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比夫定的肌肉毒性应引起临床警惕——乙肝患者服用替比夫定发生坏死性肌炎的分析与点评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晧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47期9-9,共1页
【病例背景:本例乙肝患者发病后行抗病毒治疗,但由于干扰素治疗后不良反应严重而将药物更换为阿德福韦酯,更换药物治疗12个月后疗效不佳,继而更换为替比夫定治疗.替比夫定治疗显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 【病例背景:本例乙肝患者发病后行抗病毒治疗,但由于干扰素治疗后不良反应严重而将药物更换为阿德福韦酯,更换药物治疗12个月后疗效不佳,继而更换为替比夫定治疗.替比夫定治疗显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为此到我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乙肝患者 肌肉毒性 坏死性 抗病毒治疗 肌炎 服用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雪银 王晓 +2 位作者 严研 范婧尧 聂绍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 观察对CYP3A4酶有抑制作用的替格瑞洛联合经CYP3A4酶代谢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短期内的安全性及对降脂作用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ACS患者244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组(以下简称为替格瑞洛组)和阿托伐他... 目的 观察对CYP3A4酶有抑制作用的替格瑞洛联合经CYP3A4酶代谢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短期内的安全性及对降脂作用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ACS患者244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组(以下简称为替格瑞洛组)和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组(以下简称为氯吡格雷组).收集入院24h内和出院后1个月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计算LDL-C达标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在肝功能损害、肌肉毒性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上均高于氯吡格雷组(2.8%比0.7%,1.9%比0.7%,4.47%比3.04%),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替格瑞洛组LDL-C达标率为53.3%,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的38.0%(P=-0.017,P<0.05).在降低TC、TG水平上,替格瑞洛组要略优于氯吡格雷组(18.09%比17.93%,6.23%比2.58%),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期内替格瑞洛对经肝酶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影响较小,且使用相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组在LDL-C达标率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替格瑞洛 CYP3A4 急性冠脉综合征 肝功能损害 肌肉毒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琴 张陆勇 江振洲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8期950-955,共6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是调控能量代谢、炎症反应、细胞发育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重要核受体。其激动剂已被开发用于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PPAR激...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是调控能量代谢、炎症反应、细胞发育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重要核受体。其激动剂已被开发用于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PPAR激动剂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以及新型PPAR激动剂的开发。本文对特异性PPAR激动剂相关的毒性类型和毒性机制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介绍了临床试验中双重PPAR激动剂和泛PPAR激动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以期更好地了解PPAR激动剂毒性作用,为设计出安全性更高的PPAR激动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激动剂 毒性 心脏毒性 肌肉毒性 致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珍 马晓芝 +1 位作者 马祎 杜占亮 《内科》 2018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针对性指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或联用其他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4...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针对性指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或联用其他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肌肉毒性反应占比最高(35.11%),其次为肝毒性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分别占25.53%与19.15%,其中横纹肌溶解占比为25.53%)。使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其中辛伐他汀致药物不良反应占比高达41.49%;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29.79%。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贝特类调脂药物、抗病毒药、抗菌药、抗糖尿病药、注射剂或中成药等药物联合应用均可致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与抗心肌缺血药或降压药联用最易发生不良反应(27.66%);其次为与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或与贝特类调脂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20.21%、17.02%)。男性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56.38%)略高于女性(43.62%);70~79岁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结论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主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肝毒性与肌肉毒性,患者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降脂药物 药物联合 药物不良反应 毒性 肌肉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