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通畅率的影响
1
作者 张弛 李筱 +4 位作者 魏祥 陈刚毅 李红梅 王可佳 郑俊奕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93-1298,共6页
目的与局部麻醉对比,探讨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首次接受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AVF)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ESR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局部麻醉(LA)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组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 目的与局部麻醉对比,探讨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首次接受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AVF)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ESR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局部麻醉(LA)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组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组。超声测量麻醉前后靶血管的直径和血流变化量。术后在3 d和3个月进行随访,以评估瘘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即时通畅率分别为:LA组92.52%,ISBPB组96.26%,ABPB组95.33%,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5,P=0.446)。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91,P<0.001),ISBPB组(83.18%)显著高于LA组(57.01%)(χ^(2)=17.477,P<0.001),ABPB组(80.37%)显著高于LA组(χ^(2)=13.580,P<0.001),ISBPB组呼吸功能受影响的患者(15.89%)显著高于LA组(2.80%)(χ^(2)=9.761,P=0.002)与ABPB组(0.93%)(χ^(2)=14.377,P<0.001);LA组与ABP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9,P=0.313)。结论在初次创设AVF时,ISBPB和ABPB比局部麻醉更有效。而ABPB对ESRD患者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小,且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手术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终末期肾病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铁军 冯磊 +1 位作者 张伟 李世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斜角 上肢手术 手术中 神经阻滞麻醉 复合 阻滞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误入硬膜外腔一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曹剑 鲁开智 +1 位作者 陶国才 崔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97-797,共1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神经刺激器 骨折内固定术 电流强度 麻醉平面 咪唑安定 静脉注射 常规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00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学婷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0-791,共2页
关键词 -腋神经麻醉 罗哌卡因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与容量的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比较 被引量:20
5
作者 马冬梅 范玉珍 +2 位作者 曹兴华 阿不力克木 郑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629-63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浓度 容量 周围神经阻滞 阻滞效果 注射部位 安全可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椎旁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6
作者 高嵩 田文华 +1 位作者 周卫民 刘立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ml和10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ml和6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颈浅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文娟 江伟 +1 位作者 曾真 张光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40mg)加10%硫酸镁2ml(0.5g);对照组(N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加生理盐水2ml(40mg)。待神经阻滞完全起效后,静脉诱导插入喉罩通气,术中七氟醚(呼末MAC 0.8)维持。分别记录局麻药注射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N组(P〈0.05)。术后8、12、24h M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的术后补救用镇痛药、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肌力减弱、麻木、瘙痒、寻麻疹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ISBPB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硫酸镁能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致臂丛神经损伤一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友宏 赵霞 +3 位作者 欧阳红 田珂 吴玮 陈靖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99,共1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神经损伤 2%利多卡因 皮肤破溃 清创缝合 生理盐水 布比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9
作者 徐铭军 刘玉兰 詹丽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5-245,共1页
关键词 神经扇形阻滞 临床观察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10
作者 樊晨璐 郑小兰 +2 位作者 张学康 陈世彪 肖苏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5-600,共6页
目的 探讨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FANB)与肌间沟臂丛阻滞(ISB)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8月择期于全麻下行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的患者70例,男20例,女50例,年龄30~79岁,BMI 18.5~30.0 kg/m^(2),ASAⅠ... 目的 探讨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FANB)与肌间沟臂丛阻滞(ISB)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8月择期于全麻下行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的患者70例,男20例,女50例,年龄30~79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FANB组(F组)和ISB组(I组),每组35例。F组和I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30 min于超声引导下行FANB和ISB,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阻滞前、阻滞完成后30 min、PACU内、术后8、16、24和48 h静息及活动时NR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累计氢吗啡酮消耗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阻滞完成后30 min半膈肌麻痹(HDP)的发生情况、阻滞前和阻滞完成后30 min的膈肌偏移幅度并计算膈肌偏移幅度减少比例。记录阻滞前和阻滞完成后30 min的SpO_(2)(吸空气)和握力、出PACU时的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F组无一例发生运动阻滞,I组均发生运动阻滞。与I组比较,阻滞完成后30 min时F组膈肌偏移明显升高,膈肌偏移幅度减少比例明显降低,SpO_(2)、握力明显升高,出PACU时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降低(P<0.05)。F组无一例发生HDP,I组有35例(100%)发生HDP。两组不同时点的静息及活动时NRS疼痛评分、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累计氢吗啡酮消耗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Fajardo入路腋神经阻滞可提供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类似的术后镇痛效果,并能更好地保留膈肌功能,避免发生HDP,且不引起运动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jardo 神经阻滞 阻滞 肱骨近端骨折 功能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郑颖梅 陈栋 丁燕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90-1192,共3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C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D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地佐辛0.05mg/kg,DD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地佐辛...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C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D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地佐辛0.05mg/kg,DD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地佐辛0.05mg/kg+地塞米松10mg,药液均为20ml。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4、12、24h的疼痛VAS评分。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D组和DD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DD组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D组(P<0.05)。D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术后4、12、24h,D组和DD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2、24h,D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D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可以改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增强术后镇痛,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地佐辛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 被引量:11
