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评价绿原酸的代谢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素军 张志伟 +3 位作者 赵艳红 张振清 谢海棠 阮金秀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运用该模型研究绿原酸在大鼠肠、肝中的代谢转化。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法测定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灌流液中绿原酸及其代谢产物咖啡酸、阿魏酸和马尿酸。结果:绿原酸十二指肠给药后,灌...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运用该模型研究绿原酸在大鼠肠、肝中的代谢转化。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法测定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灌流液中绿原酸及其代谢产物咖啡酸、阿魏酸和马尿酸。结果:绿原酸十二指肠给药后,灌流液中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阿魏酸,同时在灌流液中也检测到少量活性代谢产物咖啡酸和大量代谢终产物马尿酸。结论: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适用于绿原酸生物转化和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绿原酸在肠中存在广泛的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 绿原酸 咖啡酸 阿魏酸 马尿酸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研究小补心汤总黄酮体内效应物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素军 阮金秀 +4 位作者 张振清 张有志 于能江 王桂香 莫李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5-886,共2页
抗抑郁作用经典古方小补心汤由代赭石、旋复花、竹叶和淡豆豉4味中药组成,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张有志等研究结果表明,小补心汤乙醇提取物总黄酮(BX-2)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活性,且BX-2抗抑郁作用的效价强度比小补心汤明显提高,由于B... 抗抑郁作用经典古方小补心汤由代赭石、旋复花、竹叶和淡豆豉4味中药组成,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张有志等研究结果表明,小补心汤乙醇提取物总黄酮(BX-2)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活性,且BX-2抗抑郁作用的效价强度比小补心汤明显提高,由于BX-2所含成分多,含量低,目前动物体内物质基础研究无法开展,为了研究其体内效应物质基础,本实验尝试用大鼠原位肠肝循环灌流模型对BX-2的体内效应物质基础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原位肠肝灌流模型 小补心汤总黄酮 吸收 代谢 中药复方 效应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脾颗粒剂对肝灌流液中酶AST、ALT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绪平 郑筱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16-918,共3页
目的 :评价归脾颗粒剂及含药血清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肝灌流模型。结果 :归脾颗粒剂 2 .5、5 .0 g·L-1 对肝灌流液中酶AST、ALT无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无差异 ;大鼠灌胃不同剂量归脾颗粒剂 7d后血清对大鼠肝灌流液中酶... 目的 :评价归脾颗粒剂及含药血清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肝灌流模型。结果 :归脾颗粒剂 2 .5、5 .0 g·L-1 对肝灌流液中酶AST、ALT无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无差异 ;大鼠灌胃不同剂量归脾颗粒剂 7d后血清对大鼠肝灌流液中酶无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归脾颗粒剂及其含药血清对酶AST、ALT无影响 ,提示归脾颗粒剂对肝脏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脾颗粒剂 离体肝灌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肝灌流液中更昔洛韦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如洪 陈亮 张林枝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9期1043-1044,共2页
目的 建立P-糖蛋白底物更昔洛韦在肝灌流液中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 将SD雄性大鼠施行肝脏灌流手术,收集肝灌流液。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外标法测定更昔洛韦在SD大鼠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在所建立的方法学下,更昔洛韦的保留时间... 目的 建立P-糖蛋白底物更昔洛韦在肝灌流液中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 将SD雄性大鼠施行肝脏灌流手术,收集肝灌流液。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外标法测定更昔洛韦在SD大鼠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在所建立的方法学下,更昔洛韦的保留时间为6.68min。标准曲线为Y=0.052X-0.172(r=0.9999),在50~2500ng·mL^-1肝灌流液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定量限为50ng·mL^-1;在100,1000,2000ng·mL^-1低、中、高三个浓度下的绝对回收率为90.57%~94.78%,方法回收率为98.68%~105.59%,日内精密度〈11.00%,日间精密度〈15.30%(n=5)。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能够满足更昔洛韦药动学研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昔洛韦 肝灌流 色谱法 高压液相 反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肝灌流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琼宇 徐玉宝 +1 位作者 付淑莉 白燕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111-113,共3页
