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LCPL征象对胃黏膜高危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喜鹏 潘惠琳 +8 位作者 吴林育 侯永英 刘琴 马强 秦修远 刘凯军 王斌 陈东风 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7-416,共10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LBC)包绕的乳头状区域(LBC capsuling papillary lesion,LCPL)征象在高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 目的探讨内镜下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LBC)包绕的乳头状区域(LBC capsuling papillary lesion,LCPL)征象在高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检查及活检的314例患者(共352块活检样本)。采用HE染色及高铁二胺-阿尔新蓝(high iron diamine-alcian blue,HID-AB)染色(诊断高危肠化的金标准)检查样本的组织学类型及肠化类型,并据此将样本分为慢性炎症组、低危肠化组、高危肠化组、高-中分化肠型胃癌组、低分化肠型胃癌组。结合活检部位内镜下图像,统计分析LCPL在各组中的阳性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CPL征象与高危肠化的关系,以及与LCPL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评价LCPL对高危肠化的诊断效能。结果LCPL征象在高危肠化组的阳性率达75.7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PL与高危肠化密切相关(OR=30.286,95%CI:13.528~67.804,P<0.001)。LCPL征象诊断高危肠化的灵敏度为69.84%、特异度为93.75%、约登指数为0.636、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73~0.857);除灵敏度指标外,上述各诊断效能参数均显著优于诊断肠化与否的传统内镜下征象LBC(P均<0.001)。并且,LCPL征象的判别不易受到患者年龄(OR=1.130,95%CI:0.709~1.800,P=0.607)、病变部位(胃角:OR=2.360,95%CI:0.732~7.613,P=0.151;胃窦:OR=2.257,95%CI:0.756~6.744,P=0.145)、是否合并消化性溃疡(OR=1.085,95%CI:0.208~5.652,P=0.923)等因素的影响;94.12%的阳性、66.94%的阴性LCPL征象可在3 s内被快速识别(OR=4.536,95%CI:1.372~14.997,P=0.013)。结论内镜下LCPL征象在诊断胃黏膜高危肠化中有较好效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胃癌 内镜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内镜中识别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能: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林 刘喜 +4 位作者 程浩 周金池 马鹏 窦维佳 刘震雄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335-1345,共11页
目的:旨在系统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内镜诊断模型(Intelligence-assisted endoscopic diagnosis model based on deep learning,DL-IEDM)对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 目的:旨在系统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内镜诊断模型(Intelligence-assisted endoscopic diagnosis model based on deep learning,DL-IEDM)对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及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DL-IEDM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研究。纳入的研究根据诊断准确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2进行质量评价,通过Rev Man 5.4、Meta-Disc1.4和Stata17.0软件计算合并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等诊断效能评价指标,并和内镜医师的诊断性能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的13项研究中,总共图片14447张,其中萎缩性胃炎的图片为6985张,肠上皮化生的图片为1073张。Meta分析后DL-IEDM诊断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93(95%CI,0.91~0.94)、0.90(95%CI,0.86~0.93)、9.2(95%CI,6.5~13.2)、0.08(95%CI,0.07~0.10)、111(95%CI,71~174),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6(95%CI,0.94~0.97)。经过亚组和回归分析发现(1)DL-IEDM在内镜中识别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AUC值分别为0.96(95%CI,0.94~0.97)、0.95(95%CI,0.93~0.97),两者无显著差异性;(2)使用白光内镜图像构建的DL-IEDM在识别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性能优于使用图像增强内镜构建的DL-IED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53,P<0.05);3)内镜视频参与模型的训练或验证可提高DL-IEDM的诊断性能(χ^(2)=7.47,P<0.05)。最后,将DL-IEDM的AUC值与内镜专家和内镜初学者的AUC值进行相互比较发现,DL-IEDM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内镜专家和内镜初学者(AUC=0.96,AUC=0.91,AUC=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61,P<0.001和Z=9.265,P<0.0001)。结论:DL-IEDM对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除此之外,DL-IEDM可以显著提高内镜医师的诊疗水平,尤其是内镜初学者。然而,为了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在临床得到更为全面的推广应用,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内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巨噬细胞M2极化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3
作者 张伟健 李俊怡 +7 位作者 李诗婷 周荻书 洪欣欣 许艺飞 蔡甜甜 潘华峰 李海文 郭绍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3-2345,共13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2极化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数据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及免疫荧光等...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2极化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数据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及免疫荧光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枢纽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免疫浸润及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巨噬细胞M2极化标记物CD68^(+)CD163^(+)(P=0.0394)、CD68^(+)CD206^(+)(P=0.002)在IM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且M2型巨噬细胞在IM组的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IM相关标记基因(CDX1、MUC2、TFF3)与巨噬细胞M2极化标志物(CD209、ARG1、MSR1、STAT3、IL32、SELENOP)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与羧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有机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分子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最后筛选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枢纽差异基因7个,分别为TRAF1、TNFRSF12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36味,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21类,其中清热解毒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和活血止痛药等。