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医“木旺侮金”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探讨肝肺二脏病理传变 被引量:6
1
作者 毛娅男 赵国荣 +4 位作者 袁振仪 何宜荣 艾碧琛 肖碧跃 陈研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12-114,共3页
"木旺侮金"是中医对肝肺二脏病理联系的解释,肝木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均可传变至肺,致肺失肃降、肺阴亏虚。西医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肝肺损伤同样存在肝病传肺的病理机制。本文通过比较中西医学对肝肺二脏关系的... "木旺侮金"是中医对肝肺二脏病理联系的解释,肝木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均可传变至肺,致肺失肃降、肺阴亏虚。西医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肝肺损伤同样存在肝病传肺的病理机制。本文通过比较中西医学对肝肺二脏关系的不同理解,阐述"木旺侮金"科学内涵,为临床肝肺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旺侮金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肺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中药汤剂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祖红梅 赵鹏飞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1期72-73,共2页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汤剂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接受内科保肝、退黄、补充血浆、白蛋白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汤剂及...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汤剂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接受内科保肝、退黄、补充血浆、白蛋白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汤剂及乳果糖保留灌肠,2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NH3)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73.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临床生化指标TBIL、PTA、NH3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自制中药汤剂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改善预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汤剂 乳果糖 肝衰竭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保留灌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防治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机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巍 员克明 韩德五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 探讨甘氨酸防治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组为 :正常组、硫代乙酰胺组、甘氨酸 +硫代乙酰胺组 ,于末次染毒后 2 4h ,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血及小肠中组胺含量 ,并以Evans蓝法计算肠黏膜及肠血管通透指... 目的 探讨甘氨酸防治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组为 :正常组、硫代乙酰胺组、甘氨酸 +硫代乙酰胺组 ,于末次染毒后 2 4h ,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血及小肠中组胺含量 ,并以Evans蓝法计算肠黏膜及肠血管通透指数。结果 Gly治疗组血浆内毒素含量、血及肠组织组胺含量、肠黏膜及肠血管通透性虽高于对照组 ,但较TAA组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甘氨酸能抑制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 ,降低肠黏膜及肠血管通透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甘氨酸 防治作用 作用机制 组胺 通透指数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程度及肝组织中内毒素的分布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夏青 韩德五 陈贤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95-196,共2页
目的 观察CCl4 所致中晚期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程度及肝组织内毒素的分布。材料与方法 采用鲎三肽基质法测定腹主动脉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 ;同时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硬化组织内毒素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CCl4 所致肝... 目的 观察CCl4 所致中晚期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程度及肝组织内毒素的分布。材料与方法 采用鲎三肽基质法测定腹主动脉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 ;同时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硬化组织内毒素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CCl4 所致肝硬化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 ,尤以动脉内毒素含量增加显著 ;同时 ,大部分肝脏组织呈内毒素染色阳性 ,内毒素主要分布于变性之肝细胞浆内 ,呈中度阳性染色。结论 CCl4 所致肝硬化伴有明显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同时内毒素在肝脏内积聚。提示内毒素可直接进入肝细胞内 ,但其进入肝细胞的途径尚需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一氧化氮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文星 王锋 韩德五 《临床医药实践》 2006年第10期731-733,共3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与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体重为(260±20)g的W 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n=8)和模型组(n=32),后者又分为3 h、12 h、24 h和36 h组,每组8只,观察血浆内毒素(ET)和血...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与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体重为(260±20)g的W 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n=8)和模型组(n=32),后者又分为3 h、12 h、24 h和36 h组,每组8只,观察血浆内毒素(ET)和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血浆ET水平和血浆NO含量于造模后3 h明显升高,与SO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后各时间点逐渐增高,提示3 h开始有IETM形成,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781,P<0.01)。结论:IETM可促使血浆NO含量的增加,后者对胰腺又造成“二次打击”,加重病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急性胰腺炎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肠祛浊汤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探讨
6
作者 牛术仙 方红 +2 位作者 杜忠海 韩国华 徐庆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4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清肠祛浊汤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102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34例。三组患者均接受21 d常规临床治疗,对照组2患者加用乳果糖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清肠祛浊汤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102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34例。三组患者均接受21 d常规临床治疗,对照组2患者加用乳果糖治疗,观察组加用清肠祛浊汤结肠滴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ET)、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1的61.76%、对照组2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内毒素(0.18±0.06)EU/ml低于对照组1的(0.37±0.09)EU/ml、对照组2的(0.29±0.08)E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1β、IL-6和TNF-α分别为(50.08±15.31)、(79.22±24.76)、(9.89±3.26)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的(77.80±29.84)、(180.89±50.25)、(24.56±8.76)pg/ml和对照组2的(78.41±25.31)、(147.85±13.80)、(18.79±7.09)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祛浊汤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清肠祛浊汤 乳果糖 内毒素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克替醇保留灌肠对重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阮运河 张晓苇 游建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9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重型肝炎 拉克替醇 患者 保留灌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阳明腑实证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琦 秦大莲 熊玉霞 《北方药学》 2014年第4期76-77,共2页
