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江 郑瑞丹 +2 位作者 屠伟峰 陈军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研究成功地复制了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并观察到大鼠肠道I R损伤可引起 :①门、腔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 .0 1) ,门脉血浆内毒素显著高于腔静脉血 (P <0 .0 1) ;②血浆TNFα在再灌注后 3h达峰值 ,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 (P 均 <0 .0 1) ;③肠系膜各组淋巴结及肺、肝、肾组织匀浆均培养出细菌 ,且各组织中的细菌与回、盲肠腔内的优势菌分布相一致。结论 肠道I R损伤可引起小肠、盲结肠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毒素移位 肠源性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肠道去污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屠伟峰 朱维铭 +4 位作者 何静 魏涧琦 郄文斌 何洹 黎介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912-1915,共4页
目的 :观察选择性肠道去污 (SDD)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 (ASP)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长白种猪 2 3头 ,体重 16 - 2 2kg,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 4组 :组Ⅰ :假手术对照组 (n=5 ) ;组Ⅱ :ASP对照组 ... 目的 :观察选择性肠道去污 (SDD)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 (ASP)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长白种猪 2 3头 ,体重 16 - 2 2kg,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 4组 :组Ⅰ :假手术对照组 (n=5 ) ;组Ⅱ :ASP对照组 (n =6 ) ;组Ⅲ :ASP +SDD预防组 (n =6 ) ;组Ⅳ :ASP +盲肠造口、结肠灌洗组 (n =6 )。在麻醉状态下 ,进腹向胰总管注入 1mL/kgBW 5 %牛磺胆酸钠混合液 [内含 (8- 10 )× 10 6BAEE单位胰蛋白酶 /L ,pH 7 6 ]诱导ASP。以 0 9%NaCl磷酸盐缓冲液取代 5 %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即为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ASP诱导前 30min、诱导后 6h、2 4h、4 8h、72h采集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测定 (鲎试剂法 )。ASP后 72h ,采集门、腔静脉血及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胰腺组织作系列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 :预防性SDD不仅可非常显著降低大便培养中肠杆菌数 (P <0 0 1) ,而且使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 ,血和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明显降低。盲肠造口、结肠灌洗亦可有效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结论 :预防性SDD或盲肠造口 /结肠灌洗均可有效地减少胰腺炎性肠道细菌 /内毒素移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细菌移位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生长激素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屠伟峰 陈军 +4 位作者 郑江 夏培元 周红 肖光夏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动态观察rhGH对IIR后肠道细菌 /内毒素移位情况。结果 早期应用rhGH ,无论是IIR后 3h用药组还是 12h用药组 ,均可明显降低IIR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 ;显著减少IIR后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肾等肠道外组织器官中的移位细菌量。结论 早期应用rhGH可有效地降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 ,减轻促炎介质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 人重组生长激素 细菌/内毒素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建永 施琳琳 +3 位作者 徐虹 徐建军 张兆林 蒋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03-2006,I0012,共5页
目的:探讨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肝汤组,每组各30只。制备四氯化碳肝硬化大鼠模型,正肝汤组大鼠予正肝汤(1.5 g/100g/d)灌胃干预。对肝及小肠组织进行苏木素... 目的:探讨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肝汤组,每组各30只。制备四氯化碳肝硬化大鼠模型,正肝汤组大鼠予正肝汤(1.5 g/100g/d)灌胃干预。对肝及小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采用鲎试剂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摘取肠系膜淋巴结以及适量肝脾组织置血平板培养进行肠道细菌移位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徦小叶形成,肠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绒毛萎缩、脱落。正肝汤组大鼠的肝脏胶原增生程度分级以及肠黏膜损伤指数(Ogura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较显著下降,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大鼠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均为0%,肝硬化模型组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分别为55.6%和66.7%,与正常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均P<0.01。正肝汤组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分别为10%和0%,与模型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分别P<0.05和P<0.01。结论:正肝汤能显著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中的胶原沉积以及肠黏膜损伤,改善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肝汤 肝硬化 内毒素血症 肠道细菌移位 肠黏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阻断对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苏永辉 贾英斌 +3 位作者 潘海燕 郭兆旺 谢玉研 张百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7-871,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情况及肝硬化模型肝门阻断后细菌移位特点。【方法】将40只非肝硬化雄性SD大鼠及40只肝硬化模型雄性SD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肝门阻断10min(n=10)、20min(n=10)、30min组... 【目的】探讨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情况及肝硬化模型肝门阻断后细菌移位特点。【方法】将40只非肝硬化雄性SD大鼠及40只肝硬化模型雄性SD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肝门阻断10min(n=10)、20min(n=10)、30min组(n=10),在行肝门阻断手术24h后分别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肺及门、腔静脉血作细菌培养,并取门、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非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30min组门、腔静脉血内毒素浓度(EU/mL0.18±0.05、0.17±0.06)明显高于假手术组(EU/mL0.12±0.03、0.11±0.03),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呈阳性。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20min组门、腔静脉血内毒素浓度(EU/mL0.42±0.09、0.35±0.07)明显高于假手术组(EU/mL0.15±0.04、0.14±0.03),并随肝门阻断时间延长升高越明显,肠系膜淋巴结、肝及门、腔静脉血细菌培养出现阳性,且随肝门阻断时间延长阳性率升高越明显,培养出阳性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在肝门阻断20、30min下肝硬化大鼠比非肝硬化大鼠门、腔静脉血内毒素浓度升高更明显(P<0.01),出现细菌移位阳性率也更高。