结论巨噬细胞M2极化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IM病理的发生及发展过程,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7个枢纽基因(TRAF1、TNFRSF12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和IM特异性分子CDX1、MUC2、TFF3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从巨噬细胞M2极化出发有望成为临床防治IM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巨噬细胞M2极化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中药预测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途径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4
作者 张伟健 吴钰淇 +6 位作者 李海文 宋书雅 周荻书 洪欣欣 许艺飞 郭绍举 潘华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4-452,共9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NETs相关数据集,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及基因相关性分析获...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NETs相关数据集,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及基因相关性分析获得IM与NETs共表达的关键基因集;采用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NETs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关键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共筛选出6个IM与NETs形成相关的共表达的差异基因,分别为THBD、HDAC9、FGA、AQP9、DECR1和PIK3CD,这些基因与NETs的3个标记性蛋白(NE、PADI4、MPO)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功能主要富集在呼吸爆发与防御反应、纤维蛋白溶解等生物学过程上;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112味,按照功效可归为34类,其中清热解毒类中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补气药等。结论在IM的病理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存在NETs,靶标基因NE和THBD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通过NETs通路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其可能通过抑制NETs的形成,从而减缓IM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中药预测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衰老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5
作者 张伟健 李诗婷 +7 位作者 李俊怡 陈楠 罗柳茹 洪欣欣 许艺飞 潘华峰 李海文 郭绍举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80-3687,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法分析CS与IM的相关性;通过Coremine Medical平台映射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并对其功效及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免疫浸润分析显示肠上皮化生组中浆细胞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5 4)。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CS共表达的80个核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NAD生物合成过程、细胞命运和癌症的转录失调等CS相关通路上。提取出IM与CS共表达的10个枢纽基因(CEBPA、LGALS3、ANPEP等),枢纽基因与IM相关标志基因表达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中药预测分析共映射出用于治疗IM的潜在中药56味,涉及经脉11条,其中紫草出现的频次最高(2次);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33类,其中息风止痉药出现频次最高(6次),其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均为4次)。结论:CS介导的慢性持续性炎症促进IM发生发展,IM与CS共表达的枢纽基因可能通过激活炎症相关CS,从而与IM特异性标记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促进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有效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胃癌前病变 细胞衰老 慢性炎症反应 炎-癌转化 差异基因 中药预测 健脾化瘀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肠上皮化生的潜在致病基因
6
作者 裴蓓 张艺 +5 位作者 魏思源 梅语 宋标 董港 温子昂 李学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949,共9页
目的探讨肠上皮化生(IM)的潜在关键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022年1月~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就诊的21例IM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21例健康受试者。对所有参与者均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收集胃组织样本进行... 目的探讨肠上皮化生(IM)的潜在关键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022年1月~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就诊的21例IM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21例健康受试者。对所有参与者均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收集胃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以筛选疾病相关差异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其生物学功能。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通过转录组学测序,最终获得了1373个差异基因,其中827个上调的mRNA和546个下调的mRNA。根据差异基因的显著性与平均表达量对其进行了排序,从中选取了6个前20的上调基因进行验证,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AGMAT、CCL25、FABP1、CDX1、SPINK4和MUC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AGMAT、CCL25、FABP1、SPINK4、CDX1和MUC2可能是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参与了IM的发生、发展,对疾病的预测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致病基因 转录组学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癌旁和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肠上皮化生检测 被引量:9