阳明腑实证属于《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主要指在外感热病病程中出现的邪热内炽,又伴有腹部实证症状的一组全身性综合症候,是临床常见的症候,在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外科多种疾病状态的不同时期都可出现,不同时期表现出不... 阳明腑实证属于《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主要指在外感热病病程中出现的邪热内炽,又伴有腹部实证症状的一组全身性综合症候,是临床常见的症候,在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外科多种疾病状态的不同时期都可出现,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阳明腑实证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相关,两者之间互相促进,能够造成多器官损伤甚至衰竭,危害较大。研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阳明腑实证的分子机制,以及阳明腑实证中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改变成为热点,本文旨在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阳明腑实证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腑实证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50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国英 吴科研 王宏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年第7期32-32,共1页
[目的]通过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方法]每日灌肠1次,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20天,对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76%。[结论]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操作简单、药物... [目的]通过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方法]每日灌肠1次,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20天,对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76%。[结论]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操作简单、药物利用率高、用药安全并取得了肯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中药灌肠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逆散加减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根凤 金朝辉 罗春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78-78,共1页
急慢性肝病患者常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gutdirived endotoxemia,GET),特别是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率更高,达60%-80%。中医学典籍中虽没有相同病名,但对严重感染的晚期相关临床表现却有着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藏论... 急慢性肝病患者常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gutdirived endotoxemia,GET),特别是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率更高,达60%-80%。中医学典籍中虽没有相同病名,但对严重感染的晚期相关临床表现却有着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灵枢·五色》云:“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中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
11
作者 庄洁伟 郭辉 +1 位作者 郭文丽 汪小娟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1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ET)、T淋巴细...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ET)、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对照组IL-2、CD4^+和CD4^+/CD8^+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ET、TNF-α和CD8^+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ET水平较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乙型肝炎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沙拉嗪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12
作者 朱方擎 顾秋平 +4 位作者 蔡洪 何红梅 谢俊锋 曹德清 汤建华 《抗感染药学》 2018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研究美沙拉嗪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SPF级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5只和模型治疗组15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符合因素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12周成功后,模型... 目的:研究美沙拉嗪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SPF级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5只和模型治疗组15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符合因素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12周成功后,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美沙拉嗪灌胃后4周和16周时解剖该组大鼠,取下腔静脉血测定内毒素含量,取病变肠段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肠壁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并取其肠壁组织学做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体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测得值分别为(0.17±0.05)EU/mL,(93.78±17.59)U/L,(79.01±23.47)mg/L和(0.12±0.09)EU/mL,(48.36±17.38)U/L、(51.02±22.17)mg/L低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0.29±0.16)EU/mL,(155.25±16.10)U/L和(119.82±30.17)mg/L(P<0.05);模型治疗组大鼠体内TNF-α和IL-6水平测得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内毒素水平测得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但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治疗组大鼠肝脏组织中假小叶的形成不明显,且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纤维组织增生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轻,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模型治疗组大鼠肝脏细胞变性范围介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结论:美沙拉嗪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血中内毒素含量和TNF-α和IL-6水平,能有效保护肠黏膜,提高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沙拉嗪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晓玲 霍丽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确诊为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谷氨酰胺)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内毒素、二胺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比水平...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确诊为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谷氨酰胺)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内毒素、二胺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比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内毒素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两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比、二胺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各项数据在治疗前后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谷氨酰胺能够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肝硬化 肠黏膜屏障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肠清毒微丸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欢娜 张向磊 +1 位作者 石建美 田瑞渊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0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护肠清毒微丸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乳果糖组及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乳果糖组及护肠清毒... 