采用离体肝灌流方法,在麻醉状态下,使大鼠肝脏形成体外循环。结果:灌流2h后,肝脏外观呈粉红色、质地均匀,无斑块状改变,经肝切片组织学检查,其显微结构基本正常,流出液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无异常改变。提... 采用离体肝灌流方法,在麻醉状态下,使大鼠肝脏形成体外循环。结果:灌流2h后,肝脏外观呈粉红色、质地均匀,无斑块状改变,经肝切片组织学检查,其显微结构基本正常,流出液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无异常改变。提示:此法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生化功能至少2h;该模型可用于物质代谢和中毒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肝灌流 质量控制 丙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大鼠离体肝灌流模型稳定性的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丁露 杨加培 +2 位作者 孙浩 周旺 于锋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5-479,共5页
以自建的大鼠原位循环肝灌流模型为研究模型,建立一套实用的模型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进行一般稳定性评价,包括肉眼观察肝脏形态,监测门脉压、灌流液pH,定时检测灌流液K^+浓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 以自建的大鼠原位循环肝灌流模型为研究模型,建立一套实用的模型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进行一般稳定性评价,包括肉眼观察肝脏形态,监测门脉压、灌流液pH,定时检测灌流液K^+浓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理检查等;要求在整个灌流过程中肝脏色泽均匀,无斑块状改变,以门静脉压始终无骤变,稳定在8—14mmHg范围内,变化不超过0.5mmHg/30min,pH始终处于7.4~7.2。变化不超过0.1/30min,K^+浓度无突然升高现象,灌流液中ALT、AST水平随时间无显著性变化,肝组织病理检查不出现除空泡性变以外的病变为标准,确定模型可维持稳定的时间。在满足一般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模型进行功能稳定性评估,要求研究所用的指标能在空白灌流组和阳性药灌流组之间体现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以药物肝损伤研究为例,以灌流液ALT、AST、LDH(乳酸脱氢酶)水平为指标,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两组出现极显著性差异,故判定用所建立的灌流模型进行肝损伤研究可真实反映受试药的肝损伤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灌流模型 稳定性评价 异烟肼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灌流液中叶枯灵及其代谢产物的GC—MS...
7
作者 高宁 孙棉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关键词 敌枯唑 大鼠 原位肝灌流 GC-M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脏原位持续灌流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肝脏非实质细胞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姚一楠 卢珊 +1 位作者 李和权 周建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75-1477,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肝脏原位持续灌流的方法,并将该法应用于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分离。方法利用三通管和静脉留置针将门静脉、蠕动泵软管以及下腔静脉连接形成封闭回路,自门静脉端注入37℃的胶原酶消化液约60 ml,调节蠕动泵转速为20 ml.min-...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肝脏原位持续灌流的方法,并将该法应用于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分离。方法利用三通管和静脉留置针将门静脉、蠕动泵软管以及下腔静脉连接形成封闭回路,自门静脉端注入37℃的胶原酶消化液约60 ml,调节蠕动泵转速为20 ml.min-1行循环灌注约30 min,摘除肝脏剪切成小块组织,加入胶原酶孵育液消化30 min后碾碎制备成细胞悬液,离心后取沉淀先后以50%和35%的Per-coll密度离心即可获得小鼠肝非实质细胞。结果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得率为0.5×107~1×107个/鼠肝,流式检测CD45+细胞占(27.21±1.47)%。结论胶原酶肝脏原位持续灌流+体外孵育消化结合Percoll密度离心是分离小鼠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灌流 脏非实质细胞 胶原酶 小鼠 孵育 Percoll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苯甲酰肼叉-1,3-二噻茂烷在大鼠原位灌流肝中的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宁 孙棉龄 王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4-217,共4页
