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纤维化评价指标预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水荣 林浩钟 +5 位作者 钱柏锋 李牧其 彭洪 华赟鹏 彭宝岗 沈顺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4-882,共9页
【目的】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与肝脏纤维化-4指数(FIB-4)等指标已被证实可用于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预后评估有较高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讨APRI与FIB-4对HCC患者肝切除术后发... 【目的】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与肝脏纤维化-4指数(FIB-4)等指标已被证实可用于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预后评估有较高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讨APRI与FIB-4对HCC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PHLF)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26例在我院接受肝切除术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肝切除术前2周内的实验室数据,计算APRI、FIB-4、Child-Pugh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PRI、FIB-4、Child-Pugh评分的AUC值和最佳临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比APRI和FIB-4对PHLF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中共有11.3%(48/426)患者发生PHLF。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范围肝切除术(≥3个肝段切除)、失血量>400 mL,TBIL、PLT、纤维蛋白原以及APRI、FIB-4均为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PRI(AUC=0.816)和FIB-4(AUC=0.728)对PHLF的预测能力均优于Child-Pugh评分(AUC=0.566)P均<0.001。【结论】术前APRI与FIB-4都是HCC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率指数 脏纤维化-4指数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 CHILD-PUGH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残肝体积预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半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龚文锋 陆战 +4 位作者 张志远 钟鉴宏 马良 向邦德 黎乐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术标准残肝体积(the 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的安全临界值及其评估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广...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术标准残肝体积(the 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的安全临界值及其评估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9月~2016年8月共181例半肝切除术HC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测定肝脏总体积、肿瘤体积、残肝体积、切除的肝体积。术中排水法测定切除标本的体积。按照"50-50标准"分成肝衰竭组(22例)与无肝衰竭组(159例),分析发生PHLF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肝硬化亚组SRLV的临界值及其预测PHLF效能,并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的CT分级资料。结果:术后共发生PHLF 22例,PHLF相关死亡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水平及SRLV是发生PHLF的危险因素。按照肝硬化病理进行亚组分析,肝硬化组102例(Ⅰ、Ⅱ级肝硬化84例,Ⅲ级肝硬化18例,无Ⅳ级肝硬化),18例发生PHLF,PHLF相关死亡1例。HCC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发生PHLF的SRLV临界值为340 mL/m^2(灵敏度94.4%,特异度74.7%,曲线下面积0.861,P<0.01)。结论:SRLV≤340 mL/m^2的HCC合并肝硬化患者在行半肝切除术后,发生PHLF的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切除 后肝功能衰竭 标准残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柳己海 郑小林 +1 位作者 郑直 李明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036-203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318例,根据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无肝功能衰竭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318例,根据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无肝功能衰竭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危险因素。结果 318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中发生肝功能衰竭104例,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32.70%,其中2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病死率为0.63%。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小板计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合并血管癌栓情况、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合并血管癌栓、术中出血量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合并血管癌栓及术中出血量是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切除 肝功能衰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不同肌松程度对肝脏灌注和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时来 蔡菲 +2 位作者 吕虎 张军 陈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深度和中度神经肌肉阻滞(以下简称:肌松)对肝脏灌注和围术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深度肌松组(D组,n=30)和中度肌松组(M...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深度和中度神经肌肉阻滞(以下简称:肌松)对肝脏灌注和围术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深度肌松组(D组,n=30)和中度肌松组(M组,n=30)。麻醉诱导时,D组给予罗库溴铵0.9 mg/kg,M组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术中持续输注罗库溴铵,维持D组强直刺激后计数(post-tetanic count,PTC)1-2和M组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ratio,TOF)1-2。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和标本切除后,静脉给予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0.25 mg/kg,监测ICG 15 min残留率(retention rate at fifteen minutes,ICG_(R15))。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罗库溴铵用量、外科手术操作满意度、术后肩膀疼痛以及术后第一天肝功能和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M组相比,D组罗库溴铵用量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间麻醉诱导后和标本切除后ICG_(R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1),围术期肝功能各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与M组相比,D组外科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肩膀痛发生率(P=0.037,OR=1.37,95%CI:1.01~1.86)及术后第一天呕吐发生率(P=0.017,OR=1.64,95%CI:1.07~2.53)明显降低。结论与中度肌松组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深度肌松组外科手术操作满意度增加,术后肩部疼痛以及呕吐发生率降低,但两组患者术中肝脏灌注及围术期肝功能未发现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阻滞 吲哚菁绿(ICG) 残留率 脏灌注 肝功能 切除 腹腔镜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马小型猪85%肝切除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5
作者 桑剑锋 马虎成 +3 位作者 施晓雷 黄韬 伊丹丹 丁义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80,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比例肝切除体积对巴马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影响,为建立合适的小型猪大部分肝切除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提供合适的方法。方法分别行75%、85%及95%肝切除,CT检查残留肝并记录存活情况,术前、术后1、3、5 d和术后1、2、3周... 目的探索不同比例肝切除体积对巴马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影响,为建立合适的小型猪大部分肝切除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提供合适的方法。方法分别行75%、85%及95%肝切除,CT检查残留肝并记录存活情况,术前、术后1、3、5 d和术后1、2、3周定期抽血检测肝功能,获取肝组织HE染色,检查肝病理情况。结果75%、85%及95%肝切除小型猪平均存活时间为(19.0±5.6)d,(17.3±5.5)d,(1.3±1.5)d,不同肝切除比例的巴马小型猪病理学评分分别为(5.67±0.52)、(8.17±0.82)、(8.50±0.71)。随着肝切除比例增加,肝功能衰竭发病率升高。85%肝切除可引起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总胆汁酸水平显著增高。