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带siRNA-Stat3质粒减毒沙门氏菌对肝原位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勇 张灵 +5 位作者 汲坤 高丽芳 孙莹 刘艳波 徐德启 赵雪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1,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携带有siRNA-Stat3质粒的鼠减毒沙门氏菌对小鼠肝脏原位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将siRNA-Stat3质粒经电转化方法转入减毒鼠沙门氏菌中,将肝原位移植瘤小鼠分为mock未治疗组、pGC-Si-Stat3组和pGC-Si-Scramble组。pGC-Si-... 目的:观察携带有siRNA-Stat3质粒的鼠减毒沙门氏菌对小鼠肝脏原位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将siRNA-Stat3质粒经电转化方法转入减毒鼠沙门氏菌中,将肝原位移植瘤小鼠分为mock未治疗组、pGC-Si-Stat3组和pGC-Si-Scramble组。pGC-Si-Stat3组小鼠灌胃转化有siRNA-Stat3质粒的减毒沙门氏菌,pGC-Si-Scramble组小鼠灌胃转化有空质粒的减毒沙门氏菌,未治疗组小鼠灌胃PBS,观察pGC-Si-Stat3组Stat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未治疗组和pGC-Si-Scramble组比较,携带有siRNA-Stat3质粒治疗组肝原位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瘤重减轻(P<0.05)。与其对应的mRNA和蛋白表达泳道光密度值较未治疗组和pGC-Si-Scramble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携带有siRNA-Stat3质粒的鼠减毒沙门氏菌对小鼠肝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减毒沙门氏菌 肝原位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的建立及活体荧光成像检测 被引量:4
2
作者 贾小飞 闫博 +3 位作者 张熠杰 蒋帅 赵晶 杨安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建立能够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实时监测肿瘤进展的肝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重组质粒pcDNA3.1-Luc转染细胞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PLC/PRF/5肝癌细胞株,将该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实质内,应用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解剖荧... 目的建立能够通过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实时监测肿瘤进展的肝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重组质粒pcDNA3.1-Luc转染细胞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PLC/PRF/5肝癌细胞株,将该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实质内,应用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解剖荧光信号阳性裸鼠观察肿瘤组织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中HBsAg表达。结果对裸鼠肝原位移植瘤应用活体荧光系统成像,在肿瘤细胞注射部位检测到荧光信号,解剖动物后可在肝脏组织中观察到异质细胞团块。免疫荧光证实移植瘤中有HBsAg表达。结论肝脏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建立成功,为抗肝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 活体荧光成像 荧光素酶 PLC PRF 5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对原位肝移植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刘玥 艾克拜尔·努尔买买提 叶建荣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探究利多卡因(LID)对原位肝移植(OLT)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只大鼠平均分为维替泊芬(Verteporfin)组、LID高剂量组、LID中剂量组、LID低剂量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大鼠外的其余大鼠构建OL... 目的探究利多卡因(LID)对原位肝移植(OLT)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只大鼠平均分为维替泊芬(Verteporfin)组、LID高剂量组、LID中剂量组、LID低剂量组、模型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大鼠外的其余大鼠构建OLT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β和IL-10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丙二醛(MDA),氮蓝四唑显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ippo-YA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MST1)、磷酸化(p)-MST1、大肿瘤抑制因子1(LATS1)、p-LATS1、Yes相关蛋白(YAP)、p-YAP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损伤,肝细胞坏死且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率、血清AST、ALT、TBIL、LDH活性、肝组织TNF-α、IL-6、IL-1β、MDA、ROS、Bax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IL-10、SOD、GSH-Px及Bcl-2、p-MST1/MST1、p-LATS1/LATS1、p-YAP/YAP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LID低、中、高剂量组的肝组织损伤减轻,细胞凋亡率、血清AST、ALT、TBIL、LDH活性、肝组织TNF-α、IL-6、IL-1β、MDA、ROS、Bax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IL-10、SOD、GSH-Px及Bcl-2、p-MST1/MST1、p-LATS1/LATS1、p-YAP/YAP蛋白表达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Hippo-YAP信号通路抑制剂Verteporfin逆转了LID对OLT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LID可能通过激活Hippo-YAP通路,减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肝细胞凋亡,对OLT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原位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Hippo-YAP信号通路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移植解剖重建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伟康 李霄 +2 位作者 王旭丹 丁睿 陶开山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3,共5页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为解决临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治疗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对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经典的“二袖套”法。然而,在移植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差、血管扭转、胆道损伤和无肝期较...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为解决临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治疗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随着对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经典的“二袖套”法。然而,在移植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差、血管扭转、胆道损伤和无肝期较长等问题仍是传统方法无法避免的。目前国内外大鼠肝移植模型改进方式主要围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这4个重要解剖结构的重建展开。