7
作者 高社干 冯笑山 +8 位作者 马保根 范宗民 高珊珊 何欣 郭花芹 王启鸣 郭瑞锋 吴会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癌旁组织及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肠上皮化生(IM)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艾显蓝-雪夫(AB-PAS)和高铁二胺-艾显兰(HID-AB)黏液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河南贲门癌高发区70例贲门癌癌旁组织和320例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 目的:探讨贲门癌癌旁组织及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肠上皮化生(IM)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艾显蓝-雪夫(AB-PAS)和高铁二胺-艾显兰(HID-AB)黏液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河南贲门癌高发区70例贲门癌癌旁组织和320例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中的IM进行检测。结果:贲门癌癌旁组织的IM检出率38.5%(27/70),高于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组织中的IM检出率4.4%(14/320)(χ2=71.3945,P<0.01)。贲门癌癌旁组织IM不完全型占92.6%(25/27),完全型IM占7.4%(2/27);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的IM不完全型占7.1%(1/14),完全型IM占92.9%(13/14);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157,P<0.01)。贲门癌旁组织的IM大肠型占59.2%(16/27),小肠型占40.8%(11/27);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的IM小肠型占92.9%(13/14),大肠型占7.1%(1/14);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73,P<0.01)。结论:IM可能是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癌前病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完全型和大肠型IM可能是贲门癌前病变的独特组织学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肠上皮化生 癌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鹏 王拥军 +4 位作者 孙明炯 张娜娜 张澍田 王凤云 唐旭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679-683,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146例白光内镜怀疑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醋酸喷洒组(76例)和内镜下美兰喷洒组(70例),分别采用0.2%美兰溶液或1∶4的上...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146例白光内镜怀疑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醋酸喷洒组(76例)和内镜下美兰喷洒组(70例),分别采用0.2%美兰溶液或1∶4的上海白醋进行胃黏膜喷洒,可疑部位活检,进行病理评价。结果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0.2%美兰喷洒后,表现为蓝色着色,与周围黏膜比较,分界清楚;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醋酸喷洒后表现为黏膜白斑,病变区域较喷洒前显示得更为清楚。内镜下醋酸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6%(55/65)、90.9%(10/11);内镜下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8%(48/58)、100%(12/12),与病理诊断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内镜下醋酸喷洒和内镜下美兰喷洒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分别为73.7%(56/76)和68.6%(4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醋酸与美兰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美兰染色优于醋酸染色(P=0.009)。结论内镜下醋酸与美兰染色都有助于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美兰染色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优于醋酸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 美兰 肠上皮化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癌旁组织肠上皮化生检测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俊宽 王立东 +11 位作者 焦新英 李吉林 吕晓东 孙哲 吴会芳 江亚南 刘小莉 郭涛 王苒 何欣 范宗民 高珊珊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GCA)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显蓝-雪夫试剂染色和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2种方法分析408例河南GCA高发区GCA癌旁组织IM的分布特征。结果: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2%(130/408)... 目的:探讨贲门癌(GCA)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显蓝-雪夫试剂染色和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2种方法分析408例河南GCA高发区GCA癌旁组织IM的分布特征。结果: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2%(130/408),Ⅰ、Ⅱ和Ⅲ型IM所占比例分别为65%、16%和19%,Ⅰ型多于其他2型(χ2=86.146,P<0.05)。IM伴不典型增生的比例(88%)高于伴慢性浅表性胃炎(13%)和慢性萎缩性胃炎(30%)(P<0.05)。结论:GCA癌旁IM的发生率随癌前病变的加重逐渐升高,提示其可能是一种重要的GCA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肠上皮化生 癌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溃疡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洪军波 汪安江 +1 位作者 祝荫 吕农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对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肠化的影响。方法:纳入胃镜下表现为单纯糜烂性胃炎(EG)和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EGDU)的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癌前病变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G和EGDU连续患者7 832和1 224例,...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对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肠化的影响。方法:纳入胃镜下表现为单纯糜烂性胃炎(EG)和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EGDU)的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癌前病变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G和EGDU连续患者7 832和1 224例,EGDU患者上腹痛、腹胀、反酸及上腹部烧灼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EG患者,P<0.05。