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帕霉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广顺 司中洲 +2 位作者 李杰群 李亭 齐海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其中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剖腹,解剖肝门。手术组血供阻断;雷帕霉素组在肝脏缺血前5min经静脉...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其中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剖腹,解剖肝门。手术组血供阻断;雷帕霉素组在肝脏缺血前5min经静脉缓注5mg/kg雷帕霉素,其余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于再灌注2、6、24h后,取外周血清检测肝脏功能,并取肝脏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不同时段ALT、AST、MDA和TNF-α、IL-1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雷帕霉素组不同时段的ALT、AST、MDA和TNF-α、IL-1均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24h的ALT、AST、MDA和TNF-α、IL-1分别高于2h和6h(P<0.05);6h的ALT、AST、MDA和TNF-α、IL-1分别均高于2h(P<0.05);雷帕霉素组6h和24h的ALT、AST和TNF-α、IL-1均高于2h(P<0.05)。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的SOD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6h和24h的SOD分别为(51.42±5.19)IU/L、(49.11±5.07)IU/L和(59.17±5.62)、(58.34±5.20)IU/L,均高于2h(P<0.05)。结论 RAPA可以有效地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大鼠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功能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通路、氧化应激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欢 熊静 +1 位作者 杨树龙 洪芬芳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99-102,共4页
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通路和氧化应激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机制。当肝脏发生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释放以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家族蛋白的调控作用共同组成线粒体通路,导致... 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通路和氧化应激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机制。当肝脏发生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释放以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家族蛋白的调控作用共同组成线粒体通路,导致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则通过脂质过氧化、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调节分子表达变化等途径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通路 氧化应激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多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岩 严宛鸿 +9 位作者 闫宁 刘娅楠 张凌云 赵晓红 刘志汉 吕理浇 薛建军 丁伟 侯怀晶 徐紫清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10期133-137,共5页
通过分析、概括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 ion injury,HIRI)的发生机制及当归多糖防治HIRI的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肝脏保护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当归多糖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香素激活Keap1/NRF2通路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三洋 余起文 +3 位作者 宋耀东 程波 刘艳娜 崔宗朝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3期175-178,183,共5页
目的:探讨瑞香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小鼠70%肝脏IRI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瑞香素组(Dap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缺血再灌注+瑞香素组(IRI+Dap组),每组8只。Sham组和IRI组小... 目的:探讨瑞香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小鼠70%肝脏IRI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瑞香素组(Dap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缺血再灌注+瑞香素组(IRI+Dap组),每组8只。Sham组和IRI组小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Dap组和IRI+Dap组小鼠肝脏缺血前1 h腹腔注射Dap(1.5 mg/kg)。IRI术后12 h处死小鼠收集标本,检测血清转氨酶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取肝组织行苏木紫-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通过ELISA检测肝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因子表达,通过蛋白印迹实验检测肝组织NRF2/HO-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和IRI组小鼠相比,IRI+Dap组小鼠肝脏IRI 12 h后,血清中ALT、AST、TNFα、CCL2的表达显著降低,肝组织坏死面积显著减小,肝组织中CD11b、Ly6g阳性炎症细胞浸润属相显著减少,肝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SOD、GSH水平显著升高,同时肝组织中Keap1表达显著降低、HO-1、p-NRF2表达显著升高。结论:瑞香素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肝脏IRI后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瑞香素对肝脏IRI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Keap1-NRF2通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瑞香素 炎症 氧化应激 NRF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后肢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能保护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吉田 吕忠船 +1 位作者 张翼飞 胡金晨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19,共2页
