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大鼠小肠微绒毛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任卫英 张顺财 +1 位作者 涂传涛 周康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分为2组: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组(n=22)和肝硬化不伴内毒素血症组(n=18),另取2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小肠黏膜在光镜和...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分为2组: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组(n=22)和肝硬化不伴内毒素血症组(n=18),另取2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小肠黏膜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果光镜下观察到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的大鼠小肠绒毛明显缩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观察到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的大鼠小肠壁超微结构明显受损,紧密连接缺失,细胞间隙扩大,肝硬化不伴内毒素血症大鼠的小肠绒毛形态以及超微结构与正常大鼠相比没有明显改变。结论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损伤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小肠黏膜形态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任大宾 韩德五 赵元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90-892,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硫代乙酰胺 (TAA)染毒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 ;应用酶荧光法测定动脉血酮体 (乙酰乙酸、β -羟基丁酸 )浓度及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 ;采用结肠切除术并观察血浆...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硫代乙酰胺 (TAA)染毒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 ;应用酶荧光法测定动脉血酮体 (乙酰乙酸、β -羟基丁酸 )浓度及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 ;采用结肠切除术并观察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移换酶 (ALT)活性的变化。结果 :TAA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清ALT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动脉血酮体比 (AKBR)降至 0 4以下 ,动脉血中总酮体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切除结肠的TAA染毒组大鼠未发生内毒素血症 ,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显著高于TAA组 (P <0 0 1) ,血清ALT活性虽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但显著低于TAA组 (P <0 0 1)。结论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损伤肝脏能量代谢 ,使肝脏代谢和功能发生严重障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能量代谢 大鼠 急性肝衰竭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大鼠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鑫 韩德五 +3 位作者 许瑞龄 李素红 吴惠文 赵元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2-498,共7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代谢综合征(MS)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是3月正常对照组(3C)、3月高糖高脂组(3H)、6月正常对照组(6C)、6月高糖高脂组(6H)、9月正常对照组(9C)、...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代谢综合征(MS)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是3月正常对照组(3C)、3月高糖高脂组(3H)、6月正常对照组(6C)、6月高糖高脂组(6H)、9月正常对照组(9C)、9月高糖高脂组(9H)、12月正常对照组(12C)和12月高糖高脂组(12H)。测定血浆脂多糖(LPS)、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脂肪组织、肝组织和胰腺组织CD68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组织、胰腺组织中JNK1、p-JNK1、NF-κB p65、IκB、GRP7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阶段高糖高脂组的大鼠血清LPS、TNF-α、CRP、MCP-1、FPG、FINS和HOMA-IR的水平都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阶段高糖高脂组大鼠的脂肪组织、肝组织和胰腺组织CD6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随时间推移加重;各阶段高糖高脂组的大鼠肝组织p-JNK1、NF-κBp65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而IκB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高糖高脂组的大鼠胰腺组织p-JNK1和NF-κB p65的表达于第6个月开始升高,第9个月、第12个月达到高峰,而IκB的表达也于第6个月开始降低。结论:IETM可能在MS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F-κBJNK和GRP78信号可能参与了上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代谢综合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P78在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发心脏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丽丽 吕敏丽 +8 位作者 张慧英 王黎敏 田小霞 贾建桃 冀菁荃 来丽娜 宋丽华 韩德五 JI Cheng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发心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51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4周组、6周组、8周组和同期正常对照组。于第8周检测大鼠心功能;检测各组心肌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发心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51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4周组、6周组、8周组和同期正常对照组。于第8周检测大鼠心功能;检测各组心肌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水平;甲苯胺蓝染色和van Giesan染色分别观察心肌细胞数量的变化和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GRP78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肝硬化病程进展:(1)肝硬化8周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LV dp/dtmax)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2)心肌组织中TNF-α、MDA、CVF、GRP78蛋白和HIF-1α蛋白水平均逐渐升高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模型各组心肌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分别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同型半胱氨酸(Hcy)、TNF-α、GRP78和MDA呈显著正相关(P<0.05);(5)GRP78蛋白分别与HIF-1α、Hcy、MDA、ALT和CVF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大鼠伴发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内质网应激和GRP78表达增加,后者可能是引起心肌重构、导致心脏功能变化的关键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糖调节蛋白78 心肌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肝损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理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春妍 杨世忠 江海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9-111,共3页
