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击波对兔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及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徐春燕 陈禹彤 +3 位作者 欧吉兵 肖熠斐 刘锋 姚黎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9-1023,共5页
目的:评估单侧小腿后方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rESWT)处理后兔的双侧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肌组织形态学。方法:体重2±0.2kg雄性新西兰兔63只,其中3只兔进行预实验确定rESWT强度,对剩余6... 目的:评估单侧小腿后方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rESWT)处理后兔的双侧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肌组织形态学。方法:体重2±0.2kg雄性新西兰兔63只,其中3只兔进行预实验确定rESWT强度,对剩余60只兔左小腿三头肌肌腹最粗大的位置稍偏外侧行强度1.5bar,频率10Hz的2000次冲击。分为6组,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处理当天和处理后第1、2、4、6、8周在麻醉情况下用日本光电MEB-9100K肌电图仪记录双侧腓肠肌外侧头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比较两侧波幅、潜伏期,每组抽取一个样本对其双侧腓肠肌外侧头行重复电刺激,记录不同频率刺激后波幅衰减情况。肌电图检查完成立即取下双侧腓肠肌外侧头肌组织,冰冻切片后进行HE染色,观察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前三组实验兔(处理当天和处理后第1、2周)实验侧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显著(P<0.05),后三组实验兔实验侧动作电位波幅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异。所有实验兔双侧动作电位潜伏期差异不明显,HE染色未见肌组织形态学明显异常。结论:运用rESWT对兔小腿三头肌肌腹最肥大处行强度1.5bar,频率10Hz的2000次冲击可降低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但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且对肌组织形态学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HE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肌力的相关性在危重病瘫痪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明生 崔丽英 +3 位作者 管宇宙 李毅 周翔 胡晓芸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和肌力的相关性在协助重症患者肢体瘫痪定位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床旁肌电图测定,对30例伴有肢体无力的重症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同时收集测定神经所支配肌肉... 目的探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和肌力的相关性在协助重症患者肢体瘫痪定位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床旁肌电图测定,对30例伴有肢体无力的重症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同时收集测定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与CMAP波幅进行比较。结果 5例患者神经传导测定CMAP波幅和速度均正常,其中3例为明显无力,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6例肢体明显无力的患者,发现有运动神经传导阻滞和传导速度减慢,CMAP波幅下降,符合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19例表现为CMAP波幅下降,其中8例波幅明显下降(3例未引出波形),无潜伏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减慢,临床查体可见8例明显无力,10例轻度无力,1例肌力正常,支持神经肌肉病变的诊断。结论将CMAP波幅和肌力结合进行分析有助于重症患者肢体瘫痪的定位,尤其在明显无力的肢体测定时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瘫痪 危重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神经传导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参数值正常范围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8-560,共3页
目的确定正常成人神经传导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末端潜伏时和波幅的正常值范围,为诊断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4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进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析其末端潜伏时和波幅,其... 目的确定正常成人神经传导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末端潜伏时和波幅的正常值范围,为诊断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4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进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析其末端潜伏时和波幅,其结果按照不同年龄段、性别、体重、左右侧肢体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性别、体重、左右侧肢体对远端CMAP参数值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年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40岁前后变化最大,主要影响的是各神经远端CMAP的波幅和正中神经末端潜伏时,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波幅逐渐减低,末端潜伏时逐渐延长。结论正常成人远端CMAP各参数的正常值范围按40岁前后两个年龄段确定比较合理和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末端潜伏时 波幅 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管综合征术前、后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检测结果的比较(摘要)
4
作者 朱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8-508,共1页