结论85%体积肝切除可造成典型的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功能衰竭 大部切除 动物模型 巴马小型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联合标准残肝体积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罗宇君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联合标准残肝体积(SRLV)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联合标准残肝体积(SRLV)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不全的情况,分为肝功能良好组(n=56)与肝功能不全组(n=14)。根据术前肝功能评估及强化CT计算切除肝体积和剩余肝体积以及肝脏三维重建,术中B超定位决定手术方案,根据术中情况决定采用选择性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或间断全肝门阻断,CUSA联合双极滴水电凝镊离断肝实质。计算SRLV并连续监测患者ICGR15。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准确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测模型,制订SLR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监测对术后肝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结果两组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 d、5 d的ICG-R15,以及SRLV、Child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随ICGR15升高而升高(P值均<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前、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 ICG-R15>20%组与其他两组患者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后即时,ICG-R15<10%组与10%≤ICG-R15≤20%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ICG-R15、术后即时ICG-R15、术后3 d ICG-R15、术后5 d ICG-R15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AUC分别为0.790、0.857、0.855、0.870,术后即时、3 d、5 d ICG-R15的AUC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RLV以及ICG-R15术后动态监测(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水平升高均为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BMI升高则为独立保护因素(P值均<0.05)。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依据预测模型分别对术后(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肝功能不全进行预测,ROC曲线显示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963、0.967、0.967(P值均<0.01)。制订SLR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监测对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SLRV>1240 mL/m2、术后即时ICG-R15>20%、术后3 d或5 d ICG-R15>25%,符合其中任意一项即可诊断术后肝功能不全,灵敏度100%,特异度60.71%,符合度68.57%。结论连续性监测术前及术后ICG-R15水平对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估均具有指导意义,术后5 d ICG-R15的准确性相对最高;SRL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检测能有效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可指导临床医生预估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尽早进行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切除 吲哚菁绿 肝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度和体积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皓 马俊永 +1 位作者 钱利强 尹国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25-2729,共5页
目的评估脾脏硬度(SS)和脾脏体积(SV)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9年2月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肝切除术的HCC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术前测... 目的评估脾脏硬度(SS)和脾脏体积(SV)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9年2月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肝切除术的HCC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术前测量SS、肝脏硬度(LS)、SV、剩余残肝体积(FRLV)和炎症指标等。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S与LS、SV的相关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PHLF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S、SV/FRLV和入肝血流阻断(HIO)的临床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最终纳入148例HCC患者,其中21例(14.2%)发生PHLF。根据术后病理报告,73例(49.3%)患者发现肝硬化。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比较,SV、LS、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10、6.952、20.580,P值均<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与LS、SV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0、0.453,P值分别为0.002、0.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肝硬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LS、SS、SV/FRLV、手术时间、是否输血、HIO时间均与PHLF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FRLV[风险比(HR)=26.564,95%可信区间(95%CI):1.611~422.541,P<0.001]、SS(HR=1.018,95%CI:1.014~1.154,P=0.008)和HIO时间(HR=1.045,95%CI:1.012~1.084,P=0.002)是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FRLV预测PHLF的AUC为0.867(95%CI:0.755~0.926,P<0.001),敏感度为0.783,特异度为0.919;SS预测PHLF的AUC为0.856(95%CI:0.715~0.984,P<0.001),敏感度为0.673,特异度为0.862;HIO预测PHLF的AUC为0.694(95%CI:0.542~0.862,P=0.003),敏感度为0.696,特异度为0.741。结论SS与SV/FRLV有助于预测HCC患者PHL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脾脏硬度 脾脏体积 切除 肝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肝散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效果及功效分析
8
作者 贾晓斌 陈柃池 +1 位作者 徐海进 季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健肝散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效果及功效。方法选取160例江苏省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和研究组(8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选例时间设置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两组患... 目的探讨健肝散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效果及功效。方法选取160例江苏省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和研究组(8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选例时间设置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两组患者均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同时对照组接受常规补液及其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健肝散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恢复及住院情况,术后1周临床疗效,术前、术后3 d肝功能,术前、术后1周临床症状积分、炎症反应指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首次排气、首次排便、住院、肠鸣音恢复、抗生素使用、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更短(相较于对照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两组各项症状积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降低,两组间术后1周相比,研究组更低;术后3 d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酸转肽酶(glutamate transpeptidase,GGT)水平升高,但两组间术后1周比较,研究组更低;术后1周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升高,两组间术后1周比较,研究组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肝散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肝功能损伤,促进术后恢复,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 炎症因子 肝功能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精准肝切除术患者在麻醉科ICU期间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蒋明 许华晔 +3 位作者 冯丹丹 周路阳 顾小萍 马正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09-1212,共4页