探讨急性肝损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理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mg/kg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取回肠内容物、肝、脾、淋巴结作细菌培养,检测血浆及回肠内容物内毒素... 探讨急性肝损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理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mg/kg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取回肠内容物、肝、脾、淋巴结作细菌培养,检测血浆及回肠内容物内毒素含量。行血浆D-乳酸的检测。取肝脏和回肠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TAA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后,血浆及回肠内容物内毒素水平上升明显(P<0.01),血浆TNF-α含量升高明显(P<0.01),且与内毒素水平升高呈正相关(P<0.01)。同时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移位。回肠病理所示肠绒毛明显变短、破坏、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因此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结构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肠道细菌移位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可直接或通过诱导TNF-α加重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陶亮 龚环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9-144,共6页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主,而国外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当机体...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主,而国外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当机体发生肝硬化时,由于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内毒素灭活功能减退等原因导致肠道的细菌及其相关产物(如内毒素)突破肠道屏障,从肠道转移到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肠外器官,从而形成细菌移位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进入循环系统的内毒素又可以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害,促进门静脉高压形成,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 发生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D14的水平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郑瑞丹 饶日春 +1 位作者 徐忠玉 杨铮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06-407,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中sCD14的水平与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以ELISA法检测60例慢乙肝患者血清sCD14和TNF-(水平,同时,应用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并将三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中sCD14的水平与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以ELISA法检测60例慢乙肝患者血清sCD14和TNF-(水平,同时,应用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并将三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轻度慢乙肝(A组)患者血清sCD14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慢乙肝(B组)和重度慢乙肝(C组)sCD1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慢乙肝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血清中sCD14s为(4.8±2.3)(g/ml,而无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其sCD14为(2.9±1.9)(g/ml,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 P<0.01)。A组患者血清中sCD14水平为(3.0±1.7)(g/ml,而TNF-(为(4.69±2.75)ng/ml,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γ= 0.76,P>0.05);而B组和C组其sCD14水平分别为(5.2±2.1)(g/ml和(6.9±3.4)(g/ml,TNF-(分别为(9.48±6.15)ng/ml和(14.23±8.29)ng/ml,B组、C组的sCD14水平分别与自身组TNF-(有显著相关性(γ=0.87,P<0.01;γ=0.91,P<0.01)。结论 慢乙肝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sCD14水平显著升高,说明sCD14水平可显著提高慢乙肝患者对内毒素的敏感性,LPS与sCD14结合,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从而损伤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SCD14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功能衰竭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09-311,共3页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资料显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35%~65%伴有IETM的发生,重症肝炎患者IETM的出现率为70%~100%,肝硬化则达79%,由此可见,肝损伤时容易形成IET...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资料显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35%~65%伴有IETM的发生,重症肝炎患者IETM的出现率为70%~100%,肝硬化则达79%,由此可见,肝损伤时容易形成IETM.而IETM形成后,进入肝脏的内毒素又可引起肝细胞的一系列损伤反应,使肝损伤不断加重,最后走向肝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功能衰竭 病毒性肝炎患者 IETM 肝炎患者 损伤反应 肝损伤 出现率 肝硬化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防治 被引量:26
9
作者 林敏西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4-77,共4页
关键词 肝病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防治 益生菌 消化道选择性去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开灵对脑出血大鼠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晨 张允岭 +6 位作者 常富业 刘雪梅 王新祥 郑宏 陶冶 闫妍 黄启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8期1724-1726,共3页