目的比较腕管综合征术前和正中神经松解术后(术中)两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对2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术中在切开屈肌支... 目的比较腕管综合征术前和正中神经松解术后(术中)两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对2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术中在切开屈肌支持带及正中神经松解术后,分别测定(1)拇短展肌的CMAP;(2)刺激示、中指,于腕部记录正中神经的SNAP;(3)刺激环指,于腕部分别记录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SNAP.将三者结果与术前的相应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拇短展肌CMAP的潜伏期<4.3 ms,术后其潜伏期、波幅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4指SNAP的潜伏期比术前平均缩短5%、波幅增加13%左右,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腕管综合征手术中,在正中神经松解术后行SNAP检测较CMAP检测的结果更为敏感和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肌肉动作电位 神经动作电位 检测结果 术前 复合 正中神经松解 统计学分析 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手法对家兔失神经支配骨骼肌复合动作电位及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郭汝宝 张喜林 严隽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失神经肌萎缩的作用效应和途径。方法:将失神经支配的家兔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对照组42只和手法治疗组42只,手法治疗组家兔采用按揉法治疗,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家兔不做处理。在...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失神经肌萎缩的作用效应和途径。方法:将失神经支配的家兔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对照组42只和手法治疗组42只,手法治疗组家兔采用按揉法治疗,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家兔不做处理。在实验造模成功后的第1、2、3周以及第1、2、4、6月逐月取每个小组的6只新西兰家兔进行实验指标检测腓肠肌肌电图、腓肠肌收缩力、收缩位移。结果:手法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收缩力和收缩位移均大与模型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手法能改善失神经骨骼肌电生理及骨骼肌收缩功能,促进骨骼肌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经支配 骨骼肌萎缩 推拿手法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线针法联合祛风愈瘫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为成 王天磊 +3 位作者 潘能毅 彭亚婷 樊伟 刘建浩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6-700,共5页
目的:观察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与单纯三线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与单纯三线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三线针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Sunnybrook(S-B)评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和波幅变化、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的身体功能指数(FDIp)和社会功能指数(FDIs)比较及血清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P<0.05)、S-B(P<0.001)及FDIp(P<0.001)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CMAP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延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明显延长(P<0.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三线针法联合祛风愈瘫丸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肌电图指标及血清ET、NO水平,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三线针法 面神经功能损伤 祛风愈瘫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面部残疾指数 内皮素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米波促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田德虎 张英泽 +3 位作者 赵峰 韩久卉 张继春 张经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1-263,i001,共4页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及电生理...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及电生理检测。术后30、60和90天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成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短、神经传导速度快且波幅较高,SFI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米波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机制 实验研究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再生 肌肉动作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分米波辐射 超微结构观 电生理检测 对照组 受损神经 空白对照 潜伏期短 功能恢复 实验组 术后 分析及 恢复率 显著性 轴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CMAP波幅与ALSFRS-r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秦星 靳娇婷 +6 位作者 胡芳芳 康丽 刘潇 贾蕊 赵星 张荣华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4-638,共5页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下降与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revise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下降与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revise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的相关性。方法 258例ALS患者进行常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上、下肢不同神经CMAP波幅下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ALSFRS-r评分及各亚项评分的关系。结果大多数患者出现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其中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异常均以CMAP波幅减低最为常见(14.80%~59.90%),然后依次为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延长(1.83%~25.00%)、CMAP未引出(2.23%~10.55%)和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减慢(0~14.36%)。相关分析显示,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CMAP波幅与ALSFRS-r呈正相关(r=0.333,P<0.001;r=0.284,P<0.001;r=0.189,P=0.002;r=0.25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CMAP波幅与ALSFRS-r呈正相关,ALSFRS-r颈膨大亚项得分与正中神经CMAP波幅明显相关,而与尺神经CMAP波幅无相关性;ALSFRS-r腰膨大评分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CMAP波幅均有相关性。结论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以CMAP波幅下降最多见。它是一种有效的不可忽视的客观判断ALS病情严重程度的电生理指标,不同神经的CMAP波幅下降对判断颈膨大和腰膨大支配肌肉功能损害程度与ALSFRS-r评分中各个亚项评分具有同等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Ⅰ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4