【结论】大鼠肝门阻断后可导制内毒素血症及肠道细菌移位,这一病理过程在肝硬化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并且随肝门阻断时间延长而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阻断 细菌移位 内毒素血症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喹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艳平 曹德权 +1 位作者 常业恬 李永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磷脂酶A2抑制剂氯喹(CQ)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 0 m in复制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 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缺血再灌注组(B... 目的:观察磷脂酶A2抑制剂氯喹(CQ)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 0 m in复制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 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氯喹治疗组(C组),每组再根据观察时间段不同随机均分成3个亚组,A,B两组从股静脉注射1 mL/kg生理盐水,C组注射CQ 1 0 mg/kg(溶于1 mL/kg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全肝血流阻断2 0 m in(T0),再灌注4 h(T1)门静脉血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ET)浓度,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生长情况,末端回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改变及大鼠再灌注后4 8 h生存率。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0,T1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内毒素浓度、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升高(P<0.0 5或P<0.0 1),其中C组低于B组(P<0.0 5);B,C两组T1时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均培养出细菌,其中C组阳性率低于B组,A组未培养出细菌;B,C两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高于A组(P<0.0 1或P<0.05),其中B组凋亡指数高于C组(P<0.0 5);C组大鼠4 8 h存活率高于B组(P<0.0 5)。结论:氯喹具有抑制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提高大鼠生存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喹 凋亡 细菌/内毒素移位 肝脏 缺血再灌注 肠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功能恢复汤对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MDA和SOD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春荣 程永刚 曾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MODS模型,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探索MODS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肠功能恢复...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MODS模型,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探索MODS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和氨苄西林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测定血清MDA、SOD含量和ALT、AST、Cr及BUN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肾、肺和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肝肾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回肠黏膜不同程度发生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绒毛损伤断裂、炎细胞浸润;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外周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血清MDA、ALT、AST、Cr及BU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氨苄西林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不明显(P>0.01)。在模型组与氨苄西林组内,MDA和SOD的含量呈负相关(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细菌移位率均比模型组低,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肠功能恢复汤能抑制MODS大鼠的细菌、内毒素移位和氧化-抗氧化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功能恢复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对机体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黄永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8-911,共4页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会导致机体不同的病症和内源性感染等,给临床医师对疾病的防治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文章通过对胃肠黏膜屏障及其障碍、胃肠黏膜屏障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以及肠道内毒素移位对...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会导致机体不同的病症和内源性感染等,给临床医师对疾病的防治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文章通过对胃肠黏膜屏障及其障碍、胃肠黏膜屏障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以及肠道内毒素移位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使临床医师对疾病病理生理和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信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临床工作中对遇到的临床问题会有更深和更广的理解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黏膜屏障 细菌 内毒素 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血浆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勇 刘铭君 +1 位作者 刘宏祥 唐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细菌移位发生的影响,从这2个层面研究活血化瘀法的抗炎机理。方法:以鲎试剂法测定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以细菌培养法计测细菌移位发生情况。结果:各用药组内毒素水平较C组显著降低(P&l...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制剂提取物对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细菌移位发生的影响,从这2个层面研究活血化瘀法的抗炎机理。方法:以鲎试剂法测定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以细菌培养法计测细菌移位发生情况。结果:各用药组内毒素水平较C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L组已接近N组水平(P>0.05);L组肝脏细菌移位率明显低于C组(P<0.01),M组亦低于C组(P<0.05);但各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府运瘀制剂提取物可以通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抑制肝脏细菌移位的发生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 急性腹膜炎 内毒素 细菌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门静脉回流阻断模型内毒素的移位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宇 黄文起 +3 位作者 黑子清 江楠 郭隽英 苏松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5-638,共4页
