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肌电活动和组织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31
1
作者 赵贞妍 叶刚 +1 位作者 黄强民 吕娇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4-599,共6页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寻找触发点、记录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病理解剖取材,然后进行触发点肌电分析和观察肌纤维病理组织形态。结果:A组大鼠没有出现触发点,B组大鼠平均出现2个触发点。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自发肌电活动,实验组除了出现自发肌电活动外,其肌电电位是一种纤颤电位,与对照组的正常肌电电位有明显的区别。实验组的病理切片发现聚集的圆形或椭圆形肌纤维结节以及粗细相间的连续梭形肌纤维。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是一种区域性堆集并具有肌电信号异常的挛缩肌纤维。此特征也反证了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建立的大鼠触发点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损伤 自发电位 挛缩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吕娇娇 黄强民 汤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1-628,共8页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实验组造模8周,分别于造模后恢复4、8、12周,检测收缩结节、局部抽搐反应、自发性电位(波形、波幅和波频),肌肉活检并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均发现触发点和局部抽搐反应;(2)实验组触发点处均出现自发性放电,其频率显著增加;恢复8、12周组自发电位波形和波幅增大;(3)光镜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及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P<0.01);(4)电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结构异常;恢复4周组以损伤性改变为主,恢复8、12周组损伤性改变消失,肌纤维形态异常,肌小节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创伤方式建立的早期触发点多为典型损伤性肌纤维,出现高频正常波形的自发性电位,且肌小节长度正常;慢性触发点多表现为局部供能障碍、肌小节缩短及高频、高幅和异常形态的自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肉损伤 动物模型 电生理 病理组织切片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湿针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黄丹婧 黄强民 +3 位作者 吕娇娇 吴小丽 谭树生 庄小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1220-1222,1225,共4页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疗前中后的疼痛评估。结果:治疗中期,好转率100%;2个月后治愈率和良好率分别达85%和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肩周炎时,考虑治疗受累肌肉筋膜疼痛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湿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反射通路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琳 刘庆广 +1 位作者 薄成志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检测MTrPs造模成功指标(即紧张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肌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H反射的诱发实验,采集引发H波的阈值、Mmax、Hmax、M波和H波潜伏期、Hmax/Mmax等。结果:与非MTrPs相比,MTrPs处诱发的H反射Mmax(4.28±1.27 mV)较低,Hmax(1.01±0.34 mV)较高,H波潜伏期(4.60±0.89 ms)较短,Hmax/Mmax比值(0.21±0.19)较大(P<0.05)。结论:H反射与慢性MTrPs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MTrPs大鼠脊髓中枢可能存在高度致敏,Iα类传入神经兴奋性较高,肌梭敏感性可能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疼痛 H反射 病理生理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传统经络穴位异同点的思考 被引量:24
5
作者 孙定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7期1358-1360,共3页
通过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来治疗疼痛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项技术,很多人将其视为经络理论中的“阿是穴”,但相对于传统经络理论对穴位的描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描述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掌握。本文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论、基础研究及临床... 通过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来治疗疼痛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项技术,很多人将其视为经络理论中的“阿是穴”,但相对于传统经络理论对穴位的描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描述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掌握。本文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其与传统经络理论之间的异同,以期为中医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提供具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经络 穴位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 被引量:32
6
作者 荣积峰 黄强民 +3 位作者 刘琳 王卫宁 朱慧雯 石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1-594,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足下垂 足内翻 针刺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刺激的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薄成志 赵佳敏 +3 位作者 李丽辉 刘庆广 黄强民 刘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68-1272,1278,共6页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肉疲劳 电刺激 肉收缩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F2α对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自发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丽辉 薄成志 +4 位作者 黄强民 刘庆广 刘琳 马彦韬 赵佳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99-1404,共6页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变化情况,并通过体外注射PGF2α观察其对触发点肌电活动的影响,探究PGF2α与触发点的关系。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造模组(MG组)、生理...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变化情况,并通过体外注射PGF2α观察其对触发点肌电活动的影响,探究PGF2α与触发点的关系。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造模组(MG组)、生理盐水组(SG组)和PGF2α组(PG组),每组10只。除CG组外,其余三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8周,恢复4周,检测受累肌结节、紧绷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性电位;CG组正常饲养12周。12周后ELISA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之后分别对SG组局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PG组局部肌肉注射PGF2α,CG组和MG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和模型对照不注射任何物质。干预后即刻记录各组静息状态下的自发性电活动。结果:与CG组相比,其余三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均显著性增加(P<0.05)。给药后即刻,MG组、SG组和PG组大鼠均能记录到异常的自发电位,对照组大鼠基本无电活动,肌电波形形似一条直线。与CG组相比,MG组、SG组和PG组的肌电波频、波幅以及波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组显著高于MG组和SG组(P<0.05)。MG组和SG组之间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GF2α能增加触发点肌纤维的肌电活动,促使触发点活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前列腺素F2Α 电图 原发性痛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自发肌电现象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韩蓓 黄强民 +1 位作者 谭树生 庄小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2-535,531,共5页
目的:观察局部损伤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动物模型的自发肌电和触发点肌纤维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B、C、D组为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每周1次,不同组采取... 目的:观察局部损伤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动物模型的自发肌电和触发点肌纤维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B、C、D组为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每周1次,不同组采取的干预持续时间不同,B组干预4周,C组干预8周后饲养2周,D组干预8周后饲养4周。实验共12周。分别在不同时间检查大鼠受累肌的紧张带和局部抽搐反应,采用肌电仪观察自发肌电现象,然后解剖取材,检查触发点肌肉组织学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各项检查均为阴性。其它3组与A组比较:(1)紧张带:B组未发现紧张带,阳性率为0;C组阳性率为100%(8/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2)局部抽搐反应:B组阳性率为37.5%(3/8,P<0.05),C组阳性率87.5%(7/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3)自发肌电图:B组阳性率为12.5%(1/8,P>0.05);C组阳性率100%(8/8,P<0.01),D组阳性率87.5%(7/8,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和B组均未发现挛缩肌纤维,C组和D组发现挛缩肌纤维。结论: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干预1个月虽激活了大鼠触发点,但不足以形成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而2个月的干预可形成稳定可靠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疼痛 动物模型 电信号 病理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穴位联合针刺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老年患者下背痛急性发作
10
作者 谢青 谭树生 +3 位作者 龙佳佳 李建敏 韦江林 磨雪玲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1758-1758,共1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背痛急性发作患者治疗方法。方法:对138例老年人下背痛急性发作患者,在消炎止痛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刺穴位治疗联合腰背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背痛急性发作患者治疗方法。方法:对138例老年人下背痛急性发作患者,在消炎止痛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刺穴位治疗联合腰背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穴位联合针刺腰背部肌肉的疼痛触发点能明显改善老年人下背痛急性发作患者的疼痛指数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下背痛急性发作 针刺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松解颈肩部MTrPs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李远峰 王震 +5 位作者 张茜 姜益常 张大鹏 任树军 刘家兴 姜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3期983-98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患者COX-2、PGE2、5-HT、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g,CSR...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患者COX-2、PGE2、5-HT、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g,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55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5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颈椎曲度以及血清COX-2、PGE2、5-HT、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RI、VAS、PPI等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OX-2、PGE2、5-HT、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COX-2、PGE2、5-HT、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值均比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结合“三期”辩证牵引法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和不适感,明显减轻症状,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松解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炎症因子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