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及肌肉疲劳的上肢肌力预测 被引量:4
1
作者 隋修武 高俊杰 +2 位作者 梁天翼 蔡俊杰 王涛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7,共7页
为解决目前肌肉力测量时用肢体末端力表示实际肌肉力大小,以及未将肌肉疲劳程度考虑在内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和肌肉疲劳的上肢肌肉力预测方法。利用AnyBody软件建立上肢肌肉骨骼模型,并将上肢末端力经过仿真得到单块... 为解决目前肌肉力测量时用肢体末端力表示实际肌肉力大小,以及未将肌肉疲劳程度考虑在内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和肌肉疲劳的上肢肌肉力预测方法。利用AnyBody软件建立上肢肌肉骨骼模型,并将上肢末端力经过仿真得到单块肌肉的肌力大小;采用肌肉等长收缩的时间来表征肌肉疲劳程度。1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上肢等长收缩实验,提取实验过程中肱二头肌肌电信号的积分肌电值、均方根、中值频率、平均功率频率、最大小波系数及其对应频率六个特征值;将肌肉力与特征值、肌肉疲劳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三者之间高度相关。采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构造并训练上肢肌力预测模型。经测试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误差小于12%,可以对肌力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SSA-BP回归预测模型 AnyBody 肌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体着装压和表面肌电信号的骑行裤功效分析
2
作者 尹玲 翁睿 +2 位作者 陆鑫 夏蕾 任仕杰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0,共9页
为进一步优化骑行裤功效,选择市面上流行的2款骑行裤(每款2个型号)作为实验样本,以7位男大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骑行裤穿着实验,测试受试者骑行时的着装压力和下肢表面肌电信号,以分析骑行裤款式对服装压的影响,以及动态服装压与下肢表面... 为进一步优化骑行裤功效,选择市面上流行的2款骑行裤(每款2个型号)作为实验样本,以7位男大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骑行裤穿着实验,测试受试者骑行时的着装压力和下肢表面肌电信号,以分析骑行裤款式对服装压的影响,以及动态服装压与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骑行过程中,骑行裤对人体股直肌施加的压力最为显著,其次是膝盖部位;膝盖弯曲的设计以及膝盖拼接弹性更强面料的直筒设计均能有效减轻膝盖处的动态压力;受试者穿着骑行裤时,表示肌电的时域指标——均方根(RMS)和积分肌电(iEMG),均低于未穿着骑行裤时的数值;同时,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值频率(MF),整体上高于未穿着骑行裤时的水平,表明骑行裤的服装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肌肉能量损耗,缓解肌肉疲劳,但并不是服装压力越大越好,尤其是股直肌和腓肠肌。该研究结果可为骑行裤的设计改进和性能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行裤 着装压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肌肉电信号测量系统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长宽 姬彦巧 +1 位作者 李琪 王宏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435-437,共3页
人类的肌肉电信号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微弱信号,根据肌肉电信号的特点,采用虚拟仪器设计开发了一套肌肉电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自适应滤波器,基于LABVIEW和MATLAB编程完成。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肌肉电信号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 人类的肌肉电信号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微弱信号,根据肌肉电信号的特点,采用虚拟仪器设计开发了一套肌肉电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自适应滤波器,基于LABVIEW和MATLAB编程完成。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肌肉电信号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采集数据的管理。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试灵活,信号采集准确可靠,数据处理能力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电信号(emg) 自适应滤波 LABVIEW 虚拟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肌肉电信号控制的假肢用机械手的设计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宏 姬彦巧 +1 位作者 赵长宽 李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8-1021,共4页
