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萍 纪树荣(审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54-857,共4页
关键词 神经肌肉刺激疗法 康复治疗 偏瘫 脑血管疾病 诱发 上肢功能障碍 训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植入式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在不同频率下治疗大鼠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龙博鸿 李晨 +3 位作者 邓函 孙浩瑜 廖利民 李兴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844,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的盆底电刺激(pelvic flo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PFES)对大鼠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疗效。方法将20只雌性未育的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15、30和50 Hz组。所有大鼠...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的盆底电刺激(pelvic flo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PFES)对大鼠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疗效。方法将20只雌性未育的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15、30和50 Hz组。所有大鼠行阴道扩张(vaginal dilatation,VD)以模拟产后SUI。VD后1周,通过喷嚏试验确定造模是否成功,若喷嚏试验阳性则为造模成功。在造模成功的大鼠盆底肌内植入微型、无线盆底电刺激器,分别用6、15、30和50Hz的频率对每组大鼠行连续2周的PFES治疗。通过膀胱压力测定(cystometrograms,CMGs)测量所有大鼠VD前、VD后1周以及刺激2周后的漏尿点压力(leak point pressure,LPP)进行对比。结果VD后1周各组大鼠LPP显著降低(P<0.001)。与VD后1周相比,在6、15、30和50Hz四种不同频率下进行连续2周的PFES后,各组大鼠的LPP又显著升高(P<0.001),且达到基线水平(P>0.05)。在各组大鼠的组间对比中,其LPP在基线值、VD后1周及刺激2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目前探索的几种刺激频率中,6Hz可能是PFES的较为合适的选择。后续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评估更多频率及PFES的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刺激 频率 神经肌肉刺激 植入式 无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3
作者 樊志娇 靳岚琦 +3 位作者 黄志彬 李依格 姚思含 马玉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期间,试验组接受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NMES,对照组接受伪NMES,共8周。干预前后,测量患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单腿支撑相和步行时足底冲量。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3例。干预后,两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均显著提高(|t|>17.578,P<0.001),试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t=4.714,P<0.001);两组患侧单腿支撑相和患侧单腿支撑相与健侧单腿支撑相比值均显著改善(|t|>16.882,P<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234,P<0.01);两组各分区足底冲量均显著优化(t>9.221,P<0.001),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2.852,P<0.01)。结论NMES能有效提升ACLR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步行时足底压力分布,提高单腿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神经肌肉刺激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后肩关节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侯太甫 殷恒斌 +2 位作者 朱琼慧 陈利玲 魏贻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37,共5页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后肩关节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因肩关节损伤就诊于河南大学附属医院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后肩关节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因肩关节损伤就诊于河南大学附属医院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针刺。比较两组的优良率、不良反应以及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00%,72/75)显著优于对照组(86.67%,65/75)(P<0.05)。干预2、4、6周时,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显著下调(P<0.05,P<0.01)。干预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和体侧外旋角度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显著下调,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显著上调(P<0.01)。干预完成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9/75)相较于对照组(10.67%,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够显著缓解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ARCR)术后疼痛,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并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肩关节肌肉萎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肌肉刺激 关节镜 肩袖修复后 肩关节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偏瘫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萍 纪树荣 +1 位作者 张勃 韩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10-711,共2页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改善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和促进功能恢复方面的临床疗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相比,二者的疗效是否有明显的区别。方法:选发病4周内的不能主动完成腕背伸运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A...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改善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和促进功能恢复方面的临床疗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相比,二者的疗效是否有明显的区别。方法:选发病4周内的不能主动完成腕背伸运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A组30例,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B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次数:1次/日,5次/周,15次为一疗程。测定上述患者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肌力(MMT法)应用简式Fugl-Meyer功能评价表、Barthel指数评分表对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进行评测,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予以记录。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肌力及应用Fugl-Meyer评价表、Barthel指数评分表进行评分的分值均有显著性提高,治疗组与对照1,2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偏瘫患者上肢瘫痪的肌肉的功能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偏瘫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萍 盛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发病4周内、不能主动完成腕背伸运动,且患侧腕背伸时所测收缩肌电值=基础肌电值的患者6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0)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组(n...