目的:探讨利开灵对脑出血后大鼠体内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Rosenberg法改良后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根据脑出血不同时点(12h、24h、48h和72h)分为4组,每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利开灵组,观察利开灵对... 目的:探讨利开灵对脑出血后大鼠体内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Rosenberg法改良后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根据脑出血不同时点(12h、24h、48h和72h)分为4组,每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利开灵组,观察利开灵对肠组织相应病理改变的影响,并用终点显色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LPS)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浆LPS各时点均明显升高,在48h达高峰(P<0.01);血清TNF-α、IL-1β升高,均在24h达高峰(P<0.01)。同时发现利开灵可明显改善肠组织病理形态损伤,下调血浆LPS以及血清TNF-α、IL-1β过高表达。结论:脑出血大鼠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利开灵对其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这对改善脑出血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开灵 脑出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文伟 詹乐恒 寇治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3-244,共2页
以梗阻性黄疸 (OJ)和胆囊结石患者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探讨梗阻性黄疸是否影响消化道粘膜屏障功能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分光光度法监测外周血中二胺氧化酶 (DAO)和内毒素 (ET)的活性。与正常组比较 ,术前梗阻性黄疸组的DAO活性明显升高... 以梗阻性黄疸 (OJ)和胆囊结石患者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探讨梗阻性黄疸是否影响消化道粘膜屏障功能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分光光度法监测外周血中二胺氧化酶 (DAO)和内毒素 (ET)的活性。与正常组比较 ,术前梗阻性黄疸组的DAO活性明显升高 (t=3.176 ,P <0 0 0 1) ;而术前胆囊结石组与正常人DAO活性差异无显著性(t=0 .0 0 77,P >0 0 5 )。梗黄组术前DAO活性明显高于术后 (t=3.86 2 3,P =0 .0 114 )。梗黄组和胆囊结石组术前、术后的DAO、ET活性分别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但梗黄组的ET含量术后较术前升高 (P <0 0 5 )。相关分析表明梗黄组术前的DAO与ET相关 ,相关系数为r=0 .74 7,P <0 0 1。梗阻性黄疸所致的消化道粘膜屏障功能异常可能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梗阻性黄疸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二胺氧化酶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肝炎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晓云 李雪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88-391,共4页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重型肝炎患者 IETM 临床观察 肝脏疾病 动物研究 实验性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
13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病 发病机制 书刊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术前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对血液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江 肖颖彬 王仙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肠道菌群和循环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连续住院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 2 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 ,...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肠道菌群和循环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连续住院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 2 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 ,即饮食准备和清洁灌肠 ;处理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口服妥布霉素、大蒜素和乳果糖。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 4个时相点内毒素水平。结果 经历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5 )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能减少肠道革兰阴性菌群数量和降低血液内毒素水平 (P <0 .0 5 ) ,血常规、肝酶谱、体温等数据结果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是去除肠道潜在致病菌、预防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体外循环 肠道菌群 肠道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调节蛋白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瑞丹 饶日春 +3 位作者 林福地 徐忠玉 张阳根 张闽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2-214,共3页
探讨内毒素结合蛋白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LBP)、杀菌性 /通透性增加蛋白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protein、BPI)及可溶性sCD14 (solubleCD14、sCD14 )水平在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探讨内毒素结合蛋白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LBP)、杀菌性 /通透性增加蛋白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protein、BPI)及可溶性sCD14 (solubleCD14、sCD14 )水平在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 ,检测 2 4例慢重肝患者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LBP、BPI和sCD14的水平 ,并以 10例献血员和 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慢重肝患者在早期、中期、晚期 ,其血中LPS、LBP、BPI和sCD1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慢乙肝患者及献血员 ;慢重肝死亡者其LPS、LBP、BPI和sCD14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 ;慢重肝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 ,LBP/BPI比值增大。慢重肝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 ,高水平的LBP和sCD14及相对不足的BPI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内毒素调节蛋白 临床意义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可溶性CD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性清除肠源性内毒素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向勇平 崔辉 +4 位作者 刘丹 于杰 周立冬 杨建明 刘爱兵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本课题组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运用阑尾结扎穿孔的方法建立犬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进行灌流治疗。