9
作者 梁银杏 葛辉 +1 位作者 廖松洁 姚晓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研究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I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临床确诊的36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改变情况,并探讨CMT1的肌无力... 目的研究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I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临床确诊的36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改变情况,并探讨CMT1的肌无力、萎缩程度与胫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MAPs及MCV的关系。结果36例临床确诊的CMT1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均在青少年期起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或肌萎缩,本组患者症状局限于双下肢者20例(55.56%)。肌电图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胫神经、腓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速度下降甚至不能引出,波幅降低。随起病年龄增大、病程延长,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MCV有下降的趋势并可能测不出(r=0.39,P<0.05),CMAPs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趋势(r=0.28,P<0.05)。且肌肉萎缩、无力程度与CMAPs正相关而与MCV无相关关系。结论CMT1多为青少年起病,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肌电图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是诊断CMT1的可靠方法,并能预测疾病的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T1 肌萎缩 肌电生理 运动传导速度 混合肌肉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重复电刺激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党静霞 胡芳芳 靳娇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近端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常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方法,分别刺激近端腋神经和副神经,前瞻性研究了87例ALS患者低频RNS复合肌肉三角肌和斜方...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近端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常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方法,分别刺激近端腋神经和副神经,前瞻性研究了87例ALS患者低频RNS复合肌肉三角肌和斜方肌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特点,以及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将其中RNS波幅递减阳性患者与同期39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低频RNS波幅递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阳性率分别为43.7%和49.4%,斜方肌阳性率高于三角肌。2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与性别、起病年龄、病程、ALSFRS-r评分和疾病进展率无关。3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与症状波动之间明显相关,症状波动者RNS波幅递减明显。4重症肌无力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幅度明显高于ALS组。结论 ALS患者近端肌肉RNS波幅递减现象并不少见,不能作为排除ALS的标准。斜方肌RNS波幅递减阳性率高于三角肌。重症肌无力患者RNS波幅递减幅度明显高于ALS患者,临床上对ALS患者伴无力症状波动且RNS波幅递减阳性者,应慎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重复电刺激 重症肌无力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诊断 被引量:3
11
作者 党静霞 靳娇婷 秦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2-755,共4页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12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资料,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为18.1岁,均有头、颈反复屈曲史...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12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资料,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为18.1岁,均有头、颈反复屈曲史。单侧起病9例,其中3例双侧不对称性受累。11例伴有冷麻痹,所有患者均有手指伸展时震颤和前臂斜坡样萎缩。②感觉神经传导均正常,均未见运动神经传导阻滞,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主要为尺神经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减低。③交感皮肤反应异常率60%,主要为双上肢波潜伏时延长。④针电极肌电图异常率以下颈髓支配肌肉最高。结论该病有其特定的发病年龄及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传导检查有助于除外尺神经及臂丛神经损害,针电极肌电图对确诊本病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 混合肌肉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
12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3 位作者 陈亮 徐建光 张凯莉 朱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21,共1页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x±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4±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最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 ,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7移位术 肱肌肌支 肌皮神经 电生理研究 肌电诱发电位 脊髓损伤患者 经统计学处理 肌肉动作电位 功能正常 电生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嘉玲 王群 +3 位作者 林丽珍 王冬梅 郑卉 管玉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88-1692,共5页