为此,本文就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胆管重建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为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促进肝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 大鼠 血管吻合 磁环吻合 上下腔静脉 门静脉 下下腔静脉 胆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全保 陶一峰 +4 位作者 李瑞东 邹丽萍 马震宇 张晓飞 王正昕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9-65,77,共8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疗效及相关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资料。例1为肝脏广泛多发EHE合并脾脏多发梗死灶的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脾切除术;例2为肝脏多发EHE患者,仅实施了原位肝...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疗效及相关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资料。例1为肝脏广泛多发EHE合并脾脏多发梗死灶的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脾切除术;例2为肝脏多发EHE患者,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肝脏EHE患者的病理学特点、肝移植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两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康复出院。病理结果证实为肝脏EHE,例1合并脾脏EHE。例1术后1个月抗排斥反应药由他克莫司换为西罗莫司,术后4个月EHE复发,给予卡培他滨口服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术后6个月考虑肝脏EHE复发并多发性骨转移,予索拉非尼口服抗肿瘤治疗,术后7个月患者死于恶病质、肝衰竭。例2随访至投稿日(术后8个月),未见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迹象。国内外文献报道提示肝脏EHE首选手术切除,肝内广泛多发而无法手术切除者,甚至有肝外病灶者,肝移植疗效最佳。另外,化疗、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结论肝脏EHE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对于肝内广泛多发者,肝移植被认为是最佳的治疗选择。应重视肝脏EHE移植术后复发的防治,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肿瘤 原位移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被引量:15
6
作者 黎萍 黄道中 +2 位作者 张青萍 乐桂蓉 陆永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和总结 6例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 ,6例患者均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结果  5例肝门和肝内门静脉周围均没见肝动脉...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和总结 6例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 ,6例患者均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结果  5例肝门和肝内门静脉周围均没见肝动脉血流信号 ,其中 1例膈下动脉分支伸入肝内形成侧支循环 ,另 1例术后第 3天肝动脉血流信号显示 ,术后第 5天未见肝动脉血流 ;6例均见门静脉流速增高 ;3例肝内见坏死灶 ;2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2例Glisson鞘回声增强。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原位移植 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移术植中逆行灌注对早期移植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陈皓 彭承宏 +8 位作者 沈柏用 谢俊杰 申川 费悦 邓侠兴 周光文 程东峰 杨卫平 李宏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5-61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 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W 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 逆行灌注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例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术中凝血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董兰 雷志礼 +1 位作者 韩曙君 刘多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22-623,共2页
原位肝移植术(OLT)病人由于长期肝功能障碍、手术时间较长及手术各期对机体的影响,致使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因此,正确分析术中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并适当加以调整,对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尤为重要.我们分析了40例肝移植手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规... 原位肝移植术(OLT)病人由于长期肝功能障碍、手术时间较长及手术各期对机体的影响,致使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因此,正确分析术中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并适当加以调整,对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尤为重要.我们分析了40例肝移植手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 术中 病人 原位移植手术 功能障碍 严重 原位移植 术后出血 手术时间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孟龙 朱斌 +2 位作者 杨甲梅 殷正丰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S015-S016,共2页
关键词 原位移植 大鼠 疾病模型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刚健 池信锦 +2 位作者 张瑷兰 朱国松 黑子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和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n=6)和移植(肝脏再灌注)后4、8、16、24 h组(M4、M8、M16和M24组,每组n=6)。观察...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和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n=6)和移植(肝脏再灌注)后4、8、16、24 h组(M4、M8、M16和M24组,每组n=6)。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RT-PCR检测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ELISA分析肺组织匀浆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①病理学检查: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移植组表现为肺间质明显出血、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多,以肝脏再灌注后8 h最为明显。②与S组相比,M4、M8、M16、M24组肺含水率显著升高,TNF-α、IL-1β及IL-6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在肝脏再灌注8h达到峰值。③与S组相比,M4、M8、M16、M24组肺组织匀浆TNF-α、IL-1β及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IL-1β在肝脏再灌注8h达到峰值,而IL-6则在肝脏再灌注后16 h达到峰值。【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组织TNF-α、IL-1β和IL-6浓度显著升高,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围术期发生急性肺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原位移植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全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狭窄的病因及诊治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雷达 王曙光 +5 位作者 杨占宇 郑树国 何宇 卢倩 杨智清 董家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原位全肝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狭窄(intrahepatic biliary stricture,IBS)的发生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407例次原位全肝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7例次原位全肝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 目的探讨原位全肝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狭窄(intrahepatic biliary stricture,IBS)的发生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407例次原位全肝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7例次原位全肝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BS22例(5.4%)。