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肛周肌肉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龙 周燕 +8 位作者 王常林 李正 王维林 徐航 孙蕊 任相海 明安晓 王雪琪 刁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872-877,共6页
目的对比正常新生儿和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患儿的肛周肌肉解剖,了解其异常改变,探讨其对手术方案改进的意义。方法对33例死于非ARMs相关疾病的新生儿和13例ARMs患儿(高位8例,中位5例)的骨盆进行解剖。通过对纵... 目的对比正常新生儿和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患儿的肛周肌肉解剖,了解其异常改变,探讨其对手术方案改进的意义。方法对33例死于非ARMs相关疾病的新生儿和13例ARMs患儿(高位8例,中位5例)的骨盆进行解剖。通过对纵肌管、耻骨直肠肌等组织进行观察、测量,对各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新生儿肛周肌肉由内向外可分为三个管状结构:内括约肌管、纵肌管(由直肠纵肌和盆底纵肌组成)和横肌管。ARMs患儿内括约肌管缺如,纵肌管仅由盆底纵肌构成,呈闭合状态,分为盆腔和会阴两个部分。盆腔部纵肌管向前上方移位,会阴部纵肌管中心没有直肠通过,两侧会阴部纵肌相互融合形成闭合的肌管,向下延伸,形成肛穴。肛穴代表了会阴部肛周肌肉的中心。经测量,在正中矢状面,高、中位ARMs患儿和正常新生儿纵肌管后壁的平均长度分别为(2.66±0.31)cm、(2.34±0.54)cm和(1.80±0.29)cm,高位ARMs患儿的纵肌管后壁长度长于正常新生儿(P<0.05),中位ARMs患儿与高位ARMs患儿及正常新生儿的纵肌管后壁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高、中位ARMs患儿和正常新生儿会阴部纵肌管的平均长度分别为(2.08±0.51)cm、(1.24±0.15)cm和(1.02±0.25)cm,高位ARMs患儿的会阴部纵肌管长度长于正常新生儿及中位ARMs患儿(P<0.05),正常新生儿与中位ARMs患儿的会阴部纵肌管长度无差异(P>0.05);高、中位ARMs患儿和正常新生儿耻骨直肠肌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49±0.40)cm、(2.13±0.25)cm和(2.29±0.22)cm,高位ARMs患儿的耻骨直肠肌长度短于正常新生儿及中位ARMs患儿(P<0.05),正常新生儿与中位ARMs患儿的耻骨直肠肌长度无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肛周肌肉由内括约肌,纵肌和横肌三个管状系统组成,高、中位ARMs患儿的内括约肌管缺如,纵肌管和横肌管有发育异常改变,闭合的纵肌管可为术中辨别重建直肠拖出的中心位置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畸形 肛门/畸形 直肠/畸形 肌肉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Pena手术Ⅰ期治疗先天性中间位肛门直肠畸形 被引量:4
2
作者 位永娟 王祖耀 曾洪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77-78,共2页
随着对维持排便功能的神经肌肉的解剖生理以及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肛周肌肉的病理改变的深入研究,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方法日趋完善合理,尤其对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疗效有了明显提高。现总结本院2002年4月至2008年4月采用改良Pena... 随着对维持排便功能的神经肌肉的解剖生理以及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肛周肌肉的病理改变的深入研究,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方法日趋完善合理,尤其对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疗效有了明显提高。现总结本院2002年4月至2008年4月采用改良Pena手术治疗的28例先天性中问位肛门直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畸形 直肠/畸形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汤绍涛 阮庆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18-122,共5页
关键词 直肠/畸形 肛门/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末端PGP9.5和S-100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焱磊 郑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21-25,共5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末端肠壁内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探讨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结肠盲端标本76例(包括高位11例,中位26例,低位39例)。记录平均胎龄、出生体重及取得直肠标... 目的研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末端肠壁内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探讨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结肠盲端标本76例(包括高位11例,中位26例,低位39例)。记录平均胎龄、出生体重及取得直肠标本时的年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GP9.5和S-100蛋白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类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出生时胎龄和平均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P9.5和S-100在高位畸形患儿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中位畸形(高位vs中位,PGP9.5:0.422±0.008vs0.447±0.006,P值=0.0226;S-100:0.417±0.009vs0.442±0.007,P值=0.0401)和低位畸形(高位vs低位,PGP9.5:0.422±0.008vs0.450±0.009,P值=0.0331;S-100:0.417±0.009vs0.447±0.010,P值=0.0436);中位和低位畸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畸形一期手术组直肠末端PGP9.5和S-100的表达明显低于分期手术组(PGP9.5:0.421±0.010vs0.453±0.006,P值=0.0128;S-100:0.413±0.010vs0.449±0.006,P值=0.0048);低位畸形26例男性患儿取得直肠盲端标本时的平均年龄为(0.11±0.08)个月,13例女性患儿平均年龄为(6.15±0.29)个月(P<0.0001),但直肠末端PGP9.5和S-10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末端肠壁内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与畸形位置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高位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发生机制之一,中位畸形盲端肠壁内神经系统的发育可随年龄逐渐趋向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畸形 