介绍了一种灵巧机械手的设计和控制,这种机械手可以作为多功能的上肢假肢.此机械手包含了手和手腕的设计.它的手部可以完成四种抓取模式(握,捏,侧握,侧捏),腕部可以屈曲和旋转.所有的这些动作仅有四个电机来控制.在尺寸优化的基础上,建... 介绍了一种灵巧机械手的设计和控制,这种机械手可以作为多功能的上肢假肢.此机械手包含了手和手腕的设计.它的手部可以完成四种抓取模式(握,捏,侧握,侧捏),腕部可以屈曲和旋转.所有的这些动作仅有四个电机来控制.在尺寸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食指的运动学模型并求出了食指运动学的正解和逆解.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机械手的轨迹规划和控制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简要描述了肌肉电信号的产生以及如何利用肌肉电信号来控制该假肢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机械手 假肢 电信号(emg) 运动学 运动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戴慧寒 王健 +1 位作者 杨红春 张海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81-583,587,共4页
观察不同强度静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静态运动负荷诱发上肢肘关节屈肌和下肢膝关节伸肌收缩,... 观察不同强度静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静态运动负荷诱发上肢肘关节屈肌和下肢膝关节伸肌收缩,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上肢三角肌前部的AEMG和MPF均值明显小于健侧,运动负荷对各组观察肌肉MPF时间序列曲线斜率变化均无明显实验效应。结论:静态运动负荷条件下脑卒中患者患侧肌肉sEMG信号活动的振幅降低,频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四肢肌肉 电信号特征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73
6
作者 王健 刘加海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共4页
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作功能力或者最大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sEM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其检测具有非损伤性、实际性、多靶点测量等优点。多年来,应用sEMG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 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作功能力或者最大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sEM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其检测具有非损伤性、实际性、多靶点测量等优点。多年来,应用sEMG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线性的时、频分析两个领域,主要的研究包括肌肉活动和肌肉疲劳的sEMG信号维数、复杂度、熵变化规律和特点等,认为肌肉疲劳至少存在两类作用机制,即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 运动性疲劳 电信号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作业水平颈肩肌肉骨骼疾患的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非若 王生 +3 位作者 王波 陶鑫 何丽华 成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9-364,共6页
探讨低负荷作业水平下颈肩肌肉骨骼疾患的特征性肌电信号。使用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将24名缝纫女工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sEMG)连续记录两组女工在缝纫操作时双侧颈竖脊肌(LCES和RCES)、双侧上斜方肌(LUT和RUT)200... 探讨低负荷作业水平下颈肩肌肉骨骼疾患的特征性肌电信号。使用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将24名缝纫女工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sEMG)连续记录两组女工在缝纫操作时双侧颈竖脊肌(LCES和RCES)、双侧上斜方肌(LUT和RUT)200 min的肌电信号。肌电的时域指标以电活性(EA)表示,频域指标为中位频率(MF),并计算每分钟EA随时间变化的斜率(EA slope)和每分钟MF随时间变化的斜率(MF slope)。通过频谱振幅联合分析(JASA),统计测试肌肉EA slope与MF slope交点在JASA图中的频数和时间赋值,结果表明无症状组测试肌肉EA slope与MF slope交点在JASA图各象限分布均匀,差异无显著性;症状组在JASA图各象限分布频数的差异有显著性(χ2=46.08,P<0.01)。两组工人不同肌肉在各象限中分布:LCES和RCES在第2象限(χ2LCES=5.35,P<0.05;χ2RCES=9.36,P<0.01)和第4象限(χ2LCES=5.63,P<0.05;χ2RCES=5.93,P<0.01)中频数分布差异有显著性。LUT和RUT在这两个象限中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EA slope与MF slope的交点在JASA图中时间赋值分析表明,无症状组肌电在JASA图4个象限点的分布差异经方差分析显示无显著性;症状组则差异有显著性(FLCES=2.29,P<0.05;FRCES=4.02,P<0.01;FLUT=3.39,P<0.05;FRUT=4.98,P<0.01)。两组EA slope与MF slope交点在JASA图4个象限中时间赋值分布有显著性差异(F=5.43,P<0.01)。振幅指标和频谱指标的斜率交点在JASA图第4象限分布不均,是颈肩部肌肉骨骼疾患肌电信号的特征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负荷作业水平 电信号 工作有关颈肩肌肉骨骼疾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驾驶振动所致局部肌肉疲劳的肌电信号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鄂 毕朝瑞 +1 位作者 张俊峰 张帆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63-67,77,共6页