所有患者均通过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和胆道造影获得诊断。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h(107例)、供受体ABO血型不符(13例)、术后肝动脉病变(5例)和原发病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91例)与肝移植术后IB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其IBS的发生率分别为10例(9.3%)、4例、3例和10例(11.0%)。肝移植术中放置胆道外引流管可降低IBS的发生率(2.5%)。22例患者采用药物、内镜、放射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77.3%(17例),治愈率为45.5%(11例),IBS相关的病死率为22.7%(5例),与IBS相关的移植物失功发生率为41.0%(9例)。结论供肝冷保存时间过长、供受体ABO血型不符、术后肝动脉病变及原发病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等4项因素是肝移植术后IBS发生的高危因素。胆道造影和MRCP是诊断IBS的重要手段。根据胆管树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原位肝移植术后IBS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 内胆管狭窄 病因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元媛 黄道中 +4 位作者 陈知水 杜敦峰 李开艳 邓又斌 张青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10-1412,共3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CDFI检查资料。结果55例OLT术后患者中,CDFI发现血管并发症患者7例(13%):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肝门部肝动脉和肝内...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CDFI检查资料。结果55例OLT术后患者中,CDFI发现血管并发症患者7例(13%):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肝门部肝动脉和肝内左右分支均未见彩色血流信号,1例门静脉右后叶支血栓形成,门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门静脉肝动脉动静脉漏1例,肝静脉血栓形成1例,4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4/7,5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原位移植 血管 并发症 血栓形成 动静脉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峰 慕宁 +5 位作者 王海梁 傅宏 王正昕 王全兴 丁国善 傅志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33-1437,共5页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二袖套法"建立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低剂量(40mg/kg)和高剂量(80mg/kg)青藤碱组,分别观察移植术后1周存活率...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二袖套法"建立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低剂量(40mg/kg)和高剂量(80mg/kg)青藤碱组,分别观察移植术后1周存活率,检测术后2、6、12、24h血清ALT,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的TNF-α、IL-1β mRNA的含量,并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藤碱低剂量、高剂量组术后1周存活率显著提高(75%、75%vs12.5%,P<0.01);在各个时间点,青藤碱治疗组的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中的TNF-α、IL-1β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肝脏病理学形态也明显改善。结论:青藤碱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1β等炎症性细胞因子合成,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达到保护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 青藤碱 大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处理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健 罗朝志 +1 位作者 刘斌 王泉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处理。方法  2 1例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 ,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术 ,采用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血液动力的变化。结果 无肝前期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处理。方法  2 1例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 ,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术 ,采用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血液动力的变化。结果 无肝前期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无肝期心排血量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仍维持在正常水平。外周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转流 3 0分钟后明显增加 (P <0 0 5 ) ,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新肝早期平均动脉压和心排血量明显下降 ,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明显增加。结论 原位肝移植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术有助于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 ,但在新肝早期仍有明显血液动力学变化 ,需要通过快速输血输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动力学 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术 原位移植 复合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晓宏 王广义 +2 位作者 孟伟 赵军 张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3-485,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 ,观察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等因素对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 5 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 ,手术成功率为 98% ,1周存活率为 94%。结...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 ,观察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等因素对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 5 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 ,手术成功率为 98% ,1周存活率为 94%。