目的探讨护肠清毒微丸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乳果糖组及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乳果糖组及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自肝衰竭造模后分别灌胃给予0.81 g/(kg·d)乳果糖及3.4、6.8、13.5 g/(kg·d)护肠清毒微丸,均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12 h,收集各组尿液及血液标本。观察各组给药过程中一般状况,统计肝衰竭造模后第28天各组死亡情况。检测血清ALT、AST、PA、TBIL,血浆内毒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8、IL-10,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尿乳果糖/甘露醇(L/M)。结果正常对照组处理过程中精神状态好,体质量增加较快;其他组造模过程中毛发凌乱、无光泽,饮食量少,活动少,甚至呼吸急促、球结膜水肿、死亡;护肠清毒微丸各组及乳果糖组随着灌胃给药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逐渐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至肝衰竭造模后第28天,模型组死亡率高于其他各组,护肠清毒微丸中剂量组死亡率高于乳果糖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升高,血清PA、PTA水平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及乳果糖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降低,血清PA、PTA水平均升高;与乳果糖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降低,血清PA、PTA水平均升高;组间比较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组血清TNF-α、IL-1、IL-6、IL-8、IL-10、D-乳酸、DAO及尿L/M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及乳果糖组均降低;与乳果糖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均降低;组间比较P均<0.05。护肠清毒微丸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均较低、中剂量组显著(P均<0.05)。结论护肠清毒微丸可抑制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纠正肠黏膜通透性、稳定内环境、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等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护肠清毒微丸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纤维化因子在肝硬化进程中动态变化的研究
15
作者 牛春红 韩德五 +1 位作者 刘近春 赵元昌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 深入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诱发的细胞因子IL 10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本室建立的以复合因子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对血浆IL 10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肝硬化形成进程中血浆内毒素水平与... 目的 深入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诱发的细胞因子IL 10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本室建立的以复合因子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对血浆IL 10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肝硬化形成进程中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均渐进性升高 ,血浆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在第 5周前随肝纤维化进程逐渐增高 ,待至第 5周开始IL 10逐渐下降 ,到第 8周末降至最低。肝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第 4周末肝组织中每 10 0个肝细胞中含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第 8周末。结论 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随着肝内炎症反应的消退 ,IL 10已不再发挥其抗纤维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白细胞介素10 大鼠 实验研究 抗纤维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部分切除后枯否细胞对机体的保护机制
16
作者 米俊杰 许翠萍 韩德五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931-934,共4页
目的观察肝部分切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CD14基因表达及血浆TNF-α产生的变化,探讨枯否细胞保护机体的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肝大部... 目的观察肝部分切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CD14基因表达及血浆TNF-α产生的变化,探讨枯否细胞保护机体的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肝大部分切除组(PH组)。测定NC组(0h)及PH组术后6h,12h,24h,36h,48h,72h,120h,168h时血浆内毒素。(ET)、TNF-α浓度,同时用RT-PCR方法观察残余肝组织LBP mRNA、CD14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PH组大鼠血浆ET浓度在肝大部分切除后6-72h显著高于NC组,尤其是12h、48h(P<0.01),72h后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H组TNF-α在术后6h一过性上升后迅速下降,在72h降到最低,与血浆ET变化无相关。NC组及PH组肝组织均未见LBP mR-NA表达。与NC组比较,PH组CD14mRNA的表达在6-12h和36-120h时明显下调(P<0.05),与血浆中ET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肝组织中CD14基因表达的下调和LBP基因的不表达可能是枯否细胞对机体的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部分切除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脂多糖结合蛋白 CD14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种引导法置鼻-空肠肠管作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比较
17
作者 宋勇罡 王崇高 邾根栩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0期1484-1485,共2页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行早期肠内营养目前已成为共识E川,经鼻一空肠肠管肠内营养因能够减少肠内胰腺分泌液,减少肠细菌移位,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早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置管方法目前有盲置法、胃镜及x线引导法等,置管方法...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行早期肠内营养目前已成为共识E川,经鼻一空肠肠管肠内营养因能够减少肠内胰腺分泌液,减少肠细菌移位,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早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置管方法目前有盲置法、胃镜及x线引导法等,置管方法不同营养支持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也不一样。盲置法因导管置人位置不确切目前已基本不采用。胃镜和X线引导置人方法各有利弊。本文比较两种不同置管方法对其早期肠内营养疗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急性胰腺炎 营养疗效 引导法 肠管 空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急性重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失代偿期182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志民 鲁朝学 +4 位作者 黄新 李秀兰 高翔 高虹 李玉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期56-58,共3页
目的:应用综合方案治疗18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营养支持,纠正内环境失衡,补充血浆蛋白等疗法;结肠途径治疗采用系统清洗结肠,口服和结肠内注入乳果糖及氨基糖甙类抗菌素,预防和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应用综合措... 目的:应用综合方案治疗18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营养支持,纠正内环境失衡,补充血浆蛋白等疗法;结肠途径治疗采用系统清洗结肠,口服和结肠内注入乳果糖及氨基糖甙类抗菌素,预防和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应用综合措施治疗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应用传统方案加左卡尼汀治疗肝性脑病。结果:176例次消化道症状及乏力明显改善,腹水消除或明显减少,发热者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性腹水者感染控制;84例次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成功,19例次肝性脑病患者意识障碍明显改善,肝功能、胆红素、凝血四项等指标明显好转或正常。结论:本文的治疗方法继承了传统疗法的优点,又有新的突破,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失代偿 综合治疗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左卡尼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第37卷主题词索引
19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I0001-I0008,共8页
关键词 大鼠海马 实验研究 再灌注损伤 再灌流损伤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心肌保护 CDNA mRNA 高效液相色谱法 脾淋巴细胞 线粒体 粒线体 临床观察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小鼠 小家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