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水乙醇明胶海绵混合物栓塞治疗肝癌合并中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周春 周卫忠 +4 位作者 刘圣 周春高 王斌 王绍显 施海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3-798,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无水乙醇明胶海绵混合物(ESG)联合化疗药物和/或碘化油,对合并中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肝癌(HCC)患者行末梢性化疗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12月使用ESG栓塞治疗106例HCC合并中重度APS... 目的探讨采用无水乙醇明胶海绵混合物(ESG)联合化疗药物和/或碘化油,对合并中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肝癌(HCC)患者行末梢性化疗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12月使用ESG栓塞治疗106例HCC合并中重度AP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手术前后APS改善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肿瘤反应、生存期和预后因素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6例HCC合并中重度APS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78 d,6、12、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8%、36.1%、1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总胆红素水平、最大肿瘤直径、既往治疗、治疗有无应答以及APS改善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有应答、APS改善是独立保护因素,而女性、最大肿瘤直径≥5 cm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ESG栓塞治疗合并中重度APS的HCC患者安全、有效,治疗有应答、APS改善患者预后较好,而女性、最大肿瘤直径≥5 cm为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乙醇明胶海绵混合物 栓塞 治疗性 细胞癌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氰丙烯酸正丁酯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凯 王茂强 +2 位作者 李彩霞 樊庆胜 段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HAPS)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肝癌伴HAPS的患者以NBCA栓塞瘘口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部分闭合,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瘘口栓... 目的:评价应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HAPS)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肝癌伴HAPS的患者以NBCA栓塞瘘口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部分闭合,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瘘口栓塞。结论:应用NBCA治疗高流量HAP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氰丙烯酸正丁酯 细胞 动脉-门静脉分流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栓塞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练贤惠 李晓晖 +2 位作者 张德葵 吴细群 关守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80-180,共1页
关键词 动脉-门静脉分流栓塞术 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不良反应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功能性分流的诠释 被引量:4
4
作者 欧阳墉 欧阳雪晖 +1 位作者 张学军 朝鲁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57-563,共7页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由于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器质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organic IHAPVSs或O-IHAPVSs),如伴发于进展期肝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的O-IHAPVSs以及伴发于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肝脏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等的O-IHAPVSs。在F-IHAPVSs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向肝性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所形成的F-IHAPVSs,其形成机制分为3类:经肝窦性,如伴发于肝硬化的F-IHAPVSs;窦后性,如伴发于布加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F-IHAPVSs;窦前性,如伴发于胃肠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F-IHAPVSs。另一种F-IHAPVSs常见于一些原发性肝动脉血流增多的肝脏疾患,如伴发于富血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和肝胆炎性病变等的IHAPVSs,皆归之于F-IHAPVSs范畴;然而,此类F-IHAPVSs的形成机制是随其基础疾病而不同。临床上,依据下列3个要点可作出FIHAPVSs的影像诊断:1首先是伴有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的各种肝脏疾病(已如上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皆已经被排除;2肝动脉DSA动脉期像上显示门静脉早显的特征性表现;或(和)3肝脏CT/MR动态增强成像动脉期像上显示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特别是如同时见到门静脉早显,则可确认为F-IHAPVSs无疑。但是,在鉴别诊断上,F-IHAPVSs必须仔细地与O-IHAPVSs、肝脏迷走静脉或体循环的异常向肝性引流静脉等所引起的局部肝实质灌注作鉴别;此外,伴发于肝硬化的小THPE如呈现为孤立小结节状时,则需谨慎地与小的肝细胞癌灶作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门静脉分流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文莲 罗光华 +3 位作者 李丹 罗明贤 王俊波 陆从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癌栓 多层螺旋CT诊断 临床意义 细胞癌 动脉-门静脉分流 CT动态增强扫描 门静脉内癌栓 脏灌注异常 周围组织结构 MSCT诊断 发生机制 DSA表现 门静脉扩张 增强表现 增强检查 综合分析 阳性征象 充盈缺损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 被引量:4
6
作者 阎文颖 张在人 +1 位作者 王淑红 张金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例均采用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完成动脉期、门脉期三维重建,分析肝动-静...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例均采用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完成动脉期、门脉期三维重建,分析肝动-静脉瘘的增强特征及其合并门静脉癌栓的CT表现。结果: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中巨块型8例、结节型4例和弥漫型1例。肝癌合并主干型肝动静脉瘘9例、末稍型3例和混合型2例。13例中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显影密度大于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7例,门静脉左右分支的显影密度大于门静脉主干3例。结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有特征性的MCCT表现,MS能正确诊断并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动脉-门静脉分流 M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