结论 :大鼠的术前状态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及完善的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原位移植 围手术期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国亮 池信锦 +1 位作者 金亦 黑子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建立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自体模拟肝移植后大鼠肾功能与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8)和模型组(M组),模型组根据肝脏再灌注时间,再分为再灌注4 h模型组(M1组,n=8),再灌注8 h模型组(M2... 【目的】建立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自体模拟肝移植后大鼠肾功能与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8)和模型组(M组),模型组根据肝脏再灌注时间,再分为再灌注4 h模型组(M1组,n=8),再灌注8 h模型组(M2组,n=8),再灌注16 h模型组(M3组,n=8),再灌注24 h模型组(M4组,n=8)4个亚组。对照组在麻醉后只进行开腹和血管的分离,不进行肝脏的阻断和灌注;模型组则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分别在肝脏再灌注后4、8、16、24 h时取左肾组织和血标本,观察其血肌酐、尿素氮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在肝脏再灌注后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损伤,可见间质出现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较多管型形成,在再灌注8 h时最为显著,在再灌注16 h开始修复;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在肝脏再灌注后明显升高,在再灌注后16 h达到高峰,在24 h恢复。【结论】SD大鼠经历自体原位肝移植后,肾脏出现病理损伤和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原位移植 急性肾损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治疗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强 戴定可 +3 位作者 翟仁友 钱晓军 王剑锋 李建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在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到2006年9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治疗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使用13枚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治疗,其中1... 目的探讨与分析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在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到2006年9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治疗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使用13枚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治疗,其中1例由于病变长度,需要2枚支架;1例出现再狭窄需要第2次支架植入。所有病例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随访中未出现与支架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在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有极好的技术成功率和中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 动脉狭窄 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移植术中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的处理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秀生 张晓梅 +4 位作者 吕宁 王亮 杜洪印 薛玉良 沈中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34-235,共2页
原位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慢性肝病、肝癌以及其他不可逆肝胆疾病的方法之一.由于肝移植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围术期常发生多器官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良好的麻醉管理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了肝移植术中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 原位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慢性肝病、肝癌以及其他不可逆肝胆疾病的方法之一.由于肝移植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围术期常发生多器官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良好的麻醉管理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了肝移植术中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及处理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 电解质 酸碱失衡 治疗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与相关手术技巧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勇 龚建平 +3 位作者 刘明忠 刘海忠 尤海波 刘长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78-780,共3页
目的 :改进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式 ,并总结出相关手术技巧。方法 :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共建立 16 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 ,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 ,胆管内支架法完成胆道重建。结果 :采用改... 目的 :改进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式 ,并总结出相关手术技巧。方法 :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共建立 16 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 ,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 ,胆管内支架法完成胆道重建。结果 :采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 ,平均供体手术时间 4 6min ,修整供肝时间 2 4min ,受体无肝期 2 1min ,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时间 13min ,门静脉套管时间 3min ,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时间 4min ,胆管插管时间 3min。术中和术后 2 4h内主要死亡原因是气胸、麻醉意外、出血 ,手术成功率 92 .5 %。存活超过 2 4h者 ,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胆道梗阻以及移植肝功能失活。结论 :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需要娴熟的显微外科基本功和耐心细致的手术操作。改进的二袖套法具有无肝期短、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 ,是建立该模型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原位移植 手术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明 潘桃 +1 位作者 李红洲 陈知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着重对供肝分离、灌注、肝上下腔静脉切取,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袖套和胆道处理等手术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结果:共建立4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着重对供肝分离、灌注、肝上下腔静脉切取,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袖套和胆道处理等手术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结果:共建立4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80%,7 d存活率达70%。结论:在娴熟细致的外科操作基础上进一步缩短无肝期,可顺利完成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移植 二袖套法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