实验过程中选取多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采血检测内毒素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目的探究本课题组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运用阑尾结扎穿孔的方法建立犬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进行灌流治疗。实验过程中选取多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采血检测内毒素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灌流吸附1、2 h后内毒素含量为(0.49±0.22)、(0.034±0.00)Eu/mL,与灌流开始(7.25±1.18)Eu/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灌流2 h后平均清除率R=99.52%。灌注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指标均有所下降,与灌流开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灌流过程中犬的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本课题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能高效清除实验犬血液中内毒素并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液灌流 亲和吸附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预防肠源性感染的研究
17
作者 余江 王仙园 +4 位作者 肖颖彬 刘晓利 刘梅 朱学敏 王慧春 《护理研究》 2004年第11期1905-1907,共3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 (SDD)对体外循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病人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病人 2 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DD组 ,对照组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 ,即饮食准备和清洁灌肠 ;SD... [目的 ]探讨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 (SDD)对体外循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病人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病人 2 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DD组 ,对照组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 ,即饮食准备和清洁灌肠 ;SDD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干预。检测两组病人肠道菌群、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结果 ]体外循环后病人体内内毒素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1)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能减少肠道革兰氏阴性菌群数量和降低体内内毒素水平 (P <0 .0 5 )。 [结论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是去除肠道潜在致病菌、预防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有效肠道准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体外循环 肠道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82
18
作者 邱萍 李相 +4 位作者 孔德松 曾善静 祖亚威 王允 潘苏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0-163,共4页
随着酒精性肝病(ALD)发病率逐年增长,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AL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以往主要集中在乙醇代谢过程引起氧化应激和谷胱甘肽耗竭、营养不良、内毒素激活枯否细胞而引起相关炎... 随着酒精性肝病(ALD)发病率逐年增长,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AL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以往主要集中在乙醇代谢过程引起氧化应激和谷胱甘肽耗竭、营养不良、内毒素激活枯否细胞而引起相关炎症上。最新研究发现,脂代谢、肝再生和凋亡、肝脏抗氧化等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肠道菌群紊乱、细胞因子、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参与ALD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将目前有关ALD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自然病程研究、流行现状和其它影响因素,对ALD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氧化应激 脂质过氧化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对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惠文 韩德五 +3 位作者 许瑞龄 周鑫 王锋 赵元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2-307,共6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长期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IR)及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甘氨酸对其的保护机制。方法:模型组大鼠以8%果糖水喂养,干预组给予8%果糖+1%甘氨酸水喂养。每月检测体重及收缩压。8个月后,检测...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长期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IR)及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甘氨酸对其的保护机制。方法:模型组大鼠以8%果糖水喂养,干预组给予8%果糖+1%甘氨酸水喂养。每月检测体重及收缩压。8个月后,检测血糖、血脂、糖耐量及血浆内毒素(LPS)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胰岛素、血浆及皮层促炎因子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Western blotting测定皮层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蛋白的表达;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认知功能。结果:模型组在第3月~第6月体重增长明显,第3月后收缩压明显升高;甘氨酸在第4月和第6月显著降低模型组体重增长,第4~第6月降低收缩压的升高。甘氨酸部分改善模型组血脂和糖耐量异常,降低血浆LPS、血浆胰岛素、HOMA-IR、血浆和皮层促炎因子水平。此外,甘氨酸还明显改善模型组皮层胰岛素信号转导蛋白的异常表达及认知功能损害。结论:长期高果糖饮食诱导大鼠发生外周及中枢的IR,同时伴有IETM和轻度炎症;甘氨酸通过减轻IETM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IR和认知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Aβ沉积与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锋 韩柏 +2 位作者 郭建红 李文星 韩德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和AlCl3,连续90d,制备AD大鼠模型。给药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模型大鼠学...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和AlCl3,连续90d,制备AD大鼠模型。给药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D模型大鼠脑组织Aβ的表达。结果: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脑组织Aβ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AD模型大鼠脑内炎症及脑组织Aβ表达水平升高是导致其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脂多糖类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