目的观察精准肝切除术患者在麻醉科ICU(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AICU)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术后早期肝功能和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精准肝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4~6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 目的观察精准肝切除术患者在麻醉科ICU(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AICU)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术后早期肝功能和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精准肝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4~6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每组20例。入AICU后拔管前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和丙泊酚0.5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S组给予生理盐水和丙泊酚0.5mg·kg^(-1)·h^(-1);拔管后D组维持原剂量右美托咪定泵注,S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接受按压式镇痛泵术后镇痛。记录镇静有效率和按压次数;记录术前(T_0)、入AICU后即刻(T_1)和术后12h(T_2)血浆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血乳酸(Lac)浓度;记录心动过缓、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和术后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镇静有效率明显高于S组[(80.2±13.0)%vs(61.8±14.7)%,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S组[(2.3±0.7)次vs(4.1±1.2)次,P<0.05];与T_0时比较,T_1和T_2时两组AST、ALT和Lac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T_2时两组AST、ALT和Lac浓度明显升高(P<0.05);T2时S组AST、ALT和Lac浓度明显高于D组(P<0.05)。两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和术后谵妄[1(5%)vs 3(15%)]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患者在AICU期间使用右美托咪定可减少患者焦虑情绪,对肝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精准切除 肝功能 术后谵妄 麻醉科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肝癌切除术后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敬东 戴毅 +3 位作者 彭勇 彭祥玉 杨汉丰 王小飞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1292-1294,共3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后肝功能、免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肝癌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均于术前3 d开始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250 mL,到术后7 d结束,10 d为1个疗程。于术后3,7 d测定...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后肝功能、免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肝癌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均于术前3 d开始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250 mL,到术后7 d结束,10 d为1个疗程。于术后3,7 d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测定T细胞亚群,并观察术后的气管导管拔出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30 d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肝功能检测均提示出现肝功能损害(P<0.05),但治疗组肝功能损害比对照组轻(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好转,但治疗组肝功能可恢复到术前状态(P>0.05),对照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清蛋白(Alb)等仍未恢复到术前状态(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3+和CD4+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术后拔管时间、ICU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情况,治疗组评分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促进肝功能恢复,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原发性 切除 肝功能 免疫功能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的手术切除及介入和射频治疗对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艳红 叶胜龙 张博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78-379,共2页
4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手术、射频及介入治疗3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组间的主要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4、7、9天,各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前三组问ALT值无明显差别,治疗后第1-9天内,ALT变化在... 4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手术、射频及介入治疗3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组间的主要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4、7、9天,各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前三组问ALT值无明显差别,治疗后第1-9天内,ALT变化在三组问有明显差异,以手术组数值最高;治疗后三组中肝功能各指标异常人数所占比率都有升高,均以手术组为最高。认为:三种治疗对肝功能均有影响,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肝功能储备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肝功能 切除 介入 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CT分级与肝切除术前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涂蓉 罗建光 +1 位作者 何冬雷 王小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487-492,497,共7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CT分级与肝切除术前后肝功能恢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研究59例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人及其CT图像。将术前非肿瘤区肝实质的肝硬化分级,与术前临床肝功能分级、术前、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分级之间各生... 目的:研究肝硬化CT分级与肝切除术前后肝功能恢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研究59例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人及其CT图像。将术前非肿瘤区肝实质的肝硬化分级,与术前临床肝功能分级、术前、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分级之间各生化指标的术后峰值或谷底和20 d后的时间区段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B(白蛋白)和PAB(前白蛋白)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而TBIL(总胆红素)和DBIL(直接胆红素)在C-P分级的A、B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CT分级与现有的临床常用的肝储备功能,如C-P分级有互补性,可以作为临床肝癌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硬化 肝功能 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替曲塞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及CIART、AFP-L3、GP73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高卿 江伟 华永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及昼夜相关转录抑制因子(CIART)、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到2019年7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治疗的原...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及昼夜相关转录抑制因子(CIART)、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到2019年7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使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雷替曲塞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CIART、AFP-L3、GP73、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1年、3年和5年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IART、AFP-L3、GP73、ALT、AST及TBIL水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IART、AFP-L3、GP7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CIART、AFP-L3、GP7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5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和3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53.84%、5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联合雷替曲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有效降低CIART、AFP-L3、GP73水平,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替曲塞 腹腔镜切除 原发性 肝功能 昼夜相关转录抑制因子 胎蛋白异质体 高尔基体膜蛋白-7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预测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晓烨 贺业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220,共5页
