位差、?CVCi和VE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VST的分布范围方面,大范围组的VEFR低于小范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CVST患者默读时PCA的dCA和NVC受损。此外,NVC反应性与CVST累及范围相关,累及范围较大的患者对视觉刺激的NVC反应性低于累及范围较小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经颅多普勒超声 神经血管耦联 默读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传递函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栓通脉汤调控JAK2/STAT3影响树突状细胞功能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20
作者 张云虹 艾爽 +6 位作者 褚楚 王雨柔 张亭亭 祖会艳 范楠楠 王彬 李霞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74,共6页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汤(XSTMD)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影响树突状细胞(DCs)功能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分子机制。方法:XSTMD治疗DVT后,ELISA检测DVT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B)及D-二聚体(D2D)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VT患者外周血单...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汤(XSTMD)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影响树突状细胞(DCs)功能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分子机制。方法:XSTMD治疗DVT后,ELISA检测DVT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B)及D-二聚体(D2D)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VT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DC、cDC亚群比例及HLA-DR蛋白表达,qRT-PCR检测CD80、CD86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VT患者、小鼠PBMC中JAK2、STAT3蛋白及磷酸化(p-JAK2、p-STAT3)水平。XSTMD含药血清处理LPS诱导的小鼠DC2.4细胞,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p-JAK2、p-STAT3蛋白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TNF-α、IL-10及TGF-β1蛋白水平。结果:XSTMD治疗后,DVT小鼠血栓重量及长度明显减小(P<0.001)。与治疗前相比,XSTMD临床治疗后,DVT患者血浆中FGB及D2D表达显著降低(P<0.001),外周血pDC比例显著升高,cDC比例显著降低(P<0.01),HLA-DR蛋白表达及CD80、CD86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XSTMD作用后,DVT患者及小鼠PBMC中p-JAK2、p-STAT3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XSTMD含药血清处理LPS诱导的DC2.4细胞后,p-JAK2、p-STAT3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IL-6、TNF-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IL-10、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01)。结论:XSTMD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DCs向pDC分化,减轻炎症损伤,进而治疗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消栓通脉汤 JAK2/STAT3 树突状细胞 炎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