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间隔缺损 多发性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治疗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鋆 何萍萍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6期29-30,共2页
目的介绍镶嵌治疗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后护理经验,以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2例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予以镶嵌和封堵治疗。结果 22例手术均成功,安返监护室,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4.5%)。21... 目的介绍镶嵌治疗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后护理经验,以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2例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予以镶嵌和封堵治疗。结果 22例手术均成功,安返监护室,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4.5%)。21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14例患儿无明显影响心功能的残余分流,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但全组心功能基本正常。结论保持呼吸通畅,心率、血压稳定,做好胸腔引流、心内测压管、体温的监测,加强特殊用药伊诺前列素的监护,密切监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是镶嵌治疗肌部多发性缺损术后护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封堵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8 kg)。19例伴心内外畸形,包括膜周室缺、肌部流入道室缺、肺动脉瓣下室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缩窄、三尖瓣反流、冠状动脉畸形和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解剖纠治方法: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肛温32~34℃),阻断主动脉,右心房切口,经由房间隔径路探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经缺损右室面过导引钢丝及鞘管,导入封堵器行肌部室缺封堵器封堵。伴心内畸形者,行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无死亡,食道彩超无影响心功能的明显残余分流。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3天延迟关胸。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2例术后心尖部小缺损开放,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4,左心室缩短率35%±4%,心功能正常。结论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可避免传统手术纠治需心室切口、心室内肌束切开和残余分流率高、对心功能影响大的缺点;且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伴发畸形,手术简便、安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可获得较佳近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封堵 心内直视 多发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心脏畸形的心内直视镶嵌封堵治疗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7.5%。3例患者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1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3例二尖瓣整形残留轻度反流。结论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安全,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心脏合并畸形,中长期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嵌封堵 心内直视 多发间隔缺损 伴发心脏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外科矫正和直视下封堵器置入治疗多发性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一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乔帆 王志农 +3 位作者 纪广玉 李健 金磊 赵仙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5-696,共2页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多发性 封堵器 杂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16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李奋 高伟 王荣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122,共2页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比较少见,且其临床特征与单发性室间隔缺损不能区别,因此,有关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文献甚少。但是,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正确术前诊断,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漏诊及再手术的机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十年...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比较少见,且其临床特征与单发性室间隔缺损不能区别,因此,有关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文献甚少。但是,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正确术前诊断,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漏诊及再手术的机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十年来我院收住,并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的16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 本院自1988年10月至今,共收住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自1 5/12岁至12岁,平均5岁。其中,单纯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5例,合并法洛氏四联症5例,大动脉转位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多发性 临床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0
7
作者 秦永文 吴弘 +3 位作者 赵仙先 丁继军 郑兴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d。出院前、术后l、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l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1.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问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鲜阳 韩秀敏 +7 位作者 侯传举 邓东安 金岩 全薇 盛晓棠 王琦光 魏明 崔春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 17例 ,左心房增大 8... 目的 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 17例 ,左心房增大 8例。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 3~ 10 (4 .9± 1.8)mm ,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 1~ 5 (2 .3± 0 .9)mm ,3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 ,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和 1例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 ,通过室缺建立轨道 ,82例采用膜部室缺封堵器 6~ 14型号封堵 ,7例选用PDA蘑菇伞封堵 ,合并PDA者先行室缺封堵而后堵闭PDA。结果  88例介入治疗成功 ,6 7例即刻无分流 ,2 1例有少量分流 ,1例室缺术后封堵器脱落 ,经导管取出后行外科手术修复室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 1~ 15个月无异常表现。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 ,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封堵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9