目前肝切除术已成为原发性和转移性肝脏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不断改进,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仍然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最严重的原因。准确预测PHLF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综述... 目前肝切除术已成为原发性和转移性肝脏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不断改进,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仍然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最严重的原因。准确预测PHLF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影像学预测PHLF的研究进展,从形态、功能影像学和人工智能角度进行分析,旨在增进对PHLF的理解,力求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衰竭 影像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监测及处理策略
15
作者 顾勤 葛敏 +2 位作者 朱章华 仇毓东 丁义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0-615,共6页
 分析了1998-2002年8月期间我院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ICU监测及呼吸、循环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15例患者中11例为原位肝移植,4例为肝肾联合移植,住ICU期间共死亡3例.术后初期平均动脉压(M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  分析了1998-2002年8月期间我院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ICU监测及呼吸、循环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15例患者中11例为原位肝移植,4例为肝肾联合移植,住ICU期间共死亡3例.术后初期平均动脉压(M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低于正常,经积极扩充血容量后8h明显改善(P<0.05),24h内基本恢复正常.5例患者因术后肾功能不全早期应用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其中4例于24h内肾功能明显好转而停用.严重感染多发生于术后3周内,以肺部感染多见;24h内成功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者预后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拔管延迟患者.出血是肝移植术后早期的常见并发症,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确诊为排斥反应者仅1例.分析表明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多为血容量不足、肾功能障碍、感染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因此上述环节为术后早期ICU监测重点,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术后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肝功能衰竭 移植 术后监测 处理策略 并发症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监测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对肝功能不全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宇君 张雅敏 +2 位作者 杨龙 李姸 刘子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结束即时、术后3、5 d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70例。分析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手术结束即时、术后3、5 d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70例。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关系,对比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在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之间的差别。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14例,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56例,肝功能不全发生率20.0%。肝功能良好组中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5.73±4.31)%、(12.36±7.41)%、(11.51±8.76)%、(9.60±7.00)%;肝功能不全组的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18.02±13.48)%、(32.54±18.67)%、(34.73±18.49)%、(25.34±11.49)%,2组间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68、3.966、4.571、4.901,P值均<0.05);术前ICG-R15<10%、10%<ICG-R15<20%、ICG-R15>20%的3组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1.10%、18.2%、62.5%,术后即时分别为0、20.0%、100%,术后3 d分别为6.3%、11.1%、50.0%,术后5 d分别为5.3%、12.5%、62.5%,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伴随ICG-R15升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374、28.024、14.810、21.159,P值均<0.001);术后即时3组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前、术后3、5 d中除ICG-R15<10%与10%<ICG-R15<20%以外,其余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析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术前、术后即时、3、5d的ICG-R15 AUC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90(0.676~0.878)、0.857(0.752~0.929)、0.855(0.750~0.927)、0.870(0.768~0.938),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AUC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比术前ICG-R15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更准确,可指导临床医生预估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尽早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切除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试验 吲哚花青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功能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土明 何世东 +2 位作者 潘晓峰 魏彬彬 王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9期861-862,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 后肝功能 胆囊良性病变 外胆管 术后出血 术后胆漏 离断伤 金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对肝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师佈 杨彦 +3 位作者 涂伟 吴开玲 陈枫 林大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1期1646-1650,共5页
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术(LH)和开腹肝切除术(OH)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后,将患者随机分为LH组(51例)和OH组(59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 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术(LH)和开腹肝切除术(OH)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后,将患者随机分为LH组(51例)和OH组(59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LH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较OH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H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亦较OH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第7天血清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凝血酶原时间(PT)在LH组中升高显著低于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些指标在LH组恢复均快于OH组。结论:与OH相比,LH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腹腔镜手 开腹手 肝功能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与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对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疼痛相关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匡远黎 王郑 +1 位作者 杨志亮 谭智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与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对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疼痛相关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与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对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疼痛相关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疼痛指标及肝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COR、NE、CRP、ALT及AST水平差异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8^+、COR、NE、CRP、ALT及AS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相比,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可以更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肝功能,减轻疼痛,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腹腔镜切除 经腹腔镜射频消融 免疫功能 疼痛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邹波 朱龙川 +2 位作者 甘达凯 张鑫垚 姚雪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2,3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慢加急性衰竭 肝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