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探讨肝豆扶木颗粒调节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康帅 汪美霞 +3 位作者 陶庄 杨文明 周佳峰 王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99-3103,共5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探讨肝豆扶木颗粒调节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通过TCMSP、Drugbank数据库筛选肝豆扶木颗粒的成分和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基因靶点,两者取交集得到共有靶点。将共有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探讨肝豆扶木颗粒调节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通过TCMSP、Drugbank数据库筛选肝豆扶木颗粒的成分和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基因靶点,两者取交集得到共有靶点。将共有靶点导入String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及“中药-疾病-活性成分-共有靶点”可视化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uck 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测定活性成分和靶点的结合能力。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肝纤四项指标(HA、LN、CⅣ、PⅢN-P)。结果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核心靶点有MYC、TP53、ESR1等,显著通路有PI3K/Akt、VEGF信号传导通路。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存在较强的结合活性。治疗后,2组肝功能指标、肝纤四项指标降低(P<0.05,P<0.01),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P<0.01)。结论肝豆扶木颗粒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作用于MYC、TP53、ESR1等靶点,影响细胞TGF-β、IL-1β、IL-6等细胞因子释放,进而抑制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纤维化、保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扶木颗粒 状核变性 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