12
作者 田雪 孟园园 +1 位作者 安海燕 冯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测定全麻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伤口镇痛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BMI 18~28kg/m^2,ASAⅠ或Ⅱ级,在超声和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在C6水平... 目的测定全麻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伤口镇痛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BMI 18~28kg/m^2,ASAⅠ或Ⅱ级,在超声和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在C6水平以罗哌卡因5 ml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由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浓度0.5%,间隔浓度比值1.2。研究终点为:7个上-下周期,或者罗哌卡因浓度≤0.1%或≥1%,并持续7例。按照Dixon-Massey EC_(50)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罗哌卡因的EC_(50)及其95%CI。统计术后患者的膈神经阻滞率,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拔管后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EC_(50)为0.21%(95%CI 0.18%~0.25%)。膈神经阻滞率为9例(40.9%)。拔管后FVC、FEV_1/FVC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拔管后FEV_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的EC_(50)为0.21%,其95%CI为(0.18%~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序贯法 罗哌卡因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 被引量:19
13
作者 孟秀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7-607,共1页
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因其缺乏客观性,技术不熟练者操作易引起穿刺点出血、阻滞不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 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因其缺乏客观性,技术不熟练者操作易引起穿刺点出血、阻滞不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定位 上肢手术 复合 穿刺点出血 引导 解剖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娟 王培松 +2 位作者 吕晨 陶涛 邹建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4期2902-2903,共2页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同时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25mL行臂丛神经阻...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同时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25mL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各支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开始时间,术后进行随访,并记录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对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肋间臂和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两组比较前臂和肘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腕和手指运动阻滞的开始时间左旋布比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P<0.05),同时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组(P<0.01),两组术中阻滞满意度相同。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桡侧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罗哌卡因相同,但尺侧起效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快于罗哌卡因,同时感觉恢复时间也长于罗哌卡因,从而可提供满意的术后止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局部 布比卡因 芬太尼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顾晨桃 王爱忠 江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40-942,共3页
目的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 目的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甲磺酸罗哌卡因 盐酸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经皮定位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涛 肖金苗 +1 位作者 张立东 罗显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668,共2页
上肢及手部手术多在臂丛神经(N)阻滞下进行.而传统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体表定位后肓探寻找异感,不仅对麻醉医师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不适及不良后果如:血肿、气胸等。穿刺时为了一过地寻找激惹神经时出现所谓的异感... 上肢及手部手术多在臂丛神经(N)阻滞下进行.而传统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体表定位后肓探寻找异感,不仅对麻醉医师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不适及不良后果如:血肿、气胸等。穿刺时为了一过地寻找激惹神经时出现所谓的异感,反复穿刺及变换穿刺针的位置.更加重了患者的不适和损伤。用神经刺激定位在N阻滞中的应用在临床开展多年,但都是使用神经刺激刺专用穿刺针,虽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在操作过程中还是会给患者造成不适(触电感、肌肉紧张等)。我们采用德国PAJUNK神经刺激器,经体表皮肤定位.并与传统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神经刺激定位 体表定位 穿刺成功率 穿刺针 手部手术 麻醉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彩明 陈文波 肖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788-1788,共1页
关键词 神经 两点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与液压扩张联合治疗肩周炎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世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8期2080-208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手法松解 液压扩张 肩周炎 肩部疼痛 肩关节活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阿片类药物复合局麻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19
作者 董金春 王胜斌 +2 位作者 居霞 徐四七 胡胜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396,共2页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具有对患者影响小、费用低、镇痛和肌松效果能满足上肢手术要求等优点,但臂丛神经阻滞常出现阻滞不全,且起效时间长、维持时间短、术后镇痛效果不完善.有研究表明[1],将阿片类药物加入局麻药用于...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具有对患者影响小、费用低、镇痛和肌松效果能满足上肢手术要求等优点,但臂丛神经阻滞常出现阻滞不全,且起效时间长、维持时间短、术后镇痛效果不完善.有研究表明[1],将阿片类药物加入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提供镇痛效应,镇痛效果良好.本研究拟将芬太尼、舒芬太尼、地佐辛三种不同阿片类药物加入局麻药中,观察和比较三种阿片类药物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阿片类药物 复合局麻 临床观察 药用 术后镇痛效果 上肢手术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患儿上肢手术后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0
20
作者 陈培章 石翊飒 +2 位作者 金平 李雅楠 王亚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患儿上肢骨折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肢骨折手术患儿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3~7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24)、罗哌卡因复合...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患儿上肢骨折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肢骨折手术患儿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3~7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2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组(D1组,n=24)和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组(D2组,n=25),三组药液容量均为0.3 ml/kg。患儿在麻醉后行超声引导下ISBPB,均保留自主呼吸。记录痛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阻滞后24 h内镇痛药物(布洛芬混悬液、氢吗啡酮)的使用情况。记录膈神经阻滞、Horner综合征、声带麻痹、阻滞侧感觉异常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D2组痛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R组(P<0.05)。R组和D1组痛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组和D2组阻滞后24 h内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氢吗啡酮使用率明显低于R组(P<0.01),D1组和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膈神经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未出现其余并发症。结论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0.2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和0.2 mg/kg可安全应用于患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减轻术后疼痛;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时明显延长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罗哌卡因 儿童 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