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胥子玮 李幼生 +2 位作者 刘标 王剑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1-234,共4页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肠外营养(PN)相关肝损害(PNALD)的患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建立有效的小鼠模型。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小鼠正常饮食、颈静脉置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等渗盐水;模型组小鼠禁食后颈静脉置管,用微量泵...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肠外营养(PN)相关肝损害(PNALD)的患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建立有效的小鼠模型。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小鼠正常饮食、颈静脉置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等渗盐水;模型组小鼠禁食后颈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输注PN液。1周后比较两组小鼠体重变化,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和胆固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肝组织在光镜下可见广泛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主要集中于中央静脉周围。脂肪变性评分为(3.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分。结论:模型组小鼠与成人PNALD病人初期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相似,可用于该病的患病机制,药物治疗疗效以及具体机制的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胆汁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逆转肠外营养所致肝损害的实验室观察 被引量:24
2
作者 胥子玮 李幼生 +3 位作者 王剑 吴波 李元新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从临床实验室和组织学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成人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PNALD)的作用。方法:选取15例长期行PN导致胆汁淤积(直接胆红素≥34μmol/L)的成人短肠综合征病人。动态观察病人应用ω-3PUFA前和治疗1个月内肝... 目的:从临床实验室和组织学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成人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PNALD)的作用。方法:选取15例长期行PN导致胆汁淤积(直接胆红素≥34μmol/L)的成人短肠综合征病人。动态观察病人应用ω-3PUFA前和治疗1个月内肝功能和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变化。同时行肝穿刺活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肝组织学改变。结果:ω-3PUFA治疗1个月后,80%(12/15)病人直接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所有病人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游离脂肪酸谱均得到改善,从肝组织学上亦证实了这种效果。结论:ω-3PUFA能很好地逆转成人PNALD,并改善病人的血脂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鱼油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综合征 胆汁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油脂肪乳对全肠外营养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泊 王涛 +3 位作者 丁洪亮 沈颖 宋岳祥 邵幼姿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9-373,共5页
目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脂肪乳对全肠外营养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取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TPN组、观察组1(TPN+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2(TPN+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FOLE)组,每组6只。分别在给药第1、3、7... 目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脂肪乳对全肠外营养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取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TPN组、观察组1(TPN+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2(TPN+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FOLE)组,每组6只。分别在给药第1、3、7、14天后取血清检测ALT、AKP、γ-GT、TBIL、TBA。第14天取血后处理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FOLE组ALT、AKP、γ-GT、TBIL、TBA水平均显著低于TPN组(P<0.01),AKP、γ-GT、TBIL水平与TPN+还原型谷胱甘肽组相比,有显著区别(P<0.05)。结论:鱼油脂肪乳可有效减少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脂肪乳 还原型谷胱甘肽 丙氨酰谷氨酰胺 营养相关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蔡威 汤庆娅 吴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14-1217,共4页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自1985年起,围绕新生儿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①分析我国新生儿血清氨基酸代谢特点,成功研制国内首个小儿专用型静脉氨基酸制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②通过静息能量代谢测定发现正常新生儿能量消耗值低于公式预计值,据此在国内外首次提出60~80 kcal/(kg.d)这一新生儿肠外营养能量推荐量(较传统值降低30%),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③临床推广并培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率先开展经空肠穿刺造口术和经皮内镜胃造口术,完善肠内与肠外营养输注的新途径;④发现氧化应激线粒体凋亡途径是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重要作用机制,并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层面证实谷氨酰胺对肠外营养相关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课题组还成功实施了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目前已成功救治来自全国各地共46例患儿,其中1例患儿剩余小肠仅25 cm。2005年和2010年,课题组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分别制定了《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和《中国儿科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为国内儿科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提高了临床营养的实践水平。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营养支持 能量代谢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