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心脏畸形的心内直视镶嵌封堵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7.5%。3例患者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1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3例二尖瓣整形残留轻度反流。结论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安全,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心脏合并畸形,中长期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嵌封堵 心内直视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伴发心脏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2 位作者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8 kg)。19例伴心内外畸形,包括膜周室缺、肌部流入道室缺、肺动脉瓣下室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缩窄、三尖瓣反流、冠状动脉畸形和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解剖纠治方法: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肛温32~34℃),阻断主动脉,右心房切口,经由房间隔径路探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经缺损右室面过导引钢丝及鞘管,导入封堵器行肌部室缺封堵器封堵。伴心内畸形者,行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无死亡,食道彩超无影响心功能的明显残余分流。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3天延迟关胸。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2例术后心尖部小缺损开放,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4,左心室缩短率35%±4%,心功能正常。结论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可避免传统手术纠治需心室切口、心室内肌束切开和残余分流率高、对心功能影响大的缺点;且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伴发畸形,手术简便、安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可获得较佳近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封堵 心内直视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治疗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鋆 何萍萍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6期29-30,共2页
目的介绍镶嵌治疗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后护理经验,以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2例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予以镶嵌和封堵治疗。结果 22例手术均成功,安返监护室,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4.5%)。21... 目的介绍镶嵌治疗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后护理经验,以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2例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予以镶嵌和封堵治疗。结果 22例手术均成功,安返监护室,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4.5%)。21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14例患儿无明显影响心功能的残余分流,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但全组心功能基本正常。结论保持呼吸通畅,心率、血压稳定,做好胸腔引流、心内测压管、体温的监测,加强特殊用药伊诺前列素的监护,密切监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是镶嵌治疗肌部多发性缺损术后护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封堵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