【目的】拟在猪的肠血管阻断模型中探讨门静脉回流阻断肠淤血可能造成的内毒素移位和肿瘤坏死因子释放。【方法】采用种群相近体质量22~25kg雌性小猪8只,无感染症状。分离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分别阻断、然后开放各60min,观察血压、... 【目的】拟在猪的肠血管阻断模型中探讨门静脉回流阻断肠淤血可能造成的内毒素移位和肿瘤坏死因子释放。【方法】采用种群相近体质量22~25kg雌性小猪8只,无感染症状。分离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分别阻断、然后开放各60min,观察血压、心率,阻断前和开放60min各取回肠末端小肠全层行光镜、电镜检查,测定门、颈静脉血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门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阻断后,肠淤血、水肿,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光镜检查表明实验后肠粘膜和腺体明显损伤,电镜检查表明细胞超微结构轻微异常。阻断前后的血内毒素、TNF-α含量元显著性差异。【结论】①肠静脉回流阻断60min引起的肠道淤血可导致肠粘膜屏障损伤。②在60min内肠淤血性的损伤不会引起肠腔内内毒素的大量移位及TNF-α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淤血 细菌移位 内毒素 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外科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乔治 李荣 +2 位作者 黎沾良 李基业 陆连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2-1074,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BT)及BT与感染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34例择期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于术前2h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菌DNA、血D-乳酸、内毒素(LPS)浓度检测及血细菌培养。观察患者30...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BT)及BT与感染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34例择期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于术前2h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菌DNA、血D-乳酸、内毒素(LPS)浓度检测及血细菌培养。观察患者30天以监测感染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7例阳性。术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38.9%,无SIRS组为0%(P<0.01)。PCR阳性组SIRS发生率为100%,阴性组为40.7%(P<0.01)。PCR阳性者85.7%发生感染并发症,阴性者无一发生(P<0.01)。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5.9%,显著低于PCR的检测结果(20.6%,P<0.01);血培养阳性者,PCR检测均呈阳性。PCR阳性结果中大肠杆菌DNA占71.4%。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及LPS浓度较PCR阴性者明显升高(P<0.01),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结论胃肠外科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BT关系密切,术后早期(2h)即可发生BT,以大肠杆菌为主,术后SIRS和感染并发症与BT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细菌移位 聚合酶链反应 乳酸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兔灌肠与肠道细菌移位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忠荣 张敬杰 +10 位作者 徐兵 李巍松 孔祥 苏义林 吴圣军 孙华 王德生 卜跃晨 陈多炎 陈柯 胡闻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了解经肛门途径清洁灌肠及经口服途径全肠道灌洗对幼龄兔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以期选择更为安全的方法 ;并对灌肠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选用幼龄兔 30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经肛灌... 目的 了解经肛门途径清洁灌肠及经口服途径全肠道灌洗对幼龄兔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以期选择更为安全的方法 ;并对灌肠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选用幼龄兔 30只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经肛灌肠组 (A) ,经口全肠道灌洗组 (B)及空白对照组 (C)。依次取肠系膜淋巴结 (MLN)、肝、脾、肺匀浆 ,并抽取门静脉血液、胆汁 ,分别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并行血浆内毒素测定。结果 口服清肠组及灌肠组与对照组三者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灌肠组和口服清肠液组 ,都可明显地引起肠道细菌移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兔 灌肠 肠道细菌 细菌移位 实验 微生物学 内毒素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吉 吴国豪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4年第5期309-312,共4页
危重病人肠道内细菌移位可以引发肠源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该文作者简要介绍近年来关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的争议和共识 ,深入阐述细菌移位发生和转归的机制 ,旨在为全面认识胃肠道和保护好肠道功能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肠道细菌移位 多器官功能障碍 肠源性感染 研究进展 危重病人 转归 肠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防治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平 兰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14-1315,共2页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对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81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对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81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硬化Child-Pugh各级间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熊去氧胆酸可以促进肝硬化患者胆汁分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肠道细菌移位 内毒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源性感染与细菌生物学行为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清福 秦环龙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6期370-373,377,共5页
目前关于肠源性感染较为流行的解释是应激状态使肠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免疫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异常增殖,活菌及其产生的毒素通过肠屏障侵入肠道以外的部位,导致促炎因子的释放,引起局部炎症或全身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 目前关于肠源性感染较为流行的解释是应激状态使肠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免疫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异常增殖,活菌及其产生的毒素通过肠屏障侵入肠道以外的部位,导致促炎因子的释放,引起局部炎症或全身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本综述旨在探讨细菌的生物学行为变化与肠源性感染发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感染 细菌移位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16