作者 纪荣明 李玉泉 +2 位作者 姜宗来 秦永文 赵仙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49,共2页
目的:为经皮穿刺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封堵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8例(男25.女13)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的室间隔膜部及周围结构。结果:室间隔膜部的形态可分为三角型、圆型和椭圆型;各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8%(22例)、23.7%(9例)... 目的:为经皮穿刺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封堵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8例(男25.女13)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的室间隔膜部及周围结构。结果:室间隔膜部的形态可分为三角型、圆型和椭圆型;各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8%(22例)、23.7%(9例)和18.3%(7例)。室间隔膜部在左室面的高度为(8.79±2.27)mm。右室面高度为(6.43±1.43)mm。室间隔膜部的长度为(9.37±2.52)mm。室间隔膜部上、下、前、后方和中点的厚度分别为(0.80±0.19)mm、(0.70±0.16)mm、(0.78±0.28)mm、(0.75±0.1 5)mm和(0.52±0.13)mm。结论:室间隔膜部以三角型为主,多位于室上嵴的后缘,膜部的左室面高于右室而和靠近右室面,建议封堵器的左室面的面积应大于右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 间隔缺损 应用解剖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穆瑞斌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VSD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熊文峰 吴弘 郑兴 胡建强 陈少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 ,年龄为 12~ 2 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 ,缺损直径 3~ 6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2~ 6m...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 ,年龄为 12~ 2 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 ,缺损直径 3~ 6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2~ 6mm。ASD均为继发孔型 ,缺损直径 5~ 8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 ,确定VSD适合封堵后 ,先行VSD封堵 ,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 3例 ,囊袋直径分别为 4、5和 10mm ,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 4、8和 12mm。 1例缺损为管状 ,直径 3.5mm ,用 4mm的封堵器治疗成功。4例患者ASD伸展径为 6~ 10mm ,封堵器直径为 6~ 12m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合并ASD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同期封堵 膜周 间隔缺损 间隔缺损 合并症 VSD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失败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要飞 李涛 +2 位作者 杨敏 肖玉 席世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79-682,共4页
目的提高对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认识,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失败的教训。方法回顾1例真性膜部瘤型VSD患儿经导管封堵失败病例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检查无经导管封堵治疗手术禁忌证,术中共更换3枚不... 目的提高对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认识,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失败的教训。方法回顾1例真性膜部瘤型VSD患儿经导管封堵失败病例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检查无经导管封堵治疗手术禁忌证,术中共更换3枚不同直径国产膜部VSD封堵器进行4次封堵均未成功,术后结合外科手术所见,回顾造影图像诊断为真性膜部瘤Ⅱ型VSD。结论真性膜部瘤型VSD瘤壁比较薄弱,进行封堵治疗时破口可以增大。充分认识真性膜部瘤型VSD,提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水平,有助于预估手术风险,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间隔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爱芳 李海燕 +1 位作者 陈文瑶 宗永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10期50-51,共2页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有关术前准备,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特殊导管,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104例患者中,100例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1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前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和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心导管插入术 监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组织内细胞增殖和生存能力分析
14
作者 孙伟 李名鹏 +2 位作者 缪利平 吴延虎 孔祥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室间隔缺损合并的膜部瘤组织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进行组织学分析,了解膜部瘤这一特殊组织的病理学特性。方法:采用HE染色对假性和真性膜部瘤组织进行组织结构分析,采用Ki67和磷酸化Akt(pAk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膜部瘤组... 目的:通过对室间隔缺损合并的膜部瘤组织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进行组织学分析,了解膜部瘤这一特殊组织的病理学特性。方法:采用HE染色对假性和真性膜部瘤组织进行组织结构分析,采用Ki67和磷酸化Akt(pAk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膜部瘤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能力进行分析。结果:HE染色表明假性膜部瘤组织内细胞数量显著多于真性膜部瘤,但细胞外基质较少,结构比较疏松。Ki67染色结果提示假性膜部瘤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真性膜部瘤,而磷酸化的Akt表达仅见于假性膜部瘤组织内部分细胞,真性膜部瘤组织无表达。结论:假性膜部瘤组织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和存活能力,是一种处于活跃状态的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间隔缺损 间隔 增殖 磷酸化AKT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面右位心合并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1例报告