为研究动态驾驶环境对人体局部肌肉疲劳的影响,探讨了动态驾驶环境下人体肌肉肌电信号的变化特点,通过模拟动态驾驶环境实验,运用sEMG的时域与频域分析评估了在模拟动态驾驶环境下的驾驶员局部肌肉疲劳。结果表明:动态振动环境直接影响... 为研究动态驾驶环境对人体局部肌肉疲劳的影响,探讨了动态驾驶环境下人体肌肉肌电信号的变化特点,通过模拟动态驾驶环境实验,运用sEMG的时域与频域分析评估了在模拟动态驾驶环境下的驾驶员局部肌肉疲劳。结果表明:动态振动环境直接影响人体肌肉疲劳过程,不同的动态振动环境会对人体肌肉疲劳及舒适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运用sEMG信号的时频分析来评估动态振动环境驾驶员的肌肉疲劳状态可行。研究结果可为动态环境的人-车界面设计的舒适度评价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驾驶环境 肌肉疲劳 表面肌电信号 中值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G信号几何特征的肌肉疲劳分类
9
作者 曹震 吕东澔 +2 位作者 张勇 张鹏 姚贺龙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148,共4页
为了更好地区分肌肉疲劳程度,本文通过小波变换的方法,分析不同频段中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能量变化情况,提取信号几何特征,对肌肉非疲劳和疲劳状态进行区分。从几何边界区域中提取周长、面积、圆度特征,分析几何特征变化情况。同时,使... 为了更好地区分肌肉疲劳程度,本文通过小波变换的方法,分析不同频段中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能量变化情况,提取信号几何特征,对肌肉非疲劳和疲劳状态进行区分。从几何边界区域中提取周长、面积、圆度特征,分析几何特征变化情况。同时,使用分类器对肌肉疲劳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几何特征对肌肉疲劳状态有更加直观的区分效果。几何特征在肌肉疲劳前后有明显变化,相比传统时域、频域特征,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对几何特征进行特征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分类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几何特征 肌肉疲劳 疲劳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肌肉疲劳及其肌电信号的数字谱分析
10
作者 吴月明 陈惠兴 +1 位作者 史习智 孙蕙庆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6-42,共7页
关键词 肌肉疲劳 电信号 数字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胜利 张立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77,共7页
目的:测定和分析应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指标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方法:选取健康无专业运动男、女大学生各10名,进行3个膝关节角度(90°、60°和30°)×3个运动负荷(40%MVC、60%MVC和80%MVC)共9次静力性等长疲... 目的:测定和分析应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指标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方法:选取健康无专业运动男、女大学生各10名,进行3个膝关节角度(90°、60°和30°)×3个运动负荷(40%MVC、60%MVC和80%MVC)共9次静力性等长疲劳实验,同步记录sEMG信号并进行线性和非线性信号处理。结果:sEMG信号分析指标表现出单调性变化,且采样序列线性拟合具有显著性。膝关节角度、运动负荷和性别对各指标的变化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应用非线性分析指标评价肌肉疲劳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非线性 肌肉疲劳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状态分类系统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曹昂 张珅嘉 +2 位作者 刘睿 邹炼 范赐恩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01-1808,共8页
为了实现肌肉疲劳状态的准确检测分类,提出一个完整的基于人体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肌肉疲劳分类与检测系统。首先,通过AgCl表面贴片电极和高精度模拟前端ADS1299采集人体sEMG信号,进行小波消噪等预处理之后,提取可反映人体肌肉疲劳状态... 为了实现肌肉疲劳状态的准确检测分类,提出一个完整的基于人体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肌肉疲劳分类与检测系统。首先,通过AgCl表面贴片电极和高精度模拟前端ADS1299采集人体sEMG信号,进行小波消噪等预处理之后,提取可反映人体肌肉疲劳状态的sEMG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然后,在常用特征如积分肌电图(IEMG)、均方根(RMS)、中值频率(MF)以及平均功率频率(MPF)基础上,为更加精细地刻画人体肌肉疲劳状态,引入sEMG信号的频域特征带谱熵(BSE);为弥补傅里叶变换分析非平稳信号的不足,引入sEMG信号时频特征——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希尔伯特变换(EEMD-HT)的平均瞬时频率。最后,为提高肌肉非疲劳和疲劳状态分类的准确度,利用含突变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并对sEMG进行分类,实现人体肌肉疲劳状态检测。征集15名健康男青年进行sEMG信号采集实验,建立sEMG信号库,提取特征进行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系统能够进行高精度sEMG信号采集和肌肉疲劳程度的高准确度分类,分类准确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带谱熵 粒子群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肌肉电信号的辨识