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发病4周内、不能主动完成腕背伸运动,且患侧腕背伸时所测收缩肌电值=基础肌电值的患者6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0)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组(n=30)应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00),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即使于发病早期,未检测到肌肉收缩肌电值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偏瘫患者上肢瘫痪肌肉的功能治疗,其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上肢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ARDS患者肌肉力量改善效果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定容 周恒宇 +6 位作者 蔡莹 谭波涛 王倩倩 周凤 冉晓芸 陈晓东 沈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539-2546,共8页
目的评估在早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肌肉力量、临床结局、远期生... 目的评估在早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肌肉力量、临床结局、远期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及急诊重症医学病区符合SAP合并ARDS诊断的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NMES组(n=37)和对照组(n=38),排除治疗过程中死亡8例、出院3例、姑息治疗5例,最终纳入59例患者,其中NMES组29例、对照组30例。NMES组从ICU入院48 h开始,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额外行NMES治疗,连续7 d,每天1 h,直至患者离开ICU或因病情不适合继续康复锻炼为止。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ICU获得性虚弱(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发生率;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core,MRC);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膈肌活动度、膈肌厚度及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ening fraction,DTF);随访患者出院后第1、3、6个月病死率及Barthel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结果NMES组患者ICU-AW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ICU时上肢、下肢MRC评分以及MRC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NMES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Barthel自理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3、6个月Barthel自理能力评分NMES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入组当天、出ICU当天、出院当天,膈肌活动度、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无明显差异,出院后第1、3、6个月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MES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SAP合并ARDS患者肌肉力量、缩短住院时间,并可能改善远期生活质量,但对膈肌功能和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刺激 急性重症胰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ICU-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欣然 李瑞青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近年来,中国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其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往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新兴康复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就NMES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作... 近年来,中国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其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往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新兴康复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就NMES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作用的参数、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未来应进一步探讨NMES作用的具体机制及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肌肉刺激 运动障碍 康复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神经肌肉功能康复的电刺激系统设计
9
作者 吴腾 董明刚 +2 位作者 李光林 曹江浪 方鹏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39,共7页
电刺激技术在运动功能的临床康复上有重大应用价值,开发先进的电刺激系统对实现精准、高效的神经肌肉电刺激非常关键。本工作结合数字信号合成和恒流源电路模型,设计了一种多参数可调、输出电流误差较小的电刺激系统。该系统可输出方波... 电刺激技术在运动功能的临床康复上有重大应用价值,开发先进的电刺激系统对实现精准、高效的神经肌肉电刺激非常关键。本工作结合数字信号合成和恒流源电路模型,设计了一种多参数可调、输出电流误差较小的电刺激系统。该系统可输出方波、三角波、正弦波3种波形,输出电流误差<0.5%,最大输出阻抗达4000Ω,在10~500 Hz范围内的频率误差为方波≤0.5%、三角波<1.0%、正弦波≤3.0%。与KT-90A和PE1-2医用级电刺激器相比,系统在最小输出阻抗2000Ω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电流精度,且波形不失真。将该系统应用于神经肌肉功能电刺激实验,通过分析脑电波形及能量谱,验证了系统在临床康复应用中的有效性。本工作有望为电刺激康复干预的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 神经肌肉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在肺纤维化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天舒 杨娇 +2 位作者 王卫亮 唐启群 王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3,125,共5页
目的 探讨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疾病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 目的 探讨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疾病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每天上午进行30 min的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下午进行30次的抗阻呼吸训练。干预时间为4周,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肌力、呼吸困难程度、心理状态。结果 干预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吸气肌力(MIP)、呼气肌力(MEP)水平、呼吸困难评分及医院焦虑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可改善肺纤维化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延缓其肺功能下降速度,从而使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呼吸神经肌肉刺激 抗阻呼吸训练 肺功能 呼吸 呼吸困难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神经电刺激对机械通气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涂锐 张菊梅 +1 位作者 关发升 刘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37-2543,共7页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以及机械通气联合膈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CON组,n=6)、机械通气18 h组(MV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假电刺激组(S-MS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电刺激组(MS组,n=6)。...