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蛋白和波形蛋白在运动性肌肉损伤和再生过程中表达及意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段立公 李国平 李肃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7-170,共4页
采用重复跑跳运动模型 ,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对结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进行量化 ,并结合肌肉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 ,对运动性肌肉损伤和再生的病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现肌肉损伤和再生的病理周期约为3- 4周 ,这种周期特点与肌... 采用重复跑跳运动模型 ,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对结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进行量化 ,并结合肌肉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 ,对运动性肌肉损伤和再生的病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现肌肉损伤和再生的病理周期约为3- 4周 ,这种周期特点与肌肉本身性质有关。在重复跑跳运动中 ,肌肉组织出现明显的适应性改变 ,但是这种适应性变化有一定限度。提示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调整训练量和训练周期 ,防止肌肉损伤加重 ,促进肌肉再生 ,加速肌肉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蛋白 波形蛋白 运动肌肉损伤 再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疗法对运动性肌肉损伤后机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波 尹立 +1 位作者 李雪梅 张世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4-67,共4页
用兔大强度运动训练模型观察中医药对急、慢性肌肉运动性损伤的影响。通过对训练后动物肌肉的光镜观察,血清酶CPK,LDH以及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P0测定,发现运动性肌肉损伤常伴随明显的血清酶CPK和LDH升高,肌肉功能下降... 用兔大强度运动训练模型观察中医药对急、慢性肌肉运动性损伤的影响。通过对训练后动物肌肉的光镜观察,血清酶CPK,LDH以及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P0测定,发现运动性肌肉损伤常伴随明显的血清酶CPK和LDH升高,肌肉功能下降和疲劳产生,训练后辅以中医药恢复治疗,对肌肉功能的增强和疲劳的恢复有良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运动性损伤 肌肉功能 中医药 中医疗法 组织学 疲劳 肌肉机能恢复 血清酶 CPK LD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元 张国辉 张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319,共8页
目的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 目的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357篇文献,涉及51个国家/地区,532位作者,346个机构;年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发文量最高的国家为美国、机构为Edith Cowan University、作者为Howatson Glyn;最近3年关注度较高的关键词有肌肉损伤后表现、离心训练、康复、肌肉酸痛;被引文献聚类词包括运动性肌肉损伤、延迟性肌肉酸痛、泡沫轴滚动按摩、运动功能。结论运动性肌肉损伤为肌肉微损伤,关注最多的是损伤后肌肉酸痛、肌筋膜疼痛、超微结构改变等。运动性肌肉损伤物理治疗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主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冷冻疗法、冷水疗法、按摩、泡沫轴滚动按摩、离心训练;目前离心训练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泡沫轴滚动按摩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肌肉损伤 物理治疗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液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时相性变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苏全生 田野 +3 位作者 孙君志 熊若虹 王东辉 华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进行不同性质和强度的跑台运动后血液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M)含量不同时相的变化,结合观察比目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各指标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 目的:观察大鼠进行不同性质和强度的跑台运动后血液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M)含量不同时相的变化,结合观察比目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各指标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8)、运动1组(B组,n=32)和运动2组(C组,n=32),B、C组又分别分为运动后即刻组、24h组、48h组和72h组.B、C两组大鼠均进行一次性跑台运动,其中B组跑速15~16m/min,坡度为0°,运动60分钟;C组跑速19~21m/min,坡度为-16°,运动90分钟.运动后取大鼠股动脉血测定IL-6、CK及CK-MM水平,并通过电镜和光镜观察比目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B、C两组大鼠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均发生明显损伤,且以运动后24小时较为严重,B组损伤较C组轻微.(2)两运动组大鼠运动后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运动前,C组差异更显著,IL-6在运动后48小时达到峰值.(3)运动后即刻两运动组大鼠血液CK及CK-MM均出现峰值,其变化时相性相似.C组运动后24小时CK活性较运动后即刻显著下降,而CK-MM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血清CK和CK-MM均可作为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指标.CK-MM变化可能与肌肉损伤的关系更加紧密.血浆IL-6可能与由剧烈运动导致的肌肉损伤有关,提示可以考虑作为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肌肉损伤 超微结构 肌酸激酶同工酶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性肌肉酸痛症机制及治疗相关文献的循证医学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鑫 马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6-389,共4页
关键词 延迟肌肉酸痛症 循证医学 治疗效果 医学评价 文献 运动肌肉损伤 症机 机制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子田径运动员负重运动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周义义 傅博 朱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92-996,共5页
目的:观察一次急性负重运动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6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负重(30%体重)进行一次急性离心运动,包括5 min台阶试验和15次蹲起。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 h、4 h、8 h、12 h、24 h和48 ... 目的:观察一次急性负重运动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6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负重(30%体重)进行一次急性离心运动,包括5 min台阶试验和15次蹲起。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 h、4 h、8 h、12 h、24 h和48 h测定淋巴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血清肌酸激酶(半自动生化仪)、血清皮质醇(γ放射免疫分析仪)、淋巴细胞Fas/FasL和Bax/Bcl-2(Western blot)。结果:淋巴细胞凋亡率在运动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运动后24 h达峰值,其中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 h、4 h、8 h、12 h、24 h和48 h均较运动前显著性升高(均为P<0.01),运动后48 h较运动后24 h显著性下降(P<0.01);血清CK和Bax/Bcl-2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并行性变化趋势,其中运动后12 h、24 h和48 h均较运动前显著性升高(均为P<0.01),运动后24 h达峰值,运动后48 h较运动后24 h显著性下降(P<0.01,P<0.05);Fas/FasL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血清皮质醇在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h、4 h、8 h、12 h均较运动前显著性升高(均为P<0.01),运动后12 h达峰值,运动后24 h恢复至运动前水平(P>0.05)。结论:负重运动可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运动性肌肉损伤、应激激素升高和线粒体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运动 运动肌肉损伤 淋巴细胞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