13
作者 蔡华 王志中 张海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1-365,共5页
以前对肌电信号的处理都是针对手工分割后的信号进行辨识,但实际应用中需要处理的是连续肌电信号。本文中采用了时域参数与频域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对连续的肌电信号进行自动分割,然后再辨识分割后的肌电信号,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关键词 emg AR模型 LS算法 肌肉电信号 信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回归模型表面肌电信号检测肌肉疲劳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铮 王立玲 马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3-679,共7页
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自回归模型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对短时间内的表面肌电信号肌肉疲劳迅速做出判定。应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时变系统建模方法对10例受试者疲劳前、疲劳后表面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自回... 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自回归模型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对短时间内的表面肌电信号肌肉疲劳迅速做出判定。应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时变系统建模方法对10例受试者疲劳前、疲劳后表面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自回归模型,通过引入Legendre基函数将线性非平稳过程参数辨识转化为线性时不变系统参数辨识,结合相关指数可以获得时变系统参数估计的最优Legendre基函数维数,进而可以获得最佳模型拟合效果,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解出时不变参数。用疲劳前、后的自回归模型的第一个时变参数(ARC1)的变化率作为检测肌肉疲劳敏感性指标,并采用双尾t检验,分别与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值频率(MF)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ARC1、MPF和MF疲劳前后的变化率分别为34.33%±2.41%、25.68%±2.03%、22.80%±2.19%,且ACR1的变化率分别显著高于MPF和MF(P<0.05).所提出的方法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对肌肉疲劳检测时,具有时间短和敏感性高等优点,可用于在线实时分析肌肉疲劳程度,为肢肌肉劳损的评估、康复治疗及人体工效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潜在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绝缘手套法带电作业人员上肢肌肉疲劳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田 刘志华 +3 位作者 陈然 周蠡 黎鹏 刘仕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407-3413,共7页
绝缘手套法是配网带电作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为获取穿戴绝缘手套的带电作业人员上肢肌肉的疲劳特性及其诱发的肌肉骨骼系统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的风险,开展了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绝缘手套法是配网带电作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为获取穿戴绝缘手套的带电作业人员上肢肌肉的疲劳特性及其诱发的肌肉骨骼系统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的风险,开展了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绝缘手套法带电作业人员上肢肌肉疲劳评估研究。针对配网绝缘手套法的典型作业工况,搭建了绝缘手套法带电作业上肢的sEMG试验平台,采集受试者上肢(右手)各目标肌肉在是否穿戴绝缘手套下的sEMG信号;基于时域特征参数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及频域特征参数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DF)对绝缘手套的上肢肌肉疲劳特征进行评估;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了带电作业人员上肢肱桡肌疲劳状态识别模型。结果表明:穿戴绝缘手套作业时各目标肌肉更容易进入疲劳状态;穿戴绝缘手套作业时,作业人员上肢部位的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疲劳程度依次递减,与仿真计算的分析结果一致;sEMG时域特征参数IEMG、RMS对作业人员上肢肌肉疲劳的表征效果要优于频域特征参数MPF和MDF;带电作业人员上肢肱桡肌疲劳状态识别模型总体平均准确率为86.56%,能有效识别上肢肱桡肌肌肉疲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电作业 绝缘手套 表面肌电信号(semg) 肌肉疲劳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动态关节力矩预测模型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江城 张小栋 +2 位作者 李睿 石强勇 王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33,共8页