目的 探讨双后肢缺血预处理 (IPC)和肝脏 IPC模型对缺血再灌注 (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32只家兔随机分为四组 :肝脏 I/R组 (A组 )、双后肢 IPC组 (B组 )、肝脏 IPC组 (C组 )及对照组 (D组 ) ,分别检测其血清丙氨... 目的 探讨双后肢缺血预处理 (IPC)和肝脏 IPC模型对缺血再灌注 (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32只家兔随机分为四组 :肝脏 I/R组 (A组 )、双后肢 IPC组 (B组 )、肝脏 IPC组 (C组 )及对照组 (D组 ) ,分别检测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 P)、γ-谷氨酰转肽酶 (γ- GT)水平变化 ,以及光镜、电镜下各组肝细胞和细胞器形态学改变 ;并与非 I/R组家兔进行比较。结果  A、B及 C组的 AL T、AST、AL P、γ- GT水平明显高于 D组 (P<0 .0 1,<0 .0 5 ,<0 .0 5 ) ,其中 B、C组明显低于 A组 (P<0 .0 5 ) ,B、C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B、C组的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结构完整 ,A组明显破坏 ,D组均正常。结论 双后肢与肝脏 IPC的肝脏保护作用相似 ,能有效减轻肝脏 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肝功能保护 ALT Γ-GT AST 细胞器 碱性磷酸酶 肝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防治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正 刘锡玖 宋建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48-150,共3页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防治 KUPFFER细胞 细胞因子 预适应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干预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研究
7
作者 傅永清 华晨 +3 位作者 陈炳荣 张军 王海娜 周剑 《浙江临床医学》 2011年第5期487-490,共4页
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非FTS组及FTS组,FTS组分常规组及中药干预组,每组各15只.所有大鼠均行胆总管结扎制备为梗阻性黄疸模型,FTS组及非FTS组均进行肝脏缺... 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非FTS组及FTS组,FTS组分常规组及中药干预组,每组各15只.所有大鼠均行胆总管结扎制备为梗阻性黄疸模型,FTS组及非FTS组均进行肝脏缺血再灌注操作.TFS中药组加用中药干预.24h后检测肝脏组织丙二醛(MDA)、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原位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 各组间MDA比较无差异(P>0.05);假手术组与FTS常规组SOD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相互比较均有差异(P<0.05);形态学观察:FTS组损伤情况轻于非FTS组;假手术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非FTS组高于FTS组(P<0.05).结论 FTS的因素干预,改善了肝细胞的凋亡程度,降低了黄疸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和肝功能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MDA SOD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二磷酸果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8
作者 马兴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磷酸果糖 治疗 2002年12月 外伤性肝破裂 1998年 肝门阻断 效果显著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顺宏 黄汉飞 +3 位作者 林杰 李智涛 晋力 曾仲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Rg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G-Rg1组(G组)各21只。术前2 d,G组给予G-Rg120 mg/(kg·d),I/R组、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Rg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G-Rg1组(G组)各21只。术前2 d,G组给予G-Rg120 mg/(kg·d),I/R组、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分2次经腹腔注射。I/R组、G组经手术构建IRI模型;S组术中分离血管后不夹闭,45 min后关腹。分别于术后1、6、24 h采集各组大鼠血清后将大鼠处死取其肝组织。自动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家族同原蛋白(CHOP)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GRP78、CHOP、PERK、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蛋白表达,计算p-PERK/PERK。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清ALT、AST水平高(P均<0.01),肝组织损伤严重,AI高(P<0.05),GRP78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一致,且其表达变化与时间相关,在术后1 h升高(P均<0.05),术后6 h降低(P均<0.05),24 h又升高(P均<0.05);CHOP表达则只在术后6 h升高(P均<0.05);各时点PERK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PERK/PERK术后1 h高(P<0.05),6、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I/R组比较,G组血清ALT、AST水平低(P均<0.01),肝组织损伤减轻,AI低(P<0.05),各时点GRP78蛋白表达高(P均<0.05),CHOP蛋白表达低(P均<0.05);各时点PERK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PERK/PERK术后1 h低(P<0.05),6、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G-Rg1腹腔注射可减轻IRI大鼠肝损伤,改善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R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人参皂苷RG1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庞世刚 毕旭东 殷涛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1期159-160,共2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是肝脏移植、肝脏肿瘤切除及失血性休克等疾病和手术共同经历的一个多因子参与的病理过程[1]。是缺氧器官细胞损伤在恢复氧供后损伤加重的现象,是术后肝功能异常、原...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是肝脏移植、肝脏肿瘤切除及失血性休克等疾病和手术共同经历的一个多因子参与的病理过程[1]。是缺氧器官细胞损伤在恢复氧供后损伤加重的现象,是术后肝功能异常、原发性肝移植无功能、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损伤防治 ISCHEMIA 失血性休克 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衰竭 肝脏移植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党参及黄芪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世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9期160-163,共4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指肝脏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流再次恢复,损伤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加重的现象,临床上常见于失血性休克、肝脏严重创伤手术、肝脏肿瘤切除术、肝脏移植等情况。