目的分析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比较KD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收集KD患者9例、ALS患者13例及正常对照26例,分析KD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3组受试者的运动和感觉神... 目的分析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比较KD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收集KD患者9例、ALS患者13例及正常对照26例,分析KD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3组受试者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及常规肌电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D组早中期舌肌萎缩、面肌束颤发生率分别为100%、88.9%;(2)KD组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未引出率56.3%,其波幅(7.9.±3.4)μV显著低于ALS组(20.0±5.2)μV及正常对照组(26.1±16.8)μV(P<0.05)。结论对于临床表现类似运动神经元病的男性患者,若早中期出现舌肌萎缩、面肌束颤,电生理检查有助于KD与ALS的鉴别诊断,腓肠神经SNAP波幅显著降低提示患者需行KD基因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Q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1例
14
作者 张术词 张佳 +3 位作者 刘振兴 祝新莉 耿建红 王炎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24-628,共5页
患者男,10岁,从1岁时开始出现波动性进展的运动后肢体无力,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双下肢平举小于5 s下落,单下肢平举小于10 s下落,髂腰肌肌力3级,肌张力减低。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示:低频刺激... 患者男,10岁,从1岁时开始出现波动性进展的运动后肢体无力,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双下肢平举小于5 s下落,单下肢平举小于10 s下落,髂腰肌肌力3级,肌张力减低。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示:低频刺激时波幅递减,四肢运动神经传导(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检查可见重复复合肌肉动作电位(repetitiv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R-CMAP)。基因检测结果示COLQ基因存在c.393+1G>A和c.655G>A的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变异分别来自其父母,诊断为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予以沙丁胺醇治疗后,患者运动耐力较前增加。报告本例旨在增强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拓宽“肌无力”患者的诊断思路。c.655G>A错义变异既往无报告,可能是CMS的新致病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重复神经电刺激 低频递减 重复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OLQ基因 终板乙酰胆碱酯酶缺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皮神经损伤后屈肘肌力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东 卓佩佩 +3 位作者 田东 冉聃 夏晴 夏文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目的研究肌皮神经损伤者的屈肘肌力变化及其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单侧臂丛神经损伤(累及肌皮神经)致屈肘肌力降低案例30例,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进行徒手肌力评定,并将30例受试者分为A组(伤侧徒手肌力1级和2级,16例)和B... 目的研究肌皮神经损伤者的屈肘肌力变化及其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单侧臂丛神经损伤(累及肌皮神经)致屈肘肌力降低案例30例,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进行徒手肌力评定,并将30例受试者分为A组(伤侧徒手肌力1级和2级,16例)和B组(伤侧徒手肌力3级和4级,14例)。对所有受试者的伤侧和健侧肱二头肌行针极肌电图检测。记录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受试者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记录募集反应类型以及募集电位的平均转折数和平均波幅,并采用microFET 2便携式肌力测试仪检测屈肘定量肌力。计算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伤侧与健侧定量肌力的比值)。比较各针极肌电图指标、定量肌力、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在两组之间和组内伤侧与健侧之间的差异。分别分析屈肘徒手肌力分级、定量肌力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肌皮神经损伤后B组的伤侧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为23.43%,A组的伤侧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为4.13%。伤侧徒手肌力分级与募集反应类型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P<0.05)。伤侧定量肌力与CMAP潜伏期、波幅以及募集电位的平均转折数和平均波幅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8、0.588、0.465、0.426(P<0.05)。结论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可作为肌力分级的依据,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综合分析可用于推断屈肘定量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肌力 针极肌电图 最大随意收缩 募集电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肌皮神经损伤 肱二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乙醇胫神经干阻滞的量效关系研究
16
作者 李冰 励建安 +1 位作者 朱杰 刘守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9-614,共6页
目的:明确兔乙醇胫神经阻滞的量效关系。方法:新西兰兔24只,胫神经44条,外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下,行胫神经无水乙醇阻滞。按注射容量分为4组:0.1ml、0.3ml、0.5ml和1.0ml。分别于阻滞前和阻滞后第1、2、4、7天及2、3、4、5、6、7、8周,... 目的:明确兔乙醇胫神经阻滞的量效关系。方法:新西兰兔24只,胫神经44条,外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下,行胫神经无水乙醇阻滞。按注射容量分为4组:0.1ml、0.3ml、0.5ml和1.0ml。分别于阻滞前和阻滞后第1、2、4、7天及2、3、4、5、6、7、8周,记录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实验终止时,取胫神经和注射部位肌肉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损害。结果:小容量0.1ml组CMAP波幅在第1周有所恢复,但第2周作用基本消失(P>0.05),而0.3ml组的作用持续到第8周(P<0.05);大容量组(0.5ml和1.0ml)CMAP波幅降低更明显(P<0.05),但并发症也显著增加。大部分动物(9/15)因并发症死亡,故实验在第4周终止。前4周CMAP波幅降低,除0.3ml与0.5ml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组织学示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神经轴索变性;0.5ml和1.0ml组肌肉局灶性结缔组织增生。结论:兔乙醇胫神经干阻滞的理想有效安全容量是0.3ml/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效关系 神经溶解技术 酒精 胫神经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