采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的三内标三波长切换技术对不同剂量的农药2-苯甲酰肼叉-1.3二噻茂烷在大鼠原位灌流肝中的代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农药经门静脉进入大鼠原位灌流肝后,很快分布于肝脏中,而在灌流肝中的消除过程较缓慢。随... 采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的三内标三波长切换技术对不同剂量的农药2-苯甲酰肼叉-1.3二噻茂烷在大鼠原位灌流肝中的代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农药经门静脉进入大鼠原位灌流肝后,很快分布于肝脏中,而在灌流肝中的消除过程较缓慢。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大鼠肝灌流液中各种代谢产物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加,尤以肼叉1.3-二噻茂烷和苯甲酸生成量的增加更为显著.可见,该农药在大鼠原位灌流肝中的主要代谢途径为水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有机硫 原位肝灌流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甘草及其不同比例配伍后的水提取物的肝毒性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丁选胜 李欧 阚毓铭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评价海藻、甘草及其相配伍后的水提取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离体肝灌流模型 ,分离出完整肝脏 ,先以Krebs-Henseleit等渗缓冲液冲洗肝脏 ,再以 1 64 0缓冲灌流液冲洗灌流至流出液呈红色 ,将肝脏移至盛 1 64 0灌流液杯中 ... 目的 评价海藻、甘草及其相配伍后的水提取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离体肝灌流模型 ,分离出完整肝脏 ,先以Krebs-Henseleit等渗缓冲液冲洗肝脏 ,再以 1 64 0缓冲灌流液冲洗灌流至流出液呈红色 ,将肝脏移至盛 1 64 0灌流液杯中 ,循环性前向性灌流 ,各剂量组药物分别缓慢注入盛 1 64 0灌流液杯中 ,定时收集灌流液供测AST、ALT用。结果 甘草水提取物在灌流液中低浓度时未观察到明显变化 ,高浓度 60MINCRG出现毒性反应 (P <0 .0 5 )。海藻水提取物在灌流液中低浓度 1 5min以后 )都能导致肝细胞损伤 ,并与浓度和时间呈依赖关系。甘草∶海藻 (1∶1 )合煎液未见对肝细胞有损伤 (P >0 .0 5 ) ,余下各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对肝细胞均有损伤 ,且随海藻含量增加毒性增强 ,合煎液毒性强于单煎后混合液。结论 海藻单煎液及除甘草∶海藻 (1∶1 )合煎液外各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均有一定肝毒性 ,而甘草单煎液在低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肝灌流 海藻 甘草 AST ALT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仪器对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长远 霍晓奎 +2 位作者 刘琦 孟强 刘克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118,187,共3页
阐述了自制仪器的特点和应用,探讨自制仪器在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学生、技术人员和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自制仪器 实验教学 肝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妥仑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胆汁排泄机制研究
12
作者 张庆颢 孟强 +4 位作者 刘琦 王长远 梅林 孙慧君 刘克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269-1274,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大鼠血浆、胆汁、尿液中头孢妥仑含量,阐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是否与头孢妥仑胆汁排泄有关。方法:用4-二甲氨基安替比林作内标。色谱柱为CapcellpakC18UG120(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大鼠血浆、胆汁、尿液中头孢妥仑含量,阐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是否与头孢妥仑胆汁排泄有关。方法:用4-二甲氨基安替比林作内标。色谱柱为CapcellpakC18UG120(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1%醋酸铵-甲醇(67:33,V/V),流速为0.8mL/min,进样量为25μL;用肝灌流法探讨头孢妥仑是否经Mrp2转运。设立对照组(头孢妥仑1μmol/L)和实验组(头孢妥仑1μmol/L加Mrp2抑制剂丙磺舒20μmol/L),在设定时间点于灌流的大鼠肝脏收集出口灌流液和胆汁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头孢妥仑含量,考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肝摄取率和胆汁累积排泄率的差异。结果:血浆样品中头孢妥仑在0.1~4μg/mL范围内、胆汁样品中头孢妥仑在0.1~5μg/mL范围内、尿液样品中头孢妥仑在0.1~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85%~115%,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3.5%。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肝摄取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实验组中,肝灌流25min后,头孢妥仑胆汁累积排泄率减少至对照组的40.0%。结论:本方法经济、简单、灵敏、快速,可用于头孢妥仑血浆、胆汁、尿液样品中药物浓度检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头孢妥仑是Mrp2的底物,Mrp2与头孢妥仑的胆汁排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妥仑 高效液相色谱法 肝灌流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