中药党参和黄芪均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保肝...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指肝脏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流再次恢复,损伤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加重的现象,临床上常见于失血性休克、肝脏严重创伤手术、肝脏肿瘤切除术、肝脏移植等情况。中药党参和黄芪均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保肝等功效,且具有副作用小、毒性低、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临床需更为深入地探析中药党参和黄芪对HIRI的治疗机制,明确党参和黄芪作用机理,以期提升治疗HIRI的针对性。基于此,本文将对中药党参及黄芪改善HIRI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黄芪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药物调控铁死亡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冯之皓 鲍云霏 李建玲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9期108-110,共3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HIRI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相关。近年来发现,铁死亡在HIRI中发挥重要作用。麻醉是肝脏手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麻醉药物的应用对患者预后具有不同...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HIRI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相关。近年来发现,铁死亡在HIRI中发挥重要作用。麻醉是肝脏手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麻醉药物的应用对患者预后具有不同的影响。一些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右美托咪定、依托咪酯、舒芬太尼、氯胺酮、七氟烷及利多卡因等可以通过调控铁死亡抑制HIRI,但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动物及细胞模型阶段,尚未进入临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物 铁死亡 静脉麻醉 吸入麻醉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H3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势辉 郑旭 潘国政 《肝胆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70-73,79,共5页
目的探讨B7H3分子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7H3野生型(WT)、基因敲除(KO)小鼠以及利用特异抗体阻断B7H3功能小鼠制作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6h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通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目的探讨B7H3分子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7H3野生型(WT)、基因敲除(KO)小鼠以及利用特异抗体阻断B7H3功能小鼠制作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6h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通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HE染色、TUNEL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判断肝脏损伤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采用q PCR检测肝脏内趋化因子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结果缺血90min,再灌注6h后,KO小鼠及抗体阻断组小鼠ALT及AST水平显著高于WT组,且肝细胞嗜酸性变数目、细胞肿胀程度、凝固性坏死范围均更为严重。TUNEL染色及Cleaved caspase-3检测均提示KO组及抗体阻断组小鼠肝内凋亡明显高于WT组。而且,肝组织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多种趋化因子CXCL1、CXCL5、CXCL10和CCL2以及炎症因子IL6的mRNA表达量KO组及抗体阻断组均显著高于WT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7H3可通过抑制趋化因子的表达减少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B7H3 中性粒细胞 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CXCR2表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旭 戴帅 《肝胆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予以MSC静脉注射治疗,再灌注12h收集各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通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予以MSC静脉注射治疗,再灌注12h收集各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通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HE染色判断肝脏损伤程度及MSC的治疗作用。通过体外中性粒细胞与MSC共培养及中性粒细胞Transwell实验验证MSC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结果 MSC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并减轻肝脏病理改变。MSC在体外可以下调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2的表达,抑制其趋化。干扰MSC中B7H3蛋白的表达会减弱MSC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抑制作用。结论 MSC通过B7H3蛋白下调活化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2表达,抑制其趋化,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7H3蛋白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高摇 范振磊 +1 位作者 黄汉飞 曾仲 《临床医药实践》 2019年第7期523-525,560,共4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肝脏叶段切除术及创伤休克常见的并发症,会增加移植免疫排斥与感染导致的肝功能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国家及个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难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肝脏叶段切除术及创伤休克常见的并发症,会增加移植免疫排斥与感染导致的肝功能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国家及个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难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认识的加深,也采取诸多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处理措施,包括:缺血预处理、诱导内源性抗氧化酶的上调表达、干细胞输注疗法、抑制黏附分子及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肝脏细胞的自噬水平及抑制肝细胞的凋亡过程[1-2]。外泌体具有诸多特性和生物学功能,肝细胞、树突状细胞和(间充质、骨髓)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外泌体拓展细胞的应用范围,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减轻 干细胞来源 缺血预处理 临床应用价值 肝功能损伤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16