直肠/畸形 神经系统蛋白质S-100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周莹 沈淳 +1 位作者 黄焱磊 郑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866-871,896,共7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原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且行肛门成形术的544例AR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不同类型ARM患儿的手术方式... 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原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且行肛门成形术的544例AR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不同类型ARM患儿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再手术原因、术式选择及术后转归。结果276例直肠会阴瘘患儿均行一期肛门成形术,其中再手术5例(后切开3例、前矢状入路2例),后切开手术组和前矢状入路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927,P<0.001;χ2=6.782,P=0.009)。127例直肠尿道球部瘘患儿分别行一期或分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一期24例,分期103例),其中再手术45例(一期1例,分期44例),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χ2=55.683,P<0.001;χ2=12.645,P<0.001)。22例直肠膀胱瘘患儿中行分期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17例,5例行一期腹腔镜辅助拖出肛门成形术,其中再手术9例(一期腹腔镜组3例,分期经腹骶会阴组6例),一期腹腔镜组和分期经腹骶会阴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8,P=0.579;χ2=0.976,P=0.323)。109例直肠前庭瘘患儿均行一期肛门成形术,前矢状入路50例,后矢状入路59例,再手术7例(前矢状入路6例,后矢状入路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3),但前矢状入路组再手术率高于后矢状入路组(χ2=4.782,P=0.029)。2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患儿行分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2例直肠阴道瘘患儿行一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6例肛门狭窄患儿在麻醉下强力扩肛,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ARM术后并发症大部分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的,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可避免或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畸形 肛门/畸形 直肠/畸形 再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会阴肛门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中位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球部瘘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金狮 陶强 +4 位作者 戴康临 陈快 陶俊峰 赖勇强 徐本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一期会阴肛门成形并瘘修补术治疗中位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球部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一期会阴肛门成形并瘘修补术治疗中位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球部瘘患儿9例.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目的 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一期会阴肛门成形并瘘修补术治疗中位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球部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一期会阴肛门成形并瘘修补术治疗中位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球部瘘患儿9例.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均获得随访,2例瘘复发,术后无尿道狭窄,肛门控制功能优良.结论 该术式简便易行,疗效满意,可选择应用于中位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球部瘘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畸形 尿道 瘘/先天性 结直肠外科手术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神经系统与先天性肛肠畸形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岐宏 郑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63-367,371,共6页