为实现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关节力矩动态解码,建立了从表面肌电信号到关节力矩输出的人体下肢运动系统正向生物力学模型。首先,从幅值和频率两个角度建立表面肌电信号到骨骼肌激活程度模型;其次,根据肌丝滑移理论,构建反映骨骼肌生理结... 为实现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关节力矩动态解码,建立了从表面肌电信号到关节力矩输出的人体下肢运动系统正向生物力学模型。首先,从幅值和频率两个角度建立表面肌电信号到骨骼肌激活程度模型;其次,根据肌丝滑移理论,构建反映骨骼肌生理结构和微观力学特性的肌肉力模型,同时确定活动肌肉拉力线方向及力作用点位移矢量,将骨骼肌力转换到关节力矩;最后,以牛顿-欧拉逆动力学方法获得关节力矩作为准确值,给出正向生物力学模型参数动态标定方法。在模型基础上,对4名对象进行随意步态下膝关节屈伸动态力矩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步态行走下的膝关节动态关节力矩具有很好的动态跟踪性能,最大绝对误差为(11.0±1.32)N·m,平均残差为(4.43±0.698)N·m,预测值与准确值之间的平均线性相关系数为0.927±0.042,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为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协同过程中的力学交互模式研究提供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关节力矩预测 肌肉模型 正向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信号及其运动模式辨识方法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芳 王人成 金德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2-493,共2页
关键词 电信号 运动模式 辨识方法 emg 生物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的时变AR模型参数评估肌疲劳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洪涛 曹玉珍 +1 位作者 谢小波 胡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目的本研究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时变参数AR模型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方法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10名受试者疲劳前、后的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AR模型,并采... 目的本研究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时变参数AR模型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方法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10名受试者疲劳前、后的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AR模型,并采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求解模型的时变参数,将线性非平稳问题转化为线性时不变问题。结果以时变参数AR模型的第一个时变参数的均值作为肌肉疲劳的快速指针。实验证明时变参数比传统的中值频率对疲劳反应的灵敏度高(提高范围为37.80%到324.46%)。结论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为腰肌劳损的诊断和康复治疗,以及人体工效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时变参数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信号控制上肢假肢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波 朱林剑 +1 位作者 孙守林 包海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6-217,共2页
关键词 假肢 信号控制 上肢 脑电 电生理活动 研究领域 肌肉萎缩 截肢患者 肌电控制 电极位置 电信号 疲劳程度 替代物 信息源 emg 特征值 准确度 肢体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干性的多频段脑肌电信号双向耦合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云园 任磊磊 +3 位作者 张迎春 佘青山 席旭刚 张启忠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65-1471,共7页
针对皮层肌肉相干性分析时不能确定耦合方向的局限性,根据神经肌肉信息的双向传递性,提出利用不同大脑功能区的脑电信号和动作相关的肌电信号,实现了相干函数对脑肌电信号的双向耦合分析。本文对不同握力模式下同步采集的脑肌电信号进... 针对皮层肌肉相干性分析时不能确定耦合方向的局限性,根据神经肌肉信息的双向传递性,提出利用不同大脑功能区的脑电信号和动作相关的肌电信号,实现了相干函数对脑肌电信号的双向耦合分析。本文对不同握力模式下同步采集的脑肌电信号进行了多频段耦合分析。通过下行(EEG—>EMG)和上行(EMG—>EEG)分析发现,随着握力的增大,EEG能量、相干幅值和耦合强度均向高频段转移。与基于新型格兰杰因果关系的耦合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相干性方法进行皮层肌肉双向耦合分析的可行性和优势。研究结果为探索基于皮层肌肉相干性的双向手部运动信息解码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肌电信号 耦合分析 相干性 皮层肌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