作者 谢晨民 金俊飞 《华夏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150-155,共6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切除术、肝移植等术后不可避免的病理现象,是制约患者医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影响HIRI的因素非常多且复杂,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方面,但是尚未找到具体的分...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切除术、肝移植等术后不可避免的病理现象,是制约患者医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影响HIRI的因素非常多且复杂,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方面,但是尚未找到具体的分子机制。因此,HIRI仍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通路影响细胞的损伤与修复,本文就HIRI及其机制、5-HT的生物学特性以及5-HT在HIRI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新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HIRI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羟色胺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oll样受体4表达的意义
17
作者 翟东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肝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Toll样受体4(TLR4)和IL-10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制作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双酚丙控二环氧甘油醚(B... 目的研究肝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Toll样受体4(TLR4)和IL-10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制作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双酚丙控二环氧甘油醚(BADGE)组、BADGE组、对照组。复灌4h取材。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PPARγ、TLR4在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同时检测血清TNF、IL-10、ALT水平。结果罗格列酮组较其它三组PPARγ的表达和血清IL-10水平增高,TLR4的表达、血清TNF-α和ALT水平较其它三组减弱(P<0.05),罗格列酮+BADGE组、BADGE组及对照组间的PPARγ和TLR4表达无显著差别。结论在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罗格列酮激活PPARγ并上调IL-10水平,抑制TLR4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罗格列酮 TOLL样受体4 肝脏缺血/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舒地尔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洪晓鹏 朱耿隆 +2 位作者 贾英斌 林志东 张百萌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3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法舒地尔组(FAS组),各10只。FAS组、IR组用无损伤血管夹完全阻断入肝血流,血流阻断30 min...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法舒地尔组(FAS组),各10只。FAS组、IR组用无损伤血管夹完全阻断入肝血流,血流阻断30 min后松开血管夹再灌注2 h,之后取下腔静脉血及肝脏组织,其中FAS组在阻断血流30 min前腹腔注射法舒地尔10 mg/kg、IR组于阻断血流30 min前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S组仅解剖出肝门部血管后不阻断血流,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2 h取下腔静脉血及肝脏组织。检测大鼠血清ALT、AST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组相比,IR组、FAS组血清ALT、AST水平升高(P均<0.05);与IR组相比,FAS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P均<0.05)。与S组相比,IR组、FAS组SOD活性降低(P均<0.05),MDA含量及MPO活性升高(P均<0.05);与IR组相比,FAS组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及MPO活性下降(P均<0.05)。S组肝细胞索排列有序,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再灌注2 h,IR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肝窦间隙变窄或消失,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再灌注2 h,FAS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较IR组减轻,肝窦间隙稍变窄,炎症细胞浸润较IR组少。结论法舒地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及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舒地尔 缺血预处理 灌注损伤 肝脏损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流控制优化方法的动物实验研究
19
作者 彭勃 李韶山 蔡守旺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肝脏血流控制优化方法的动物模型建立与其机制。方法建立3种不同阻断方式肝脏缺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24 h 及7 d 实验动物存活率、肝断面出血量、肝组织内血流灌注压变化,结合病理学常规方法,筛选出一种优化的肝门血... 目的:研究肝脏血流控制优化方法的动物模型建立与其机制。方法建立3种不同阻断方式肝脏缺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24 h 及7 d 实验动物存活率、肝断面出血量、肝组织内血流灌注压变化,结合病理学常规方法,筛选出一种优化的肝门血流控制方式。结果再灌注24 h 存活率:Pringle 法组46.7%、半肝血流阻断组93.3%、尾状叶分流保留动脉阻断门静脉组100%;半肝血流阻断组与尾状叶分流保留动脉阻断门静脉组肝细胞受损率较 Pringle 法组明显降低;Pringle 法组阻断后肝内灌注压会突然上升至正常水平的3.4倍;3种阻断肝门血流控制法阻断肝脏血流后,肝断面仍然有一定的出血量。结论尾状叶分流保留动脉阻断门静脉血供方法,能明显降低由于肝门阻断引起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门血流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流阻断 肝切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峪 刘懿禾 沈中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6年第4期302-302,309,共2页
关键词 肝移植术后 噬血细胞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感染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进行性黄疸 原位肝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