关键词 肠/神经支配 肛门/畸形 /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在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德霞 罗洪 顾绍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66-367,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在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分型诊断中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应用百胜AU-4型彩色超声仪对30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进行分型诊断。结果本组30例患儿超声检查直肠盲端距肛(皮肤间的距离与手术检测结果对照,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0%。... 目的探讨B超在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分型诊断中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应用百胜AU-4型彩色超声仪对30例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进行分型诊断。结果本组30例患儿超声检查直肠盲端距肛(皮肤间的距离与手术检测结果对照,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B超检查可以明确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合理的临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畸形 肛门/畸形 畸形/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肛畸形儿直肠肠壁突触素和Cajal间质细胞的研究
9
作者 唐维兵 徐小群 +2 位作者 耿其明 张杰 陈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9-331,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突触素(SY)和Cajal间质细胞(ICCs)在无肛畸形儿直肠肠壁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兔抗人单克隆突触素抗体和鼠抗人单克隆c-kit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20例无肛畸形患儿(高位畸形4例、间位畸形8例、低位畸形8例)和5例正... 目的:探讨突触素(SY)和Cajal间质细胞(ICCs)在无肛畸形儿直肠肠壁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兔抗人单克隆突触素抗体和鼠抗人单克隆c-kit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20例无肛畸形患儿(高位畸形4例、间位畸形8例、低位畸形8例)和5例正常对照儿直肠SY和ICCs的分布情况。结果:无肛畸形患儿直肠盲端肠壁内SY和ICCs分布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低位组盲端近段直肠壁SY和ICCs数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间位和高位组盲端近段直肠壁SY和ICCs数量比对照组少,畸形位置越高越明显,但随着远离盲端,SY和ICCs出现并逐渐增多。结论:突触素和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异常是无肛畸形儿直肠盲端肠壁重要病理改变之一,这种改变可能引起或加剧排便过程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素 CAJAL间质细胞 肛门/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斌 叶明 +1 位作者 毛健雄 裴洪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22-123,共2页
目的 探讨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7例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均一期行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结果 随访6个月至3年,16例患儿肛门功能正常.1例... 目的 探讨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7例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均一期行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结果 随访6个月至3年,16例患儿肛门功能正常.1例腹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经伤口缝合后痊愈.16例患儿扩肛数月,排便正常,1例失访.结论 选择性进行I期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手术安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 直肠/畸形 肛门闭锁/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瘘管一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前庭瘘45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鸿坚 姜先敏 +1 位作者 王千 张晋绥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69-69,共1页
直肠前庭瘘(RVF)是肛门直肠畸形(ARM)的最常见类型,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ASARP)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SARP)是常用术式。本院采用经瘘管肛门成形术(TFARP)治疗45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直肠瘘/畸形 肛门疾病/畸形 结直肠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盲端牵引成形术在高位无肛治疗中的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果 冯杰雄 吴晓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27-28,共2页
肛门闭锁是最常见的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对高位无肛的患儿,目前普遍采用三期手术方式:结肠造口;肛门成形术;造口还纳。疗程约6~12个月,术后并发症多。笔者提出以下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新生儿高位无肛造瘘术时,术中用结肠镜吸... 肛门闭锁是最常见的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对高位无肛的患儿,目前普遍采用三期手术方式:结肠造口;肛门成形术;造口还纳。疗程约6~12个月,术后并发症多。笔者提出以下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新生儿高位无肛造瘘术时,术中用结肠镜吸净肠内容物,活力碘消毒。用镜头将直肠盲端顶向会阴部的肛门隐凹。用20 mL注射器针头,在肛门隐窝处刺向结肠镜指示肠管,进入直肠盲端。在结肠镜监视下,将适当的不绣钢丝穿入针管腔内并进入直肠盲端。将钢丝向上拖出至造瘘口外,套上选好的适当不绣钢球。钢丝头部打结后(其结以不能脱落为度),牵拉钢丝线,并将钢球拖至直肠盲端底部。术后次日开始,轻拉钢球,待到距离0.5 cm以内时,行经会阴做肛门成形术。术后2~3周开始扩肛。优点:①避免剖腹或用腔镜手术时盆腔分离操作、无损伤盆腔神经、血管、输尿管、肛门肌肉之虞。减轻患儿痛苦及脏器损伤。②手术简便、易学习推广、基层医院容易掌握。③大大缩短住院及治疗时间,无需复杂、贵重器械,经济实效好,用不锈钢球避免铁球生锈损伤肠壁。④早期修复肛门,大便提早通过可刺激肛门肌肉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畸形 结肠造口术 直肠/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