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以及机械通气联合膈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CON组,n=6)、机械通气18 h组(MV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假电刺激组(S-MS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电刺激组(MS组,n=6)。通过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膈肌收缩力,拟合刺激频率-收缩曲线,计算膈肌疲劳指数。通过HE染色观察膈肌标本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 CSA);通过膈肌整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联合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终板膜面积。结果 与CON组相比,MV组、S-MS组离体膈肌收缩力下降;与CON组(0.686 8±0.049 42)相比,MV组(0.360 3±0.066 89)、S-MS组(0.367 9±0.034 94)离体膈肌抗疲劳性下降,MS组(0.536 2±0.054 38)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674.3(523.9,863.6)]相比,MV组[374.5(293.3,522.7)]、S-MS组[392.8(309.5,542.6)]膈肌CSA减少,MS组[592.7(425.1,820.0)]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393.7(293.5,471.3)]相比,MV组[289.7(227.0,354.2)]、S-MS组[243.1(190.8,331.7)]膈肌终板膜面积减少,MS组[331.0(262.8,413.7)]相对降低程度更低。结论 机械通气导致大鼠膈肌功能障碍,且膈肌NMJ终板膜面积下降。通过10 min/h的双侧膈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机械通气引起的膈肌功能障碍和膈肌NMJ终板膜面积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 机械通气相关性膈功能障碍 神经肌肉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诱发的下肢运动疲劳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希 明东 +1 位作者 李林枫 张雪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5-660,共6页
限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由其诱发的肌疲劳。设计NMES诱发下肢运动条件下的肌疲劳检测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角度的检测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频谱分析。研究表明,平均频率(MNF)、中值频率(MDF)及AR时变参... 限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由其诱发的肌疲劳。设计NMES诱发下肢运动条件下的肌疲劳检测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角度的检测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频谱分析。研究表明,平均频率(MNF)、中值频率(MDF)及AR时变参数模型参量是评价NMES诱发肌疲劳的可靠指标,并且AR模型具有显著的高分辨灵敏度,最大变化率为90.23%,大于平均频率的43.82%和中值频率的55.49%,为NMES使用过程中诱发肌疲劳的准确评价和反馈寻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刺激 疲劳 表面信号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彩霞 徐振东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影响,为术中MEPs监测选择合适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2~65岁,ASAⅠ~Ⅱ级。选择拇短展肌... 目的 比较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影响,为术中MEPs监测选择合适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2~65岁,ASAⅠ~Ⅱ级。选择拇短展肌作为记录肌肉,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刺激参数为:电压300 V,频率1 000 Hz,持续时间75 μs,脉冲数6个/串。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维库溴铵持续输注维持肌松,分别记录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s,TOF)为0、1、2和4时的MEPs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情况。结果 TOF为0~4时均可记录到MEPs波幅。TOF为0与TOF为1、2和4之间的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OF为1、2和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EPs潜伏期变化不显著(F=0.050,P=0.980)。结论 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神经肌肉阻滞剂对MEPs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EPs波幅随着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加深而减小,但在较深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下(TOF=1)仍可监测M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位(MEPs) 刺激 神经肌肉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任务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14
作者 邹聪聪 王潇珺 +4 位作者 马锦蓉 鲁商波 丁勇 王哈妮 宋建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sham-taVNS联合DTT,观察组接受taVNS联合DTT,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MEP振幅、MEP潜伏期均明显改善(|t|>3.670,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081,P<0.01)。结论taVNS联合DTT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功能障碍 耳迷走神经刺激 双任务训练 运动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痛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英策 赵建斌 +6 位作者 杨晓巍 吴菁 薛博士 王霞 杨辰 郑亮亮 周志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84,共8页
目的探讨6周肌肉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痛(patellofemoral pain,PFP)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46名PFP患者,随机分为肌力训练组(muscle strength training,MST)和肌肉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组(electrical muscle stim... 目的探讨6周肌肉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痛(patellofemoral pain,PFP)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46名PFP患者,随机分为肌力训练组(muscle strength training,MST)和肌肉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组(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EMS),进行为期6周、每周3次的干预。通过膝前痛量表(anterior knee pain scale,AKPS)测试患者膝痛程度,通过红外动作捕捉系统、测力台以及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受试者干预前后落地起跳动作中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表面肌电数据,采用2×2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确定两组干预前后各因变量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干预前相比,EMS组AKPS评分、股内侧肌激活程度、股内外侧肌肌肉激活比值、膝屈曲最大角度和伸膝力矩峰值在干预后均显著增加,膝最大外展、外旋角度和力矩在干预后显著降低;MST组AKPS评分、膝屈曲最大角度和伸膝力矩峰值在干预后均显著增加,膝最大外展、外旋力矩在干预后显著降低;干预后组间比较发现,EMS组AKPS得分、股内侧肌激活程度和股内外侧肌肌肉激活比值均显著高于MST组,且膝外展最大角度显著低于MST组。结论肌肉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有助于更好地平衡股内外侧肌肌肉激活,纠正跳跃落地动作时膝关节产生过大的外展角度,进而可能更有助于改善PFP患者的疼痛及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痛 运动康复 肌肉刺激 力训练 运动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即时效应 被引量:36