作者 苏荣胜 王荣梅 唐兆新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治疗 肠内细菌 屏障功能 淋巴管 正反馈 移位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大鼠早期细菌移位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伍先权 苏永辉 +3 位作者 卜巨源 李霄凌 侯鸿发 侯冰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2-378,共7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是否影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早期细菌移位(BT)情况以及病情进展,以期指导临床早期治疗。【方法】3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DM+ANP组(n=10)为ANP合并DM;DM组(n=10)为DM后仅行开腹手术;ANP组(n=10)为非糖...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是否影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早期细菌移位(BT)情况以及病情进展,以期指导临床早期治疗。【方法】3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DM+ANP组(n=10)为ANP合并DM;DM组(n=10)为DM后仅行开腹手术;ANP组(n=10)为非糖尿病行ANP造模;空白组(SO,n=5)为非糖尿病仅行开腹手术。糖尿病成模7 d后行ANP造模或开腹手术,12 h后,取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胰腺、肝脏等行细菌培养与鉴定并计算细菌移位率;检测门静脉血淀粉酶以及内毒素;观察胰腺、回肠病理损伤程度。【结果】DM+ANP与ANP组死亡率为30%和10%。DM+ANP组与ANP组细菌总移位率分别为23/28(82.1%)、16/36(44.4%),P=0.002,革兰氏阳性菌分别为17/23(73.9%)、3/16(18.8%),P=0.001。ANP组淀粉酶(2302±346)U/L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P=0.000),而DM+ANP组(501±142)U/L未升高,与SO组存在明显差异(P=0.001)。内毒素以及胰腺、回肠病理改变程度方面,DM+ANP组较ANP组、DM组、SO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早期移位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糖尿病加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情、早期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以及胰腺回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糖尿病 细菌移位 内毒素血症 链脲佐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后家兔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血症的肠道病理生理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白春宏 王莎莉 +3 位作者 安洪 蒋电明 聂海 李雷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家兔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血症的肠道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建立兔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12只家兔行脊髓损伤前后胃肠道电生理和压力测定。另外24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18只),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门静脉血进行... 目的探讨家兔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血症的肠道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建立兔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12只家兔行脊髓损伤前后胃肠道电生理和压力测定。另外24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18只),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门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定量测定和细菌培养,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并鉴定。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动物的小肠、结肠行HE染色检查观察肠黏膜病理变化,小肠行电镜检查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发现胃肠道生物电改变明显,以结肠为重。中远段结肠的蠕动明显减少,部分时段甚至消失。早期小肠和结肠黏膜下充血和黏膜上皮细胞水肿,随后,黏膜上皮间隙增宽,细胞崩解,导致肠黏膜屏障破坏。血清内毒素含量从24h就开始增高,到72h差异显著(P<0.05)。门静脉血与肠系膜淋巴结各阶段细菌培养阳性率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中远段结肠的蠕动功能障碍导致排便障碍、细菌过度增长与入侵、影响血运等一系列破坏因素而加速肠黏膜屏障破坏为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血症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肠道功能障碍 细菌移位 内毒素血症 病理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生元对烧伤大鼠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梅龙 楚雍烈 +2 位作者 熊德鑫 祝晓凤 张蓉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55-457,464,共4页
目的 探讨合生元治疗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机制,为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探求新途径。方法 动态检测大鼠体内的肠道示踪菌JM109易位率和血浆中LPS水平。结果 合生元治疗组大鼠体内JM109易位率以及血浆LPS水平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结论 ... 目的 探讨合生元治疗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机制,为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探求新途径。方法 动态检测大鼠体内的肠道示踪菌JM109易位率和血浆中LPS水平。结果 合生元治疗组大鼠体内JM109易位率以及血浆LPS水平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结论 合生元能够快速补充肠道生理性厌氧菌,坚固肠粘膜外微生物屏障,阻止肠道条件致病菌和LPS经肠壁进入机体组织,对烧伤后肠源性感染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生元 治疗 烧伤 肠源性感染 细菌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道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果磊 贺光照 黄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3-405,412,共4页
目的:观察肠饲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Ⅲ°烧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GLN组(n =10)和NON-GLN(n =10)组,一周后处死动物,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移位... 目的:观察肠饲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Ⅲ°烧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GLN组(n =10)和NON-GLN(n =10)组,一周后处死动物,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移位率;取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对回肠粘膜行光镜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对大鼠回肠粘膜的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GLN组大鼠回肠粘膜的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较NON-GLN组明显增加;GLN组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及GLN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明显低于NON-GLN组。结论:提示肠道补充GLN能有效地维护严重烧伤后肠道粘膜的结构,减少细菌移位和减少内毒素进入门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烧伤 大鼠 肠道粘膜损伤 保护作用 肠粘膜结构 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