EGDU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EG患者,92.9%vs.89.1%,P=0.000。EGDU发生肠化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EG,26.7%vs 46.7%,P=0.000。然而,2组间发生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GDU发生肠化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EG,提示DU可能为肠化发生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糜烂性胃炎 十二指溃疡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胆囊炎肠上皮化生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海刚 曾韵洁 +2 位作者 李健兴 沈溪明 董书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探讨慢性胆囊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与胆囊结石和不典型增生的关系。对 1339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 39 96 %和 0 97% ;慢性胆囊炎的肠上皮化生至少可以分为结肠型、小肠型和混合型三种 ;肠... 探讨慢性胆囊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与胆囊结石和不典型增生的关系。对 1339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 39 96 %和 0 97% ;慢性胆囊炎的肠上皮化生至少可以分为结肠型、小肠型和混合型三种 ;肠上皮化生尤其是结肠型与不典型增生有密切的关系 ;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癌旁和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笑山 高社干 +9 位作者 马保根 何欣 范宗民 高珊珊 郭花芹 王启鸣 郭瑞锋 贺新伟 吴会芳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癌旁与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肠上皮化生(IM)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70例贲门癌癌旁IM与320例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IM组织中p53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 目的:探讨贲门癌癌旁与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肠上皮化生(IM)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70例贲门癌癌旁IM与320例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IM组织中p53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无症状人群贲门黏膜活检标本中IM检出率4.4%(14/320),低于贲门癌癌旁组织中的38.6%(24/70)(P<0.01)。癌旁IM组织中p53蛋白高表达率高于无症状人群IM(χ2=8.7840,P<0.01),但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88,P>0.05)。结论:贲门癌癌旁IM可能更易发生基因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肠上皮化生 免疫组化 P53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证候要素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志玲 周薇 +6 位作者 尚青青 王冬梅 赵培真 王亮 王佳婕 李亚博 李志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790-1794,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其证素分布。结果:显示IM的中医病位证候要素有胃、肝、脾、胆,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滞、热、阴虚、湿、气虚、阳虚、血瘀和食积。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标实包括气滞、湿热、血瘀和食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因子分析 证候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彦刚 李佃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方法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口服化浊解毒方,对照组40例,口服胃复春。均连用2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观察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方法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口服化浊解毒方,对照组40例,口服胃复春。均连用2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1),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胃镜象(除水肿外)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胃黏膜病理表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满意,化浊解毒方不仅能够较好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对于胃黏膜的恢复、肠上皮化生的改善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肠上皮化生 化浊解毒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毒素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世耀 刘建军 +1 位作者 贺伯名 王吉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毒素相关基因A 胃癌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腺癌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癌旁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社干 王立东 +4 位作者 冯笑山 马宝根 孔国强 范宗民 高珊珊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腺癌(GCA)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显蓝-雪夫试剂染色法(AB-PAS)和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法(HID-AB)检测70例GCA及癌旁IM组织,并分析GCA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癌旁IM的关系。... 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腺癌(GCA)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显蓝-雪夫试剂染色法(AB-PAS)和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法(HID-AB)检测70例GCA及癌旁IM组织,并分析GCA组织化学染色分类与癌旁IM的关系。结果:肠型GCA、胃型GCA、混合型GCA和干细胞型GCA的检出率分别为37.1%(27/70)、5.7%(4/70)、50.0%(35/70)和7.1%(5/70);含硫化和不含硫化黏蛋白的GCA检出率分别为24.3%(17/70)和75.7%(53/70)。肠型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57.7%(15/26),明显高于非肠型GCA的27.3%(12/44)(χ2=6.383,P=0.012);含硫化黏蛋白的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64.7%(11/17),不含硫化黏蛋白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0.2%(16/53),含硫化黏蛋白GCA癌旁IM检出率高于不含硫化黏蛋白的GCA(χ2=6.472,P=0.011);硫化黏蛋白在癌旁IM和其相应的GCA组织中无一致性表达(Kappa=0.129,P=0.484)。结论:IM可能是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肠型GCA及含硫化黏蛋白GCA的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肠上皮化生 AB—PAS染色 HID—AB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类型与贲门癌发生部位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温巍 丁广成 +9 位作者 王立东 王能超 范宗民 陈志国 任景丽 李吉林 伍玥 宋昕 秦豫培 周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2,146,共4页