16
作者 兰月 王茜媛 +3 位作者 徐光青 窦祖林 于帆 林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干损伤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即时影响。方法: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15例,分别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神经...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干损伤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即时影响。方法: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15例,分别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无干预措施下吞咽唾液(干吞咽)2次及吞咽3ml水2次。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实时采集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的压力及时间参数。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咽部收缩速率,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与无干预状态时相比,干咽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42),咽部收缩峰值增加(P=0.029),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16),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8)。NMES组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1)。吞咽3ml水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33),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07),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4)。NMES组UES松弛残余压升高(P=0.020),咽部收缩速率有所降低(P=0.008),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39)。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显著延长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持续时间和咽部收缩持续时间;神经肌肉电刺激会显著增加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残余压,降低咽部收缩速率,但是可以显著增加咽部收缩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高分辨率测压 神经肌肉刺激 表面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盛治进 刘九玉 +4 位作者 常春 张忠兴 余千春 陈凯华 夏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4-607,共4页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限制了肩关节活动度,从而影响上肢运动功能[1]。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肩痛发生率高达70%,常表现为被动和主动活动肩关节时出现肩痛,或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静息状态下自发性肩痛,这增加了患者痛苦,...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限制了肩关节活动度,从而影响上肢运动功能[1]。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肩痛发生率高达70%,常表现为被动和主动活动肩关节时出现肩痛,或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静息状态下自发性肩痛,这增加了患者痛苦,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延长了患者的恢复进程[2]。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减少偏瘫肩痛、缓解上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刺激 神经肌肉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肩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偏瘫肩痛 脑卒中患者 静息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对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腕背伸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8
作者 高亚南 陈雪丽 +6 位作者 许永利 王亚强 杨春艳 贾晓丽 张春柳 董小瑾 付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38-940,共3页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在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腕背伸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应用AM800型...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在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腕背伸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应用AM800型神经功能重建仪对患侧上肢腕背伸肌群进行20min/d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入院24h内和治疗后12周分别对两组的最大肌电幅度、腕背伸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法及改良Barthel(MBI)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及腕背伸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的早期介入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触发神经肌肉刺激 早期介入 背伸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春镇 盛佑祥 +4 位作者 杨万章 吴芳 舒国建 陈颖 覃建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24-926,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1个月为1个疗...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差异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 神经肌肉刺激 脑梗死 偏瘫 康复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2
20
作者 吴毅 安华 +1 位作者 施桂珍 朱玉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观察其疗效。运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ES)...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观察其疗效。运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ES)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4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前后相比,脑卒中患者MMES评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发病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比后期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治疗 神经肌肉刺激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