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外囊泡参与调控外源因素诱导的肝毒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江珊 吕鹏 +1 位作者 林忠宁 刘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8,共9页
肝脏是机体代谢外源因素的主要功能性器官,其具有独特的血窦结构和丰富的细胞组成,而细胞的功能改变是造成肝毒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细胞外囊泡(EVs)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所形成的纳米级球形囊泡,几乎源自各类细胞,用于负载特定的内容物,并可... 肝脏是机体代谢外源因素的主要功能性器官,其具有独特的血窦结构和丰富的细胞组成,而细胞的功能改变是造成肝毒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细胞外囊泡(EVs)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所形成的纳米级球形囊泡,几乎源自各类细胞,用于负载特定的内容物,并可作为载体介导相邻或远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该文综述了外源因素暴露下,EVs介导肝毒性损伤进程中的细胞间通信,并探讨靶向干预EVs的具体途径,为预防和控制肝毒性损伤提供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细胞间通信 肝毒性损伤 外源因素 靶向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崔香玉 朴红心 元艺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45-246,共2页
观察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5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0)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0.4-0.8)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 观察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5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0)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0.4-0.8)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B组(n=28)常规保肝治疗,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两种药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4.3%,血清胆红素下降A组较B组明显(P〈0.05)。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症状和降低血清转氨酶有较好的疗效,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优于常规保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慢性病毒性炎合并酒精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包同力嘎 胡德力根 包桂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462-463,共2页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ALD是引起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东北地区,蒙古族地区嗜酒者多以高酒精度数的白酒为主,ALD的发病率明...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ALD是引起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东北地区,蒙古族地区嗜酒者多以高酒精度数的白酒为主,AL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现代医学治疗ALD除了戒酒,对症治疗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 医药治疗 毒性损伤 长期大量饮酒 酒精性脂肪 酒精性硬化 liver 酒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病模型中细菌的移位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4
作者 张茜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81-481,共1页
目的:肠道生态失调和细菌移位在晚期肝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细菌的移位及其代谢产物可以穿过上皮屏障进而促进实验性肝病的进展。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在肝脏疾病的早期阶段细菌易位和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动力学。方法:结扎胆... 目的:肠道生态失调和细菌移位在晚期肝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细菌的移位及其代谢产物可以穿过上皮屏障进而促进实验性肝病的进展。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在肝脏疾病的早期阶段细菌易位和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动力学。方法:结扎胆总管构建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小鼠模型,注射CCl4构建中毒性肝损伤的小鼠模型。结果:在两种肝损伤模型中,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和细菌的移位在肝脏损伤1 d后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细菌移位 小鼠模型 病模型 微生物群 毒性损伤 胆汁淤积性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水飞蓟栽培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维艳 孟维平 李国辉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年第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脏病 自觉症状 利胆 毒性损伤 急性 水飞蓟 栽培技术 适应性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大林羚肠毒血症的诊断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秉武 智宇 +5 位作者 李彦军 丁玉林 高雅 刘佳利 张承天 王金玲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8-792,共5页
通过临床病史、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学、触片检查和毒素试验方法确诊了1例大林羚(Tragelaphus oryx)肠毒血症。1只15岁大林羚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尸体角弓反张,典型病变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严重出血性肠炎,肠壁变薄,肠管内有较多黑红色... 通过临床病史、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学、触片检查和毒素试验方法确诊了1例大林羚(Tragelaphus oryx)肠毒血症。1只15岁大林羚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尸体角弓反张,典型病变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严重出血性肠炎,肠壁变薄,肠管内有较多黑红色血样内容物,肠黏膜呈弥漫性暗红色与黑红色,皱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性坏死灶。特征性组织学病变为严重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中毒性肝损伤和中毒性肾损伤。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层出血、坏死,多数区域呈均质红染;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散在坏死。在肠黏膜触片上可见散在或成簇分布的单个或成双的革兰阳性粗大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小白鼠毒素试验结果显示,接种肠内容物后13~18 h试验小白鼠均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林羚 肠毒血症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毒性损伤 产气荚膜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