15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5 位作者 解启莲 高磊 周谨 额尔敦高娃 谭慧莲 刘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9-349,共1页
临床资料 患儿女,1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1年来我院就诊。体检:BP119/60mmHg,HR84次/min,胸骨右缘3~4肋间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向左胸及胸前区传导。心电图示右位心,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正侧位片示心影不大,心胸比例0.41,... 临床资料 患儿女,1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1年来我院就诊。体检:BP119/60mmHg,HR84次/min,胸骨右缘3~4肋间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向左胸及胸前区传导。心电图示右位心,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正侧位片示心影不大,心胸比例0.41,主动脉结、心尖位于右侧,肺动脉段稍突出。右侧膈下可见胃泡影。诊断为镜面右位心,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右位心 间隔缺损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封堵治疗 瘤型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继发漏斗部狭窄影像学诊断
16
作者 陈伟君 姚庆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4年第1期45-46,共2页
室间隔缺损继发漏斗部狭窄影像学诊断陈伟君,姚庆华室间隔缺损(VSD)大量的左向右分流时,常可继发右室漏斗部肥厚性狭窄。发生率占VSD7%左右[1]。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1年12月间经手术证实,影像学资料完整V... 室间隔缺损继发漏斗部狭窄影像学诊断陈伟君,姚庆华室间隔缺损(VSD)大量的左向右分流时,常可继发右室漏斗部肥厚性狭窄。发生率占VSD7%左右[1]。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1年12月间经手术证实,影像学资料完整VSD继发漏斗部狭窄8例。结合文献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漏斗狭窄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转归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进举 姚青 +7 位作者 宋治远 仝识非 景涛 李永华 张倩 张志辉 李华康 刘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94-1296,共3页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转归。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断为PMVSD并成功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332例,其中男182例,年龄(1...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转归。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断为PMVSD并成功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332例,其中男182例,年龄(15.4±12.3)岁。分别在经导管封堵术前、术后3天及1、3、6、12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观察有无三尖瓣反流及其程度。并根据所用封堵器类型分为2组:对称型封堵器组和细腰型封堵器组,并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结果 332例患者中181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另151例使用细腰型封堵器。术后共有14例(4.2%)新出现三尖瓣反流或原有三尖瓣反流加重,其中对称型封堵器组8例(4.4%),细腰型封堵器组6例(4.0%),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84);随访时间(12.1±7.9)个月,有3例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较出院时减轻。无因三尖瓣腱索断裂或瓣膜毁损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三尖瓣反流,其发生与封堵器类型无关,反流程度一般不随时间推移而加重,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膜周 介入治疗 三尖瓣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包缺损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一例报告
18
作者 宋翔翎 杨西栋 +2 位作者 王澄 乔建华 张冲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4年第3期326-327,共2页
先天性包缺损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一般认为对该畸形最初的描述见于1559年Columbus R的解剖学著作。400年以后,Ellis(1959)才首次在临床上成功地作出了正确的诊断,至1969年文献共报告了140例。
关键词 心包缺损 病例 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心包腔 左心耳 心包疾病 先天性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堵闭膜部瘤室间隔缺损68例观察
19
作者 高虹 董少红 +5 位作者 张智伟 罗林杰 石继军 陈科奇 王树水 李俊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8-671,680,共5页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选择不同部位...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选择不同部位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细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91%)。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但需正确判断膜部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瓣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堵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堵闭膜部瘤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东进 孟庆智 +2 位作者 葛小蔚 刘艳云 番登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2013年3月,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封堵器对96例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封堵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左室造...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2013年3月,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封堵器对96例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封堵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疗效,术后1周和1、3、6、9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结果 93例膜部瘤型VSD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93/96)。术后发生少量残余分流8例,其中7例48 h后消失,1例1个月随访时亦消失。术后4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前均恢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封堵前的(47.5±5.2)mm下降为封堵后的(45.2±5.1)mm(t=18.33,P<0.01)。术后9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瓣膜受损及猝死事件。结论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瘤型VSD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好,技术关键是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及距主动脉瓣距离等参数选择封堵器和封堵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