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GCA)发生部位与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与齿状线的关系,将770例贲门癌分成6种类型:A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下方;B型:肿瘤2/3位于齿状线下方;C型:肿瘤1/2位... 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GCA)发生部位与癌旁肠上皮化生(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与齿状线的关系,将770例贲门癌分成6种类型:A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下方;B型:肿瘤2/3位于齿状线下方;C型:肿瘤1/2位于齿状线下方;D型:肿瘤1/3位于齿状线下方;E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上方;F型:齿状线完全被肿瘤侵犯,难以区分肿瘤与齿状线的关系。采用阿利新兰-雪夫试剂染色法和高铁二胺-阿利新兰染色法研究295例GCA癌旁IM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分析GCA发生部位与癌旁IM关系。结果GCA以A型和B型为主(94%),高于C型和D型(P<0.05),未检出E型和F型。GCA癌旁IM的检出率为39%(115/295),完全性结肠型所占比例39%(45/115),高于另外3型(χ2=36.765,P<0.05)。A、B、C三型GCA癌旁IM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00,P>0.05)。A、B型GCA癌旁IM均以完全型为主(χ2=81.203,P<0.05;χ2=34.154,P<0.05),这两种不同部位GCA癌旁IM亚型分布无差异(χ2=4.174,P>0.05)。结论河南贲门癌高发区GCA癌旁IM以完全型为主,但与贲门癌发生部位无关,而与胃远端癌及西方Barrett食管的IM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肠上皮化生 发生部位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3用于胃癌及肠上皮化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房殿春 刘为纹 柳风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7,共4页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3相应抗原在110例胃癌和343例肠化标本的表达。根据粘液染色将肠化分为3型:Ⅰ型为完全型,Ⅱ和Ⅲ型为不完全型,Ⅱ、Ⅲ两型的区别在于后者柱状粘液细胞含有硫酸粘液,而前者则缺如。胃癌MC3...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3相应抗原在110例胃癌和343例肠化标本的表达。根据粘液染色将肠化分为3型:Ⅰ型为完全型,Ⅱ和Ⅲ型为不完全型,Ⅱ、Ⅲ两型的区别在于后者柱状粘液细胞含有硫酸粘液,而前者则缺如。胃癌MC3染色阳性率为68.2%。在不同病变组肠化中,胃癌癌旁肠化及肠型不典型增生组MC3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在不同类型肠化中,Ⅲ型肠化MC3染色阳性率(48.6%)显著高于Ⅰ型(19.9%)和Ⅱ型肠化(28.0%,P<0.01)。以上提示Ⅲ型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密切,宜作为癌前病变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肠上皮化生 单克隆抗体 MC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春启 刘为纹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实验性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的建立63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李春启,刘为纹,房殿春应用致癌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肌(MNNG)和抑酸剂雷尼替丁(R)联合喂饲,建立了Wis-tar鼠实验性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实验采... 实验性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的建立63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李春启,刘为纹,房殿春应用致癌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肌(MNNG)和抑酸剂雷尼替丁(R)联合喂饲,建立了Wis-tar鼠实验性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实验采用健康雄性Wistar鼠180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 腺胃粘膜 肠上皮化生模型 MNNO 腺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黄色瘤合并肠上皮化生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池添雨 赵曲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27,共6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胃黄色瘤(gastric xanthoma,GX)合并肠上皮化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初次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68 391例,诊断GX 1 346例,GX检出率为1.97%,平均年龄为(5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胃黄色瘤(gastric xanthoma,GX)合并肠上皮化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初次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68 391例,诊断GX 1 346例,GX检出率为1.97%,平均年龄为(55.4±12.1)岁。根据有无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将GX分为2组:GX伴肠化组(n=901)和GX不伴肠化组(n=445)。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黏膜萎缩程度及是否合并胃癌情况。将GX伴肠化组再根据肠化的程度分为3个亚组:GX伴轻度肠化(n=412)、GX伴中度肠化(n=291)和GX伴重度肠化(n=198),对比分析不同亚组GX伴肠化的临床特征。结果 GX伴肠化与GX不伴肠化组在年龄(P=0.012)、HP感染(P<0.001)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X伴肠化组中年龄≥65岁患者发病率较高、HP感染率高、合并胃癌的检出率较高。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GX患者中胃癌组和非胃癌组在年龄(P<0.001)、HP感染(P<0.001)、胃黏膜萎缩程度(P<0.001)及GX是否伴有肠化(P=0.014)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亚组在年龄(P<0.001)、性别(P=0.004)、胃黏膜萎缩程度(P<0.001)和胃癌(P<0.001)上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X伴中度、重度肠化组中,老年人比例较高(P=0.002,P=0.008),GX伴轻度肠化组中各种程度胃黏膜萎缩均为最轻(P<0.001),GX伴重度肠化组合并重度胃黏膜萎缩程度最高(P<0.001)且合并胃癌比例较高(P<0.001)。结论 GX伴肠化的发生与胃癌、萎缩性胃炎及其严重程度有关,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黄色瘤 肠上皮化生 萎缩性胃炎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